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宝岛战役谁胜利了

珍宝岛战役谁胜利了,第1张

珍宝岛最后归谁了(珍宝岛战役)

珍宝岛之战(谁最终拥有珍宝岛)

记者:1969年的中苏宝岛战争是在大国博弈背景下发生的一场并非偶然的冲突。这场战争规模虽小,但影响巨大,对中国和世界的格局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是一场小战役改变了大格局。本文试图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客观地探讨这场战役的前因后果。欢迎批评指正,欢迎讨论交流。

1、战斗胜负:中方小胜,目的达到

伤亡情况:珍宝岛两场战役规模都不大。3月2日的战斗是连队规模,3月15日的战斗是营级规模,但两者都是肉搏战。两场战斗中,双方投入的兵力几乎相等,但苏方在前线使用了大量的T-62坦克和装甲车,而中方主要以火箭炮和无后座力炮等轻武器进行反击。苏军的装备水平远高于中国,但中国军队的战术水平略胜一筹。

双方的伤亡情况,目前很难找到准确的数据。两次战斗,苏方宣布死亡55人(58人),中方宣布死亡32人。战斗中中方伤亡人数略少于苏方。在整个珍宝岛冲突中,中国一共牺牲了71人,包括战斗中牺牲的人数,抢夺T-62坦克的过程,战斗结束后的事故。只有36人死于抢夺T-62坦克。

胜败:战斗结束后,双方都宣布胜利。这也是边境冲突的习俗。因为边境战斗结束后,只要双方部队回到进攻前的位置,双方都可以宣布自己的胜利。但中国以同等规模的军队和明显落后的装备,与世界第一军事强国英勇作战,略占上风。尤其是在3月15日的战斗中,双方都动用了正规部队参战。中方三次打退苏军的主动进攻,无疑取得了绝对的胜利。

由于装备差距,我军虽然付出了人员伤亡的代价,但发动反攻行动的目的全部达到:迫使苏联撤出珍宝岛,迫使苏联停止边界挑衅,打破苏联占领争议岛屿“既成事实”,同意边界谈判。苏军三次有组织的进攻都被击退,伤亡比中国军队多。他们觉得丢了全世界“第一军事强国”的脸。当年8月13日,苏军出动300多架直升机、坦克、装甲车和步兵,袭击了中国的一支边防巡逻部队。因为悬殊,中国巡逻队38名官兵全部丧生,苏军挽回了一些面子。

2、影响巨大:中国从此转向

影响深远:珍宝岛战役规模虽小,但影响巨大。这场战争带来了世界格局的巨大变化,美苏中三角关系开始形成。中国成为美国和苏联之外的世界屋脊。

首先,中国与东方阵营的“老大哥”苏联彻底决裂,直接导致了东方阵营的分裂,中国从此摆脱了“阵营”的束缚。

其次,中国的外交政策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它在处理国际事务中不再偏袒任何一方,它的独立作用开始真正体现出来。

第三,金银岛之战成为中美关系的转折点,双方敌对关系开始缓和。出于共同对付苏联的需要,美国开始向中国发出缓和关系的信号,中国对此作出积极回应,最终促成尼克松于1972年2月访华,两国成为表面上仍然敌对,但实际上相互联手的战略同盟,从而打开了通往西方的大门。

第四,全球力量对比发生显著变化:由于中国的“离开”,东方阵营的实力无法恢复,一些东欧国家开始渐行渐远。苏联为了维持东方阵营的“团结”,不得不加大对这些国家的投入,国力逐渐消耗,最终衰落;在中国或多或少的帮助下,美国成功走出越战泥潭,国力逐渐恢复,开始在全球霸权中占据上风;中国成功打破封锁,开始融入全球体系,综合国力和全球影响力持续上升。

意义:珍宝岛之战是大国博弈背景下的偶然冲突。表面上是领土争夺,实质上是通过战争解决战略问题。背后是国家宏大而长远的战略利益。小规模珍宝岛反击的意义就在于此。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所有对外战争中,珍宝岛之战对中国和世界格局的影响仅次于抗美援朝,远远大于之前的中印战争和后来的中越战争,虽然这两场战争规模都大得多。总之,珍宝岛之战对中国和世界格局的未来走向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小战改变大格局。

3、中苏缓和:已是沧桑巨变

金银岛之战后,中苏关系处于水火不容的状态,各个领域都存在紧张和对抗。直到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关系才开始缓和,双方第三次边界谈判始于1987年2月。

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访华,中苏宣布关系正常化。这是自1959年赫鲁晓夫访华以来,时隔30年,苏联一号领导人首次访华。经过30年的争议和对抗,双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进入第10个年头,而苏联因为深陷阿富汗战争而摇摇欲坠。访问两年后,1991年12月25日,曾经强大的苏联解体,分成15个国家,主体部分由俄罗斯继承。

然而,这个俄罗斯与沙皇时代的俄罗斯版图有着天壤之别。中俄边界基本只存在于东部(中俄西部边界只有58公里)。原来中苏西部边界主要成为中国与塔吉克斯坦(414km)、吉尔吉斯斯坦(858km)、哈萨克斯坦(1533km)的边界。

苏联划分为15个国家的示意图

4、边界划定:300多年争端画上句号

1986年7月28日,戈尔巴乔夫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发表演讲,演讲中提到了中苏边界问题的解决,宣称双方东部边界线应按照国际惯例和主航道中心线划分,希望“中苏边界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和平友好的边界”。

这是对中国缓和的明确信号。中国决定抓住这个机会,同意恢复边界谈判。1987年2月,中苏开始第三次边界谈判。这次谈判基本沿用了1964年双方第一次边界谈判的结果,1991年5月16日在莫斯科签署了《中苏边界东段协定》。除黑瞎子岛和阿巴盖图周朱(1929年中东路事件中也被苏联占领)外,其余4200公里边界线的路线已经确定。

在协议第3条中,双方同意继续谈判解决剩余两个地块的边界走向。此后,双方继续就遗留的土地进行谈判,但中国此时的谈判伙伴不再是苏联,而是俄罗斯。2004年10月14日,中俄签署《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确定了1991年中苏边界协定遗留的黑瞎子岛和阿巴基图岛的边界路线。黑瞎子岛的一半和阿巴基图岛的五分之三划给了中国。

此外,第三次中苏边界谈判也包括边界西段,但苏联在边界西段谈判结束前就解体了。因此,自1992年以来,在中国与苏西边界谈判结果的基础上,中国分别与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进行了西部边界谈判,谈判分别于1994年、2004年、2008年和2011年完成,最终对所有西部边界进行了勘测。至此,自17世纪俄国东移,开始与清朝发生边界冲突,并于1689年签订《尼布甲尼撒条约》后,双方持续300多年,历经数朝数代的领土争端彻底解决。

5、后记: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金银岛之战已经过去50年了。经过50年的风风雨雨,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为继承者,经历了10多年的波动。虽然没有乱,但经济衰退严重,国力大大削弱,从“两个超级大国”之一沦为二流国家。美国在与苏联的对抗中大获全胜,开始称霸。中国成功融入世界体系,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持续上升。美苏中的“大三角”关系和今天的美俄中仍然是世界格局中最重要的力量。

回顾50年来三方关系的演变,中美因共同抗苏而联手,因经济互补而融合。但目前,两国的这些共同战略利益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双方关系从盟友、伙伴、竞争对手回归对抗。因为控制和反控制,苏联(俄罗斯)从盟友变成了敌人,因为需要共同对抗美国的“一超”而联手。三角关系似乎经历了一个周期,但三国国力此起彼伏,今非昔比。

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未来三国关系如何演变,还是国家利益和全球格局在驱动。但一个基本事实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美国仍将凭借其技术、经济和军事优势称霸世界;俄罗斯正逐渐从苏联解体的阴影中恢复,但外有强敌,内有矛盾,复兴之路相当不确定。在三角关系中,牵制中俄将是美国长期的既定战略,牵制的重点肯定是崛起的中国。所以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俄联手应对美国的钳制将是常态。但无论如何,只有做好自己的事情,真正强大起来,才能从容应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局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54484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2-11
下一篇 2022-12-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