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作为老牌名校,当然也不甘示弱,有很多物联网方向的重大成果。
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都很强,上学期有这几个学校的老师来我们学校作报告。
有人说,物联网、云计算都是嘘头,没什么神秘的,是用来骗取国家科研经费的,的确,物联网理论已经初具规模,但还很难达到实用,很多赞助物联网研究的企业都撤资了,这也给物联网研究一个不小的打击,仔细想想,你见过物联网吗?因为没有现实的物联网可用,去年选修物联网,上课完全搞不懂,很枯燥,技术很不成熟,教程上的实验就五个可用。
万丈高楼平地起,不倒全部凭根基。靠贴牌及性价比、想占领传统家电市场是完成不可能的,没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任何电子产品只能红极一时,品牌加技术的产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够呛,如果还这么张扬的话。
三年之内,小米会成为格力、美的、海尔等传统家电企业的最大对手,有以下几个理由。
一、生态链战略优势
很多人说小米才干了几年?格力,美的,海尔可是老牌玩家?成为劲敌?做梦吧。对不起, 科技 这个行当,真不是这么排资论辈的,鲢鱼效应,破坏式颠覆常常更具杀伤力。
“小米没有核心技术,还太年轻”,当年小米做手机的时候,很多人也是这么说的,后来小米做电视,很多人还是这么说,结果,啪啪啪被打脸。
小米电视,小米水壶,小米电饭煲,小米空调……,这一系列的生态链产品,有一些虽然并不是小米亲自 *** 刀,但是反而成为了小米最大的优势,通过收购也好,战略投资也好,小米通过资本运作整合了全球最优质的优势资源,包括团队、资本、核心关键技术、供应链。 这样保证可以做好每一个产品,从而形成更强的竞争力。
大家可以去深挖一下每一个生态链产品企业的 历史 背景,个个都是在这个领域里,非常出色且领先的,通过生态链战略,发展速度之快,让格力,美的,海尔等传统家电企业谁都不敢掉以轻心。
二、AIOT战略
物联网智能化,毫无疑问是当下传统大家电的发展方向,而手机是整个物联网设备的控制中心。格力、美的、海尔虽然在传统制造方面占据一些优势,但是在设备智能化,物联网云平台服务上,完全不是小米对手。
小米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智能家居设备厂商,在大家电方面,电视,空调,冰箱,电热壶……只要小米涉足的领域,几乎都让竞争对手难过。
随着5rG时代的加速到来,小米AIOT战略的加速布局和推进,全面进入家电市场,已是必然趋势,小米成为格力、美的、海尔的劲敌已是板上钉钉,当然以小米的调性,也不排除强强联手,达成合作可能。
小米的情况:短板是没有研发、没有自己的制造。产品竞争力比美的还差,卖产品就全靠“忽悠”,也只有低端产品。小米的长处是“营销”、产品“噱头”;蒙了一些人,什么“互联网产品”,就是最简单又不实用的语音控制“开关机”;真正互联网家电是指产品自身与生态产品、生态方的互通互连;比如卡萨帝冰箱不仅具有全空间保鲜技术、细胞级养鲜功能,更高端的冰箱具有鉴别食材的新鲜度、指导做菜、知道做哪道菜缺的食材、会自动与最近的合作超市联系,送来所需食材这些未来非常实用的功能,小米没有研发,短时间内做不出来的。
当然,不是说小米就一定不会成为海尔、格力、美的的对手。小米如果 健康 发展下去,真会成为格力、美的的对手,原因是:都知道格力董有点“偏航”,且偏航的活没有一件是成功的;董甚至上一些“综艺节目”,企业靠炒作吸引眼球,近几年业绩徘徊不前,已经颓势明显,能够维持十年时间都需要“保佑”。美的最大缺陷一直是产品没有竞争力,也就空调产品可以与海尔、格力相差不多;其他产品不要说与海尔品牌比,就是与一般小品牌比都没有优势;美的同样是营销高手,与小米有的一博。海尔产品竞争力是家电品牌中最强大的,只要稳步发展,10年内小米难以成为对手。
你好,我是阿辉,我想告诉大家,海尔、海信、TCL和创维等传统家电企业的电视很棒,它们不可能在电视的“品质”上输给小米。小米取得的销量优势,靠的不是电视的品质。相反,小米正是利用了电视这种老化产品的同质化、成熟度和稳定性,用降维打击的方法,通过维度变化而取得竞争优势。
我们经常看美国科幻大片,地面最强的美国军队,常常被外星人打得落花流水,因为对手跟我们不在一个维度上,我们的重型武器打到他们身上就像是挠痒痒。小米电视,正是用的这种降维打击的思维,取得对传统电视优势的。小米电视在品质和性能上跟传统电视没太大区别。但是小米品牌,通过多年努力,建立了互联网思维、新鲜 时尚 、性价比等品牌特质,同时开辟与传统家电不同的零售渠道,配合内容和智能服务体系,这样就避开了与传统家电同台竞争的市场平台,从一个更高的维度,实现了对传统电视的降维打击。
我觉得要不了10年,估计最多3年,传统家电企业再不做创新,即使小米没成功,也会有大米出现的。不过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小米未来会成为所有家电行业一个绕不过去的强劲对手。
一、小米的家电现状2019年全年,小米电视的销售量突破千万,成为国内首个年销售破千万的电视品牌。虽然后来有竞争对手来撬小米电视的老底,说配件怎么怎么差,但是后续的销量基本没有受到影响。
除了电视以外,小米的电饭煲、扫地机器人、电扇、冰箱、电灯、空气净化器都卖的非常不错。但是空调还没有达到挑战格力和美的的地步。这是因为空调是一个比较依赖渠道的行业,空调的安装比较复杂,小米没有这样一个团队,只能依赖终端的卖场。
但是目前传统空调企业基本把持着终端渠道,所以小米想要把空调卖好的话,还得要点时间。
二、为什么小米能颠覆这主要有两点,一是性价比高,其次是智能化和互联网化。这两者又是有关联的,为什么小米敢把产品卖的这么便宜,因为小米就没有打算从硬件赚多少钱。从小米的财报可以看出来,小米的利润有一大半来自于互联网服务,也就是附加在这些硬件上的互联网属性。比如电视的开机广告,APP广告,给其他app引流费用,购买会员,购买等。
再就是智能化,这是将来里面最大的趋势,所以硬件产品都会被智能化改造,目前小米的家电相互之间都可以进行通讯连接,你可以用小米音响控制所有小米家电,可以用手机当遥控器,可以给电灯设置智能化的亮灯和颜色,可以设置每个小米家电的功能。
这是传统企业不愿意,也没有办法做的。因为没有人愿意买个电视下个APP,买个空调下个APP,你买上小米的家电,一个app就可以全部控制了,甚至用音响都可以控制他们的开关,这就是小米所具备的优势。
你好,很高兴可以被邀请来回答问题。
那么10年之内,小米会不会成为格力、美的、海尔等传统家电企业的劲敌呢?
我感觉需要从两个维度来回答这个问题。
维度一:销量方面在近几年,像小米电视,小米空调等家电销量迅速增长。凭借着小米最擅长的营销手段,再加上小米构建的小米生态家体系,让小米家电的销量日益暴增。
而传统家电制造销量则比较惨淡一些,他们并没有打造什么生态家系统,也不会利用网络进行刻意的营销,就算营销的话,也并没有小米营销的好。顶多算是在618等电商节日,打打广告,降降价什么的。
所以在这个销量维度来看,不用过多长时间,小米就肯定会霸占家电行业成为销量的一个。
在这个时代谁会营销,谁的销量就会多,谁的效益就会高,所以小米很成功。并且在销量方面也引起了传统家电行业的注意,也可以说现在小米就是他们的劲敌。
维度二:核心技术像格力,美的,海尔这些传统家电企业成立的时间也不算短了,他们或多或少在家电领域都有自己的造诣。
他们也都积累了一些自己的核心技术,例如格力的话在空调芯片等方面都是使用自己研发的技术,还有前一段时间格力研发的病毒净化器,引起了广泛的热议,这个净化器就是格力自己研发的核心技术。
在一些用户体验方面,产品优化方面,相信这些传统的家电企业比小米做的要好的多。
因为这些企业已经是很长时间了,他们已经了解了这个行业发展的状况,用户的体验和需求等。
相比小米是一家互联网公司,从最初的手机才慢慢发展的其他家电制造,所以在核心技术并不一定有多少和对行业的了解并不一定很透彻。
所以说在这一方面小米是完败于传统的家电制造业,并且像核心技术这东西不是一时半会儿就可以追上的。
所以如果在10年内的话,小米加大研发,而其他的传统家电企业也会加大研发,所以10年能否成为他们的劲敌,谁也说不定。
总结一下:在营销和销量方面,小米确实已经是传统家电企业的劲敌;而在核心技术方面,小米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会成为劲敌,但他们不是同一纬度的竞争者。
海尔、格力、美的是传统家电制造企业,而小米是互联网企业。可以这么理解,海尔、格力、美的等企业的核心是制造是工厂,而小米企业的核心是用户。互联网企业看重的是如何与用户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并在此关系上进行交互,从而为用户创造更多的价值,并实现自己企业的价值。而海尔、格力、美的等企业则看重的是我的产品能力,我的产品有多优秀。所以,他们从根本上来讲不是同一纬度的竞争者。
但是,我们也欣喜的看到一些传统企业,如何海尔集团,一直沿着时代的脉搏在改革。他们也越来越愿意靠近用户,并与用户交互。如果他们一旦觉醒,一旦认识到用户交互的重要性,那么他们可能分分钟就可以把小米干掉。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他们会是小米的劲敌。
对于消费品企业,特别是对于家电企业而言,未来的竞争不仅仅是产品的竞争,而是对用户的竞争,谁愿意与用户交互,谁能够占有用户的时间,谁离用户越近谁就会越来越有竞争力。
小米这种互联网公司是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全靠贴牌,压缩成本打价格战。最大的本事就是营销能力,全靠一张嘴去忽悠人。短期内能够取得好成绩,但是后劲不足,能够在市场上占有一部分份额,但是最终不可能成为市场的领导者。不看好成为传统家电企业的劲敌。
老张来回答这个问题啊,虽然老张不是专业的 财经 科班出身的,但是个人感觉小米的发展速度的确非常的快,而且小米的是雷军掌舵,雷军本人,在很早也就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已经从事这个互联网的这种领域啊!
雷军本人就非常的有个人魅力,再加上自己作为天使投资人啊,他投资的基金包括投资的公司都还是非常有成就的
同时,小米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记得几年前他和董明珠的十亿对赌,其实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小米的发展时间比较短,虽然外界呢,有传言说小米没有自己的核心创新能力,没有自己的核心团队,没有这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技术专利,但是小米的快速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大家都能看得到
所以嗯相信小米在未来几年一定会成为非常有竞争实力的公司品牌,当然,美的也好,格力也好,都是非常有实力,同时拥有整个的生产产业链都是非常齐全的,小米要超过格力,美的还是需要很大的嗯,努力啊!
老张希望全部的中国品牌公司都能发展的越来越好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你带来一点点的帮助啊!
电子信息电气工程物联网都是比较新的专业吧,其中就算是电气工程比较早,因为电子信息它是与计算机医院控制有关的物联网它是与网络有关的,这两个专业是比较新的专业,就业上应用面是比较窄的。
这种新的专业大家选择的时候把握一个原则,就是学校越好越是新专业可以考虑,比如说考清华那选择物联网专业可不可以当然没问题啊,大家要相信清华大学的实力,有能力把大家物联网有关的这个知识教的没问题。然后也能让企业认可这个学生的能力,就业当然不是个问题啊,收入水平也不会太低,但一个专科院校开个互联网专业企业也不敢相信呢,老牌的专业再差也差不到哪儿去,无非是多培养几年的问题,但这种新兴专业专科的院校说实话还是不占优势。
电气工程可以考虑自己之所以比较推荐这个工厂是因为这个专业它是比较老的专业了,然后学电气工程的有相当大一部分快毕业的时候也会考虑进入国家电网系统去工作。这并不是说非要一本非要重点才可以,好多普通本科也就可以啊,就类似于考公务员考试一样,面试通过了就没问题了,国家电网是一个央企本身的企业福利待遇还是相当不错的,好多电气工程的朋友都在往那个方向去考虑。
像电子信息这样的专业也不算特别新了,电子信息也是有一段时间了,如果是在电子科技大学学这个东西,那自己肯定相当推荐,当然还是那句话,一个普通的三本你有个普通的专科,招这东西企业不承认的宣没问题,但是真正招聘的时候,企业不敢用这样的,学校培养出来的人学的都叫那个专业,但是清华大学培养出来的和一个普通专科培养出来的社会认可度能一样吗?就业的时候会产生差异的。
在旁观者眼中,大公司是意味着大平台、知名企业、大厂、高薪、前途无量等等。但揭开光鲜的表面,大公司的里面并不如想象的美好,就像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有时候甚至会呈现诸多病态。
大公司的病症,始于人。因为人是企业运转的核心,也是溃烂的根源。
每个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总会遇到或多或少的问题。当公司规模较小时组织架构单一,多数员工的工作都可以被管理成掌控;一旦企业发展壮大,人员增多,组织架构越来越庞大,不可控的因素会越来越多,从量变到质变,患上大公司病,只是时间的问题。
就连当前发展最快的,管理理念最先进的互联网企业,也难以幸免。当利益、人性、制度等因素缠绕在一起,会产生无限的变量。
根据老王观察分析,当下中国很多大公司包括最前沿的互联网公司,都或多或少地会出现以下病症:
1、沟通之殇:最遥远的距离,就是同在一家大公司。
相信大家都玩过“口耳相传”的游戏,一条信息通过十几个人的传递,最后的内容可能与实际内容相去甚远。
这种沟通误差也就是漏斗效应。它是指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呈现,由上而下的衰减趋势。比如说第1个人心里想的是100%的信息,但往往只会表达出来80%,而这80%的信息,在别人的吸收和理解后会变成60%,而当他进行再次传播后,可能就会剩下40%左右,并依此规律,逐级递减。
这也就意味着,信息传递的级别越多,漏斗效应就越明显。一般大公司都会有5个以上的级别,如果是行业巨头则会更多。可想而知,无论信息是由下而上,还是由上到下的传递,都极其产生沟通误差。这也会造成,上层的决策执行力度低,或是被过度解读,导致决策者难以接触到任正非所谓的“一线的炮火”。或者是基层的困境和问题在逐级沟通后,丢失了本意甚至消失。
在当下很多互联网企业,为了避免层级过多,“炸开金字塔”,都在称谓上下了不少功夫。众所周知的,阿里巴巴一大企业特色就是以花名互相称呼。
9月1日,网易全体员工也收到了一封内部邮件,是要求每一位员工给自己取一个昵称。当前一些主流的互联网企业,都在追求称呼体系上的平等下足了功夫,并不断试图在组织结构尽可能的扁平化,以对抗这种大公司病。
但老王认为,称谓系统的平等,可以显示出互联网企业对平等透明的美好追求,但往往治标不治本。他们的层级结构,话语权等等仍是停留在传统状态。相比这些上下级之间称谓的面子问题,管理者们真正需要大刀阔斧改革的,是里子问题。
近日,阿里巴巴近期取消了内部系统的“P”序列职级显示,员工在邮件、钉钉、内网等系统中已无法再看到彼此的具体职级,只能看到所属集团部门,足以见得,阿里在改革的路上,又向前走了一步。
本质上,这种企业太大远离市场远离基层的困惑是结构性的,没有人能完全的实现极端的扁平化管理,老板直达基层指挥所有人,也是不现实的。所以,只能尽可能地做到相对扁平,并结合创新管理机制,无限弱化层级之间沟通的反向作用,才是真正的出路。
在大公司,沟通效率低的原因除了层级多,流程也是一大问题。
大家都知道一个小品中的著名桥段,就是把大象放进冰箱一共要三步:打开冰箱门、放进大象、关上冰箱门。但在大公司里,即使这样简单的事情,可能需要的却不仅仅是三步。
在大公司里,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状况。无论你的文件是否紧急,都要走完相应的流程。直属领导-部门经理-财务-财务总监-总经理等等,层层签批。
有一位朋友曾抱怨说,公司有两台打印机坏了,一共要花费200多元钱。总部的流程是,修理办公设备需要先走报备流程,这个流程大概需要3~5天的时间,走完流程之后要再申请费用,财务流程大概需要1个月左右的时间。打印机的修理可能也就需要两三天的时间。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好几个部门只能到行政办公室这是用仅存的一台好用的打印机。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
一个简单的事情尚且如此,那么一个新的产品或者业务上线,也必定会经历漫长的过程。可能在一家十来个人的小型创业公司里,你想修改个什么内容,只要喊一声,立马回馈。但是当你在一个庞大的机构中,任何一项提议和修改,都会格外复杂。而这个流程中的参与者都很忙碌,但这份忙碌,80%是服务于制度,而很少一部分是服务于事情上。同时,大公司的需求多,繁复的流程也会让需求处于一个排队的状态,像腾讯就经常会存在这种需求排队的情况。
总之,流程是一把双刃剑,它能保证一个庞大的体系的运转,却很容易出现牺牲个体效率,成全集体效率的情况,而其中优势和劣势,一不小心就会失衡。
2、机构臃肿:有人白天划水摸鱼,晚上表演加班。
很多人都向往“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其实这就是人性的通病,好逸恶劳。
大公司的机构庞大,就给了懒惰可乘之机,总有人会为了自己的利益钻空子。就会出现有的人养老,有的人论资排辈,有的人却是有能力没有机会等等状态。
所以,其实就算那些灯火通明的996大厂里,你以为他们都是热血奋斗的青年,也不乏有人白天在划水摸鱼,晚上在表演加班。
机构臃肿除了会滋生懒惰,也更容易出现踢皮球的问题。
众所周知,权力集中,很容易养成贪腐。所以高层在设计组织架构的时候,往往会有意识的分权,但权利的割裂也很容易出现许多模糊地带。所以遇到一些流程制度之外的问题时,就会出现互相推诿的情况。可能一个事情,会涉及到三四个部门,当事者会像皮球一样被踢来踢去。尤其是跨团队、跨部门沟通,更加是考验人的忍耐力,找一个接口人要花上大半天。就算找到对接方,也可能一个事情需要和五六个人对接,每一个人都要交代一遍。
为了抵抗这种大公司病,阿里一直崇尚“小而美”。此前阿里就曾把对公司进行过拆分,“把公司拆成‘更多’小事业部运营”。就像马云曾说过的,“我们希望阿里人一起努力把每一个事业部变成小而美、对生态发展有重大作用和价值的群体。
”阿里意识到了大公司病,并在不断为之改革,虽然不能根治,但却始终保持变革状态,这也是阿里之所以能在互联网大潮里始终处于上游的原因。
3、过度内耗,派系林立:每个大公司都是一个江湖。
随着企业发展和业务需要,必然会设置多个部门和分支。老板不可能一个人管理所有的事务,便会像结蛛网一样,将权力层层下放。老板通过高层管理中层,再通过中层来管理基层。虽然很多时候名义上是用制度管人,但本质上还是人的管理。
尤其是在一些大厂,从资源分配到人事录用以及市场费用审批,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主管,这些权力都可能被无限能放大。
很多为了获得更多更好的资源和待遇,来攀附权利,自然而然会产生小团体。而这种情况从上到下,层层攀附就会产生不同的派系。公司里一旦出现派系斗争,很可能对公司伤筋动骨。
如果你想往上升,独善己身的可能性并不大。这是环境的隐形规则,就算这种规则是病态的,你不遵从游戏规则,就难出头。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大公司很容易产生内耗。
某位互联网大厂的高级员工,刚刚跳槽到另一家中型公司的时候,煞有气势地要大刀阔斧的改革,带来大公司的先进管理理念。
他先是对原来团队进行大换血,性格强势的人被裁掉了。又高薪招聘了一批新人,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性格软弱好管控。这位leader每天带着团队,忙忙碌碌开着大小会议,制定各种流程,十几个人的团队,本来可以顺畅沟通,但事事都需要通过他的审核,才能进入下一个流程。起初老板觉得这是大公司的管理理念,凡是流程化更正规。可实际上,他没有带来大公司的先进理念,却带来了大公司的病症。
他带领的新团队在几个月之内都处于一种建设状态,没有给公司的业务带来增量,后来事态发展得愈演愈烈,他公开带领团队对抗上司,与上司谈条件,但没有老板会容忍这样一个人。如果不根除这样的人,病症就会蔓延到整个公司。几个月时间,白白耗费了几十万的成本,没有溅出一点水花,只是得了一个教训。
4、在利益面前,创新注定要撞得头破血流。
大公司在创新难的问题上,是因为很多人会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守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他们谨小慎微不敢出错,所以宁可无功,但求无过。
百度作为老牌互联网龙头企业,为什么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掉队。老王认为,绝对不是其内部没有人看到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而是在这样的大公司里,一个新业务的落地,必然会损害一些老部门的利益。而这些利益相关者,一定会极力的阻止别人砸自己的饭碗。所以当流量从PC端转到移动端的时候,百度就自然而然地掉队了。
一些传统行业还能吃老本,可互联网行业变化快,如果你想吃老本躺着赚钱,可能转眼就被后浪拍在沙滩上。
同样是一个项目,如果想法好、可行性高,在小公司一两个月便上线了。但是在大公司可能就需要半年,或者更多的时间,因为公司越大,牵扯到的利益部门越多。无论是制度上,还是业务上,想做到真正的变革也就越难。从提案到执行,可能需要反反复复地逐级沟通和修订。
大公司缺乏创新,但并不意味着缺少新项目。相反大公司会不断地启动新项目,而且都是大项目,尤其喜欢“多元化战略”。在资本和资源的加持下,任何相关领域都想分一杯羹。
所以,大公司经常会搞各种各样的战略项目,动辄几个亿或者几十个亿,立志要改变市场格局。就比如在中国互联网行业,再一些像物联网、云业务、区块链、AI人工智能等前瞻性的东西上,炒噱头的居多,但真正沉下心来脚踏实地做项目的却却很少,总是会给人一种“好高骛远”的感觉,生怕失去了先机。
公司里一旦有大项目出现,会随之匹配各种各样的组织,然后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会议。业务部、技术部、策划部等等全部参与其中,有很大可能性就是,折腾了几个月之后,忽然惊醒,发现项目并不可行,最后不了了之。
这就导致,新项目成本高,收益低。真正有价值的创新项目层层受阻,被利益相关者不断边缘化。而不能推陈出新的企业,就只能被残酷的竞争清退出舞台。
写在最后
万物生长,皆有裂痕。任何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都会很容易生病,当企业规模较大时,这些问题出会形成病症,并滋生一系列问题。这是必经之路,但并不意味着无药可解。但治疗的前提是需要真正地认识病症,而非一叶障目,自欺欺人。否则,再好的药,也无法直达病灶。
治疗大公司病,也不可能一招见效,而是需要伴随企业发展的不断变革,这更像是一种自我修复机制,并通过不断修复漏洞,保持前进。
薪职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