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均栋
音乐优质课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意义可谓深远。在中小学阶段,优质课的评比与获奖,直接影响到教师个人的评聘与教学生涯的发展。于教师个体而言:优质课是教师教学水平综合能力的体现;于教育主管部门而言,优质课获奖与否,不仅是地方音乐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还和一些地方政绩考核有一定挂钩。然而,原本为广大音乐教师们搭建展示教育教学成果平台,起到促进和推动音乐教育教学发展作用的优质课的评比,近些年却逐渐变质、褪色。各地的优质课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理念不同等诸多原因下,其呈现也是五花八门。
教师备课是基于学生学情而备,还是基于教学内容而备?抑或基于学情下学生实际课堂效果而备?
笔者的观点是,音乐课教学,无论主管部门还是教师个体,都应树立一种“大音乐教育观”。这是一种格局和情怀的体现,即我们无论从哪一个阶段展开教学,都是在教学计划之下的教学内容、课程安排的具体实施。我们在拿到一首歌曲或欣赏的作品作为教学内容时,应注意深挖音乐育人的层面。
每个地区,按行政划分,都会有相对应的课程备课教研。在各个学校打破学校学生学情差异的情况下,教研所要起到的统领和针对性就显得格外重要。北、上、广、深等发达地区除了经济发达,在合唱、舞蹈、器乐,乃至各类艺术展演中也都属于全国领先。其他省份到底缺的是什么?这恰恰与学情有关:因为我们国家现行的中小学音乐教材以教育部统领,各个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根据编写的总要求,结合地区实际再编写教材。于是我们看到,多数地区以人民音乐出版社的教材为主,其余各地音乐教材有花城版、苏版、沪教版等。但即便同一个地区,市区同农村的差异也很大,更不要说全国不同地区了。于是,可以回头重新思考开头提到的问题:教师备课是依据学生学情,还是依据教学内容?
有前两个问题的产生,才有了最后这样一种现象长期存在。现阶段音乐优质课的评比,多以视频录制初选或直接现场抽课比赛的形式开展,各级部门不断层层选拔,优秀者代表本地区参加全国比赛。但近些年也有一些变化,如在疫情下,各地市多以视频录制直接评比。曾经在全国举办的现场优质课比赛效果显著,现场的讲课不仅对教师个人综合素质的展现要求更高,对比赛评价效果也更直观。这和教育部艺术教育司牵头,每隔两年举办一次的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颇为相似,不仅能体现出当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突出其专业技能。比赛评价及反馈也更为直接,对学科乃至人才的培养效果极为显著。
而笔者亲身亲历过的很多优质课录制,其呈现完全失去了对课堂真实性的尊重,且危害性绝非仅限于当下。这些优质课的录制,将教师与学生打扮成演员,教师自导、自编、自演,配合摄影摄像,学生则成为配角与群演。所有的教学设计,不仅要彩排多遍,更是采用影视节目的制作方式,大到镜头的切换,小到一个掌声、学生回答问题的表情神态,全部精心排演、分镜头录制。最后,对课的实效性评价成为次要,反而成为拍摄手段、导演技术的比拼。教师和学生成了作秀的演员,不断重复着一遍又一遍的表演。
每每如此,笔者都感慨良多。原本我们音乐教学的课堂,应该是欢乐的、真实的、自由的,而音乐教育育人的前提是先让学生喜爱音乐,音乐教师应该把每一节课都当作优质课去备,而不是像演员一样按照导演和编剧的台词要求、动作指导,一遍遍带着学生去演。教师备课,应依据学生学情,以教学内容为载体,贯穿音乐教育之大思维,以育人为最高要求,以课堂为实施阵地,分阶段、分层次循序渐进。而优质课的呈现,应回归教育初心,鼓励真正优秀的教师在真实的课堂展示风采,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打破地域间的教研界限,将音乐教研落实到教书育人、以人为本的实处。最终,音乐的发展、学生审美的提高、不同地域的差异通过课堂教学实现打通,音乐教育的意义才真正实现。
【争鸣】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栏目欢迎读者投稿参与讨论:
yyzb1979@163.com
- THE END -
“星标”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
不错过每条推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