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能为养老带来什么

人工智能能为养老带来什么,第1张

人工智能让智慧养老更有关怀

智慧养老提高老年人养老服务的质量,让养老更有爱

像社区医养中心的智慧养老平台都是通过专用的智能手环,对老人的血压、心率、脉搏等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测,并且将数据同步传给家属和护理医生。

通过保存老人的体检报告和诊疗信息,让医生随时能追踪到老人的病情状况,可以实现远程诊疗。一旦发现某一项健康参数异常或出现意外情况,能立即告知家属与医生,及时采取措施。

使用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连续记录并监测老人的心跳、体温、睡眠、激素水平以及其他理化指标。这些指标动态、全面地反映了老人的生理状态和健康水平,以此为依据筛选出每位老人的重点体检项目,制定个性化的体检方案。

人工智能会通过创建居家养老可视化平台,利用大数据帮助养老机构提升效率,延伸服务深度和广度,对提升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和居家养老的服务能力将产生显著作用。

社区医养中心不断升级智慧养老体系,为更多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

(最多18字)

2019年智慧健康养老行业的国家级政策频发,地方级政府也陆续快速响应。截至2019年我国已经公布智慧养老示范项目合计374个,其中以政府为主,企业为辅。

2019年是智慧养老政策频发的一年

2017年发布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提出,要加快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体系,建立100个以上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基地,培育100家以上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行业领军企业,打造一批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品牌。这些利好政策与信息,意味着智能养老已经开始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2019年4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明确“互联网+养老”和“智慧养老院”的核心方针。2019年12月,先后公布《养老机构服务安全基本规范》、《关于促进老年用品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重要政策解读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

2019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该公文的最终目标是实施“互联网+养老”行动,持续推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核心手段是信息技术,具体如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识别等技术。主要方向包括制定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大力开展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在全国建设一批“智慧养老院”、推广物联网和远程智能安防监控技术、探索建立老年人补贴远程申报审核机制、加强老人身份识别等。

(2)《养老机构服务安全基本规范》

2019年12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公告,正式批准GB38600-2019《养老机构服务安全基本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并予以公布。这是我国养老服务领域第一项强制性国家标准,说明国家越来越重视养老行业的规范性,未来智慧养老也将健康的发展。

(3)《关于促进老年用品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2019年12月3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老年用品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消费〔2019〕292号)。

《意见》指出要发展功能性老年服饰服装、智能日用辅助产品、安全便利养老照护产品、康复训练及健康促进辅具、适老化环境改善产品。

地方政策积极响应

截至2020年2月我国已经有27个省市地区就智能养老的发展给出了相关的指导意见以及配套的措施,并陆续出台具体细化的地方性智能养老政策扶持行业发展。

智慧养老应用示范项目分布

截至2019年12月,民政部、工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共公布智慧养老示范基地52个,示范乡镇(街道)225个,示范企业117个。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智能养老行业市场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智能可穿戴设备在智慧养老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健康数据采集方面,这些设备可以通过测量身体各项生理指标(例如心率、血压、血氧、体温等)来提供健康状况的实时监测和反馈。具体地,智能可穿戴设备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应用于健康数据采集:

测量生理指标: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设备可以通过内置的传感器测量用户的心率、血压、血氧、体温等生理指标,记录并实时反馈数据。

健康监测: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设备可以通过内置的运动传感器,实时监测用户的运动步数、消耗卡路里等运动数据。同时,这些设备还可以监测用户的睡眠情况,分析睡眠质量,提供睡眠建议。

数据分析:智能可穿戴设备可以将采集到的健康数据上传至云端,经过数据分析和处理,形成健康报告。用户可以通过智能终端查看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相关建议。

提供健康指导:智能可穿戴设备通过应用程序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帮助用户制定健康计划和饮食计划,提高生活质量。

智能可穿戴设备在健康数据采集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3亿,占总人口的167%。预计到2050年,这个数字将上升到483亿,占比达341%。需要养老的人越来越多,仅靠增加人力投入,全社会的养老需求已经无法得到满足。怎么办?智慧养老应运而生。
破除低效率
据记者了解,目前,政府提供的社区养老服务,主要采取“人盯人”的模式,即由专职的巡视员和兼职的志愿者定期上门探望或给老人打电话。这一方式成本高、效率低、覆盖面窄。而市场上的养老公司,主要服务对象是生活无法自理的老人。面向老人的服务市场大多数被保健品、理财产品、旅游产品所占领,市场口碑一言难尽,诈骗新闻层见叠出。单一的养老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为解决这些难题和乱象,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在养老、医疗等领域推进“互联网+”。目前已有多个地区开始推广智慧养老。安徽、江西等地近期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鼓励社会力量加入智慧养老产业。四川不少地区建立了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智能呼叫、老人定位、健康监控、生活用品食品的配送、生命体征监测等,只需通过小小的传感器或按键便可一步完成。成都市锦江区莲新街道66岁的居民张蓉最近身体不适。一天,她按下家中“长者通”机器上的红色按钮并求助:“请帮我预约区人民医院的骨科。”不到10分钟,求助中心的工作人员就为张蓉挂上了号。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养老服务可以和家政、物业、餐饮、物流等诸多行业对接起来,老年人所期盼的“人在家中坐,服务上门来”的养老体验,就能逐渐成为现实。
建立服务链
去年2月份,福建省福州市出台了一项高科技感十足的智慧养老服务措施:异地“刷脸”。目前,中国有大量老年人跟随子女到新的城市生活,按照以前的规定,他们的养老金,只能每年一次亲自到发放单位进行领取资格认证。这虽然避免了他人冒领,却也带来了奔波之苦。对此,福州市启动了人脸识别认证工作,老人无论身在何处,只要通过手机或在相关网站“刷个脸”,就可以完成资格认证,省时省力。在智慧养老领域,这样的“高科技福利”还有很多。多样化的老人可佩带设备,比如“智能手环”等,可以实现实时定位、紧急呼叫、自动报警、健康管理等功能。还有一些社区针对独居老人,开设了“智慧门禁”系统,通过远程监控、控制门锁系统相连接,预警陌生人入室行骗,保障了老人的安全。有些城市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还研制出适合老人使用的社区服务手机软件或服务展示屏,老人在智能手机上或小区内,通过点击相关服务按钮,就能够实现挂号预约、家庭医生出诊、送菜上门、送餐上门、家政服务等个性化生活服务。专家表示,充分借助科技力量,连接医疗服务、运营商、服务商、个人、家庭的智慧化服务举措,是当前全国各地智慧化养老探索和实践的重点领域。智慧养老整合了分散的服务资源,满足了老人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的需求,大大提高了社会对老年人的整体服务水平。
保留人情味
“老年人需要家庭代际关系和邻里社会关系的社交网络。”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老龄经济与产业研究所副所长王莉莉认为,中国式养老的特别之处在于,老年人不愿意离家外出养老,他们不仅需要生理上的照顾,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然而,以往的情况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不缺工具,但可能缺乏理由。“吃了吗?身体怎么样?”除了这几句话,子女和父母好像无话可说。一方面,年轻人工作生活比较忙;另一方面,老人自己也很矛盾,他们希望得到关心,却又因害怕给孩子添麻烦而对其隐瞒自己的真实情况。在互联网出现后,情况有了积极改善,部分老年人开始全面融入互联网新生活。中国社科院的一项调查显示,老年人已经成为社交媒体的重要使用群体之一。在上网的老人中,8607%安装有微信,超过半数的老人会使用视频聊天、微信群、朋友圈、发红包等功能。不少老人拥有了自己的“朋友圈”,与家人联系更加紧密,社交、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也变多了。即使特别“宅”的老人,也可以选择养老公司推出的“陪聊服务”。有的养老公司甚至推出“不要把老人当病人,而要把老人当女朋友一样关心照顾”的服务理念,缓解老人的孤独感。“信息科技可以精准对接老人需求,保留传统养老的人情味。”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助理高云霞表示,用大数据平台进行信息集成,可以打破条块分割,有利养老市场的繁荣。
社村通信息化养老软件系统以信息化养老终端采集数据为基础,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物联网等手段建立系统服务与互动平台,通过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和社会服务资源来满足老年客户在安全看护、健康管理、生活照料、休闲娱乐、亲情关爱等方面的养老需求。配套的养老App就像一所整合了各种市场化养老服务的“养老院”,按照不同角色,可以用不同的账号登录,为老人提供健康理疗、老人餐饮订购配送、上门理发等各种细致服务,涉及医疗康复、生活照料、精神娱乐、养老咨询等类别,子女可以方便地通过平台“远程尽孝”。(人民日报海外版)

原理:生物感应,戴上的一瞬间就能接收到78赫兹的频率,立即改变人体与电磁场环境相互作用的方式,协助人体瞬间接收到自然频率信号,使身体有效调节到最佳平衡状态。

生物传感器实现以下三个功能:

1、感受:提取出动植物发挥感知作用的生物材料,包括:生物组织、微生物、细胞器、酶、抗体、抗原、核酸、DNA等。实现生物材料或类生物材料的批量生产,反复利用,降低检测的难度和成本。

2、观察:将生物材料感受到的持续、有规律的信息转换为人们可以理解的信息。

3、反应:将信息通过光学、压电、电化学、温度、电磁等方式展示给人们,为人们的决策提供依据。

扩展资料:


一、能量手环的特点:

1、无味无毒,不开裂,使用寿命长,不刺激皮肤,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和张力。

2、在设计外观上有多种工艺可供选择,平印、凹印、凸印、喷油等不同印刷工艺。

二、生物传感器的技术特点:

1、采用固定化生物活性物质作催化剂,价值昂贵的试剂可以重复多次使用,克服了过去酶法分析试剂费用高和化学分析繁琐复杂的缺点。

2、专一性强,只对特定的底物起反应,而且不受颜色、浊度的影响。

3、分析速度快,可以在一分钟得到结果。

4、准确度高,一般相对误差可以达到1%

5、 *** 作系统比较简单,容易实现自动分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能量手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物传感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05802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9
下一篇 2023-05-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