世上伟大的成功有两种:一种惊天动地,令人骄傲和震撼;另一种却透着平凡和纯朴,似涓涓细流源远流长,浇灌着人们的心灵,给人内心温暖和祥和。
庄子,这个深藏不露的学者,心怀慈悲,他看破了统治者的昏庸腐败,记挂着黎民疾苦。
在平凡甚至穷困的日子里,他独守自己的清正。
在一句句听似疯狂的话语中,在一篇篇看似荒唐的文章中,我看到的是一个平凡而神圣的“圣人”。
记得当年那个“琴棋书画”无一不通的弘一法师李叔同,半路出家过着简单而充实的生活。
“萝卜好,白菜也好;穷也好,富也好;忙也好,闲也好”,这平凡的话语蕴含多么深奥的人生哲理。
平凡,同样能使人自豪。
在1998年的抗洪抢险斗争中,平凡的解放军战士筑成了钢铁一般的长城,保护了人民与财产的安全,他们为此而自豪;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赛场上,平凡的运动健儿以出色的表现和优异的成绩为祖国母亲献上了无上的厚礼,他们为此而自豪;辛勤工作的人们,不辞辛苦的公仆……城市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些平凡的人,才变得繁华热闹,变得充满生机,他们不应感到自豪吗? 一位名人曾经说过,世间最伟大的,莫过于平凡的爱。
母爱的温柔,父爱的慈祥,长辈的关怀,真挚的友情和爱情,子女的孝敬,这些平凡的爱交织在一起,是上天赐予人们最丰厚的礼物。
当我们为眼前的苦痛和烦恼悲伤彷徨时,想想爱自己的人和自己爱的人,想想自己被幸福地关爱,便会获得无穷的精神动力,此时的自己,会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振奋。
平凡出真情,世上一切平凡的人,只要怀着一颗纯朴而正直的心,就一定会成功。
平凡与自豪,这是永恒的美好! 真情 在忙碌与无谓的喟叹中,日子从耳鬓衣袖间轻轻滑过。
穿行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高楼林立,灯光闪烁,商店的橱窗里翻新着各季的时装,人群如蚁,擦肩而过的是陌生的面孔。
城市每天都在喧嚣中行进着,延续着文明与文化,而那种生命的亲和与信赖,自然的濡染和相融,却渐行渐远。
生活在绿油油的庄稼和红砖房子里,曾以为这就是我的世界,我的天堂。
无忧无虑,快快乐乐地在这片无雨的天空下成长。
送走了花季,迎来了雨季,而我也踏上了异地求学的征程。
站在城市的一隅,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川流不息的车辆,感觉自己很渺小,很微不足道。
有时,一天的风波歇息,浓重的夜色慢慢聚拢身边,而我的孤独感就像窗外慢慢降临的夜幕,越来越浓。
不愿开灯,只静静地坐在寂寞里,便渴望着远村那一声狗吠,那一塘蛙鸣,那一阵蛐叫,自天边荡来,幽幽地撩起我心谷里的思念,日思夜想的故乡便渐行渐近,越发变得丰盈和清晰。
村庄不大,却因为有水有草,有房有炊烟,有会讲故事的老人,有憨厚爽朗的乡亲,有会扎鸟笼、逮蝈蝈的孩子,而显得那么生动,那么有趣。
因此也才融成我生命里永难忘怀的记忆。
在高高下下的村落跑来跑去,而不会敲错别家门扉。
每一家房屋虽然相似,却也因为一些不同而被我们分辨得清清楚楚。
这家的牵牛花爬满木杖,那家的红辣椒垂挂檐头。
每家的小园都侍弄得井井有条,各色各样的蔬菜分垄耕种,蔓莞而升,扑楞楞地开出一片细碎的花。
小园铺满绿色,溢出的原是生活的真味和希望。
小小的村庄在山水的滋润下,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绿树与柴草的清香。
而这里乡亲天性的纯朴和善良,让大地的生灵也愿与之相栖相随。
每年春暖,燕子翩翩飞来,在农家的屋檐下衔泥筑窝,那一幅画面和谐动人:廊下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很平常的晚饭,而燕子就在头顶呢喃着,有时也会从人的身边斜掠飞过,留下一道美丽的剪影。
平静恬淡的生活,使生命的质地更加纯净透明。
如今,面对这偌大的城市,喧嚣的人群,越发想念自己的故乡。
想念那里的恬静和淳朴,想念那里的清爽和干净。
于是,隐隐地泛起一丝丝遗憾,为什么珍藏的种种,当时直道是寻常,蓦然回首时,泪水才充溢了眼眶?
作文《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五年级小学作文,要“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星期一交,急急急急急!作文课为什么那么难教?题主好!作文教学历来都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块“硬骨头”,大家一提起作文就头疼,作文教学中也一度出现“三怕”现象:学生怕写,家长怕辅导,老师怕教。
作文教学中为什么会出现“三怕”现象呢?我借用南宋学者朱熹的一首小诗《观书有感》来为大家解密吧!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这首小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我觉得用它来解读作文教学再合适不过了。
这首小诗借助池塘水之所以清是因为有活水不断注入这一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也一样,要想解决作文教学中的尴尬,就得寻求作文教学中的“源头活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们一起来鉴赏一下这首诗。
《观书有感》从诗歌题目看,这首诗是谈“观书”体会的,但作者却一反常规思维,推陈出新,在生活现象中捕捉到了写作的灵感,让生活本身来说话,且不堕理障,极富理趣。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
诗人就是抓住这一特点进一步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问一答,道出了方塘“清”的缘由“源头活水”!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作文教学之所以出现“三怕”现象,就是因为没有“源头活水”!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我们应该在哪里寻找作文教学中的“源头活水”?一要学会在生活中找,让孩子有生活体验,并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下来,这些独特体验就是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二要学会在自然界中找,让孩子走进自然界,把自然界中的草木虫鱼、雨雪风霜等现象描摹出了,这些奇特现象就是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三学会在阅读中找,让孩子广泛阅读,把在阅读中搜集到的素材记录下来,这些素材就是作文教学中的“源头活水”!相信有了这些“源头活水”,作文教学就不会那么可怕了!我是@让语文学习更有趣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谢谢关注与分享!
确实,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总觉得作文教学是个难题而令人头痛的事,亟待各位语文老师研讨的事。
不吹牛皮,我在这方面有点滴体会,不妨说出来与各位商讨。
一,作文教学善于导:即,导在指导学生认真仔细留心生活中的极平凡的事和物,善于观察和发现其特点,抓住其特点来小作。
导在指导学生抓住课文的最难理解或感受很深的地方,运用填补式,拓展式,想象式的方式让学生勤练小作,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导在对学生作文认真地指导他们多修多改,让学生懂得文丰在修,修而精彩的道理。
二,要打破教材中一单元一作文的常规,力争做到一课一作,即做到作文教学文助文,即以课文助作文教学,作文助进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实不相瞒,我的作文教学,不仅令学生满意,每次县举行作文竞赛,我的参赛学生个个都是获奖对象,家长都夸我作文教得好,每次县教育局举行作文教学经验交流会,我都作专题发言。
还在二00四年全国作文教学论文竞赛获二等奖。
这只是历史的陈迹,今天的回答也只是抛砖引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