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二,国家统计局公布11月CPI同比上涨6.9%,再创11年来新高—“再创新高”用在CPI上,几个月来人们已经习以为常了。
尽管学界、民间多有争议,国家统计局的解读依然是“结构性上涨”而非“通货膨胀”:11月,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8.2%;CPI的6.9个百分点涨幅中,仅食品类就拉动上涨5.94个百分点,扣除这一因素,纳入CPI统计口径的其他7大类拉动不足1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统计数据还显示,11月,居住类价格同比上涨6.0%。其中,水、电及燃料价格上涨5.6%,租房价格上涨4.5%。
这两个数据,对于将在2008年走出校园的559万大学生来说,极为关键。吃、住,是他们一毕业就必须面对的两大生计问题,也是两项不可避免的支出。
绝大多数大学生的食宿,目前是学校统一安排,价格稳定自不必说,还有许多优惠。单就吃饭而言,尽管几个月来食品类价格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尽管“某校学生因为食堂涨价而到另一校食堂吃饭”的小道消息偶有传出,但总体而言,因为相关决策者对大学生的关心,校园食堂基本与CPI上涨绝缘。这从一些媒体报出“白领到高校食堂蹭饭”的新闻中就可窥一斑。
也正因为此,当在“价格温室”中生活的大学生步入社会,开始自理吃住时,难免顿感“冰火两重天”。
一路高涨的CPI对大学生们的影响,还不仅仅在吃住上。尤其值得引起社会注意的是,CPI再度上涨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明年将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这也是中国十年来首次提出货币从紧。
许多经济学者分析,从紧的货币政策对于中央“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目标,非常及时,也非常有必要。但银根收紧也会造成一些其他影响,比如一些能提供就业机会的企业可能会遇到资金困难,影响其吸纳就业的能力和员工的薪资待遇。
根据宏观经济理论和各国经济变化的实践,物价水平和失业率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即所谓菲利普曲线,它描述了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物价涨则就业率升,物价降则就业率降。
可以看到的是,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10月底来自教育部的消息曾说,截止到9月1日,有351万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尽管比去年同期增加54万,但仍有144万的2007年应届高校毕业生未能如期就业。而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又将再创历史新高——达到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近日最新发布的《当代中国青年人口发展状况研究报告》则显示,2005年,我国16~29岁、16~35岁青年中因“正在找工作”而未就业的人比例分别为3.62%、3.20%,从绝对数量上看,分别有 886万和1216万人。
这再次提醒社会,在防止通货膨胀时,也要特别注意其对青年就业的影响,特别注意不能因为CPI下去了,失业率却上去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