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2年,11岁的鲁迅就读于家乡绍兴寿镜吾开设的私塾三味书屋。
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措的8块银元,离开了家乡进了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了南京矿学堂。
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的课程。
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开拓了视野。
特别是严复翻译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深刻的影响。
鲁迅在南京路矿学堂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
1902年2月,21岁的鲁迅赴日本,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两年后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1912年改制东北大学医学部)学习现代医学。
鲁迅学习现代医学,是因为父亲的病故造成了他对中医极大的怀疑。
他是东北大学笫一个留学生,也是仙台唯一的中国留学生。
在仙台给鲁迅影响最大的是解剖学老师藤野严九郎。
鲁迅在医校学习一年以后,便从学校退学。
1906年,鲁迅在事实面前,有感于国内同胞的愚弱,认识到改变国民性的重要,便毅然弃医从文,迈出了人生道路最有决定意义的一步,选择了文学艺术,以笔作为自己救国救民的强有力武器。
综上所述,我们很庆幸中国少了一个大夫,却多了一个名闻遐迩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
鲁迅永远是中国的"文学之绝唱"!最后用《荊棘烏》的一段话作结束语:有一个传说,说的是有那么一只鸟儿,他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所有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
谢谢邀请,鲁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开山祖,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的成功与他特殊的求学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一,少年时期鲁迅先生在家乡的三味书屋求学。
读一些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五经等等私塾学习长读的书籍,虽然枯燥无味,但由于鲁迅先生非常用功,再加上他老人家天资聪颖,所以背了很多儒家经典著作,这为他以后进行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
这一经历在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着明确的记载。
第二,从1898年到1902年在南京路矿学堂学习。
鲁迅先生家里后来出了很大的变故,先是他的爷爷因为科举考试案下狱,为救祖父家里花了很多钱,后来父亲又得了水鼓病,为了给父亲治病少年时期的鲁迅先生就不得不经常周旋于当铺和药铺之间,但由于遇到了庸医,父亲还是死掉了。
于是在周围乡亲的白眼中,鲁迅先生决定学异端,走异路,于是他便跟着自己的一个本家叔父到南京路矿学堂去求学。
在那里,他接触到了很多新鲜的课程和事物,那是三味书屋所没有的。
像什么物理化学生物,尤其是赫胥黎的《天演论》达尔文的进化论给鲁迅先生以很大的震动,这为他以后进行文学创作奠定了思想基础。
由于他刻苦学习,鲁迅先生于1902年考取了官费留学日本资格。
这段求学经历,在《呐喊.自序》中作者有明确的记载。
第三,仙台学医经历。
由于鲁迅先生有着惨痛的幼年丧父的经历,于是他便选择学医。
他的想法是学医平时可以医治像他父亲一样的病人,战时可以从军当军医以此来报效国家。
但是,在仙台学医时发生的两次事件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选择。
一次是试题泄密事件,这一次事件是鲁迅先生认识到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作为一个弱国子民你没有考及格的资格,考了及格也是由于藤野先生泄了密。
再一次就是幻灯片事件,在一次上课前的看幻灯片时鲁迅先生看到了久违的同胞,他们围在一起看日本人杀一个替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当他们看到杀人后发出一阵阵愚昧无知的欢呼声时,鲁迅先生受到了极大的刺激,使他深深的认识到凡愚弱的国民无论体格如何健壮,都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看客的材料。
因此,改变他们的精神面貌就成了第一要务。
而要改变他们的精神面貌则莫过于文学这把锋利的刀。
于是鲁迅先生愤而弃医从文,走上了文学创作这条伟大而又充满坎坷不平的道路。
这一段求学经历在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和《呐喊.自序》中都有着明确的记载。
总之,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与他特殊的人生经历和求学经历密不可分,他的这些人生经历都为他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