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译文:哪里才是我的归程呢?放眼望去,只见一个又一个长亭,连接着一个又一个短亭。
全诗文:《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唐代: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译文:平展的树林迷迷蒙蒙,飞烟缭绕如织,寒山留下一片惹人伤心的深碧色。
暮色映入高楼,有人在楼上独自发愁。
徒劳地久立在玉阶上,归巢栖息的鸟儿正急匆匆地往回飞。
归途在何处?只看见长亭连着短亭。
扩展资料《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是唐五代词中的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为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所作。
此词写的是深秋暮色之景,全词都浸染在一种愁情离绪之中。
其结构呈网状,情景交织,句与句之间紧密相扣,各句间含义也相互交织,创造了一个浑然天成的意境。
此词受到古人很高的评价,与《忆秦娥·箫声咽》一起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这首词上下两片采用了不同的手法,上片偏于客观景物的渲染,下片着重主观心理的描绘。
然而景物的渲染中却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主观心理的描绘又糅合在客观景物之中。
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长亭”“短亭”寓意着什么?古代送别为什么是在“十里长亭”?我是历史逸事,我来回答。
我们要从亭子在历史上的功能说起。
亭存在的历史久远,早期的亭并非供观赏用。
周朝时,亭是设在边塞观察敌情的处所。
如《墨子》上载∶"百步一亭,高垣丈四尺,厚四尺,为闺门两扇。
"秦汉时期,亭成为各地方的治安机构。
如《后汉·百官志》载有∶"十里一亭,十亭一乡。
有亭长持更板以劾贼,索绳以执贼。
亭长旧名负弩,改为亭长。
或为亭父。
"刘邦就做过亭长。
魏晋南北朝时期,驿逐渐取代亭制,后来亭、驿也废弃不用。
慢慢的,亭发展为筑在路旁的公家房舍,供旅客投宿休息。
如《说文解字》上载∶"亭,人所安定也。
《释名·释宫释》∶"亭,停也,道路所舍,人停集也。
"《风俗通》∶"亭,留也,行旅宿会之所馆也。
"同时,有的人也用来作为迎宾送客的场所。
当时,道路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提供行旅憩息之用。
十里长亭就此出现。
如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毒秦泾,山高赵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
"倪璠·注:"《白孔六帖》云:‘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因此,长亭又称为"十里长亭",而靠近城的十里长亭经常是人们送别的地方。
后来,亭开始出现在中国园林中,成为不可或缺的建筑物。
亭有顶无墙,是供人憩息、观赏的建筑物,多筑在花园或路旁。
如凉亭、茅亭...等。
到隋唐时期,园林庭院中筑亭已经很普及,唐朝宫殿中也大量出现亭的建筑物。
宋朝时,亭的建筑多也更精巧。
十里长亭作为送别的标志物,与一些诗词大家也有关系。
唐朝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词∶"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宋朝苏轼《送孔郎中赴陕郊》诗∶"十里长亭闻鼓角,一川秀色明花柳。
"宋朝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许晏、许普谢恩辞朝,公卿俱出郭,到十里长亭,相饯而别。
"欣赏这些诗词,感受到了什么?那就是在长亭里,朋友间浓浓的离别之情。
所以在古代送别诗词中,"十里长亭"不断出现,蕴含着离情依依的惜别情愫。
久而久之,"十里长亭"就被用来泛指送别的地方
曾经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
。
”,歌词是民国时期无所不能的大师,李叔同所作,没错,就是鼎鼎大名的弘一法师。
歌词意境很美,立马能使人联想到送别时那种凄苦的心情,那为何古人送别都在十里长亭呢?由来秦朝统一六国后,十里建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三十里为一传。
并且设立相应的官职,比如亭长,意思这十里地都你负责了,刘邦就是泗水亭长。
长亭的作用相当于驿站中间可以休息的地方,可以让那些官差休息休息,喝喝水等等。
汉朝之后,天下逐渐太平,于是长亭在官方上的功能就慢慢消失了,空有其亭,但是慢慢却成了老百姓送别的地方。
文学渲染自古以来,文人都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很多普普通通的东西,经过文人笔墨的点缀,立马就炙手可热了起来。
比如乌镇啊、西塘啊以及很多的名胜古迹,经过文人的熏陶,仿佛有无穷的魅力。
但是作为普通百姓而言,慕名而去往往发现会大失所望。
所以很多时候,要保留那种存在内心中的神秘和美好,否则容易见光死。
于是,十里长亭成了送别的代名词,像其他那些景物一样成为了文人笔下的意向和寄托。
下面举几个有名的例子:中国四大才女之一的卓文君《寄司马相如书》:一别之后,两地悬念,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d,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尽,百无聊赖十倚栏,重九登高望孤雁,八月中秋月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啊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这首数字回旋的书文,真是令人大为惊叹,“十里长亭望眼欲穿”更是写尽了自己对夫君深切的思念之情,不愧是中国四大才女之一。
唐李白有“长亭更短亭”的妙句,充分表达了送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愚人最喜欢的还是他那句“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天下最伤心的地方就是那繁忙的送别之地了,春风都知道离别的苦痛,都不让柳条变成青色。
真是闻者痛哭,见者落泪。
宋柳永有首《雨霖铃》,其中“杨柳岸晓风残月”之句也是颇为精妙,在长亭依依不舍,竟然一夜过去,天都亮了,何其深情。
其实像这样美妙的句子还有很多,十里长亭就这样慢慢浸润到中国人的血脉里,流淌不息。
我们会记住送别时的那种不舍和哀伤,我们也会记住送别后的担心和牵挂。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大步向前,因为我们知道我们还会再次重逢。
你还记得你最难忘的送别时刻吗?快来评论区告诉愚人吧!更多精彩历史,尽在愚人之娱,期待您的关注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