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运是什么?

漕运是什么?,第1张

漕运是什么?

[拼音]:caoyun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这种粮食称漕粮,漕粮的运输称漕运,方式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狭义的漕运仅指通过运河并沟通天然河道转运漕粮的河运而言。

概况

漕运起源很早。秦始皇北征匈奴,曾“使天下飞刍挽粟”,自山东沿海一带运军?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4/268208.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傅钟诒焙樱ń衲诿晒盼诩雍右淮:航ǘ汲ぐ玻ń裆挛魑靼玻磕甓冀坪恿饔蛩髁甘吃送刂校鸪跄晔蚴涞凼痹湮记运醵啼钤寺废撸肆冈龆啵吧蕉钜嫠炅偻蚴保ê?120万市石)。隋初除自东向西调运外,还从长江流域转漕北上。隋炀帝动员大量人力开凿通济渠,联结河、淮、江三大水系,形成沟通南北的新的漕运通道,奠定了后世大运河的基础(见彩图)。唐代江南漕运日益重要。开元、天宝盛时,合南北方漕粮达200~400余万石(合120~240余万市石);唐后期通过汴河运至关中的江淮租米,多时达110万石。北宋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南北方粮食分由汴、黄、惠民、广济四河输送,“而汴河所漕为多”。全年由汴河运江淮米往往达五六百万石(合330~400万市石)。元大都(今北京),运道由原来的东南西北向改为直南直北。出于南粮北调的需要,在隋代运河基础上又开凿了济州、会通和通惠河,接通了从杭州至大都的南北大运河。但因会通河岸狭水浅不能负重,每年只运数十万石。江南大量漕粮以海运为主,多时达330多万石(元一石合0.949市石)。明王朝建立,河运与海运并用,然至永乐初仍以海运为主。为节省费用,保障安全,明成祖决定治理大运河,解决了会通河的水源不足问题,使长达3400余里的京杭运河畅通,遂罢海运而专靠河漕。南方八省每年运北京的正粮达400万石(明一石合1.0225市石)。清承袭明制,从事河运,“岁漕东南粟四百六十余万石”(清一石合1.0355市石),贮京师和通县各仓,以供支用。漕运仓储制度更臻完善,时称“漕政”。咸丰年间,太平天国革命军占领南方后,运道被截。鄂、湘、赣、皖、豫五省漕粮改折银两,苏、浙两省漕粮改由海运,只山东和江苏北部的漕粮仍经运河运往北京。咸丰五年(1855)黄河改道,运河浅梗,河运日益困难;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令停止漕运。长期以来封建政府的这项重大的财政制度遂告终结。










作用与历代的改革

历代漕运保证了京师和北方军民所需粮食,有利于国家统一,并因运粮兼带商货,有利于沟通南北经济和商品流通;而大运河之不断整修,北洋航线的开辟,以及航运业的某些发展,实皆由漕运所促成。但它是人民的一项沉重负担,运费代价过高,尤以漕运徭役,征发既众,服役又长,以至失误农时。历代也有一些改革,如唐刘晏创分段运输和“囊米”法,造官船,雇水手兵丁转运,免征民丁;宋王安石召募商船与官船分运,以减除单靠官运时侵盗诸弊。明永乐时,漕粮主要令民户自备船只运至京、通诸仓,亦有运到指定地点由官军接运者;宣德年间缩短民运路线,在较近州府水次交官军领运,加征一定的耗米和银两。成化七年(1471)实行长运,由运军遥赴江南接收漕粮,每石再加征渡江费一斗,以后成为定制。虽徭役逐渐减轻,但耗米附加等负担转重。清初仍用屯丁长运,顺治九年(1652)改为全部官办,漕米民输于官,官兑于军,贴给银米,随漕征收。加以官吏勒索,运费的征发高者可达漕粮的二三倍,而运军亦受盘剥,弊端丛生。后来,随着商品贸易发展,漕运已非必需,废漕之议早有,至20世纪初才正式停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6470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6
下一篇 2022-11-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