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求其能千里也”的“其”指代马。
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千里:指日行千里。
该句出自《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论说文。
《马说》原文选段: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原文译文: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够吃尽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千里马的食量而喂养它。这匹千里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美好的才能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马说》赏析:
这篇寓言性的短论通过对世上有无千里马这一问题的反复论证,归结到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缺少知马的伯乐,从而对封建统治者不知人、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有力的揭露,抒发了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悲愤。此文通篇托物寓意,借伯乐相马的故事,运用比喻,宛转地说明道理,构思精巧,形象生动。全文语言简炼,长短句相间,语气有陈述、疑问、感叹,行文富于变化,达到了说理深刻、论证有力的效果。
创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年(800)。当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以求得提拔,却一直未被采纳。虽然没能得到重用,但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来的几年内,他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也并未得到特别的赏识,所以常常郁郁寡欢,并有“伯乐不常有”之叹。他进京城应试以图做官,在京城上下奔走相告,待了十年之久,最终还是怀着无限怨愤离开了长安。韩愈的坎坷遭遇正是写作《马说》的思想基础,而此文的另一用意是委婉地表白心迹,并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