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愬谋袭蔡州。
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由是贼中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
李佑言于李愬曰:“蔡之精兵皆在洄曲及四境拒守,守州城者皆羸老之卒,可以乘虚直抵其城。
” 愬然之。
命李佑、李忠义帅突将三千为前驱,自将三千人为中军,命李进诚将三千人殿其后。
行六十里,夜至张柴村....”。
这是中学时期的一篇脍炙人口文言文,这篇文章取自《资治通鉴》,重点记述了李愬的谋略和勇敢。
精炼概括了李愬袭取蔡州前的准备、行动过程,集中展现了李愬的军事谋略和指挥才能。
下面我们就简单介绍一下李愬吧!李愬(sù)(773-821年),字符直。
洮州临潭(今甘肃临潭)人。
唐朝中期名将,唐德宗时中书令、西平郡王李晟的第八子。
李愬的生母早逝,由李晟次妻晋国夫人王氏抚养长大,王氏去世,李愬像亲生儿子一样为王氏披麻戴孝。
他的孝顺很受当时人称道,其父李晟也大为感动。
李愬年少时就有谋略,善骑射。
因父亲功业,很早就封为太常寺协律郎,后历任卫尉少卿、右庶子、少府监、左庶子等职。
贞元九年(793年),李愬的父亲李晟去世,李愬与二弟李宪在墓边搭棚住着守孝。
唐德宗李适担心他们伤身,专门下诏命他们回家。
过了一夜,李愬光着脚又去了。
三年满孝后,唐德宗任命李愬为坊、晋二州刺史。
因治州有功、政绩优异,加封为金紫光禄大夫、太子詹事、宫苑闲厩使。
自唐玄宗开始,地方势力逐渐强大,特别是安史之乱以后,地方藩镇与中央王朝矛盾日趋尖锐、争斗时有发生。
当时,淮西节度使吴少阳与河北藩镇频频勾结,伺机反叛。
唐宪宗继位后不久,吴少阳势力日益猖獗、反叛已现。
元和九年(814年),吴少阳身死,其子吴元济匿不发丧,伪造少阳表,称病,请以元济为留后。
朝廷不许。
吴元济于是遣兵焚毁舞阳(今河南舞阳)、叶县(今河南叶县),攻掠鲁山(今属河南)、襄城(今属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等城。
占据蔡州汝阳(今河南驻马店汝南),因此地处中原腹地,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唐宪宗被迫发兵讨伐。
时河北藩镇成德(今河北正定)的王承宗、淄青(今山东益都)的李师道与吴元济暗通款曲,出面为吴元济请求赦免。
唐宪宗不许,平卢淄青节度使李纳次子李师道便派人伪装成盗贼,焚烧河阴(今河南荥阳东北)粮食,企图破坏唐军的军需供应;又派刺客入京刺杀武元衡,砍伤裴度。
这一下激怒了唐宪宗李纯,打算彻底削平藩镇。
元和十二年(816年),唐邓节度使高霞寓在铁城与吴元济交战大败;朝廷任命袁滋挂帅也无功而返。
李愬不服气,上疏自愿到前线效力。
唐宪宗李纯、宰相李逢吉认为李愬的才可堪用,后在宰相裴度(前宰相李逢吉去世)大力支持下,同年腊月,朝廷任命李愬为左散骑常侍兼邓州(今河南邓县)刺史、御史大夫、充随唐邓(即:湖北随州、河南唐河、河南邓州)三州节度使、西路唐军元帅。
元和十三年(817年)正月,李愬到达唐州时,唐州官兵刚吃完败仗士气低落,产生畏敌厌战情绪。
李愬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就不忙整军,只是暗中备战。
他和士兵交心谈心、帮助查找失败的根源;慰问伤病员,解决实际困难,探访将士家属;主动解散军中歌姬,分化瓦解淮西(吴元济部)士兵。
他听说抓获了几个淮西将士,官军要求将他们剖腹挖心,特别是一个叫丁士良的淮西下级军官,作战勇敢,善动脑筋,通过交谈,李愬将其升为部将。
不久,又将吴秀琳、陈光洽、李忠义(即吴元济勇将李宪,李愬让其改名)等淮西将领收为己用。
于是,前来投降的敌军将士一个接着一个,李愬便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给予安置。
当他得知归降者家中有父母需要照料的,便发给粮食与布帛,打发他们回去,还说:“你们都是朝廷的百姓,我不能让你们丢下亲属不管”。
大家都感动得哭起来。
不久,朝廷两千援兵赶到了,李愬始觉心安。
在李愬积极拉拢分化下,淮西有名将领李佑投降投降官军,李愬为他增派官军将士,李佑率官军占领文城(今河南遂平)寨栅这个关键险要之地,将蔡州与申(即宋州,今属河南商丘)、光(即潢川,今河南光山)二州两地联系隔断。
西路唐军元帅、唐忠武节度使李光颜发动进攻,逼迫偃城(今属河南漯河)守军投降。
郾城失守,吴元济大惊,急忙派蔡州大军赶到洄曲(今河南商水西南)守卫。
由于淮西申、光二州兵力受到李愬部李佑的军队钳制、无法动d。
吴元济只好留下老弱病残兵守蔡州。
李愬打算谋取蔡州,以前曾向吴秀琳问计。
吴秀琳认为欲攻取蔡州,非骁将李祐不可。
元和十三年(817年)九月,李祐见奇袭的条件已经成熟,向李愬建议说,淮西精兵都在洄曲和边境,守卫蔡州的全是老弱残兵,我们如果出其不意,便可乘虚直捣其城(蔡州),一举擒获吴元济。
李愬深以为然,派人赴郾城将奇袭计划密报赴前线督战的宰相裴度。
裴度很高兴,同意李愬择机出兵。
这年(817年)九月廿八日,李愬率兵攻打文城吴房(今河南遂平),不少官兵将士认为亡日出兵不吉利,李愬却认为亡日出兵,可攻其不备。
果然这天吴房守军全无防备,很快被唐军攻破外围栅寨和吴房外城,歼灭叛军1千多人。
李愬认为攻打内城必然造成巨大损失,留下一部分人分散隐蔽起来,自己带兵撤退诱敌出战,叛军再次中计,守将孙献忠带领5百轻骑气势汹汹追来,唐军非常害怕,乱了阵脚,李愬拔刀在手,大喝:“后退者斩”!唐军收住阵脚,迅速转为就地抵抗,击垮了孙献忠骑兵。
与此同时,分散在各个角落的士兵趁机攻进内城。
李愬收复了文城这个关键的淮西外围据点。
终于到了谋袭蔡州这个日子,也就是十月初十这天,天公作美,风雪交加,叛军放松警戒。
李愬命史旻(mín)留镇文城,让李祐等率训练有素的敢死队3千人为前锋,自己亲率3千人为中军,令李进城率3千人殿后接应。
军队的行动十分秘密,除个别将领外,全军上下均不知行军的目的地和部队作战的任务。
李愬大军东行60里,夜间到达张柴村,乘此地守军不备,几乎没有声响地歼灭了包括负责烽燧报警士卒在内的全部淮西守军。
李愬军稍事休整、进食后,留下五百人在此守城栅,以防备朗山(今河南省确山)方向之敌。
另派五百人切断通往洄曲和其他方向的桥梁,监视其他方向敌人援兵。
各军准备妥当后,李愬下令全军立即开拔。
这时,风雪更大,旌旗都被风雪撕裂了,战马都冻的打颤,冻死了不少士兵。
李愬向东又走了一段时间,才宣布“攻打蔡州、活捉吴元济”!不少人吓得呆了,随军宦官监军更是吓得哭了,说:“上了李愬的当了,中了李愬奸计”!李愬置之不理,命令全军加快行军速度!将士们在风雪夜艰难地加快了行军速度。
部队到了蔡州城外鹅鸭池,李愬让士兵拿棍赶撵、惊扰鹅鸭。
鹅鸭叫声巧妙掩盖了行军之声。
自从吴少诚(吴元济的祖父)抗拒朝廷以来,唐军已有三十余年未到过蔡州城下,所以蔡州人毫无戒备,丝毫没有发现唐军的到来。
四更时分,李愬大军到达蔡州城下,李祐、李忠义在城墙上掘土为坎,身先士卒,登上外城城头,杀死熟睡中的守门士卒,只留下巡夜者,让他们照常击柝报更,以免惊动敌人。
得手后,打开城门,到了内城,唐军如法炮制,袭取内城。
五更鸡叫,雪渐止,李愬官军到了吴元济外宅。
这时,有人觉察情形有异,急告吴元济官军来临。
吴元济高卧未起,笑着回答说:“俘囚作乱,天亮后当杀尽这些家伙”。
接着又有人报告说:“城已陷”!吴元济仍漫不经心地说:“这一定是洄曲守军的子弟向我索求寒衣”!起床后,吴元济听到唐军传令,响应者近万人,这才感到恐惧,急忙率左右亲随登上牙城抗拒。
李愬入城后,一面派人进攻牙城,一面厚抚在洄曲的淮西大将董重质的家属,一面遣董重质之子前往招降。
后董重质单骑至李愬军前投降。
吴元济见洄曲守军回援的希望破灭,做困兽犹斗。
十二日,唐军再次攻打牙城,蔡州百姓争先恐后地负柴草助唐军焚烧牙城南门。
黄昏时分,城门毁坏,吴元济投降。
不久,申、光二州及诸镇兵二万余人听说蔡州攻破,只好相继降唐,淮西30年的叛乱遂告平熄。
吴元济被抓获后,李愬要求众军士不许滥杀一人,那些给吴元济管事带兵和管理膳食马匹的人,李愬也都恢复了他们职务,淮西军民由此安心下来。
讨平淮西之乱后,唐宪宗打算收复陇右疆域,元和十三年(818年)五月任诏令李愬为凤翔、陇右节度使,要求他回京城一趟。
诏令尚未出发,就接到平卢节度使李师道再次反叛消息,宪宗下诏田弘正(魏博军)及义成、宣武等地兵马征讨李师道。
原来这个李师道就有谋反迹象,他认为和吴元济是唇亡齿寒的一体,可惜不够聪明,蔡州平定后,本应该夹起尾巴、收敛为上,这个时候却想起反叛就显得太不明智了。
他此前暗将朝廷在江淮一带征收的粮草、财物全部烧毁。
又秘密派人潜入长安将主战的宰相武元衡杀死,砍伤了御史中丞裴度(后为中书令),李师道认为这样做,可以逼迫唐宪宗停止对淮西用兵。
但他哪里知道,唐宪宗早就有心彻底解决藩镇割据势力,只是苦于没有实力和机会罢了。
李师道这样做恰恰给吴元济帮了一个倒忙,也为自己挖了一个大坑。
吴元济灭亡,李师道错估形势,又给自己脖子上套上一根绳,没头脑的家伙啊!唐宪宗为急于平叛,没有办法,只好改任李愬为徐州刺史、武宁军节度使。
也就是将李愬与其兄长李愿对调了一下,李愿改任为凤翔节度使。
李愬到了徐州后,治军有方,颇多计略。
他把被贬为春州司户参军的董重质要了过来,在军中任职(重要参谋)。
史载:董重质,本淮西牙将,吴少诚之子婿也。
李愬在董重质帮助下,与李师道叛军交战十余次,俘获叛军将领50余名,俘杀叛军上万人,并攻克平卢重镇金乡(今属山东济宁)。
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李愬率军攻克鱼台(今属山东济宁)、二月,再克沂州(今山东临沂)、丞县(今山东枣庄市南峄)。
此后,李愬攻陷辎州、青州(今山东潍坊),李愬部下都知兵马使刘悟擒斩李师道,平息叛乱。
唐穆宗李恒长庆元年(821年),幽州、镇州又发生了叛乱,新任成德军节度使田弘正遇害。
李愬想亲自带兵进剿,突然身患疾病,同年十月,李愬在洛阳去世,享年49岁。
穆宗听说后非常悲痛,命助丧财物增加一等,追赠太尉,谥号“武”。
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十月,李愬、高崇文、裴度、杜黄裳等一同配享唐宪宗庙庭。
李愬是一个知彼知己、既稳重又胆大、肯动脑善用兵的军事奇才和将帅,可惜去世过早,否则,李愬必将在历史上留下更加浓墨重彩的一笔。
大唐宣宗李忱说:“顷李愬有平蔡之绩,高崇文有收蜀之功”。
《旧唐书》监修刘昫评价:“作善遗庆,诸子俱才,元和平贼之功,(李)听、(李)愬居其半。
父子昆弟,皆以功名始终,道家所忌之谈,李氏以善胜矣”。
又说:“愬事章武(唐宪宗),诛蔡平齐。
凌烟画图,父子为宜”。
唐代诗人王建有诗《赠李愬仆射二首为证:“1、和雪翻营一夜行,神旗冻定马无声。
遥看火号连营赤,知是先锋已上城。
2、旗幡四面下营稠,手诏频来老将忧。
每日城南空挑战,不知生缚入唐州”。
只凭读《李愬雪夜入蔡州》是没法解读李愬是什么样的人,可以通过当时的时代背景,可以更加充分 的了解李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李愬生活在唐朝中期,西平郡王李晟第八子。
早年因父亲的恩荫封官,任太常寺协律郎,后升任卫尉少卿。
经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综合国力一天不如一天。
藩镇割据非常严重,直接影响了皇权的统治。
当时唐宪宗在位。
因为在此期间前后共已经存在过89个大小不等的藩镇割据势力,时间长达150年之久,但这些都分布在北方的部分地区,在南方还是由中央所控制的;当时藩镇割据有着这样几个特征:一是节度使是子承父业;二是不上缴纳税;三是行募兵制,不归朝廷调遣。
完全是一个个独立的小王国。
所以为什么到了宋朝,宋太祖用一杯酒剥夺了节度使们的兵权,也是因为唐朝的节度使权力大太的原因。
通过阅读历史,可能更全面的了解李愬。
1、孝早年,李愬生母病逝,由晋国夫人王氏抚养,到王氏去世后,李晟因为李愬不是王氏的亲生儿子,命他穿缌麻服(为关系相对疏远者所穿丧服)为王氏服丧。
李愬哭叫着不愿,李晟被他感动了,因此让他穿齐衰服(为生母所穿丧服)服丧。
李晟去世,李愬和二弟李宪在墓边搭棚住着守孝,唐德宗李适怕会让他们伤身而不让,下诏命他们回家。
过了一夜,李愬光着脚又去了,德宗知道不能改变他的意愿,就允许他服满丧期,直到服丧期满,才出任右庶子。
2、忠历经了 唐德宗李适 -- 唐顺宗李诵 -- 唐宪宗李纯,一直到49岁病故,李愬始终忠于唐朝,没有半点异心和野心。
3、能干治政治军有方,且有谋略,擅长骑射。
深得部下爱戴。
据说李愬到达唐州了解到,将士们因总是打败仗,士气低落。
他分析了敌我情况之后,没有急于去整顿军纪、训练部队,当有人问起时,李愬就说:“敌人知道袁滋的军纪松懈,我不想改变袁滋的做法引起敌人的警惕。
”于是他又故意对三军将士宣布:“皇上知道我柔弱,能够忍受屈辱,特派我来休养士卒。
至于作战,我可不行。
”将士们听后放了心。
李愬上任之后,果不食言。
不仅遣散了随军的乐伎,而且自己也不饮酒作乐。
他一头扎到士兵之中,问寒问暖,让有病的去看病,有伤的去养伤,一些重病号,他还亲自侍候抚慰。
士卒家中有事或父母病故者,他主动赠送钱粮布帛,给假回家料理。
平时,和士卒们聊天,他也不摆一点架子,这样李愬和士卒们的关系迅速亲近起来。
而敌人果然中计,认为高霞寓、袁滋都吃了败仗,李愬的名望地位不值得惧怕,所以并不加防范。
由于李愬沉勇有谋,以诚待士,知人善用,麻痹了敌人,也赢得了整顿军队、进行战争准备的时间。
过了几个月,部队修整完毕,可以作战了,李愬便上表朝廷请求增兵攻打蔡州。
唐王命河(治所在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鄜坊(辖鄜、坊二州,今陕西中部)支援李愬骑兵两千。
李愬于是便修缮兵械,暗中加紧战争准备。
所有的一切如同三国时期陆逊在世。
而且优待俘虏,把降将纳为己用。
有一次唐军巡逻,俘获了敌将丁士良。
丁士良曾多次打败唐军,是吴元济手下有名的骁将,曾被封为“捉生虞侯”。
由于作战勇猛,不少唐将都吃过他的苦头,大家一致请求将丁士良开膛挖心,以快人心,李愬起初应允了,但见丁士良当尖刀抵胸仍面不改色,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觉得这是一员不可多得的将领,立即改变了主意,亲自为他释绑,任命丁士良为捉生将(即能活捉敌人的骁将)。
丁士良大受感动,对李愬说:“我作为您的俘虏,自认为必死无疑,将军给我一条生路,我定效犬马之劳死而后已。
”李愬听后十分高兴,并在各方面给予他特别优待。
包括后续的李佑、吴秀琳、李宪,都是利用攻心战术,使之不战而降。
且帮李愬出谋划策,反戈一击。
万事俱备,最终走险棋,一举拿下蔡州,消灭了当时最大的军阀吴元济。
其他藩镇纷纷归降朝庭,藩镇割据的局面因之暂告结束,唐朝又恢复了统一总结:李愬虽出身贵族,官二代,不凭仗父荫荣宠,自建功业显赫赫于朝廷,实为难能可贵的。
而其为将,又能因时度势,推诚待士,深谋善断,终于转弱为强,转败为胜,他就是一位智勇双全、集忠孝为一体的历史名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