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对偶

什么是对偶,第1张

什么是对偶 什么是诗词中的“”对偶”?因何而得名?

谢邀对偶是汉语修辞的一种方式。

它是指在汉语中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

其特点是文句两两相对,字数相等,句法相似,意义相关。

有关对偶类型:一、在形式上有:(一)、单句对偶即一句对一句。

如:1.风情张日,霜气横秋。

《孔稚珪·北山移文》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3.日下壁而沈彩,月上轩而飞光。

《江淹·别赋》4.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二)、偶句对偶即二句对二句。

如: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刘禹锡·陋室铭》2.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杜牧·阿房宫赋》(三)、多句对偶即用三句对三句,或用更多的句子相对。

如: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荀子·劝学》2.兴废总关情,睹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何如《江西滕王阁·对联》二、在内容上有:(一)、正对偶即上下句意思是同类或相近的,是互补的。

如: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二)、反对偶即上下意思是相反或相对的,多指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如:1.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杜甫·天末怀李白》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三)、串对偶即流水对,它的上下句是从事物的发展过程说的,所以意思是紧密连贯的。

如: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2.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一》三、在结构上有:(一)、成分对偶。

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其中“头重”与“脚轻”均为句子中的成分,所以称成分对偶。

(二)、句子对偶。

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上下句均为独立的一句,所以称句子对偶。

从上述中可看出:对偶是把同类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

例如:1.“头重脚轻”,头重与脚轻形成对偶。

2.日下壁而沈彩,月上轩而飞光。

上下句形成对偶。

这样看,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

而在格律诗词中讲究的“对偶”应该指的是对仗

因为格律诗词中的“对偶”只是指上下两句相对,而并不包括句中自对。

对仗主要包括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的平仄对立和句式的互为平仄对立两个方面。

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形式。

所以会使人误认为对偶和对仗是一回事,是一个概念的两种称谓。

其实对偶和对仗是有区别的:一、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对仗的基本特点是对立。

二、对偶主要是从结构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

对仗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平仄相对。

三、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

对偶是一种修辞方式。

对仗是指格律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的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

如:日下壁而沈彩,月上轩而飞光。

这个句子虽字数相同,但日下和月上其平仄不相对,音律欠和谐。

在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了“而”字。

所以不合对仗的要求,应归于对偶。

又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幅对联不仅字数相同且词性一致,平仄相对。

所以应归于对仗。

由此可知,对偶不一定是对仗,但对仗一定是对偶。

只有严格方式的对偶才是对仗。

作为修辞方式的对偶,常常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文体,而对仗则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创作技法。

对仗的用法最早出现在骈体文中。

可以说对仗是由汉魏时期的骈偶发展形成的。

格律诗词中的对仗,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

图/网络

正确的答案是: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

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

对仗就是由此而得名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14624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5
下一篇 2022-10-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