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还有些许为汪精卫洗白的言论,这几年来几乎已经形成一面倒的态度,但是我想说的是,汪精卫最终叛变革命,投敌叛国,实际上有着深层次的原因,现在的我们不应该一味的去谩骂,而是更多的去分析,汪精卫为何会走上这条不光彩的路。
要知道,汪精卫早先曾是反清革命斗士,是孙中山先生的左膀右臂,也是多少革命党人的革命偶像。
他的一句“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也曾激励不少革命党人奋勇直前,然而这样的人,最后却走上了背叛革命,投敌卖国的道路,实在是让人心痛。
汪精卫是晚清少有的知识分子,1902年在广州府试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秀才,又是清王朝早期到日本学习东洋文化的年轻人,完全是学贯中西,是当时中国最根正苗红的储备人才。
在孙中山组建同盟会的时候,汪精卫成为孙中山先生的左膀右臂,尤其是在与当时改良派的论战中,更是以笔为q,将很多改良派的老顽固抨击得捶胸顿足,引发极大的革命思潮。
当时看好汪精卫的人很多,由于年轻又长得帅,在南洋进行革命宣传活动时,直接迷倒了南洋富商千金陈璧君,让陈璧君欲罢不能,差点把家底卖了拿出来支援汪精卫去革命。
汪精卫在孙中山的带领下,组织了很多起革命活动,但是都以失败告终,当时就有改良派抨击革命党是拿青年人的鲜血做无谓的牺牲,并且讽刺孙中山、汪精卫之流是“远距离革命军”,都是贪生怕死之辈。
革命活动在多次失败后,也一度陷入低谷,很多革命派的骨干人员对革命前途也不抱有希望。
在这样的情况下,汪精卫决定亲自下场,用实际行动打破这些谣言。
汪精卫当时也是年轻,做事情喜欢走极端,他认为要做就做一票大的,直接暗杀清廷最有影响力的大臣,也就是摄政王载沣。
虽然说汪精卫的勇气是可嘉的,行为也是极端的,但是毕竟还是年轻,没有暗杀经验,出师未捷就被清廷给抓个正着。
汪精卫被抓后,本以为难逃一死,因此在狱中写下“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当汪精卫的诗被人带出后,全国革命党人得知了汪精卫的事迹,争相传诵这首诗,汪精卫也成为全国革命的偶像人物。
如果汪精卫此时被清廷处决,他身后的名声应该不输于宋教仁。
幸运的是,当时清廷为了拉拢革命党人,缓和与革命派的矛盾,并没有杀掉汪精卫,反而在武昌起义后不久,作为政治筹码将汪精卫放了出来。
但是不幸的是,汪精卫的心态却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以前年轻气盛的革命豪杰,转变成一个患得患失的政治投机分子。
对于自己为何会死里逃生,按照汪精卫自己的解释,不是革命活动取得的成绩,反而是清廷高官的不杀之恩,他曾经说“救我命的是肃亲王,我每当回忆这个时候的事,总想到清朝末期的伟大政治家。
”这个肃亲王是一个多么大的政治家呢?肃亲王善耆大家可能感觉陌生,但是大汉奸川岛芳子大家应该都是十分了解的,善耆就是川岛芳子的父亲,在清朝灭亡后,善耆将川岛芳子送到日本培养,希望能够借助日本人的力量,帮助清朝复国。
可以说,善耆的思想肯定是对汪精卫最后走向叛国投敌起到了深刻的影响,从这里也能够看出汪精卫的内心思想并不强大,对革命也丧失热情。
武昌起义爆发后,汪精卫出狱,却并没有积极投身革命,而是呼吁双方停战,并且代表清廷参与南北和谈,推举袁世凯为大总统。
在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之后,孙中山组织“二次革命”,汪精卫也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其中。
一直到1917年,袁世凯去世后,汪精卫才重新回归革命队伍。
可以说,二十多年后,汪精卫做了汉奸,主要还是在这次暗杀行动中,患上了失败主义的悲观病,对事物的发展,丧失了那种革命之初的锐气。
在全面抗战爆发后,汪精卫认为面对强大的日本,中国必输,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妥协。
抗战悲观论在当时的很多知识分子中流行甚广,荼毒甚深,汪精卫从本质上来说,也算一个知识分子,当时有人评价汪精卫“书生难成大事”,也正是因为这样。
相比于做事的恒心与耐力,汪精卫完全不如国民党的后起之秀,蒋介石。
如果汪精卫在出狱之后,能够一贯保持革命排头兵的姿态,其在国民党内的影响力绝对仅次于孙中山。
汪精卫的所作所为,实在是有些辜负革命党人的期望,仗着早先的资历,以及孙中山的器重,汪精卫才得以成为国民党内的三巨头,与胡汉民、廖仲恺分庭抗礼。
尤其1925年孙中山去世的时候,只有汪精卫在身边,让汪精卫能够以继承孙中山先生衣钵的身份在党内竞争。
但是这种优势并不是很明显,不久竟然被政治军人蒋介石给取代,汪精卫不得不出走法国。
汪精卫与蒋介石的竞争,颇有一些“既生汪,何生蒋”的意味,在此后的政治斗争中,两人虽有合作,但是大多以斗争为主线路,但是在斗争中,汪精卫始终处于蒋介石的打压之下,最后叛变也实属是因为在国民党内的地位被边缘化。
当然,汪精卫能够走出一条这样上面华丽,后面悲壮的路线,主要原因还是娶妻不贤造成的。
前面说南洋富商千金陈璧君,对汪精卫穷追猛打,本来一直没有成功,可汪精卫暗杀载沣被俘之后,身体被清廷俘获了,芳心却被陈璧君俘获了,在狱中的汪精卫对未来丧失了信心,很颓废,是陈璧君在一旁打气,并且设法营救,最终感动了汪精卫。
但是陈璧君可不是什么善男信女,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汪精卫出狱后,事事都要听从陈璧君的安排,汪精卫的惧内成为当时官场的笑话。
针对这一点,汪精卫解释说,“陈璧君不但是我的妻子,而且是老同盟会员,许多事在我没有考虑她的意见之前是很难做出重大决定的。
”他们的朋友陈公博就曾评价过二人的关系“汪先生没有璧君不能成事,没有璧君亦不致败事”。
在最后汪精卫叛变的心理变化上,陈璧君是起了不少作用的,陈璧君一介女流之辈,为追帅哥而参加革命,缺乏大局观,虽然刚强,却用错了地方。
所以,汪精卫投敌,究其根本原因,还是缺乏一颗强大的内心,容易被人牵着走。
汪精卫出身于书香门第,好诗文,早年留学日本,受革命思想影响加入了同盟会,在孙中山领导下,和许多热血青年一样,志在推翻满清的腐朽统治。
1910年因刺杀摄政王载沣被捕入狱,被判终身监禁,身在囹圄,心向革命。
期间所赋之诗:“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一时间传遍大江南北,由此汪精卫名声在外,加之本人英俊脱俗很快便成为当时众多先进青年的偶像。
在汪精卫的众多的崇拜者中,陈璧君是最执着的一个。
为了营救狱中汪精卫,又是托人,又是筹钱,奔走不停,最终在辛亥革命后不久,被袁世凯释放。
汪精卫是重情之人,出于感恩娶了陈璧君为妻子。
出狱后,汪精卫积极协助孙中山的革命工作,并参加了"护法运动"。
由于汪精卫卓越的组织才能和坚定的革命信仰,孙中山在北伐的时候就曾想要把总理的位置让给他,因此,汪精卫在国民党内的影响是仅次于孙中山的二号"首长"。
但是随着蒋介石在国民党内地位的上升,汪精卫的影响力因此受到削弱。
由于中山舰事件,被迫辞职出国,在他出国期间,国民政府的最高权力悄然无息的转移到蒋介石的手中。
1927年4月,汪精卫回国不久,蒋介石出于政治需要,利用汪精卫在党内的威信,名义上仍以他为国民政府主席,但没有实权,从此,二人面和心不和,明争暗斗,但在反共立场上却是一致的。
汪精卫一度声明坚持国共合作,并以拥护三大政策的“左派”和中山先生的信徒面目面对舆论,笼络众多共产党代表与国民党左派人士,然而,为了追逐更大权利,却与蒋介石沆瀣一气,在武汉发动了"七、一五政变",屠杀共产党人,至此,汪精卫所为完全脱离了初心,开始转向与信仰为敌的深渊。
热衷于权力固然是汪精卫脱变的一个原因,但他每迈出的一步,跟妻子陈璧君的重要影响也是分不开的。
针对妻子的作用,汪精卫曾说过,“陈璧君不但是我的妻子,而且是老同盟会员,许多事在我没有考虑她的意见之前是很难做出重大决定的。
陈璧君是一个政治欲望特别世俗的女人,强烈的权力欲及虚荣心促使她极力鼓动丈夫想尽方法夺取最高权力,甚至可以不择手段,哪怕是挺而走险,也要尽最大努力去获得。
汪精卫是当时国民党内出了名的"惧内"。
在与蒋介石的斗争中,屡屡失败,说明他是个理想重于实际的口号喊得震天响的"革命家"。
这种人往往感性多于理性,思想极易被人控制,这不能不说他是惧内的根源所致。
在政治上和蒋介石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但是他总想说了算,权力这东西一旦曾经拥有,就不想失去;即使失去也会想尽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夺回来,显然汪精卫就是这种人,政治上屡屡斗不过蒋介石,应当说是汪精卫一生中最大的无奈,也是人生中的转折点。
"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一步步加深的侵华战争,国内外形势再次发生变化,而汪精卫及其幕僚似乎看到了再次上台的希望,于是寄希望与日本人积极合作,借助日本的帮助,扳倒蒋介石,所以"七丶七事变"前后当时的国统区弥漫着亡国论的悲观情绪,就是他们制造的紧张空气。
淞沪会战的失败导致南京沦陷,举国上下一片悲痛。
毕竟老蒋在淞沪会战中几乎把自己的全部家当都砸了进去,70万精锐开赴淞沪战场,最终还是没有顶住日军的进攻,而且损失惨重。
此时的汪精卫投靠日本的欲望挡也挡不住了,因为在他眼里中国没救了。
后来历史证明蒋介石对时局的判断,要远远高于汪精卫。
汪精卫正是因为他政治上不坚定、性格上优柔,而带来的信仰坍塌,所以日本人才抓住了他这个致命弱点,答应和他一起逼蒋介石下台,然后撤兵。
汪精卫于1940年,公开投敌叛国。
当时日本人骗小孩子的鬼话,汪精卫居然相信了,还和日本人签订了《中日新关系调整纲要》。
当汉奸,总有一大堆冠冕堂皇的理由,什么"曲线救国"、"保存实力,以图再起"等,其实都是骗人的。
汉奸不问原因,汪精卫跨过了红线,与民族为敌,注定改变不了汉奸的身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