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云十六州是哪个朝代丢的

燕云十六州是哪个朝代丢的,第1张

燕云十六州是哪个朝代丢的

燕云十六州是宋朝丢的。燕云十六州,又称幽云十六州、幽蓟十六州,古代地理名词,指中国北方以幽州(今北京)和云州(今山西大同)为中心的十六个州,即今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地区。“燕云”一名最早见于《宋史·地理志》。

历史沿革

河北乱象

安史之乱爆发前,大量的北方游牧族群人口不断迁入中原,唐朝将这些来自北方的“归化”人口安置于幽、蓟、云、朔等边州,在与中原农耕人口频繁的交融后,这一部分人口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掌握了农耕技术并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对农耕文化的认同,与此同时,中原农耕人口也在此交融过程中逐渐接触并了解到了游牧文化,致使这一地区形成了农牧兼具的文化特色。幽州之地,民风刚强,士兵均为勇武善战者,这种情况与北方游牧人口不断内迁幽州地区有极大关系。

唐玄宗末年,安禄山起兵反唐,这场战争引起了唐朝内部的大动乱,史称“安史之乱”。虽然,战乱最终得以平息,但叛军残余部队依然活跃在河北地区,形成藩镇割据势力。唐王朝在经历战乱之后,已无能力彻底剿除这些顽固势力。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的力量,使昔日统一的盛唐王朝变得四分五裂。同时,藩镇割据势力因为无法集中力量向唐中央政权进攻,只能在唐朝原有的体制框架内谋求各自的最大利益。因此,在安史之乱后,形成了唐朝无力消灭藩镇势力,而藩镇势力也无法推翻唐朝的政治局面。但在河北地区,各军阀之间的混战严重影响了当地的政治局势和社会发展。河北地区分为范阳(又称幽州或卢龙),承德、魏博三镇,实际上已经脱离了唐朝的控制。

河北三镇之一的幽州地区,战乱频繁,社会处于长期的动荡之中,节度使反复更换,内部争夺异常激烈。“自唐广德元年(763年)李怀仙为幽州卢龙军节度使开始,至后梁乾化三年(913年)李存勖攻占幽州为止,在一百五十年内先后更换了二十八个统治者。” 762年,唐代宗命安史之乱的叛军降将李怀仙为幽州节度使。几年之后,李怀仙又被其部下朱希彩、朱泚、朱滔所杀,唐朝无力管制,只能被迫承认他们对幽州的控制权。三朱先后继任幽州节度使之职,对唐朝只是表面上臣服。朱滔死后,刘济继任幽州节度使,不久之后,其子刘总弑父杀兄,篡夺了节度使之位。819年,刘总自请入朝,张弘靖继任幽州节度使,但张弘靖的统治引起了幽州士卒不满,士卒们又拥立朱克融为节度使。之后,幽州数次易主,唐王朝直到灭亡也无力阻止这一乱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54059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2-10
下一篇 2022-12-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