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守和刺史哪个大

太守和刺史哪个大,第1张

太守刺史哪个大 三国时期,太守、刺史和州牧哪个官职更大?依据是什么?

在东西汉时期,州牧、刺史、太守都是二千石的官员,职责不同,但俸禄相当,也就是平级官吏。

但在三国时期,情况就复杂多了。

朝廷不再发俸禄,也就谈不上品秩的问题,至于权力,州牧无疑最大,但太守和刺史谁更厉害,就看各人的本事了。

在此,就以职权、品秩两方面来看一下,这几个官位的来源、大小吧。

01太守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一郡的行政长官,称作郡守。

郡守,开始设置于战国时期。

战国时各国在边境地区设郡,派官员驻扎,防守外敌入侵,官名为“守”。

该官职本来是武职,以后逐步演变为地方行政长官。

秦始皇统一后,废除分封制,设置郡县,实行郡县制。

每郡设守、丞、尉各一人。

郡守是习惯的称呼,负责治民,为一郡之长官,郡丞为辅佐,郡尉负责军事及地方治安等。

郡守负责民政,郡丞辅佐,郡尉负责军事,职责十分清楚。

汉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改郡守为太守。

之后,习惯上多以太守称呼郡守,也称郡太守。

无论郡守还是太守,都是标准的品秩二千石,这个基本是不变的俸禄,也算是高级官员。

02刺史郡守是一郡之长官,权力很大,就像土皇帝一样。

为了坚强对郡守的监督监察,秦朝廷由御史大夫负责,在每郡设置监御史一名,负责监督郡守的行政,地位与郡守、郡尉并称。

汉朝初期,汉文帝认为御史大多失职,就命令丞相另外派人员出刺各地,负责监督监察,但不经常设置。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废除各郡监察御史,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设置刺史一人,后统称刺史。

刺史负责监察所在州部郡国官员的行为。

刺史没有固定治所,其地位在郡国之上,这和监御史地位与郡守、郡尉并称的情况不同。

也不受丞相制约,直接隶属中央的御史中丞和御史大夫。

《汉书》·《武帝纪》记载:"初置刺史部十三州。

"分别是冀州、青州、兖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益州、凉州、幽州、并州、交州、司州。

刺史往往很有政治前途,"居部九岁,举为守相"。

刺史权限很大,但俸禄很低,只有六百石。

之所以俸禄这么低,就是为了刺激他们加强监察,取得业绩以便提升待遇。

刺史一般做完九年,就可以被推举为郡守、国相,就是二千石的官员。

这就是说,刺史混九年,才可以出任郡守,那么刺史的职级就比郡守差很多了。

刺史的名称也是几度变更,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罢部刺史,更置州牧”,俸禄也由六百石提高到二千石。

汉哀帝建平二年(前5年),“罢州牧,复刺史”。

但不清楚俸禄是多少,一般认为可能是相应降低了。

汉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刺史复为州牧。

刺史名称的变更,不仅仅是俸禄的变化,更多是刺史职权在发生变化。

西汉中后期,虽然刺史主要职责还是监察,但在执行公务时,也会有一些超出监察之外的事。

比如:镇压诸侯谋反;镇压民众反抗;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中央决策等等。

由此看来,在西汉时期,刺史与州牧不仅是名称的不同,其俸禄也是不同,但权限基本一样,其本质并没有改变,主要还是以监察为主,但有不断浸蚀郡守权力的现象。

这也看出刺史一职有逐步由监察官向地方行政官转化的趋势。

03州牧王莽称帝后,将刺史改为州牧,而且赋予的职权进一步扩大,州牧由监察官正式变为了地方军政长官,地方监察职权为牧副监所行使。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八年(42年),依照旧制又把州牧更改为刺史,但只设置十二人,每州一人,余一州京畿驻地为司州,设司隶校尉负责其职责。

同时改变刺史没有固定治所为各有驻地,奏事可以派遣计吏代行,不复自往。

由此可见,刺史就是光杆司令,除了侍奉自己的杂役人员,没有在编的官员协助,就是奏事也需要计吏代办。

计吏是州郡掌管薄籍并负责上报的官员,是郡守所辖的属官。

东汉刺史权力逐步扩大,诏书常云:“刺史,二千石。

”也常有派遣刺史领兵作战之事。

郡守、县令对刺史颇为忌惮,甚至有因为惧怕刺史解印弃官之事。

但这也是因为贪赃枉法,廉洁自守的话,怕他个球啊。

遇到不讲理的刺史,那就另说。

之所以反复强调刺史权力如何之大,是因为以前郡守一直是地方第一大佬,接受监察是必然的,但刺史毕竟品秩在郡守之下,差的不少。

现在,刺史俸禄跟郡守相当,而且还监督郡守,看似刺史比郡守更厉害了。

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刘焉上奏说“四方多事,原因是刺史权力太轻”,建议将部分资深刺史改为州牧。

从此,刺史已经是一州军政长吏,就成了太守的上级,州郡两级行政制度随之形成。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资深刺史改为州牧,但资历较轻的刺史依然是刺史,权力也没有相应的提升,还是遵循以往旧制。

这就比较复杂啦,好在随后汉家朝廷彻底乱了套,既不发俸禄,也不必按照旧制汇报工作,各自为政了。

谁大谁小,就看各人的本事啦。

到了魏、晋时期,刺史又有了领兵刺史和单车刺史之别。

就是带不带兵的区别,这个差别就更大了,跟资深刺史为州牧是一脉相承的。

具体看一下,汉末三国时期,这些官职到底混乱到啥程度吧。

04州牧、刺史、太守在三国时期的实际行政实践根据刘焉建议,资深刺史改为州牧,负责一州的军、政、财大权,那么不资深的刺史是不是就没有这个权限呢?州牧跟郡太守相比,是足足大了一个大档次,那么俸禄是多少呢?其实,刘焉想做州牧,企图控制一州的军政财大权,清楚汉家天子都靠卖官鬻爵混饭吃,他也不指望朝廷给他多少俸禄,就没有明确这个州牧到底是多少石的职位。

反正刘焉也不在乎,弄多少都靠自己本事,弄多了也不会交给朝廷。

因而,在明面上,州牧、刺史、太守依然都是二千石的官员。

具体看一下这个时期相应的职位情况吧。

益州牧刘焉到任后,就派遣张鲁占据汉中,截断了与朝廷的来往,张鲁还把朝廷派来的使者杀掉,益州牧就成为了独立王国。

不朝贡,不纳赋税,弄多少花多少,俸禄也不论石来计算了。

刘焉死后,刘璋继承了其职位,但张鲁在汉中独立了,不与益州往来。

曹 *** 进攻汉中,张鲁投降。

曹 *** 任命张鲁为汉宁太守,统治巴、汉近三十年,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土皇帝。

荆州牧刘表是以荆州刺史的身份单骑赴任,在地方世族豪强的支持下,控制了几乎整个荆州,也成了资深刺史,争取到了荆州牧的职位。

冀州牧袁绍反客为主,鸠占鹊巢,以渤海太守的身份,抢占了冀州牧韩馥的职位。

控制河北四州后,任命长子袁谭出任青州刺史、次子袁熙为幽州刺史、外甥高干为并州刺史。

袁绍自领冀州牧,就是资深的刺史,也就不好再让小字辈出任州牧,就以刺史名义治理一州事务,这个刺史也就是州牧的职权。

建安五年(200年),孙权接替被刺身亡的孙策,朝廷任命孙权为讨虏将军,兼领会稽太守,驻守吴郡。

江东地区,本是扬州管辖的地面,扬州刺史、各郡太守都被孙氏兄弟赶走的赶走,杀死的杀死,全部换成了自己任命的官员。

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任命步骘为交州刺史,控制了交州。

原来刘表任命的苍梧太守吴巨不听招呼,就被步骘杀死。

士燮兄弟比较识相,率领众兄弟归附孙权,被孙权加封左将军。

这可不是一般的杂号将军,不管朝廷认不认可,孙权认可就行了。

建安元年(196年),曹 *** 表奏刘备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不久又表奏为豫州牧,人称”刘豫州“。

刘备甚至到最后连豫州牧在在哪里办公都没弄清楚。

刘备投奔刘表后,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暂借刘表新野驻军,但还是四处游说,“吾乃刘豫州是也。

”由此可知,三国时期,地方官吏的安置就是一锅粥,在豹眼看来,他们都是二千石的官吏,谁大谁小,就看各人的本事,豹眼是给他们说不清楚。

张鲁那个汉宁太守,比刘备这个豫州牧,舒服多了,要不张鲁会说:“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座上宾。

”谁能说州牧就比太守大呢?虽然比较乱套,也没有明确的定位,豹眼认为,在三国时期,刺史跟州牧是相当的职权,再仔细分别一下,就是州牧为资深刺史,当时的情况,除了刘备这样的豫州牧没有地盘之外,刘焉、刘表、袁绍、刘虞、陶谦等州牧势力都很大,袁绍、孙权任命的刺史也是一州军政长官,权势跟州牧差不多。

州牧跟刺史应该是平级,只是刺史势力比州牧差一点,就如同万户以上的县称县令,万户以下的县称呼县长,都是一县之长官。

相比于州牧、刺史,郡太守与他们就差一级,不是一个档次。

看《三国演义》的时候,经常搞不清太守、刺史、州牧是什么关系,谁的官职更大,谁管着谁,后来读书多了才慢慢了解,今天我就来科普一下。

(豫州牧——刘备)太守和刺史的比较我们从头说起。

周朝的时候,县比郡大,一个县有好几个郡。

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小国就是一个县,比如有一个小国叫做权国,在被楚国灭掉之后,就将其改为权县。

秦始皇扫灭六国之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决定实行郡县制,这个时候郡比县大。

秦始皇将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每个郡又有若干个县。

县的人口如果多,最高长官就称为县令;如果人口较少,就称为县长。

郡的最高长官有三个,一个叫守,是管行政的;一个叫尉,是管军事的;一个叫监,是负责监察的。

负责行政的官员,就称之为郡守。

到了汉朝,刘邦仍然承袭了郡县制的行政划分,县之下还有乡、亭。

如果大家对此没有概念,我举一个例子。

三国时候的吕布爵位是温侯,就是县侯。

诸葛亮的爵位是武侯,是乡侯,所以后人也称武乡侯。

名气很大的关羽,曹 *** 曾封他为汉寿亭侯,当然就是亭侯了。

单论爵位,吕布的温侯最高,诸葛亮的武乡侯稍低,关羽的汉寿亭侯最低。

(关羽挂印封金,挂的就是汉寿亭侯的印)汉景帝的时候,将“守”改为“太守”,从此之后一个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就往往称为某某郡太守,比如三国时赵云曾以偏将军任桂阳太守,背叛曹 *** 的张邈是陈留太守,孙坚起兵之前是长沙太守,等等。

由于刘邦在位期间,各郡的地方官大多是跟随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为了表示对他们的信任,所以刘邦不设监察一职,任由地方官坐大,这也给他的子孙们制造了不少麻烦。

刘邦死了之后,汉惠帝继位,吕后掌权,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就重新设置了监御史。

但是,监御史经常和郡守相互勾结,欺骗朝廷,即使朝廷规定监御史没两年就要轮换一次,也不管用,这让皇帝们伤透了脑筋。

汉文帝时,他又派出官员,专门负责对监御史的工作情况进行监察。

这些官员由丞相分派,所以也叫丞相使。

丞相使直接对丞相负责,监御史直接对御史大夫负责,这就相当于两套监察系统。

(诸葛亮的武侯,其实是乡侯,所以也常称为武乡侯)两套监察系统,当然容易造成混乱,所以到了汉武帝时,他将全国分为十三个部,也就是十三个州,每部为一个监察区,只派一名丞相使。

当然,这个时候不能叫丞相使了,而是叫做刺史。

刺,是检查的意思;史,就是御史的意思,合起来,刺史就是负责监察地方工作的御史,只不过负责的范围很大。

每个刺史负责的区域,称之为刺史部,比如荆州刺史部、冀州刺史部等等。

所以,严格来说,州在整个汉朝都不是一个行政地区名称,官治的行政等级只有两层,那就是郡、县。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太守是一个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刺史是一个州的最高监察长官,看起来似乎刺史比太守的地位要高,其实不然。

由于刺史奏闻之事不必经三公委派掾吏按验,所以郡守对他们十分忌惮,往往还要可以结交。

太守的俸禄是两千石,而刺史的俸禄只有六百石,两者都是直接向朝廷负责。

由于两者之间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系统,一个负责行政,一个负责监察,所以也不能说谁是谁的下级。

单论官职的话,太守比刺史要高。

而刺史如果干得好,被任命为某某郡的太守,往往也被视为升官。

(荆州牧——刘表)刺史和州牧其实,刺史就是州牧,州牧就是刺史。

汉武帝设置了刺史制度,汉成帝的时候改名为州牧,汉哀帝时又改回去叫刺史,没过几年,又改回来,还是叫州牧。

这么改了几次之后,虽然看起来是换汤不换药,但刺史的俸禄却从六百石增加到了两千石,和郡的太守平起平坐了。

东汉光武帝刘秀称帝后,又将刺史改称州牧,此后一直未改,直到三国时期。

为什么改来改去呢?因为有的时候,朝廷觉得刺史本是负责监察郡太守的,可是他们的官职比太守低,小官去管大官是不合适的,于是就给刺史改为州牧,抬高其地位。

实行一段时间后,又有人觉得,州牧地位高了,变得老成持重,没了锐气,监察工作还是年轻人来干比较好,年轻人嘛,不可能升职太快,所以又改回去叫刺史。

所以,东汉末期之前,汉朝有刺史时则没有州牧,有州牧时则没有刺史,两者是一回事。

但到了东汉末年,事情出现了变化。

因为到处都有叛乱发生,地方管理的难度加大,于是一个叫刘焉的人就提出,四方多乱,非有资深望重的人不能镇慑,所以建议乱的地方为州牧,不乱的地方为刺史。

朝廷听了刘焉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向几个州派去了州牧,其余的州还是叫刺史。

这个时候,东汉朝廷派出去的州牧,就相当于一个州的太守,是负责本州行政事务的,而不再仅仅是监察职责了。

比如,刘焉自己就当了益州牧,后来传给了他的儿子刘璋,再后来被刘备抢了去。

刘表最先出任的是荆州刺史,后来才升为荆州牧。

三国时期,州牧和刺史是并存的,有的州是州牧,有的州是刺史。

而此时的刺史也再仅仅是有监察的权利了,开始大量插手地方事务,渐渐地有了实权。

由于整个汉朝的制度是刺史每两年以轮换,所以往往一位官员在做了某州刺史后,如果压得住场子,朝廷就会将其任命为州牧,这样就可以长期留在整个州了,这在当时是被视为升官的。

到了后来,刺史和州牧几乎都成了一州最高行政长官的代名词,只不过州牧更加名正言顺,刺史则要差一些。

这两个职位,在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是差不多的。

(北平太守公孙瓒,杀了自己的上司幽州牧刘虞)刺史、州牧比太守官职更大吗?刺史、州牧是一州的最高长官,太守只是一个郡的最高长官,那么刺史、州牧能不能管得了太守呢?理论上来说,太守是要听指挥的,尤其是州牧,应该管得了他,但是别忘了,三国是乱世,乱世有乱世的道理,不能按平时的道理来推断。

当时的情势,只要有有实力的人,就能霸占一块地方,而占了这块地方之后,朝廷也不得不升他做太守、刺史或者州牧。

所以,上级能不能管得了下级,完全看你自身实力的强弱,只要手里有兵,便是直接上司也管不了下级。

比如三国时冀州牧是韩馥,渤海郡是冀州的一个郡,但韩馥管得了渤海太守袁绍吗?而北平郡属于幽州,幽州牧刘虞管得了北平太守公孙瓒吗?刘虞还是西汉宗室,上表给朝廷告公孙瓒的状,朝廷也没有办法。

刘虞气不过,率兵攻打公孙瓒,兵败后还被公孙瓒给杀了。

再比如,徐州牧陶谦曾表奏刘备为豫州刺史,可以他当时的实力自身尚且难保,去监察哪个呢?更别说插手豫州的地方事务了。

啥是表奏呢?就是选个晴天,找个地方,摆个案子,冲着长安方向跪下,把事先准备好的推荐名单念一遍,再祝皇帝万寿无疆,不管皇帝能不能听到,同意不同意,反正这事就这么办了。

所以刘备被说去办公了,连办公的地方恐怕也找不到。

(曹 ***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最大好处是,不用“表奏”了)后来,曹 *** 也让汉献帝封刘备为豫州牧,但实际上却让他去小沛整顿兵马,对付吕布。

尽管从刺史升为了州牧,但实际上没有半点意义。

不过,刘备对这个职位倒是非常喜欢,跟别人做自我介绍的时候,老是爱自称刘豫州。

孙权从哥哥孙策手中接过权力的时候,东汉朝廷给他的职位是会稽太守,会稽郡是扬州的一个郡而已,像这样的郡扬州至少还有六七个。

可是,孙权兄弟手里有兵,再加上地方豪族的支持,扬州刺史刘繇和各个郡的太守,都被他们兄弟赶跑了。

而且,由于各个势力所占的地盘,往往不是一个完整的州,甚至一个郡也往往被好几方占领,因此各方势力都会“表奏”各自的刺史、太守。

比如刘表死后,荆州被刘备、孙权、曹 *** 三方各自占领了一部分,刘备这边自领荆州牧,曹 *** 也任命傅群为荆州牧,关羽大意失荆州后,曹 *** 又让汉献帝封孙权为荆州牧,孙权又封陆逊为荆州牧。

荆州的江夏郡,也是被多方占领,刘表的儿子刘琦原本是江夏太守,但赤壁之战后他只占有夏口这一小部分。

北边被曹 *** 占了去,就任命文聘为江夏太守,孙权这边则是大名鼎鼎的周瑜。

一个郡,有三个太守,谁也管不了谁。

(孙权和刘备都做过荆州牧)综上所述,在三国时期,理论上刺史和州牧是差不多的,可以认为州牧即为资深刺史,太守的官职要低一个等级。

但实际上,谁的拳头大谁说了算,刺史、州牧手里没有兵,依然管不了太守。

所以我的结论是:理论上:州牧和刺史大于太守;实际上:州牧、刺史、太守一般大,关键看实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3387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9
下一篇 2022-10-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