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声

四声,第1张

四声 古体诗四声与现代汉语四声是否有区别?有何区别?

问题:古体诗四声与现代汉语四声是否有区别?有何区别?前言题主的古体诗是指旧体诗,区别于五四以来的新诗。

旧体诗用切韵一脉传承下来的平水韵作诗,这种韵把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声。

今天的普通话,把汉字分为一二三四声。

今韵与古韵的汉字在四声中有很多相似处,也有部分不同。

一、相似处现代汉语的一声、二声基本等同于古韵的平声。

现代汉语的三声基本是古韵的上声,现代汉语的四声基本是古韵的去声。

1、平声例如平水韵中,平声【一东】韵中的汉字,其中的常用字与现代汉语一声、二声相同:东同童僮铜桐峒瞳中[中间]衷忠盅虫冲终忡崇嵩[崧]菘戎绒弓躬宫穹融雄熊穷冯风枫疯丰充隆窿空公功工攻蒙蒙朦瞢笼胧栊咙聋珑砻泷蓬篷洪荭红虹鸿丛翁嗡匆葱聪骢通棕烘崆。

2、上声平水韵中的上声,和今天的三声基本相同,例如 上声【六语】韵部中的这些字:语圉圄吕侣旅与予渚煮暑鼠汝黍杵贮女许所楚础阻俎沮屿3、去声平水韵中的去声,其常用字,也大多和现在汉语的四声相同,例如去声【一送】韵部中的这些字:送梦凤洞众瓮贡弄冻痛栋恸仲中[击中]粽空[空缺]控哄..二、不同之处1、声调的变化-入声 派入其他三声今古韵的最大不同是古韵中的入声渐渐消失了,被派入了其他平上去三声,在现代汉语中的1、2、3、4声中都有古韵中的入声。

例如:一声:屋、叔,在平水韵中属于【入声一屋】;二声:石、白、泽、伯,在平水韵中属于【 入声十一陌】三声:法、甲,在平水韵中属于【 入声十七洽】四声:末、阔,在平水韵中属于【 入声七曷】这些变成三声和四声的入声字,例如法、甲、末、阔,无论今古韵都是仄声,大家在作格律诗的时候不受影响。

但是屋、叔、石、白、泽、伯,这些字,古韵是仄声,新韵是平声,就给现在人作格律诗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没有太好的办法,只有多读、多用、多查询,才能越来越多的记住这些字。

2、声调变化-除了入声因素以外,今古韵也有不同例如“筒”,古韵是平韵,属于【一东】,是可以作近体诗韵脚的,但是新韵却成了三声。

絕句(宋·洞庭老人) 八十滄浪一老翁,蘆花江上水連空。

世間多少乘除事,良夜月明收釣【筒】。

又如古韵上声【六语】中的这些字,在新韵中成了去声(四声):拒炬墅巨去杼伫距叙绪序又如去声【一送】韵部中这些字,在新韵中成了上声(三声):凇、讽3、读音的变化除了声调有变化,还有读音的变化,最有名就是“斜“这个字,今天读作xié,但是古韵中属于 【 下平六麻】例如远稹的这首七绝《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又如蜗牛的”蜗”wō,在古韵中也属于【下平六麻】,杜牧有一首《朱坡绝句》:乳肥春洞生鹅管,沼避回岩势犬牙。

自笑卷怀头角缩,归盘烟磴恰如【蜗】。

在今天很多方言里,蜗牛还叫做gua瓜牛,这也是古韵的影响。

在很多地区的方言中,”斜“也读作xia、zia、zie等。

除了蜗、斜这两个字,好多韵母是e、ie的字也属于六麻韵,如车、嗟、遮、赊......例如《贈碧玉》(唐·于鵠)新绣笼裙豆蔻花,路人笑上返金【车】。

霓裳禁曲无人解,暗问梨园弟子家。

又如古韵上声【二十一马】中有”野 “字,现代拼音为ye,古韵为 [yǎ]。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xiǎ。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y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4、韵部的不同1)同韵母不同韵部现代汉语中相同韵母的字,在古韵中可能不同韵部。

在典型的就是【冬】【东】两个韵部。

【上平一东】韵中这些常见字,韵母是ong,如:东同童中忠盅虫冲终戎绒弓躬宫穹融雄熊穷充隆窿空公功工攻... 【上平二冬】这些字,韵母也是ong,如:冬咚彤农侬宗淙钟钟龙茏舂松凇淞冲容榕蓉溶庸佣慵重胸凶匈汹雍邕痈浓脓... 这些现代汉语同韵母的字,却被分别归为一东、二冬韵部,作近体诗中,只能作为邻韵出现在第一句,双数句的韵脚不能混用。

例如王安石的《别灊阁》,重、容、松,押【冬】韵:一溪清泻百山重,风物能留邴曼容。

後夜肯思幽兴极,月明孤影伴寒松。

2)不同韵母,同一韵部【上平一东】韵中这些常见字,如: 冯风枫疯丰蒙蒙朦.......韵母是eng,但是却属于【东】韵。

【上平二冬】中也有这些韵母是eng的字:封逢缝峰锋丰蜂烽葑....例如李白的《春怨》,用东dong、风feng、空kong作韵脚,都属于东韵:白马金羁辽海东,罗帷绣被卧春风。

落月低轩窥烛尽,飞花入户笑床空。

现代汉语韵母相同的字,基本归于同一个韵部,但是古韵则不同,例如东冬、江阳、先寒删元咸等都不是同一个韵部。

结束语因为有这么多的相似之处,所以今天我们还能很顺畅地阅读古诗文;也因为还有这么多的不同之处,所以我们今天创作格律诗会有这么多的麻烦。

总体来说,因为无数代先贤的坚持,中华文化没有断绝。

我们今天还能认识和阅读先秦时的著作。

很多的诗词,今天阅读起来还能押韵、还能激扬顿挫,现代人应该为此而骄傲。

喜欢古诗词的朋友,如果能坚持使用古韵,也算是为文化的传承多做了一点点贡献。

不喜欢用古韵的朋友,当然也有创作的自由,只要喜欢和关注也是一种传承。

@老街味道

古汉语中的“四声”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是文字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有联系也有区别。

但值得注意的,这两种“四声”都是指当时官话而言的,比如现在的普通话,其他方言是不在研究范围之内的。

因为涉及到汉语的语法,所以一些不太难的专有名词需要重新解释,小学时候老师教授的那些常识就不够用了。

我们今天系统地、通俗地来讲解一些“四声”的知识。

“四声”指的是字的声调,汉语中用以决定字义无论是古汉语的“四声”还是现代汉语的“四声”都是指声调。

声调是由音的高低来决定的,即“音高”。

以“音高”来作为决定字音的要素之一,并区别字义,这是汉语的特性。

现代汉语里,“四声”指的就是普通话里“1234”四个声调,专业一点的称呼叫做“阴平”、“阳平”、“上(shǎng)声”、“去声”,可以称为“阴阳上去”。

为什么要限定普通话呢?因为方言当中声调不是这么划分的,比如苏州话有七个声调,广州话有十个声调。

所以,这四个声调的适用范围是普通话。

古汉语中的四声指的是古代官话中“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平”发展到现在基本上就是“阴平”和“阳平”的总称,比现代普通话中多出了一个“入声”。

这个“入声”在南方方言当中有很多的保存,最简单的比如说数字中,“七”、“八”、“十”等等都是入声字,而这在北方方言里已经消失了。

“入声字”后来被散派到其他三个声调之内,并且几乎没有任何的规律可言。

除了部分“入声字”可以看出痕迹之外,其余的只能死记硬背。

这也就是为什么语言学家往往都是南方人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北方人很难理解入声字。

“四声”发现的历史以及读法,至今存疑可以确定的是,汉语中“四声”是很早就存在的,只不过当时的人都没有注意到。

直到南朝齐梁时期,因为一些文人天天想着怎么样把诗歌写得好听,于是开始研究了汉语的语音。

本来就是几个文人聚在一起讨论作诗的心得,结果一不小心就发现了汉语的这个大秘密,原来声调的配合可以让汉语说起来更好听。

于是,周颙就写了一本书,叫做《四声切韵》,第一次提出来“平上去入”四声。

而沈约也写了一本书,叫做《四声谱》,同样也是讲述“四声”的文献。

这两本书不是语言学的专著,当时是为了写诗用韵而创作的韵书,但都失传了。

《梁书·沈约传》中有一个故事蛮有趣的:沈约等人发现了汉语这个秘密之后,非常得意,以为自己比古人厉害得多。

但是因为这种理论对专业知识要求比较高,就是现在语言学都很难学,所以当时能学会的人并不多。

这些学不会的人中就包括了皇帝。

皇帝就问周舍:“啥是四声啊?”周舍灵机一动,回答:“四声啊,就是天子圣哲。

”这个回答不得不说很巧妙,这四个字就是“平上去入”各一个,顺带还拍了一下皇帝的马屁。

但是,皇帝最终也没能学会这种理论。

关于古“四声”的读法,现代人的结论都是推测古代没有留声机,很难说得准他们到底是怎么读的,所以近现代学者研究古“四声”的时候,所得出的结论只能说哪一个更合理,并不能说谁就一定正确,因为没有办法去验证。

这里我们要先介绍一个名词,叫做“调值”,也就是声调的数值。

汉语的声调不像英文那样,有重音、次重音等等非常鲜明,汉语的声调比较平滑,研究语音的时候,一批近现代的著名学者共同创造了一种确定普通话“调值”的标准,那就是“五度标调法”。

很简单,像五线谱一样,从上到下五条线,分别标上数字“54321”,5最高,1最低。

普通话中“阴阳上去”四个声调的调值是多少呢?参考它们的写法就知道了:阴平为55,阳平为35,上声为214,去声为51.值得注意的是,比如去声虽然是51调值,但读得时候不是从5直接降到1,而是经过了54321平滑下降的过程。

地方方言中很多字的读音和普通话不一样,就是因为调值的差异。

比如阳平调,普通话和北京话都是55调值,而天津话就是11调值,虽然都是平声,但天津话听起来就很低。

但是古汉语中的“四声”到底读成一个什么样子?很遗憾,我们现在只能知道调类,就是这些字都属于“平上去入”哪一种,而不知道它们具体的调值。

所以这种基本信息现在根本无法知晓。

我们只能根据前人的一些很不靠谱的描述,根据共性来推断。

比如唐朝有个叫做处中的和尚,在《元和韵谱》中对这四种声调做了一个较为形象的表述: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起,入声直而促。

明代也有一个和尚叫做真空,他写了一个《玉钥匙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可以看到,这种描述,也就“平声”“入声”还可能想象到一点边际,其他的什么叫“高呼猛烈强”、“分明哀远道”?这些都不可理解。

而古代的语音也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就像建国前后的语音都有差别一样,明朝末年有一个叫做袁子让的人就公开批评过真空和尚的说法,他就认为这种描述和他所用的语言不一样,所以并不准确。

于是,袁子让在《字学元元》中提出了自己的描述:平声铿锵;上声苍老;去声脆嫩;入声直朴。

可以看到,这种描述依然让人云里雾里,于是他就又用了一个比喻对此进行解释:平声似钟;上声似鼓;去声似磐;入声似柷(zhù)。

用乐器来形容声音,实在是不怎么形象,目前依然得不到有用信息。

这些弊端直接促成了近现代语言学家们创造“五度标调法”,从此汉语官话才有了固定可描述的调值标准。

所以说,古代“四声”和现代汉语的“四声”肯定是有差别的,也有一些很明显的客观对比,比如调类中古代多了“入声”等。

但还有很多方面是无法确定的,因为现在根本就不知道当时古人是如何来读这些字的吧,很多结论都是较为合理的推测。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23459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7
下一篇 2022-10-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