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第1张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 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意思: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出自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的《狱中题壁》。

原文: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译文: 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

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

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这句绝命诗据说被人改过,那原版是什么?

“我自横刀问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由来?什么意思?自古以来,中华儿女为赴国难,慷慨就义者很多。

这些仁人志士,他们(她们)都满腔热忱地投身于变法维新,或是革命事业中。

倘若一旦因出事而遭被捕坐牢,始终也心坚如铁,狱中题诗就是最好的验证!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了戊戌变法。

其年6月4日,光绪皇帝正式宣布变法,一并颁布了“明是国是”诏书。

想不到三个月后,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物。

这其中就有谭嗣同,他未接受别人的逃亡劝告,毅然决定留了下来。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直言道:“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谭同始。

”有如此愿以身殉法的豪情,也难怪乎他会在狱中墙壁上题诗一首《狱中题璧》: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叟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显然,这是一首绝命诗,他借用了古典人物案例,笑对着苍天,将自己的肝胆视若同那昆仑山般的气势磅礴。

此句颇有点像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味道。

不止是谭嗣同等人有《狱中题壁》诗,中国近代革命史中,不少先烈在狱中题壁或写下动人的诗。

较符合谭嗣同诗意的革命烈士杨道生之《狱中》诗是这样的:中原大地起腾蛟,三字沉冤恨未消。

我自举杯向天笑,宁甘斧钺不降曹。

赴汤蹈火、在所不惜,谭嗣同《狱中题壁》诗,豪情万丈。

但有人这是被改动过的,那原版如何?相对于古文字、古诗词等能流传至今,也多半是经后人整理而集结而成的。

在其过程中,修改个别字或语句很正常。

至此,有人说“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被人改过就不足为奇了!目前存在两种说法,具体原版如下示:(1)、梁启超对原诗之词句作了一些修改,其根据源于戊戌年刑部主事唐烜所写的《留庵日钞》。

这是一本私人日记,出现有关谭嗣同《狱中题壁》细节描述:二十五日,晴,入署……在暑闻同司朱君云:谭逆嗣同被捕后,诗云:“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叟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2)、黄彰健对原诗的存疑观点,是依据1908年出版的一部演义小说,名为《绣像康梁演义》。

书中是这样写的,戊戌变法“六君子”在就义前,一个叫林旭的吟咏了一首诗: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

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

总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原版改动有可能,但较真实版的还是梁启超整理的。

毕竟《绣像康梁演义》是在谭嗣同就义十年后出版的,且小说为情节需要有大幅改动的确定性!(图片来源网络,违规即删)

作者:金满楼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戊戌年的8月,在刑部大牢中,谭嗣同留下了这样一首万人传颂的绝命诗。

不过,也有学者如黄彰健认为,这首诗并非谭嗣同原作而经梁启超的篡改,其理由是:康梁师徒为掩盖“围园杀后”的密谋而在历史叙述中多处造假,梁启超也不曾交待他是如何获知此诗的;由此,黄彰健认为,1908年《康梁绣像演义》中的另一版本:望门投止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

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

倒有可能是谭嗣同的原作。

不过,这一问题在唐烜的《留庵日钞》中找到了答案。

唐烜时为刑部司员,其对“六君子”遇害情况记述颇详,而谭嗣同的绝命诗记载为:望门投宿邻张俭,忍死须臾待树根。

吾自横刀仰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以唐烜内部人的身份及接近时间论,其记录的谭嗣同绝命诗,或许是最接近真实的版本。

而从文本上看,唐烜所记与梁启超版本有些区别,但差别不大,无伤大雅,并不影响其大意。

由此可知,说梁启超改篡谭诗却有些主观臆测,似乎站不住脚了。

据唐烜的记载,他并没有亲自见到这首诗,也没有交代这首诗是谁抄出,只是说此诗系听同在刑部为官的朱君处听说而来。

多年后,唐烜在《戊戌纪事八十韵》中称,“役卒呈数纸,云是狱中笔”,这说的是狱卒抄出,不过日记中没有如此记载。

倒是杨深秀的绝命诗,唐烜在日记中明确记载:“是日在署见有狱卒由狱内抄出杨侍御深秀诗三首,均七律。

……此日清晨,尚用香火划壁成诗也。

”由此可知,杨深秀的绝命诗系狱卒抄出,想必谭嗣同诗亦出自狱卒之手,然后刑部官员朱某才有机会抄出并由此留下历史的记载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0606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3
下一篇 2022-10-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