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原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
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
(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扩展资料《周礼》是一部通过官制来表达治国方案的著作,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
所记载的礼的体系最为系统,既有祭祀、朝觐、封国、巡狩、丧葬等等的国家大典,也有如用鼎制度、乐悬制度、车骑制度、服饰制度、礼玉制度等等的具体规范,还有各种礼器的等级、组合、形制、度数的记载。
许多制度仅见于此书,因而尤其宝贵。
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怎样理解?只知道"和为贵"与"斯为美"就可以了。
我读书是很粗略的。
因为要知道的事情确实太多了。
先纠正一下,“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这句话不是孔子说,是孔子的弟子有子说的,是《论语·学而篇》的第十二章,这段话主要讲了“礼”的重要作用。
什么是礼礼是儒家重要的思想内容之一,不同于我们现代所理解的礼的含义,现代的“礼”更多是讲“礼仪”“礼貌”,在古代这只是很“礼”的内容很少一部分。
儒家讲的“礼”,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法和道德的双重属性,包括一切社会习惯风俗所承认的行为规范。
《礼记·袁公问》引用孔子的话说:“礼也者,理也。
”强调的“礼”就是合理,人们的一切言行举止都要符合社会规范,如果不合礼,轻则是失礼,重则是越礼,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孔子认为周公制作的周礼是比较完善的社会管理体系,而到春秋时期,所谓的“礼崩”就是诸侯不再守礼,从上到下都地僭越礼制,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所以,他要复礼。
礼的妙用《礼记·袁公问》引用孔子的话说,礼的作用就是要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节到合适的程度。
荀子在《荀子·礼论》开篇就指出,礼是用来调养人们的欲望的,约束和规范人们的一切行为,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化解人们的紧张与冲突,从而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节到就合理的状态,人际关系达到正常秩序,和谐融洽。
正是由于礼具有协调人际关系的作用,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他认为,礼的作用就是要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不论大事还是小事,只要按照礼的要求去做,就能做得合理,恰到好处,人与人之间就会减少冲突,即使有矛盾也是容易化解的。
在儒家看来,“礼”是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和”就是人际交往的行为尺度。
从消极方面来说,“和”就是要消除人与人之间之间的争斗,减少彼此的矛盾与冲突;从积极方面来说,“和”则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达到和睦相处。
和谐不是无原则的正是有“礼”的规范,儒家强调,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人把“和”谐错误地理解为做老好人、和事佬,孔子是反对老好人的,他说老好人的存在,就是对道德的伤害。
“和”是有限度的,绝不是无原则地调和折中,不能为和谐而和谐,不能一味地姑息迁就,并且反对“以德报怨”,要求“以直报怨”。
《中庸》记载,有一天,子路问什么是强时,孔子回答说,为人处世很随和,善于和各式各样的人和谐相处,但坚持自己的品格和 *** 守,不放弃做人的主张和原则而无条件地随从潮流,更不会与丑恶的社会现象同流合污,这才是真正的强。
所以,在“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这段话之后,有子接着又说,“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如果什么事都讲求“和”,不按“礼”去要求去做,去约束自己的行为,是不行的,一定要使行为符合社会的规范,才能达到和谐的效果。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立删)读书感悟人生,写文传承文化。
欢迎关注@丁小的时空 ,一起探讨交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