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诗,第1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有历史和现实意义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两句话出子《孟子.告子下》。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忧患(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下面列举古代两个正反的实例更有说服力:一,生于忧患——勾践卧薪尝胆:越国的国王勾践率领大军攻打吴国,吴国的国王夫差率领军事迎战。

双方大战于夫椒。

结果是越军大败,勾践战败逃到会稽山,被吴军包围。

勾践觉得已经没有退路,他准备杀妻和吴军决一死战。

他手下有两个高人,一个叫范蠡,一个叫文种。

他们觉得应该冷静一下,不能硬拼。

文种说吴国的太宰伯嚭特别的贪财,可以互从他身上找到办法。

于是文种带着大量大美女和奇珍异宝送给了伯嚭,伯嚭在吴王夫差面前劝吴王和越国议和。

夫差是个不爱动脑的人,他不顾大臣伍子胥的反对同意了。

勾践把国家的大事交给文帝管理,带着夫人和大臣范蠡到吴国于,给吴王当奴隶去去了。

勾践夫妇和范蠡都穿上囚衣,去给吴王喂马做苦役。

吴王夫差每次坐车出去,都叫勾践牵马,然后踩着跪下范蠡的后背上车。

就这样过了两年,文种选了越国的美女西施送给吴王夫差,又选了一些美女和金银财宝给太宰伯嚭。

伯嚭对夫差说,是时候应该让勾践回越国了。

夫差看勾践这两年的表现很满意,于是就同意了。

勾践回国后,他号召全国上下艰苦奋斗。

他自己穿粗布衣服,不吃大鱼大肉,住在陋室里,睡在没有席子的柴草上;在吃饭的地方悬着一个猪苦胆,每逢吃饭时,先尝一尝苦胆,然后大喊一声:勾践,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这就是*卧薪尝胆*故事的由来。

公元473年,勾践再次率领大军攻打吴国,是一鼓作气把吴军打败,吴国夫差羞愧的自杀身亡。

二,死于安乐——宋徽宗玩物丧志,北宋灭亡:宋徽宗赵佶是一位才子,每天在后宫众多嫔妃的陪伴下,是谈琴作画练习书法,就是不愿意治理国家,不爱上朝理政。

后来金太宗派宗望率领大军攻打都城汴京。

宋徽宗吓得是魂飞魄散,急忙写下了*传位东宫*的诏书,自己退位做了啥事不管的太上皇。

太子赵桓即位,就是宋钦宗。

他也是六神无主,他听信奸臣宰相白时中、杨邦颜的馋言,主张议和。

把金国害怕的大臣主战的李纲罢了官,他他贬到几千里的南方去了。

李纲被贬到遥远的边疆,金太宗马上就派宗翰、宗望率领两路大军又向东京进犯。

公元1127年,金军俘虏了宋徽宗和宋钦宗、后宫皇族、官吏三千多人,满载掠夺的金银财宝几十大车,回到北方,这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耻*。

从此北宋王朝宣告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千古名句,说是真理认同的人多。

按字面意思,有人会说,又来一愚公,忧患使人生,安乐让人死。

那人活着还追求幸福平安干啥?大家躺着过忧患日子得了!你见过谁一辈子去追求忧患,却和安乐过不去的呢?孟子以典型史实论述了他的观点:人在安乐中要有忧患意识;人在忧患中要起与命运抗争,在忧患求生存谋发展。

孟夫子绝没有让大家去追求忧患,唾弃安乐的意思。

历史上典型人物陈后主“隔江犹唱后庭花”,清八国联军火烧万园之园圆明园。

这些都是死于安乐的杰作。

卧薪尝胆,陈涉揭竿,都是生于忧患的史证。

说到现实意义,就个人而言那些在中国找钱存外国入外籍的人倒是很有“忧患”意识,他怕在中国的钱有保不住的危险。

只可惜他们把“忧患”变“安乐”将祖宗和人格也一起变了。

我国海防目前已是双航母,但还在打造,这就是“生于忧患”!所以万众瞩目。

中国的教育工程,打造高规格学府,就是看到了“教育的忧患”。

教育是人才的源泉。

无论多么强大的综合国力,后继无才,就好比无源之水,总会枯竭,乘风破浪的巨舰就会变成一堆无用的废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智者的警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2299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7
下一篇 2022-10-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