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关条约的影响

马关条约的影响,第1张

马关条约的影响 马关条约对当时中国造成的伤害有多大?

《马关条约》对中国的伤害极其巨大,但是中国工业的一次突飞猛进却也发生在《马关条约》签订以后的1895年为什么会这样呢?比较传统的解释是,儒家精神和中国的传统社会和传统政治制度,使封建社会中的朝廷和官员无法认识到现代化和赶上西方世界的必要性,直到1894~1895年日本敲醒了中国,通过甲午战争。

设使1895年以后朝廷对于现代化带来之好处的认识迅速发生了变化,那么它的价值观念和态度也能够发生同样迅速的变化吗?‍或许如此,不过也还可能有其他的解释。

一种解释是,清朝大臣们和清朝皇室成员,包括慈禧太后在内,并没有认识到现代科学技术的优势。

因为他们深信古代中国那种经济组织和技术能够令入满意地提供充分的就业和维持适当的生活水准。

另一种解释是,这个统治集团认为采用现代技术将引起经济和社会的失序,并将造成广泛的失业,从而动摇王朝根基。

以将会造成中国工人的严重失业为理由而反对采用现代技术的清代官员,其例甚多。

比如1865年反对建造吴淞铁路的理由,即基于这样一种观点:而广东巡抚毛洪斌则指出,畜力车无法同洋人的铁路相争,因此会导致民众的生活更加艰难。

同样地,一些官员反对洋人要求在中国建造铁路,理由是,这会使洋人十分便利地深入中国内地,从而削弱依赖于自然地理屏障的国家防务。

还有一些人则对沿线坟场,对于当地运输业和商业面临的潜在破坏,表示忧虑。

最后一种解释是,宫廷中以西太后为首的最有势力的集团,极其害怕国内的现代化建设项目可能对其权力构成的任何新威胁。

换言之,封建王朝中的统治精英阶层对权力的迷恋,完全超过了对于加强王朝防卫以抵御外国侵略的任何关注。

确实,清朝扑灭大型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之后的1865~1895年,30年的经济恢复和逐渐发展,很可能使清廷盲目地产生了一种洋洋自得的感觉。

在肥沃的长江中下游产粮区,农田对劳力的比率处在增长之中。

1874―1893年,物价在缓慢地上升。

中国经济在这时候还没有经受到长期的通货紧缩或严重的经济困难。

地方性的例外情况当然是有的,譬如当贸易转到上海和其他港口的时候,地处珠江三角洲的广州地区的经济活动在1860年代就曾衰落下来。

又比如1870年代税粮开始海运以后,山东地区大运河沿岸的经济也衰落下来了。

最后,1876―1879年,山西、河南、直隶和山东还遭受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三年大旱,据称有950万人活活饿死。

墨菲教授曾经在1970年指出,甚至像天津和汉口这样一批从事外贸的新港市的出现,也没有能太大地影响华北和华中地方市场的经济活动。

清廷依然不肯给洋人以在中国开设工厂的权利,任何中国人想进口外国机器,必须先得到朝廷的允许,也就是说必须通过官方渠道。

尽管中国和西方列强签署了一系列条约,在某些口岸给他们以实际上是自由通商的权利,西方制造业的产品,由于其昂贵的价格和地方上要加征过境税所引起的销售困难,还是很难渗透到中国内地。

西方帝国主义打破中国的经济格局,那只是1895年以后的事。

到1900年,西方人,比如精琦和赫德,开始敦促中国人采纳金本位,改革货币体制。

中国官员们拒绝这项建议,因为他们认为19世纪晚期银价的跌落业已压低了兑换外币的官定比率,从而刺激了出口、抑制了进口,并有助于形成贸易出超。

兑换率的自动下跌确实在数十年时间内给予中国的对外贸易以极大的利益。

外商发现中国的币制十分复杂而令人费解,可是中国商人们却了如指掌,能够很有效地去使用它。

大多数官员也竭力反对要朝廷用现代化邮政来取代北京和各省之间的传统的政府通讯体系的主张。

他们认为,旧体系能迅速有效地传递大量公文急件,而新的邮政体系只会增加失业,造成动乱动摇根基,比如李自成就是因为驿站裁撤而加入农民起义。

一旦清廷真的批准了某位官员建立一个现代工业项目的请求的时候,这个官办的企业往往被证明只能是一场耗费巨大的失败,足使清廷胃口倒尽,再也不想批准新的项目。

比如,张之洞力主建造一座钢铁厂,以为能够促进诸如国内铁路运输系统之类的相关工业。

汉冶萍铁煤冶炼公司自经营之初,其产品成本就极高,效益很差。

张之洞错误地把炼铁厂选址在过于远离铁矿和煤炭储备的地方,并且误购了铁矿石筛选设备,致使经处理的铁矿含磷量太高。

高成本即意味着低利润,因此只好硬着头皮用生产资本来偿付投资者们的红利。

结果,该公司再也拿不出足够的资金来改善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成本和增加产量。

清廷对现代制造业的所谓优势仍无多少印象,反而有着非常差的感官。

设使朝廷在1860年代后期即狠下决心推进现代化,当然就可能造成一种完全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

举例来说,假如清廷在1867一1875年之间通过提供原料、半成品和运输设备的方式给江南制造局以更多的支持,后者就不会被迫依赖昂贵的进口而使其产品成本高得令人望而生畏。

甚至在没有这种支持的条件下,制造局在将近1875年时仍装配了14条西式设计的轮船,其中有13条是用蒸汽发动的。

1875年,李鸿章深信制造局的产品实在太贵,购买外国船只可能还更便宜,因此下令该局改变产品繁杂的状况,集中生产军械。

其结果,中国未能将其海上运输系统现代化,只得继续依赖外国船只装运货物。

日本人也进口过轮船,但是能够比中国更迅速地代以本国制造的船只。

清廷建立了总理衙门和大清海关来同洋人打交道,并藉以获致更多的关税岁入。

但这些机关权力有限,而且由于主要是汉人官僚负责,清廷对它们一直很戒备,只是迫于需要才不得不利用之。

朝廷认为,这些机关不在官府永久性机构之内。

它们是迫于特殊情况而创置起来的,并且应在无此必要时而随之消失。

这样一种态度,或许能够解释为什么直到世纪之交,清朝一直没有建立起像农业部、工业部和商业部这样一些机构,来促进现代技术的利用。

清廷根本就没有认识到有必要去发展中国。

由于地方督抚大员没有获得北京的许可便无权创办现代企业,也不能自由进口西方机器,所以没有北京的首肯便寸步难行。

直到1894年甲午战争的失败和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进口机器的法律障碍才被取消。

这时候清廷自己才转过弯来,最终决心促进现代商业的发展,但是已经为之晚矣。

《马关条约》虽然对中国产生的巨大伤害,但也把中国敲醒了,中国青年开始觉醒,开始了长达半世纪的革命,建立新中国。

1894年、当年大清的藩属国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无力镇压随即向宗主国大清求援,而心怀不轨的日本借1876年签署的,《江华条约》为由也向朝鲜出兵。

同年7月25日清晨牙山湾口丰岛西南海域,日本联合舰队不宣而战旗舰“吉野号”首先开火,中日甲午战争正式打响。

随着平壤之战、黄海海战,大清海陆战场相继失利战争从境外进入中国境内,同年辽东半岛陷落日本为震撼中国,对北洋水师的母港旅顺继续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1895年2月威海卫刘公岛在陆海炮台的轰击下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日本陆军也在辽东半岛步步蚕食逐步推进,眼看日本海陆并进直逼京师北京,清廷以无心恋战随即在欧美列强干预下,在日方的强烈要求李鸿章赴日本马关求和。

没想到日本尽狮子大开口要求大清承认朝鲜独立、赔偿3亿两白银、割让台湾、彭湖列岛、辽东半岛、开放通商口岸和内河航行权、日本驻军地点及所需军费。

最终在多次谈判中日本稍稍让步,将3亿两改为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其余条款不做更改,而辽东半岛之后因沙皇俄国对自身利益的考量联合法、德强势干涉下归还中国(这也是日俄战争的导火索),就这样在日本马关风帆楼李鸿章签下可谓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的签署彻底宣告持续了半个世纪的洋务运动失败,中国第一次从封建转入近代化的尝试停摆,让中国沦为半殖民地进程大大加快,没有了北洋水师的庇护大清可谓是门户洞开,为五年后八国联军的入侵签署更加苛刻的《辛丑条约》埋下伏笔,高额的赔款让本已是积贫积弱的中国人民承担更大的负担,而在这笔巨款的刺激下日本在军国主义的道路上疾驰狂奔越走越远,台湾、朝鲜的丢失成为日后日本全面侵华的战略跳板,可以说《马关条约》是中华民族之后悲痛历史的开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2747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8
下一篇 2022-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