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文昕夕,简书作者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曾经出现了六位神人,所谓神人,就是通晓天机之人。
这六人分别是:西周开国元勋-姜太公,战神不老传说-鬼谷子,汉朝首席功臣-张良,三国第一谋臣-诸葛亮,大唐第一军师-徐茂公,还有这次的主人公,元末明初的刘伯温。
对于刘伯温的传说,大都离不开才华横溢,料事如神,预知未来,呼风唤雨。但真正的刘伯温确实有这个本事吗?
但凡是历史上的大人物,必定会有很多传奇的故事,甚至有些不切实际,刘伯温的一生也是如此。
刘伯温原名刘基,他的父亲刘爚和妻子都是乐善好施的人,但十分遗憾的是,刘爚的两个孩子都是哑巴,而且都不幸夭折了。
第三个孩子的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传说刘爚的妻子是吃了自家屋后突然长出的春笋不久后怀孕的,而且一怀就是足足十二个月。更令人想不到的是,这第三个孩子一出生依旧是不哭不闹,正当这两口子一筹莫展的时候,接生婆狠拍婴儿的屁股,经过一番努力,婴儿竟放声大哭,屋里还传来了各种香气,真是有够神奇的。
刘爚觉得孩子是在春笋长出地面的时候出生,认为他的根基将会十分牢固,所以给儿子取名刘基。
当然这只是刘伯温出生传说的一部分,这也说明了刘伯温在百姓的心目中地位很高,所以大家才会编造各种各样的传说来神化刘伯温。
不过刘伯温确实很聪明,而且还被赋予“神童”的称号,就像张晓珉所说的“一个人成功了,从他出生到死亡全都是完美的;相反,一个人失败了,他所做的一切事情根本都不值一提”,所以刘伯温的神童其实并没有那么神,但他智商高确实是没错的。
据古书记载,刘伯温五岁能够背唐诗,六岁能够做对联,七岁能够出口成章。
但刘伯温却不是个老师喜欢的学生,不爱说话,也不爱跟同学交流,更不愿意听老师的话,每天读文章一百遍的要求,因为他读两遍就能全盘背诵了,再读下去岂不是浪费生命?
在刘伯温继续放任自己到处玩耍的时候,被浣织女的一首激励的歌曲所唱醒,从此以后再也不敢放松学习,天天苦心研读,并把名字改为了刘百温,以示自己千读百温的决心。后来被朱元璋册封为“诚意伯”,才被后人尊称为“刘伯温”。
在经历了石门书院的学习后,刘伯温22岁那年参加了科举考试,虽然对于刘伯温考试时的年纪有所争议,但不管怎样,刘伯温都通过了那场对汉人不公平的考试,以第二十六名的成绩考中了进士。期间更传说刘伯温是得到了一本兵书之后,才能成为一代“军神”。
后来刘伯温的第一份工作就是高安县丞,一个给县令打杂的工作,尽管刘伯温兢兢业业,但也因为其刚正不阿的性格得罪了那些贪官,被陷害并罢了官,调到了南昌,得到了一份替别人抄写文件的工作。
后来刘伯温离开了南昌,此时正是各地起义纷纷露头,刘伯温在经历了一段山水之行的“思考之旅”后,北上京城谋得了一份新的职务。后来反复几次下岗出山,对元朝失望的刘伯温归隐山林,而蒙古人开辟的元朝终于在打了20多年的持久战中大势已去。元朝的灭亡,当然也少不了内部官员的腐败和窝里斗的原因。
孙炎的屡次邀请,又让50岁的刘伯温重新出山,辅佐39岁的朱元璋成就霸业。
刘伯温充分发挥了自己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优势,辅佐朱元璋相继消灭了心狠手辣、胆大妄为的渔民陈友谅;爱民如子、不思进取的盐贩子张士诚;世代贩盐、反复无常的海贼方国珍;跋扈专权、独霸一方的福建平章使陈友定;最后推翻了腐败残暴、奸臣当道的元朝后,朱元璋正式统一了天下。
明朝建立后,刘伯温并没有接受朱元璋认命他为御史大夫的职位,在吸取了元朝统治的教训后,刘伯温深知自己越出色就越容易成为别人的眼中钉,所以只有选择明哲保身。
尽管这样,还是没能逃过兔死狗烹的命运,毕竟朱元璋是历史上最多疑的皇帝,而自己又担任过前朝的官职。
当时瓯、闽间有一条狭长的地域叫谈洋,该地区是盐贩、盗贼聚集的地方,方国珍便是从这起兵反叛的。刘基委托儿子刘琏上奏,建议应在该地区设立巡检司以控制管辖该地,胡惟庸使刑部尚书吴云d刻刘基,反指淡洋踞山临海,有君王之气,刘基想要谋取作为自己的墓地,当地百姓不答应,便想要在那里设置巡检司为难当地民众,才导致该地区形势迅速恶化。
刘伯温于是只好赴京亲自上朝拜见朱元璋,但朱元璋又全然不过问此事,刘伯温既不能辨白,又不敢离京。不久便发病了。此时胡惟庸携带补药前来探望病情。刘基吃了胡惟庸拿来的药后,顿时感到有如拳头大小的石头般的硬物堵塞在胸口。刘基又利用空闲时间奏明了朱元璋,朱元璋依旧不过问。又过了三个月,病情更加恶化。朱元璋派人前去问候刘基,得知他已不能起床了,便让他乘坐传送公文的船返回青田家乡。
1375年四月十六日,65岁的刘伯温含恨而去,走完了自己既坎坷又风光的一生。
用一句话来诠释刘伯温的一生:我能猜得到开始,却根本猜不到结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