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问题始终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先后经历了早期的“通信保密”(COMSEC)、“信息系统安全”(1NFOSEC)和目前的“信息保障”三个阶段。每个阶段虽然在满足的需求、关注的目标以及发展的技术等方面各不相同,但其根本出发点都是要保护信息,确保其能为己所用。
20世纪40、50年代,信息安全以通信保密为主体,要求实现信息的机密性。这一时期的信息安全需求基本来自军政指挥体系方面的“通信保密”要求,主要目的是要使信息即使在被截获的情况下也无法被敌人使用,因此其技术主要体现在加解密设备上。
20世纪60、70年代,随着小规模计算机组成的简单网络系统的出现,网络中多点传输、处理以及存储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问题成为关注焦点;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互,要求人们必须采取措施在信息存储、处理、传输过程中,保护信息和信息系统不被非法访问或修改,同时不能拒绝合法用户的服务请求,其技术发展主要体现在访问控制上。这时,人们开始将“通信安全”与“计算机安全”合并考虑,“信息系统安全”(1NFOSEC)成为研究热点。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超大型网络迫使人们必须从整体安全的角度去考虑信息安全问题。网络的开放性、广域性等特征把人们对信息安全的需求,延展到可用性、完整性、真实性、机密性和不可否认性等更全面的范畴。同时,随着网络黑客、病毒等技术层出不穷、变化多端,人们发现任何信息安全技术和手段都存在弱点,传统的“防火墙+补丁”这样的纯技术方案无法完全抵御来自各方的威胁,必须寻找一种可持续的保护机制,对信息和信息系统进行全方位的、动态的保护。1989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应急小组开始研究如何从静态信息安全防护向动态防护转变。之后,美国防部在其信息安全及网络战防御理论探索中吸收了这一思想,并于1995年提出了“信息保障”概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