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第1张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中的首句算对仗吗?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这首律诗的首联不是对仗句。

按照律诗的写作要求,颌联、颈联必须按照词性对仗,可以宽对,也可以严对(工对),而首联和尾联是可以不对仗的。

且古诗中对仗的很少,目前认为全诗中四联都对仗的要数杜甫的《登高》了。

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对仗联也是颔联与颈联。

请朋友们欣赏。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诗的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游程中所看到的景象。

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

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

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

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诗的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

马在浅草地上走得非常的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应接不暇,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这联和上联是此诗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

这更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

整首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上面欣赏了对仗的颔联与颈联,下面再看首尾两联。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

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

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诗的尾联写白沙堤之景,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钱塘湖春行》中的首句算对仗吗?《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看一下这首诗——钱塘湖春行作者: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题中所言及首句是“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这两句联语不对仗,不是一副对仗工整的对联上句说的是两个方位,一是“孤山寺北”,二是“贾亭西”。

其中的“孤山寺”和“贾亭”应该是当时当地的两个景致;下句却说的是两个现象,一是“水面初平”,二是“云脚低”。

其中,“水面”和"云脚"是两个名词。

无论是词性,还是意境均不对仗。

这两句话也不符合平仄的要求,尽管前边6个字都符合平仄相反的要求,但最重要的尾字“西”和“低”却都是平声,这就不符合对联平仄的基本要求了。

第二、三两联符合对仗的要求,是非常工整的两副对联这首诗是白居易的名诗,白居易是唐代律诗大家,对联高手,他作的律诗一定符合对平仄和押韵方面的基本规则。

律诗,一般是在第二、三两联形成工整的对联格式,这首诗也一首七言八句律诗,非常符合律诗的对仗要求。

1、第二联上联:几处早莺争暖树,下联:谁家新燕啄春泥。

上联的“几处”为“仄仄”,对下联的“谁家”是“平平”;“早莺”为“仄平”对“新燕”是“平仄”;“争”为“平”,对“啄”是“仄”;“暖树”为“仄仄”,对“春泥”是“平平”。

十分严谨,特别工整。

从句式上,上下联都是疑问句,在意境上,诗人描述了一副暖意融融的春鸟飞舞、欢鸣筑巢的动感景象,祥和而美丽。

2、第三联上联:乱花渐欲迷人眼,下联:浅草才能没马蹄。

上联的“乱花”是“仄平”,对下联的“浅草”是“平仄”;“渐欲”是“仄仄”,对“才能”是“平平”;“迷人眼”是“平平仄”,对“没马蹄”是“仄仄平”。

也是非常工整的对联。

结语:唐代律诗,一般的七言、五言绝句,可能安排第一、二两句为工整的对联,也可能安排后两句为对联,有时甚至四句形成两副工整的对联的情况,不一而足。

而八句律诗,则一般不在第一、二句安排对联,而是将二、三两联形成工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2058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6
下一篇 2022-10-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