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复生(嗣同,号壮飞)先生《狱中题壁(绝命)》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第一句话“望门投止思张俭”的意思是指被同乡或变法同仁出卖。
第二句话“忍死须臾待杜根”的意思是在解释并不出逃的原因。
第三句话“我自横刀向天笑”,这句话非常明显是被改动过的,如果看不出来则属于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尚未入门,还需要勤加努力读书学习。
第四句话“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意思是指罪名还没有判决下来,无论是生是死都不惜为国捐躯。
“两昆仑”并不是用于自诩或自比,“昆仑”是指死亡或者牺牲。
这首诗的成诗地点是在监狱里,根据诗意推测当时壮飞先生是知道被同乡出卖一事。
网络百科说“此诗是谭嗣同死后,由刑部狱卒从狱中传出。
“并且记载了一首据说未曾改过的原诗:“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枝根。
手掷欧刀向天笑,留将功罪后人论。
”最后留给读者们一个关于“诗意”考题:网络记载的原诗是真的吗?诗意和水平如何?请关注宗伯正曜头条号。
问题:谭嗣同的"去留肝胆两昆仑",两昆仑指的是什么?前言谭嗣同是为变法牺牲的戊戌六君子之一,两昆仑出于他的 绝命诗,《狱中题壁》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按照七绝的章法布局来说,前后一定是相互呼应的。
从前边两个对仗句可以看出,这是两个典故,一走一留,所以最后一句(去留肝胆两昆仑)一定是呼应这两个典故。
一、去的人 望门投止思张俭望门投止出自《后汉书·张俭传》:“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
”张俭是东汉末年的人,因为d劾宦官侯览,结果被反诬“结党”,于是张俭就逃亡了。
而在其逃亡中,大家都很同情他并乐于接待。
这个典故,应该是写见势不妙溜之大吉的康有为和梁启超。
在关键时候,保存力量,不做无谓的牺牲也是一件很明智的决定。
因此谭嗣同也没有怨恨之心。
据说谭嗣同与秋瑾一样,其实都有逃亡的时间,但是他们都放弃了偷生的机会。
张俭后来在汉献帝建安初期,又被朝廷征为卫尉。
对于牺牲者来说,离开的人是一种希望。
只是谭嗣同可能没有想到,虽然变法的种子留下了,但是革命的种子生命力更加强大。
辛亥革命以后,康有为这种保皇派很快就被历史所抛弃。
二、留的人 忍死须臾待杜根杜根,东汉颍川定陵人,汉安帝时期的郎中,杜根反对外戚专权,希望还政于汉安帝,结果惹恼了太后,被抓到大殿上用布袋装好,差一点活活打死。
太后命人检查,以为他已经死了。
杜根被人救出后藏匿民间,为酒保十余年。
汉安帝亲政时把他找回来作了侍御史。
和张俭不同,当时的杜根并没有逃走。
二人虽然一走一留,但都是铁骨铮铮的汉子。
谭嗣同把自己比作留下的杜根,可惜他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了。
三、去留肝胆两昆仑无论是逃走的人还是留下的人,无论张俭还是杜根,都是仁人志士,没有孰高孰低、谁对是错。
因此谭嗣同说: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里的两昆仑,即是指张俭和杜根,也是指像张俭和杜根的人,离开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是去的人,谭嗣同等六君子是留下的人。
不过,也有人说,两昆仑是指康有为、梁启超;还有人说是指大刀王五和康有为,例如郭则澐(1882~1946年)的《十朝诗乘》其诗有云:“拔剑长歌仰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或谓“两昆仑”者,一为长素,一即王五。
长素是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的号,大刀王五是一个传奇人物。
·清末民国时期的平江不肖生(1889一1957),作《侠义英雄传》时,也说:曾有自命知道的人,说那“两昆仑”,系一指康有为,一指大刀王五。
究竟是与不是,当时谭嗣同不曾做出注脚,如今谭嗣同已死,无从证实,只好姑且认他所指的确是这两个。
不过在下的意思,觉得这两人当中,当得起“昆仑”两字、受之能无愧色的,只有大刀王五一人。
至于康有为何以够不上“昆仑”两字,不俟在下哓舌,也不俟盖棺定论,看官们大约也都明白,也都首肯。
平江不肖生,本名向恺然,一个日本留过学的小说家,其《江湖奇侠传》被拍成了电影《火烧红莲寺》,引领了中国的武侠电影。
结束语两昆仑,我个人以为,就是代表去和留两种人,也可以带入离开的康梁和留下的六君子。
意思是,无论去留,大家都是好样的。
离开是为了保存力量,留下是为了理想而牺牲。
至于大刀王五之说,降低了这首诗的格调。
据说这首诗还有一个版本: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
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
前两句还是用张、杜的典故,与另一首意思相同,最后一句略有区别:留将公罪后人论。
这是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提问,张好,还是杜好,留下这段公案让后人评价吧。
而“去留肝胆两昆仑”则是直接做出了判断,去留都好。
@老街味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