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启发的诗句 1 关于启示的诗词
1(陆游《游山西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王之焕《登鹳雀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 苏轼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4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5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6 杜甫《望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8 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9 朱熹《春日》: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0刘禹锡《乌衣巷》: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1 王湾《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2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3 苏轼 《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 哲理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哲理诗,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末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这的确是一首绝妙的哲理诗,无论在理致与笔趣上,都超过了前面提到的那首诗,它既有宋诗工巧细密之所长,又兼得唐人诗虚处着墨、意象微茫之特色"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评价梅雪,恰如其分此诗好就好在:它能写出别人诗中所有(雪似梅,梅似雪),又能写出他人笔下所无(梅雪争春,各具特长)这首咏物诗,没有写景,没有抒情,纯属议论,却写得如此生动,另具一格 《雪梅》 卢梅坡 有梅无雪不精神, 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 与梅并作十分春 哲理此诗深得梅与雪的天然风韵,且在吟咏之间,寄托了微妙的哲思与理趣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琴诗》 (宋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观书有感 》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现代哲理诗: 泥土(鲁藜)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简析这首著名的哲理诗,曾经被多少青年人背诵,抄录在自己的案头作为座右铭可是,历史往往会与一些人开不大不小的玩笑这样一首曾经影响和激励过整整一代人的诗篇,在今天也会被某些时髦的人物嘲笑,认为这是一种陈腐了的过时观念据说,只有肯定自己的个人价值的人才是真正懂得人生意义的人 土(林希) 附着在大地上 你是土壤 沉浮在空间里 你是尘埃 [简析]此诗与鲁藜那首《泥土》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看出它受前者的启迪和影响,但绝非重版,而是写出了新意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哲理,同一事物也可从不同角度发现其哲理蕴涵林希笔下的泥土不仅注意到了它具有“土壤”价值的一面,而且还看到了当它“沉浮在空间里”时的轻浮的一面一旦变成“尘埃”,它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人生的价值也是如此当把生命与理想同一种伟大的集体事业相联系时,人生的价值才会显示出来;而一旦离群索居,孤芳自赏,陷入。
2 关于启示的诗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哲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要全面地看问题。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人们必须不断的提高自己,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哲理:反映了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终将取代旧事物。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许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她们各有其特殊性的矛盾,真实这种特殊的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诗中深刻地说明了: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如果离开了对于矛盾特殊性的具体分析,人们就无法区分是未,也就更谈不上正确地认识事物。 折戟沉沙铁围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哲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发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倘若没有一定的条件,即使是英雄人物也是无法成功的。
3 关于对你有启示的诗句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L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 *** )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争报恩)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M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罗梅坡)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刘禹锡)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
N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王安石)
P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
Q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汉书)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R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
S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4 关于生活启示的诗句
这些名言都是名家之作,并且给我的启示很深,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马克思 ● 人只有为自己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他才能达到自身的完善。 ——马克思 ●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马克思 ● 人的价值蕴藏在人的才能之中。 ——马克思 ● 万事开头难,每门科学都是如此。
——马克思 ● 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 ——马克思 ● 利用时间是一个极其高级的规律。
——恩格斯 ●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 ●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的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时候,他的喜悦就完全不同了。 ——恩格斯 ● 浪费别人的时间是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是慢性自杀。
——列宁 ● 把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动化为语言困难得多。 ——高尔基 ● 不经巨大的困难,不会有伟大的事业。
——伏尔泰 ● 不要在已成的事业中逗留着! ——巴斯德 ● 不知道并不可怕和有害。任何人都不可能什么都知道,可怕的和有害的是不知道而伪装知道。
——托尔斯泰 ● 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谈空话。 ——爱因斯坦 ● 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
他们的独创精神可能来自他们的博学。多样化会使人观点新鲜,而过于长时间钻研一个狭窄的领域,则易使人愚蠢。
——贝弗里奇 ● 当你做成功一件事,千万不要等待着享受荣誉,应该再做那些需要的事。 ——巴斯德 ● 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 ——雪莱 ● 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
——波尔克 ● 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 ——笛卡尔 ● 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胜过责任感。
——爱因斯坦 ● 对自己不满是任何真正有才能的人的根本特征之一。 ——契诃夫 ● 儿童游戏中常寓有深刻的思想。
——席勒 ● 发明家全靠一股了不起的信心支持,才有勇气在不可知的天地中前进。 ——巴而扎克 ● 发明是百分之一的聪明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
——爱迪生 ● 凡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可信任的。 ——爱因斯坦 ● 好动与不满足是进步的第一必需品。
——爱迪生 ● 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 ——法朗士 ●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培根 ● 即使通过自己的努力知道一半真理,也比人云亦云地知道全部真理还要好些。 ——罗曼·罗兰 ● 坚强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做出惊人的事业。
——马尔顿 ● 金钱这种东西,只要能解决个人的生活就行,若是过多了,它会成为遏制人类才能的祸害。 ——诺贝尔 ● 今天所做之事勿候明天,自己所做之事勿候他人。
——歌德 ● 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是耽误了。 ——裴斯泰洛齐 ● 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
——泰勒 ● 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 ——杜威 ● 科学没有国境,但科学家有祖国。
——巴斯德 ● 科学需要一个人贡献出毕生的精力,假定你们每个人有两次生命,这对你们说来也还是不够的。 ——巴甫洛夫 ● 科学要求每个人有极紧张的工作和伟大的热情。
——巴甫洛夫 ● 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 ——卢梭 ●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托尔斯泰。
5 关于人生启迪的诗句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译文 巴山楚水凄凉之地,二十三年默默谪居。
只能吹笛赋诗,空自惆怅不已。回来物是人e5a48de588b6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431356133非,我像烂柯之人,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逢春。
今日听你高歌一曲,暂借杯酒振作精神。2、将进酒作者李白 朝代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译文 你难道看不见,那黄河之水那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再也没有回来。
你难道看不见,那年迈的父母,对着明镜悲叹自己的衰老的白发,年轻时的满头青丝如今已是雪白一片。人生得意之时就应当纵情欢乐,不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
每个人的出生都一定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黄金千两(就算)一挥而尽,它也还是能够再得来。我们烹羊宰牛姑且作乐,(今天)一次性痛快地饮三百杯也不为多!岑夫子,丹丘生啊,请二位快点喝酒吧,举起酒杯不要停下来。
让我来为你们高歌一曲,请你们为我倾耳细听:整天吃山珍海味的豪华生活有何珍贵,只希望醉生梦死而不愿清醒。自古以来圣贤无不是冷落寂寞的,只有那会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
陈王曹植当年宴设平乐观的事迹你可知道,斗酒万千也豪饮,让宾主尽情欢乐。主人呀,你为何说我的钱不多?只管买酒来让我们一起痛饮。
那些什么名贵的五花良马,昂贵的千金狐裘,快叫侍儿拿去统统来换美酒,让我们一起来消除这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3、题西林壁作者苏轼 朝代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4、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朝代唐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5、望岳作者杜甫 朝代唐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答案来源:飙马地产
西湖龙坞茶镇
松阳茶香小镇
思茅普洱茶小镇
景迈普洱茶小镇
临翔区昔归普洱茶小镇
勐库冰岛茶小镇
昌宁红茶小镇
政和石圳白茶小镇
竹溪县贡茶小镇
赤壁市砖茶小镇
芒市咖啡小镇
宁河区潘庄齐心亲子蘑法小镇
庆元香菇小镇
南华野生菌小镇
临沧翁丁葫芦小镇
陇西首阳中药材小镇
连城培田草药小镇
屏南药膳小镇
腾冲银杏小镇
彝良小草坝天麻小镇
庆云县尚堂石斛小镇
文山古木三七小镇
罗田县茯苓小镇
钟祥市花卉小镇
昆明斗南花卉小镇
平油菜花小镇
利津县陈庄荻花小镇
临朐县九山薰衣草小镇
金川双湾香草小镇
平阴县玫瑰小镇
枣强县玫瑰小镇
漳平永福花香小镇
麻城市菊花小镇
柏乡县牡丹小镇
锦洞村桃花小镇
华坪芒果小镇
江夏区果乐小镇
宜都市柑橘小镇
华宁盘溪橘乡小镇
平度市大泽山葡萄旅游古镇
建始县葡萄小镇
滨海新区茶淀葡香小镇
当阳市蓝莓小镇
金乡县鱼山蒜都小镇
鸡泽县辣椒小镇
蕉城三都澳大黄鱼小镇
熊口镇龙虾小镇
淮安盱眙龙虾小镇
广水市多肉艺术小镇
蔡甸区园艺小镇
大冶市花木小镇
哈尔滨枫叶小镇
察北区乳业小镇
清河县羊绒小镇
蠡县绒毛小镇
肃宁县华斯裘皮小镇
陆良蚕桑小镇
工艺小镇
建水西庄紫陶小镇
高淳国瓷小镇
龙泉青瓷小镇
浠水县陶瓷小镇
德化三班瓷都茶具小镇
石湾陶谷小镇
南庄建陶小镇
路北区陶瓷文化小镇
苏州苏绣小镇
湖州丝绸小镇
善琏湖笔小镇
古堰画乡小镇
通渭平襄书画小镇
馆陶县寿东粮画小镇
洮阳马家窑洮砚小镇
黄桥琴韵小镇
长泰古琴小镇
龙泉宝剑小镇
安次区第什里风筝小镇
藁城区宫灯小镇
京山县对节白蜡小镇
常山赏石小镇
龙游红木小镇
石碁红木小镇
开化根缘小镇
东阳木雕小镇
剑川木雕艺术小镇
建瓯徐墩根艺小镇
阳信县水落坡古典家具小镇
涞水县京作古典家具艺术小镇
青县中古红木文化小镇
正定县木都小镇
鹤庆新华银器艺术小镇
秀屿上塘银饰小镇
大冶市青铜小镇
肃州酒泉玉文化小镇
周村区王村焦宝石小镇
昌乐县方山蓝宝石小镇
连云港东海水晶小镇
秀全珠宝小镇
汉川市马口窑文化小镇
任丘市中医文化小镇
沧州市武术文化小镇
易县易文化小镇
枣强县吉祥文化小镇
凤庆鲁史茶马古文化小镇
工业特色小镇
巴东县白酒小镇
夷陵区白酒小镇
高原冰酒小镇
越城黄酒小镇
凉州清源葡萄酒小镇
兰陵县兰陵美酒小镇
昌黎县干红小镇
富阳药谷小镇
磐安江南药镇
安国市药苑小镇
明溪药谷小镇
扬州头桥医械小镇
诸暨袜艺小镇
皮革时尚小镇
毛衫时尚小镇
丹阳眼镜风尚小镇
新桥时裳小镇
城厢华林鞋艺小镇
仙桃市服装小镇
磁县磁州童装小镇
时尚智造小镇
路桥沃尔沃小镇
盐城汽车小镇
集美汽车小镇
城阳区棘洪滩动车小镇
宁晋县农机小镇
金华新能源汽车小镇
曲周县世界童车小镇
广宗县自行车风情小镇
滨海新区中塘汽车橡塑小镇
莱西市店埠航空文化小镇
东港区后村航空小镇
人和航空小镇
栾城区航空小镇
建德航空小镇
常州石墨烯小镇
永安石墨小镇
王场镇光纤制造小镇
微山县欢城光伏小镇
张北县光伏小镇
秀洲光伏小镇
海盐核电小镇
栖霞市桃村新能源小镇
巧克力甜蜜小镇
魏县糖果小镇
平邑县地方罐头小镇
乐陵市杨安调味品小镇
阳谷县石佛宜居铜谷小镇
宁晋县小河庄电缆小镇
吴兴美妆小镇
淄川区双杨建筑陶瓷小镇
滦南县中国钢锹小镇
桐庐智慧安防小镇
阳新县滨江工业小镇
胶州市胶莱高端制造业小镇
招远市辛庄高端装备制造小镇
个旧大屯特色制造小镇
温岭泵业制造小镇
苍南台商小镇
谷城县千企小镇
余姚模客小镇
江北动力小镇
缙云机床小镇
新泰市羊流智能起重小镇
新洲区机器人小镇
香河县机器人小镇
金融小镇
海洋金融小镇
鄞州四明金融小镇
南湖基金小镇
丝路金融小镇
东沙湖基金小镇
咸安区金融小镇
万博基金小镇
花东绿色金融小镇
新塘基金小镇
广阳区西部金融小镇
水路渔业小镇
拱墅运河财富小镇
定海远洋渔业小镇
普陀沈家门渔港小镇
南通吕四仙渔小镇
镇江大路通航小镇
荣成市人和靖海渔港小镇
沾化区冯家渔民文化小镇
诏安四都渔乡休闲小镇
霞浦三沙光影小镇
西青区中北运河商务小镇
广州海丝文化特色小镇
循环经济小镇
罗庄区褚墩静脉小镇
费县上冶循环产业小镇
老河口市循环小镇
天子领静脉小镇
衢州循环经济小镇
曲周县循环农业示范小镇
人才小镇
晋江人才梦想小镇
广州知识小镇
殷村职教小镇
滨城区三河湖教育小镇
朱村科教小镇
创客小镇
“云上云”双创小镇
泰州医药双创小镇
武汉市海创小镇
华容区双创小镇
香河县运河文化创客小镇
互联网小镇
富阳硅谷小镇
武汉市硅谷小镇
滨江物联网小镇
无锡鸿山物联网小镇
萧山信息港小镇
余杭梦栖小镇
上虞e游小镇
地理信息小镇
桐乡乌镇互联网小镇
南京未来网络小镇
昆山智谷小镇
曹县大集E裳小镇
莲麻互联网生态小镇
承德县德鸣大数据小镇
电商物流
下城跨贸小镇
姐告跨境电商小镇
即墨市蓝村跨境电商小镇
徐州沙集电商小镇
宿迁电商筑梦小镇
济阳县崔寨智慧物流小镇
峄城区古邵港航物流小镇
武清区崔黄口电商小镇
枣阳市物流商贸小镇
鄂城区商贸物流小镇
白沟特色商贸小镇
赞皇县天山电商主题小镇
高邑县物流小镇
太和电商小镇
临清市烟店轴承商贸小镇育
体育小镇
昆明嘉丽泽高原体育运动小镇
昭通大山包极限运动小镇
保山永子围棋小镇
腾冲启迪冰雪双创小镇
和政松鸣冰雪运动小镇
海门足球小镇
平湖九龙山航空运动小镇
东山海洋运动小镇
晋江深沪体育小镇
黄陂区赛车小镇
松滋市运动度假小镇
东宝区爱飞客小镇
联溪村徒步休闲小镇
崇礼县冰雪文化小镇
丰宁县中国马镇
霸州市足球运动小镇游小镇
旅游小镇
柯桥酷玩小镇
平阳宠物小镇
天台山和合小镇
西塘童话小镇
安吉天使小镇
武义温泉小镇
甘泉民俗风情小镇
崆峒养生休闲小镇
榆中青城历史文化小镇
仙居神仙氧吧小镇
朱家尖禅意小镇
轿子雪山小镇
麒麟爱情小镇
澄江寒武纪小镇
高黎贡山摄影小镇
鸡足山禅修小镇
皋兰什川梨园小镇
华池南梁红色旅游小镇
长清区马山慢城小镇
牟平区龙泉养生小镇
南靖山城兰谷小镇
湄洲妈祖文化小镇
青山区青山绿水小镇
随县禅养小镇
兴山县昭君古镇
远安县嫘祖镇
梯面生态旅游小镇
围场县皇家猎苑小镇
迁西县露营小镇
涞水县四季圣诞小镇
东平县老湖水浒影视小镇
(此处略去其他64个旅游度假小镇)《红楼梦》作品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由兴盛走向衰败为背景,描写了宝玉、黛玉与宝钗之间的爱情悲剧。孤女林黛玉父母双亡,从扬州投奔外祖母贾府太夫人,在荣国府的长期的生活中,与宝玉志趣相投产生了爱情。但她不流俗、不苟且的叛逆性格,不受贾家统治者的欢迎,加之族寒势孤,在政治、经济上毫无依傍,在激烈微妙的婚姻角逐中,只能归于失败。而宝钗在才学容貌上与黛玉旗鼓相当,思想、性格又符合封建礼教规范,还有薛家的强大后盾,最终实现了“金玉良缘”。宝玉与黛玉心心相印,但自己一点权利也没有,一切决定于父母之命。在宝玉成亲当晚,黛玉泪尽焚稿而死,宝玉因此遁入空门。全书共一百二十回。大致可分为七个部分。第一回至第十八回主要介绍宁、荣两府贵族大家庭成员关系及其社会关系。这部分描写了黛玉、宝玉。宝钗、王熙凤、秦可卿等人的生活,主要事件有:“黛玉进府”,“宝、钗、黛相逢”,“王熙凤弄权”,“秦可卿之死”,“元春省亲”。第十九回至四十一回主要</PGN0062TXT/PGN>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对爱情的探索,宝玉和封建正统思想的斗争,以及宝钗、史湘云、花袭人,妙玉和刘姥姥等人物。主要事件:“共读西湘”,“黛玉葬花”,“宝玉挨打”,“刘姥姥二进大观园”。第四十二回至七十回主要写其他人物,如探春、宝琴、刑岫烟、尤二姐、鸳鸯、晴雯、香菱等的活动。主要事件:“探春结社”,“尤二姐之死”,“鸳鸯拒嫁”,“晴雯补裘”。第七十一回至八十回主要写贾府的衰败之兆,大观园清芳流失;主要事件:“抄查大观园”,“迎春误嫁中山狼”,“元妃染恙”以及“晴雯之死”。第八十一回至九十八回主要写宝玉和黛玉的婚姻发生波折,在贾母和王熙凤的策划下,让蒙在鼓里的宝玉和宝钗成亲,黛玉因此魂归离恨天。其中插写了“元妃薨逝”,“探春远嫁”。第九十九回至一百零六回主要写贾家被查抄和贾母对天悔罪。 第一百零七回至结尾主要写贾府衰败和宝玉出家。这些部分是和全书的主要线索、人物联系在一起的,构成了有机的统一体
贾宝玉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在他心眼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他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与此相连,他憎恶自己出身的家庭,爱慕和亲近那些与他品性相近、气味相投的出身寒素和地位微贱的人物。这实质上就是对于自己出身的贵族阶级的否定。同时,他极力抗拒封建主义为他安排的传统的生活道路。对于封建礼教,除晨昏定省之外,他尽力逃避参加士大夫的交游和应酬;对封建士子的最高理想功名利禄、封妻荫子,十分厌恶,全然否定。他只企求过随心所欲、听其自然,亦即在大观园女儿国中斗草簪花、低吟悄唱、自由自在的生活。“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趁着你们都在眼前,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去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托生为人,这就是我死的得时了。”贾宝玉受时代的局限,找不到现实生活的出路,他要摆脱贵族社会桎梏,而又不能不依附贵族阶级。这就使他的思想性格具有悲剧性的严重矛盾。他的理想无疑是对封建主义生活的否定,却又十分朦胧,带着浓厚的伤感主义和虚无主义。
贾宝玉对个性自由的追求集中表现在爱情婚姻方面。封建的婚姻要听从父母之命,取决于家族的利益。可是贾宝玉一心追求真挚的思想情谊,毫不顾忌家族的利益。他爱林黛玉,因为林黛玉的身世处境和内心品格突出集中地包蕴了生活环境里所有女孩子一切使他感动、使他亲爱的客观与主观的特征。他和林黛玉的相爱,是以含有深刻社会内容的思想感情为基础的。反之,这种爱情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又成为他步步克服自身的劣点和弱点,日益发展他进步的思想性格的主要的支持力量和推动力量。这个以叛逆思想为内核的爱情,遭到封建势力的日益严酷的压迫。按曹雪芹原来的安排,林黛玉将泪尽而逝,贾宝玉将在她去世之后与薛宝钗结婚。薛宝钗的性格和婚后的生活使他彻底绝望,他终于弃家出走,回到渺茫的虚无之中。
薛宝钗理想的丈夫是功名富贵中人,她比贾宝玉的父母更敏感到贾宝玉离经叛道的危险倾向,因而不断地以自己少女的妩媚和婉转的言词,同时还笼络了贾宝玉身边的丫鬟袭人,从正面和侧面规谏贾宝玉改弦易辙,劝他留心功名仕途,走上正路。这种规谏总是使贾宝玉从对她的潜意识依恋中惊醒过来,看到他和她分明站在两条永不相交的人生道路上,渐次冷淡了对她的感情。
薛宝钗得不到贾宝玉的爱情,但却握有实现婚姻的优势。她知道婚姻的缔结不在当事人,而取决于家长之命,她宁愿伤害贾宝玉的感情也不愿忤逆家长的意志。她的性格为人,早已获得贾家上下的普遍赞许,她又格外用力地取悦贾府的统治者。元春从宫里送出的灯谜本不新奇,她故意只说难猜;贾母要她点戏点菜,她就专点热闹戏文和甜烂食品;金钏被逼自杀,她为了安慰王夫人反说金钏糊涂。薛宝钗以她的人品和才干,逐渐在封建家长的心目中造成了“宝二奶奶”非她莫属的牢固地位;再加上薛家拥有贾家所急缺的财富,她所追求的婚姻势在必成。然而“金玉良姻”只是徒具形式的婚姻,这种婚姻的成功意味着她的悲剧的开始。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是他长篇系列小说《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中最成功的一部,也是现代文学中描写封建大家族兴衰史的优秀长篇。它深刻揭示了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家族制度的特征、弊端和罪恶,指出了它必然灭亡的命运,是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一座丰碑 。 《家》中的故事发生于“五四”前后,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风起云涌、激烈动荡的历史转折时期。背景是中国当时还很封闭的内地——四川成都。那里有一个官僚地主阶级的大家族——高公馆,公馆中除了老太爷,还有五房分支。小说主要以长房中的三兄弟:觉新、觉民、觉慧的故事为经,以各房以及亲戚中的各种人物为纬,描绘出一幅大家族生活的画面,集中展现了封建大家族生活的典型形态,也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封建大家族衰落、败坏以至最后崩溃的历史过程。新文学问世以来,以揭露旧家庭旧礼教为题材的创作很多,但以长篇系列小说的形式和如此浩大的规模,对封建家族在现代逐步走向崩溃过程做系统深入描写的,《家》以及《春》《秋》还是第一次,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小说写了觉新、觉民、觉慧兄弟三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道路,写了几对年轻人——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觉慧与鸣凤之间的恋爱、婚姻纠葛,写了他们不同的遭遇;写了学生请愿,觉慧被关禁闭,兵变惊乱,鸣凤、梅芬、瑞珏相继惨死,觉民逃婚,觉慧出走……通过这些故事,作家批判的锋芒不仅指向旧礼教,更指向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其所描述的恋爱婚姻悲剧的真正意义,也不只是主张自由恋爱,而是唤醒青年“人”的意识,启迪与号召他们与封建家庭决裂。在作者看来,觉慧与婢女鸣凤的恋爱悲剧,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之间的婚姻悲剧,其根源都在于他们追求幸福爱情、婚姻的愿望与封建礼教以及封建专制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是旧的家族所代表的专制制度,扼杀了他们的幸福和生命。巴金写这部小说,目的在于他要以笔为武器,对这个“垂死的制度”,喊出“我控诉”: 二、人物形象的塑造
1.觉新
高觉新称得上是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塑造成功的典型人物之一,有着阿Q一样令人说不尽的复杂内蕴。关于他的性格,研究者多将之定为懦弱和自我压抑,认为“这是一些习惯于自我克制,自我贬抑,习惯于在逼仄的角落呼吸有限的空气,极力把自己的存在缩小到最大限度的人们,他们过份地谦抑,缺乏自信和强烈的旺盛的生活欲,随时准备向一切横逆低头,为一切人牺牲。”见赵园《艰难的选择》,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286页。但这只是高觉新性格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他也是充满胆气和魄力的,在现实的困难面前,可以说他比《家》中的任何人都勇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挑战。在不到20岁的年纪,父亲去世,他就平静地把大家庭的担子放在自己年轻的肩上。在军阀混战、城中大乱的危险时候,只有他一人挺身而出留在前院,不顾个人安危守住了公馆。他是高家的顶梁柱,家中大大小小的事都少不了他,就连亲戚家的事情,也往往要他出马。在公司里他是一个自信、能干的职员,同事找他诉苦,老板也找他出主意,而他心平气和的一席话就“说得黄经理满意地摸着八字胡直点头”。这样的人何曾懦弱呢?他在生活中的妥协和退让,并不像汪文宣(《寒夜》)那样出于人格的卑屈和性格的软弱,而更多地源自他头脑中浓厚的礼教观念和维护家族和睦的良苦用心。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要求子孙们“入则孝,出则悌”,凡是与这一原则相抵触的都必须牺牲。生活成长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中,高觉新不能不深受影响。他所有可称之为“懦弱”的行为都与他对长辈的绝对服从息息相关。他顺从父亲的意志,毫无怨言地放弃学业,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长辈选定的姑娘结婚;他遵从爷爷的命令,劝觉民答应冯家的婚事,因为“爷爷的命令不能违抗”;他不信什么“血光之灾”,可瑞珏被逼去城外生产,他却不说一句反抗的话就忍受下来,因为他“担不起那个不孝的罪名”;克明吩咐把觉慧的每封信都交来过目,他也一一照办,因为“三爸是家长,他的话我们不能不听”。在这种道德信条之下他不能违抗长辈的命令,他只有牺牲自己的利益和意志来换取家族的安宁。另外,作为高家的长子长孙,觉新对他的家族怀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他的心目中,家族的荣誉和安宁高于一切。为了能拥有一种“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和睦气氛,他总是克己让人。他所处的位置使他比别人更多地承受各方面的明q暗箭,他的反抗只能给他招来更多的烦恼和更多的敌人。为了大家庭的安宁,他只有处处退让,事事容忍,自觉地恪守和维护家族秩序。他对陈姨太、王氏、沈氏的挑衅极力忍让,陪她们打牌,买东西,在尽可能的范围内极力敷衍她们。在王氏故意将自己儿子的脸打肿却诬陷觉民时,觉新不是没有是非观念,但为了家庭的和睦,他只能逼觉民赔礼道歉。觉民不从,他就主动去替他挨骂。在他的忍让背后,是他不惜牺牲自己,维持大家庭和睦安宁的良苦用心。这种自我牺牲、克己退让的生活当然令他痛苦,因而他常常长吁短叹,但当弟弟们劝他拿出勇气为自己争取幸福时,他就又想起自己肩上的责任,想起父亲临终前的嘱托,觉得自己“除了牺牲以外,再没有别的出路”。
然而,身处文化转型时代的高觉新与父辈的最大不同在于,他再也不能像父辈那样从这种自我牺牲自我奉献中获得道德的自足感和做人的自信了。在新与旧的夹缝之间,传统的伦理道德虽然还在影响着大多数中国人的观念行为,但它却失去了原来作为社会价值信仰体系的神圣性,由它所提供的生命和生活意义、道德伦理法则也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具体到高觉新,他的种种牺牲、忍让便丧失了意义,它们换来的不再是尊崇,而是弟弟们无情的否定和激烈的批判。几乎在每一次他为维护大局而做出让步和自我牺牲的时候,两个受到“五四”新文化影响、站在新文化新道德立场上的弟弟都会愤怒地指责他这不过是一种懦夫行为,不仅毫无意义,而且害人害己。而且,他自己的亲身经历,梅的悲剧,瑞珏的惨死,都使他意识到传统价值观念的荒谬。它们从内外两方面对觉新固有的信念形成了强有力的否定和瓦解,摧毁了他的价值信仰,使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可悲地位,他不可能不因此而焦虑和痛苦。
这种痛苦对每个个体来说都是难以忍受的。无论是出于本能抑或自觉,觉新都必然要寻求新的出路。他贪婪地阅读本地报纸上转载的北京消息,积极购买新思潮杂志报刊,都可以视为他寻求新的人生支柱的努力。在很多时候,他也确实站在新的价值立场一边。在弟弟妹妹叛逆行为的关键时刻,总是他挺身而出,伸出援助之手。觉慧的离家出走,若没有他在经济上的全力支持是不可想像的。然而这种新的价值观念同样不能给他以真正的安慰。长辈的责骂自然在意料之中,家里其他人也为此而讽刺他,挖苦他,辱骂他——他成了两个兄弟的挡风墙和受气筒。他因此而深深烦恼。然而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更为强大的拆解力量仍然来自于他自身。每当他顺从弟弟的心愿,或不得不支持他们的叛逆行为时,传统的伦理规范和价值准则又反过来啮食他的心。觉慧等人离经叛道、胆大妄为,令他惊恐不安,生怕他们有什么闪失,因为“爹临死时把你们两个交给我,我如果不能够好好地保护你们,我将来在九泉之下还有什么面目去见他老人家?”更重要的是,深受礼教和传统价值规范熏陶的他也不可能不对这种试图推翻旧的家国形式、崇尚个体自由的新思想新观念怀有疑惧之心。他的位置决定了他不可能像觉民、觉慧一样很快地崇信一种全新的价值体系,更多的时候,他还是习惯于站在旧的立场上。作为自幼在中国传统氛围中长大的青年,觉新比别人更能体会到中国文化和传统社会的魅力。他对新的价值体系并不能完全认同。这样,他又丧失了从新的文化价值观念中汲取力量的可能性。尽管那是一种崇尚个体力量,张扬个性,充满进取精神和个人英雄主义气概的文化体系,但对并不笃信它的觉新而言,它同样不能给他带来自信与精神满足感。2.觉慧
觉慧是一个寄托着巴金理想主义激情的新人形象。在“五四”精神的影响下,他成了封建家庭的叛逆者,他充满激情与反叛精神,憎恨一切违背人道、戕害人性的旧道德、旧礼教。作家把他写成了新生力量的代表,“大胆,大胆,再大胆”是他面对强大的传统势力时鼓励自己的信条。他有平民思想,平时坚持不坐轿子,并爱上婢女鸣凤。他下决心不去做高老太爷所期望的那种“绅士”,也反对大哥觉新的“作揖哲学”与“不抵抗主义”,他要做“自己的主人”“自己把幸福拿过来”。他敢于对抗封建家长的旨意,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社会革命活动中。他支持和帮助觉民逃婚,不怕冒犯尊长,在高老太爷病危之际,他敢于坚决反对驱鬼捉神的迷信把戏。最后,他又毅然从封建家庭中出走。他是封建大家庭的第一个叛逆者。当然,他也不是完美无缺的英雄,他幼稚单纯,思想中既有“五四”青年的叛逆精神,也有那一代青年的弱点和历史局限。比如,他对鸣凤的爱情就远不如鸣凤对他那么坚定和忠贞。尽管他的爱已经摆脱了封建的取向,开始把人的价值放在中心位置,但他实际上并不能逾越那一道阶级的天堑。在关键时刻他一直犹豫不决,反而在痛苦之余决定“把那个少女放弃了”。小说没有回避他的缺点,而是深刻揭示了他当时悲愤欲绝的心理状态,以及他由衷的自我谴责:
我是杀死她的凶手。不,不单是我,我们这个家庭,我们这个社会都是凶手!……
她平日总相信我可以救她,可是我终于把她抛弃了。我害了她,我有责任。我的确没有胆量……我从前责备大哥同你没有胆量,现在我才晓得我也跟你们一样。我们是一个父母生的,在一个家庭里长大的,我们都没有胆量……我也恨我自己!……
这些都使他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洋村),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文。
庆历二年(1042),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历任签书淮南(扬州)节度判官厅公事、知鄞县(今浙江宁波)事、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一度调开封任群牧司判官,旋又外调知常州事、提点江南东路刑狱公事,继召为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多年的地方官经历,使王安石认识到宋代社会贫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宋封建统治所面临的危局是“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因此,王安石在嘉佑三年(1058)上宋仁宗赵祯的万言书中,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以历史上晋武帝司马炎、唐玄宗唐玄宗等人只图“逸豫”,不求改革,终于覆灭的事实为例,王安石对改革抱有士大夫群中少见的紧迫感,大声疾呼:“以古准今,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要求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不然,汉亡于黄巾,唐亡于黄巢的历史必将重演,宋王朝也必将走上覆灭的道路。封建士大夫也把致国太平的厚望寄托于王安石,期待他能早日登台执政。熙宁初,王安石以翰林学士侍从之臣的身分,同年轻的宋神宗宋神宗议论治国之道,深得宋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王安石明确提出理财是宰相要抓的头等大事,阐释了政事和理财的关系,指出“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更重要的是,王安石在执政前就认为,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执政以后,王安石继续发挥了他的这一见解,曾经指出:“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而“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趋农为急”。在这次改革中,王安石把发展生产作为当务之急而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认为,要发展生产,首先是“去(劳动者)疾苦、抑兼并、便趣农”,把劳动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那些游手好闲者也回到生产第一线,收成好坏就决定于人而不决定于天。要达到这一目的,国家政权需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从上到下的改革。王安石虽然强调了国家政权在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但他并不赞成国家过多地干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反对搞过多的专利征榷,提出和坚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张和做法。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变法派制订和实施了诸如农田水利、青苗、免役、均输、市易、免行钱、矿税抽分制等一系列的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与此同时,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改革军事制度,以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强化对广大农村的控制;为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对科举、学校教育制度也进行了改革,王安石亲自撰写《周礼义》、《书义》、《诗义》,即所谓的《三经新义》,为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教材。
变法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对。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第一次罢相。特别是由于变法的设计者王安石与变法的最高主持者宋神宗在如何变法的问题上产生分歧,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加上变法派内部分裂,爱子王雱的病故,王安石于熙宁九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政局的逆转,使王安石深感不安,当他听到免役法也被废除时,不禁悲愤地说:“亦罢至此乎!?”不久便郁然病逝。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他反对西昆派杨亿、刘筠等人空泛的靡弱文风,认为“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县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也。”(《上人书》)正因为安石以“务为有补于世”的“适用”观点视为文学创作的根本,他的作品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等。
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这些文章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上仁皇帝言事书》,是主张社会变革的一篇代表作,根据对北宋王朝内外交困形势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完整的变法主张,表现出作者“起民之病,治国之疵”的进步思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在叙述并阐释宋初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情况与原因的同时,尖锐地提示了当时危机四伏的社会问题,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利建树,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它对第二年开始施行的政,无异吹起了一支前奏曲。《答司马谏议书》,以数百字的篇幅,针对司马光指责新法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事,严加剖驳,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措词得体,体现了作者刚毅果断和坚持原则的政治家风度。安石的政论文,不论长篇还是短制,结构都很谨严,主意超卓,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只用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刘熙载《艺概.文概》),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这时推动变法和巩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成果起了积极的作用。安石的一些小品文,脍灸人口,《鲧说》、《读孟尝君传》、《书刺客传后》、《伤仲永》等,评价人物,笔力劲健,文风峭刻,富有感情色彩,给人以显豁的新鲜觉。他还有一部分山水游记散文,《城陂院兴造记》,简洁明快而省力,酷似柳宗元;《游褒禅山记》,亦记游,亦说理,二者结合得紧密自然,既使抽象的道理生动、形象,又使具体的记事增加思想深度,显得布局灵活并又曲折多变。
王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罢相(1076年左右)划界而分为前、后期,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王荆公少以意气自许,故诗语惟其所向,不复更为涵蓄……后为群牧羊官,从宋次道尽假唐人诗集,博观而约取,晚年始尽深婉不迫之趣”(叶梦得《石林诗话》)。前期的诗歌,长于说理,倾向性十分鲜明,涉及许多重大而尖锐的社会,问题注意到下层人民的痛苦,替他们发出了不平之声。《感事》、《兼并》、《省兵》等,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描写和提示了宋代国势的积弱或内政的腐败,指出了大地主、大商人兼并土地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危害,提出“精兵择将”的建议;《收盐》、《河北民》等,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备受统治者迫、害压榨的悲惨遭遇;《试院中》、《评定试卷》等,则直接抨击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要求起用具有经世济国的人才;《元日》、《歌元丰》等,热情地讴歌了变法带来的新气象和人民的欢乐;《商鞅》、《贾生》等,通过对历史人物功过得失的价,抒发了自己的新的见解和进步意义。安石后期的隐居生活,带来了他的诗歌创作上的化。他流连、陶醉于山水田园中,题材内容比较狭窄,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抒发一种闲恬的情趣。但艺术表现上却臻于圆熟,“雅丽精绝,脱去流俗,每讽味之,便沉沆瀣生牙颊间。”(《后山诗话》载黄鲁直语)和《泊船瓜洲》、《江上》《梅花》、《书湖阴先生壁》等诗,观察细致,精工巧丽,意境幽远清新,表现了对大自然美的歌颂和热爱,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从诗体说来,安石的古体诗虽然多用典故,好发议论,但象《明妃曲》、《桃源行》篇,立意新颖,充满着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律诗则用字工稳,对偶贴切,但有时不免失于过多的雕刻。五绝和七绝尤负盛誉,“王半山备众体,精绝句”(《寒厅诗话》),“荆公绝句妙天下”(《艇斋诗话》)。他的诗对当代和后世都有影响,被称为“王荆公体”(严羽《沧浪诗话》)。
安石的词,今存约二十余首。虽不以词名家,但其“作品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刘熙载《艺概词曲概》)。《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通过描写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壮景及怀古,揭露六朝统治阶级“繁华兢逐”的腐朽生活,豪纵沉郁,被赞为咏古绝唱。它同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一词,开了苏东坡豪放的先声,给后来词坛以良好的影响。
从文学角度总观安石的作品,无论诗、文、词都有杰出的成就。北宋中期开展的诗文革新运动,在他手里得到了有力推动,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但是,安石的文学主张,却过于强调“实用”,对艺术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计不足。他的不少诗文,又常常表现得议论说理成分过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韵味。还有一些诗篇,论禅说佛理,晦涩干枯。
王安石词集
浣溪沙
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
南乡子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楼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渔家傲
平岸小桥千嶂抱,揉兰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攲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元日·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春夜
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孤桐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明妃曲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明妃曲 (其二)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d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谢公墩》
万事付鬼�,耻辱何足论。
《岁晚》
月映林塘淡,风含笑语凉。俯窥怜绿净,小立伫幽香。携幼寻新的,扶衰坐野航。延缘久未已,岁晚惜流光。
《山行》
出写清浅景,归穿苍翠阴。平头均楚制,长耳嗣吴吟,暮岭已佳色,寒泉仍好音。谁同此真意,倦鸟亦幽寻。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其一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钟山晚步》
小雨轻风落楝花,细红如雪点平沙。槿篱竹屋江村路,时见宜城卖酒家。
菩萨蛮
数家茅屋闲临水,轻衫短帽垂杨里。今日是何朝?看余度石桥。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一两声。
桂枝香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绪。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千秋岁引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
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庾楼月,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它情耽阁!可惜风流总闲却!
当初谩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著。
菩萨蛮集句
海棠乱发皆临水,君知此处花何似凉月白纷纷,香风隔岸闻。
啭枝黄鸟近,隔岸声相应。随意坐莓苔,飘零酒一杯。
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得胜的旧党一下子失去了攻讦的对手,一党一派一条心的日子士大夫是过不下去的,于是内部又分裂为“洛党”“蜀党”和“朔党”三党,彼此之间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分歧互相谩骂,势同水火,比当初同新党的斗争还要激烈。
4思想保守,固执己见,从骨子深处仇视深层次的社会变革
前文已经说过,士大夫所受的教育只限于儒家学派的九本儒书,而儒家思想的核心又是尊祖崇古,强调祖宗的法度不可变。由这种思想武装起来的士大夫也就自然而然地保守固执,表现在学术上是机械地照搬儒书上的教条;表现在政治上是反对任何古代没有的东西,反对任何改革现状的措施。
除了公元前4世纪的公孙鞅在渭河流域策动的那场令处于草昧状态的秦王国一朝而霸、天下重归一统的商鞅变法外,中国历史上的变法都是失败的,尤其是中世纪的王安石变法和近代戊戌维新的失败,令后世的中国人扼腕叹息。只要这两个变法中的一个取得成功,今天的中国将是无与伦比的世界强国。在国外,阻碍变法的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封建中国则不然,最高统治者皇帝往往是变法的支持者和领导者,如宋神宗赵顼和光绪皇帝就是这两次变法运动的护法神。变法的失败,既得利益阶层是当仁不让的罪魁祸首,除此之外,士大夫也站在变法的对立面,他们本能地反对任何祖宗法典里没有的新法。
王安石变法
由于深得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进行变法。王安石明确提出理财是宰相要抓的头等大事,阐释了政事和理财的关系,并认为,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执政以后,王安石继续发挥了他的这一见解。在改革中,他把发展生产作为当务之急而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虽然强调了国家政权在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但他并不赞成国家过多地干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反对搞过多的专利征榷,提出和坚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张和做法。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变法派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与此同时,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改革军事制度,以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强化对广大农村的控制;为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对科举、学校教育制度也进行了改革。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启迪
为了国家的富强,经济的昌盛,中国古代有雄才大略的帝王和有为的政治家,无不变法图存,经历着辉煌与失败。这里面,有悲剧的英雄,有名标青史的能臣和帝王,也有曾经叨扰千古骂名的历史过客。王安石,便是这样一位历史的过客,留下了印迹,留下了身后的是是非非,却并没有留下辉煌。要说有辉煌的话,那也是文学,而非政绩。
嘉佑三年(公元1058年)王安石入为三司度支判官,感于北宋积弱积贫的现状,遂向宋仁宗建言:要求变法以图强。乐于守成,而不思创举的赵祯并不以他的建言为意。直至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即神宗即位的第二年,王安石才被从小喜读韩非子,热衷于变法理财的赵顼拜为参知政事(副宰相),翌年升任宰相,开始推行变法的主张。其均输、青苗、方田均税、农田水利、免税,市易诸法,利在理财富国;保马、保甲、将兵诸法利在精兵简政,便利于民。王安石处于“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良好用心,以“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决心两度罢相,不避艰险,推行新法,结果,劳心费神,事倍功半,不但没有取得变法的成功,反而在众多大官僚的反对声中,在自己阵营不断的内讧和分裂中,在宋神宗的疑虑和以贤德著称的曹皇后(仁宗妻)、高皇后(英宗妻)、向皇后(神宗妻)的干预下宣告了变法的失败,并于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再度罢相,从此逐渐淡出政治舞台。后来,以蔡京为首的新党虽然打着王安石变法的旗号,继续推行已经变味,而成为新兴官僚集团敛财扰民的工具的新法,并设元佑党人碑迫害当时反对新法的一代名臣,却也因为贪污腐败,蝇营狗苟,为天下所不齿,最终成为断送北宋江山的乱臣贼子,自己遗臭万年,也累及王安石,遭逢了千年的骂名。
有良好的愿望和动机,并不一定就产生良好的结果。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可以作为这一论断的注脚。古来变法,实际上所要解决的就是四个字“理财、用人”。理财为了富国强兵,是变法最基本的需求;而用人则关系到财理到哪里去了,实际关系到变法的成败。王安石并没有很好地解决用人的问题,因此,他的初衷很好,措施也不能说不得力的变法却没有收到应有的结果,反而成为新兴官僚集团搜刮地皮,扰民害民的工具,大悖于王安石的良苦用心,这究竟是因为什么呢?
不管当代的历史学界怎样诽谤反对新法的韩琦(前宰相)、富弼,(知延州,抵御西夏,守护西北疆土的能臣,前宰相),司马光(伟大的史学家,个人品行无可挑剔者),文彦博,(枢密使、一代诤臣),范纯仁,(范仲淹子,得乃父真传),甚至苏轼兄弟,都无法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即,几乎宋史上有名的一代名臣,他们在其他方面都勘称泰斗,干才,在个人品格上也足可以光照千秋,怎么不约而同地都成了王安石变法的反对者呢?后妃史上,贤德自守,不逾闺训半寸、无人可以企及的曹后、高后那样深明事理的女主,怎么也加入到本来有利于赵氏统治的变法的反对者之列呢?简单地用大地主、大官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联合反对重在抑制豪强兼并的新法,从而导致了新法的失败,这是不科学的,至少是违背了历史事实本身。
纵观王安变法的用人,基本贯彻着党同伐异的干部路线。只要是口头上坚决拥护新法,并且不惜矫枉过正地推行他所以为的新法的后进,不管其人品怎样,节 *** 如何、是否有胸襟为了终极目标,就能虚怀若谷地博采众家之益言,忍辱负重地团结同人,目标一致地坚定地走到底,都是王安石信任重用的对象。而恰恰是这些人,大多处于政治投机的动机,并不真心拥护变法改革,只是借用这一终南捷径,来实现自己飞黄腾达,青云直上的目的而已。曾布是王安石推介为主管变法的司农寺的少卿,也是青苗,市易诸法的参与制定者,但在朝臣,后党一致反对下,神宗对变法有所动摇时,即联合另一个市易法的倡议人魏继宗攻讦实施此法的王安石的另一个得力助手吕嘉问,止此一点,可见曾布,魏继宗人品之一斑。首倡差役诸法害农的前三司使韩绛(王安石第一次罢相继为宰相,继续推行新法者)与王安石得力助手吕惠卿多有不和,王安石复相后,又于市易司用人与王安石意见相左,自请辞职外任知州。王安石荐用吕嘉问为市易司,又为吕惠卿所不满,双方时有芥蒂,为王安石子王雱所知,雱仅指示御史中丞邓纨上书d劾吕惠卿在华亭县借富民家财置田产,由县吏收租,“交接贪污”,致使吕惠卿罢政,牵连同人章淳,使王安石又失两臂膀。这样一个临时拼凑的,貌合神离的变法集团,个人品行又可以时时为人添加攻讦,d劾的理由,怎能不让王安石内外交困,陷于两难之境呢?
接任王安石宰相的枢密使吴充,是王安石的儿女亲家,却不心许新法,率先变更。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竟然与前宰相富弼女婿冯京联合支持言官郑侠上书攻击吕“惠卿朋党奸邪”。闲居洛阳四年的司马光上书言及新法弊端,一是青苗钱,使民负债,官无所得。二是免役敛钱,养浮浪之人。五是保甲扰民。至少是触到了新法在推行过程中,官吏变本加厉,使该法变质的实际。在外有强大政敌,内部又涣散离心离德的情况下,独木难支的王安石只有息政败北,哪里能有其他的选择?至此,新法便成了蔡京六贼(高俅、童贯、王黼、朱缅、李彦)揽财害民的工具,致使天下纷扰,民不聊生,内忧外患纷至沓来。使王安石多少年蒙受了不白之冤!
假如王安石能开诚布公地与韩琦、富弼、范纯仁,司马光、文彦博这些当年的改革者,智者作倾心之谈,以国之根本打动他们,相信这些名臣大多数决不会抱残守缺,坚持腐朽之见,仅以利己来论国事。因为,他们毕竟不是贪赃枉法、利禄熏心的腐败官僚。王安石在建立改革的统一战线方面首先失之偏狭,以至树敌过多。假如王安石在用人上,听其言而观其行,坚持用人唯贤的路线,而不是党同伐异,至少,新法在实行过程中便不会变味,变着法儿来扰民,成为某些打着变法之名来营私舞弊,肥了私囊的新贵们翻云覆雨的工具。名臣们一致反对王安石变法,恐怕很大程度在他的用人上,他所任用的一些人,为名臣们所不齿,自然不屑与之为伍。而且,像苏轼兄弟也不是一概反对变法,否则便不会有“司马牛”的故事了。
今天的改革,其成功之处已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认同,但是,在这一伟大事件的历史进程中,并非没有不谐和的噪音,那便是贪污腐败,个别部门、个别地方政府的注重敛财而不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分配的不公,公众福利的缺失。尤其是用人路线上的失误和政府监督的不力,致使多少贪官得以肥了私囊,甚至卷财外逃,成为异国富翁。这一切淡化了人民的改革热情,使他们自身因在改革的裂变中遭受必然的阵痛时,往往容易忽视大局,而迁怒改革,归罪于功臣。这一切构成了建立和谐社会的不和谐噪音。因此,吸收并借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历史经验教训,使我们的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和方向前进,就是我们应当注重的重大事项和问题。
此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2、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鄘风·相鼠)
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7、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
8、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9、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1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1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1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1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1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1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1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2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2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22、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
23、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论语)
2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2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2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2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28、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
29、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30、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
3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3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3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卜居)
34、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3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3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3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3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3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40、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4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4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43、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4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
45、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淮南子·说林训)
46、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4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传)
4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49、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史记·高祖本纪)
50、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史记·留侯世家)
5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史记·报任少卿书)
52、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 列传)
53、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汉书·枚乘传)
54、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汉·枚乘·上书谏吴王)
5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56、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后汉书·王霸传)
57、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汉书·冯异传)
58、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59、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宋弘传)
60、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后汉书)
6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曹 *** ·龟虽寿)
6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三国·曹 *** ·短歌行)
6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6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6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刘备)
66、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西晋·陈寿·三国志)
67、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东晋·陶渊明·杂诗)
68、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69、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南朝·萧铎)
70、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北齐书·元景安传)
71、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新唐书·元行冲传)
72、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唐太宗·赠萧禹)
7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7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75、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王昌龄·从军行)
76、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唐·李白·论诗)
77、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唐·李白·上李邕)
78、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唐李白宣州谢朓饯别校书叔云)
79、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80、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唐·李白·将进酒)
8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唐·李白·行路难)
82、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海。 (唐·李白·江上吟)
8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8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
8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甫·望岳)
86、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唐·杜甫·寄本十二白二十 )
87、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唐·杜甫)
88、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89、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愁思落谁家。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
90、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游子吟)
91、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唐·韩愈·送孟东野序)
92、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唐·韩愈·调张籍)
9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唐·韩愈·进学解)
94、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唐·刘禹锡·秋词)
95、沉舟侧畔千帆进,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
96、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唐·刘禹锡·浪淘沙)
97、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唐·刘禹锡·陋室铭)
98、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唐·刘禹锡·陋室铭)
99、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唐·白居易·琵琶行)
100、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 唐·白居易·长恨歌)
101、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 唐·白居易·长恨歌)
102、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 唐·白居易·放言)
103、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 唐·元稹·离思)
104、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 唐·刘希夷)
105、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 唐·王翰·凉州词)
10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唐·颜真卿)
107、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 唐·罗隐·蜂)
108、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 唐·贾岛·剑客)
109、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唐· 李绅·悯农)
110、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唐·李贺·南国)
11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唐·李商隐·无题)
112、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李商隐·无题)
113、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唐·李商隐·无题)
114、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唐·李商隐·锦瑟)
115、历鉴前朝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唐·李商隐)
116、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唐·李商隐)
117、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唐·僧·云览)
118、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五代李煜·乌夜啼)
119、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五代· 晏殊·蝶恋花)
12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121、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宋·欧阳修·戏答元珍)
12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123、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124、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宋·朱淑真·生查子)
125、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宋· 柳永·凤栖梧)
126、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
127、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宋·司马光· 训俭示康)
128、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129、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宋·朱熹·读书之要)
130、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朱熹·观书有感)
131、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132、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宋·王安石)
133、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宋·苏轼·冬景)
13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题西林壁)
13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
136、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宋·苏轼)
13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水调歌头)
13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宋·苏轼·水调歌头)
139、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140、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宋·李清照·五陵春)
141、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宋·李清照·醉花阴)
142、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宋·李清照·如梦令)
14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宋·秦观·鹊桥仙)
14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陆游·游山西村)
145、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 大作)
146、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宋·陆游· 病起书怀)
14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148、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宋·陆游)
149、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宋·陆游)
150、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杨万里·小池)
151、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15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153、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宋·文天祥·扬子江)
154、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宋·俞文豹·清夜录)
155、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宋·卢梅坡·雪梅)
156、风流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最长。 (宋·黄升·鹧鸪天)
157、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宋·辛弃疾·菩萨蛮)
158、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159、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宋·辛弃疾·南乡子)
160、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宋·岳飞·满江红)
161、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宋·岳飞·满江红)
162、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宋·周敦颐·爱莲说)
163、着意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阴。 (元·关汉卿)
164、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元·高明·琵琶记)
165、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元·高明·琵琶记)
166、常将冷眼看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 (元·杨显之)
167、男儿有泪不轻d,只因未到伤心处。 (元·李开先·宝剑记)
168、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元未明初·施耐庵·水浒传)
169、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 (明·吴承恩·西游记)
170、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 (明·吴承恩·西游记)
171、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元·虞韶)
172、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元·无名氏)
173、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
174、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石灰吟)
175、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176、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明·王冕·墨梅)
177、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顾宪成)
178、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明解缙)
179、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清·杨继盛)
180、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清·顾炎武·日知录)
181、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清·郑板桥·竹石)
182、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清·郑板桥)
183、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清·郑板桥·对联)
184、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清·曹雪芹·红楼梦)
185、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清·曹雪芹·红楼梦)
186、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清·曹雪芹·红楼梦)
187、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清·曹雪芹·红楼梦)
188、心病终须心药医,解铃还须系铃人。 (清·曹雪芹·红楼梦)
189、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190、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清·赵翼·论诗)
191、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
192、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193、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自题小像)
19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
195、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鲁迅·无题)
196、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鲁迅)
197、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鲁迅)
198、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鲁迅)
199、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
200、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
201、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毛泽东·清平乐)
202、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毛泽东·长征)
203、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毛泽东·忆秦娥)
204、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毛泽东·菩萨蛮·大柏地)
205、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毛泽东·到韶山)
206、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207、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208、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毛泽东·和柳亚子先生)
209、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210、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儒林外史中的人物有:王冕、周进、范进、严致和、严致中、匡超人、沈琼枝等。
1、王冕
王冕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作者据此进行了改编。王冕在小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整个小说的人物塑造上,他奠定了作者理想人物的基本特点,正如回目所说“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王冕作为一个士人作为一个“名流”,在他身上体现着中国士人的精神。
王冕,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亦号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省绍兴市诸暨枫桥人,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他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学成才。
2、周进
周进原本是个教书先生,对科举考试极为热衷,可惜到了花甲之年,却连个秀才都没考中。有一回,他和姐夫来到省城开科取士的考场贡院,触景生情,伤心欲绝,竟一头撞到木板上,晕了过去。醒来以后,他满心悲怆无法排解,索性嚎啕大哭,满地打滚。
这一幕被几个商人见到了,他们出于怜悯,凑钱帮这个可怜的老头儿捐了个监生。周进欣喜不已,向他们叩头谢恩。后来,借着监生的身份,他居然中了举人,接着又中了进士,到广东为官。
3、范进,出自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是书中一个很有特色的人物。范进生于白庙村的贫穷家庭。
《范进中举》节选自清代杰出小说家吴敬梓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通过描写范进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一事,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刻画了他为科举考试喜极而疯的形象,又以岳丈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极其鲜明的肢体动作和言语表情上揭示了世态炎凉。
4、严致和
严致和即严监生,清雍正朝规定,秀才中凛生,凛生被选入国子学称贡生,次于凛生、凛生选入国子学成为监生,而且当时一些未能入府、州、县学而欲考举人者,可以出资捐一监生资格参加乡试,或直接出钱捐一监生,此种情况统称之为捐建或者例监。
严监生就是书没读过太多,他这个监生也是花钱捐来的监生。他最被人熟知的桥段莫过于临死前那两根放不下去的手指了,几个侄儿以及奶妈怎么也猜不中严监生到底说的是什么,而赵氏一语道破,原来是灯中有两茎灯草,严监生怕它费油才使得严监生难以合眼,待赵氏挑去一根,严监生便一口咽了气。
5、严致中
严致中是一个贡生,经考选等方式进入设于京师的国子学以后就称为贡生。这类人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严贡生也是因为自己是个贡生而瞧不起自己的胞弟严监生,入监者一般要求“学行端庄,文理悠长”,但是在作者笔下的严贡生却恰恰相反,是一个十足的衣冠禽兽。
严贡生的第一次出场是在第四回中,范进在服丧期被张静斋劝说一同前去汤知县那里“打秋风”,刚到高要县坐定准备喝些茶水,严贡生便进来搭汕。
当得知二人是要去拜见汤知县时,便开始称自己与汤知县是老相熟,又编造了一段与汤知县相遇的故事,还夸赞汤知县的为人,只是为了显现对汤知县的了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儒林外史
1郑燮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应 郑燮(郑板桥)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作官前后,均居扬州, 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山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法, 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亦能治印。有《郑板桥全集》、《板桥先生印册》等。 他的代表作是《竹石图》。板桥画竹有“胸无成竹”的理论,他画竹并无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直接取法自然。针对苏东坡“胸有成竹”的说法,板桥强调的是胸中“莫知其然而然”的竹,要“胸中无竹”。这两个理论看似矛盾,实质却相通,同时强调构思与熟练技巧的高度结合,但板桥的方法要“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 板桥这幅《竹石图》,竹子画得艰瘦挺拔,节节屹立而上,直冲云天,他的叶子,每一张叶子都有着不同的表情,墨色水灵,浓淡有致,逼真地表现竹的质感。在构图上,板桥将竹、石的位置关系和题诗文字处理得十分协调。竹的纤细清飒的美更衬托了石的另一番风情。这种丛生植物成为板桥理想的幻影。板桥的竹子,连“扬州八怪”之一金农都感叹说,相较两人的画品,自己画的竹子终不如板桥有林下风度啊。 有“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板桥的书法, 自称为“六分半书”,他以兰草画法入笔,极其潇洒自然,参以篆、隶、草、楷的字形, 穷极变化。这幅“两歇杨林东渡头”行书,体现了郑板桥书法艺术独特的形式美,“桃花岸”三字提顿之间尤为明媚动人。郑板桥别具一格的新书体,开创了书法历史的先河。 兰石图 石壁兰竹图 九畹兰花图
2高翔 高翔 高翔
(1688--1753),字凤岗,号西唐,又号樨堂,江苏扬州人,清代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终身布衣。善画山水花卉。其山水取法弘仁和石涛,所画园林小景,多从 写生中来,秀雅苍润,自成格局。画梅〖皆疏枝瘦朵,全以韵胜。〗亦 善于写真,金农、汪士慎诗集开首印的小像,即系高翔手笔,线描简练,神态逼真。精刻印,学程邃。亦善诗,有《西唐诗钞》。 晚年时由于右手残废,常以左手作画。与石涛、金农、汪士慎为友。清朝的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有过这样的记载:“石涛死,西唐每岁春扫其墓,至死弗辍”。意思是说,石涛死后,高翔每年春天都去扫墓,直到死都没有断过。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友谊很深。高翔除擅长画山水花卉外,也精于写真和刻印。 扬州即景图一 d指阁图二 扬州即景图二
3金农 金农(1687—1764),字寿门,号 金农
冬心,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久居扬州。平生 未做官,曾被荐举博学鸿词科,入京未试而返。他博学多才,五十岁后始作画,终生贫困。他长于花鸟、山水、人物,尤擅墨梅。他的画造型奇古、拙朴,布局考究,构思别出新意,作品有《墨梅图》、《月花图》等。他独创一种隶书体,自谓“漆书”,另有意趣,又谓金农体或冬心体,笔画横粗竖细,撇飘逸而捺厚重,字体多呈长方形,头重脚轻,甚为好看。 精篆刻、鉴定,善画竹、梅、鞍马、佛像、人物、山水 。尤精墨梅。所作梅花,枝多花繁,生机勃发,还参以古拙的金石笔意 ,风格古雅拙朴,作品有《墨梅图》、《月花图》等。又长于题咏,"每画毕,必有题记,一触之感"。也擅长书法,取法于《天发神忏碑》、《国山碑》、《谷朗碑》。写隶书古朴,楷书自创一格,号称"漆书",另有意趣,又谓金农体或冬心体,笔画横粗竖细,撇飘逸而捺厚重,字体多呈长方形,头重脚轻,甚为好看。篆刻得秦汉法。诗文有《冬心先生集》,《冬心先生杂著》,其书画题跋被辑成有冬心画竹、画梅、画马、自写真、杂画题记等。 墨梅斗方图 菊花图 高梧玉立图
4李鳝 李鳝(1686--1762),字宗扬,号复堂,又号懊道人,江苏兴化人 。康熙五十年中举,五十三年以绘画召为内廷供奉,因不愿受正统派画风束缚而被排挤出来。乾隆三年以检选出任山东滕县知县,以忤大吏罢归。在两革科名一贬官之后,至扬州卖画为生。与郑燮关系最为密切,故郑有卖画扬州,与李同老之说。他早年曾从同乡魏凌苍学画山水,继承黄公望一路,供奉内廷时曾随蒋廷学画,画法工致 ;后又向指头画大师高其佩求教,进而崇尚写意。在扬州又从石涛笔法中得到启发,遂以破笔泼墨作画,风格为之大变,形成自己任意挥洒,水墨融成奇趣的独特风格,喜于画上作长文题跋,字迹参差错落,使画面十分丰富,其作品对晚清花鸟画有较大的影响。 三阳开泰图 蕉鹅 芭蕉萱石图
5黄慎 黄慎写意人物
黄慎(1687-1770后),字恭懋,躬懋,一字恭寿,菊壮,号瘿瓢,东海布衣等,福建宁化人。擅长人物写意,间作花鸟、山水,笔姿荒率,设色大胆。为“扬州八怪”中全才画家之一。 青年时,学习勤奋,因家境因难,便奇居萧寺,"书为画,夜无所得蜡,从佛殿光明灯读书其下"。善画人物,早年师法上官周,多作工笔,后从唐代书法家怀素真迹中受到启迪,以狂草笔法入画, 变为粗笔写意。 黄慎的写意人物,创造出将草书入画的独特风格。怀素草书到了黄慎那里,变为"破毫秃颖",化联绵不断为时断时续,笔意更加跳荡粗狂,风格更加豪宕奇肆。以这样的狂草笔法入画,行笔“挥洒迅疾如风,”气象雄伟,点画如风卷落叶。黄慎的人物画,多取神仙故事,对历史人物和现实生活中樵夫渔翁、流民乞丐等平民生活的描绘,给清代人物画带来了新气息。 黄慎的人物册页《赏花仕女图》刻画一美丽女子对花的沉迷。而《西山招鹤图》则取材于苏轼《放鹤亭记》,画面右侧立一白鹤,老叟似在仰望空中飞翔之鹤,童子手挽花篮,却自顾嘻嘻而乐。 “生平梦梦扬州路,来往空空白鹤归”(黄慎《题林逋驯鹤图》),黄慎两次寓居扬州,先后17年,十里扬州,成为他一生的依恋。他的人物画最具特色,有《丝纶图》、《群乞图》、《渔父图》等。他的诗被同乡人雷宏收集起来,编为《蛟湖诗抄》。 抱琴人物图 钟馗图 仕女抱瓶图
6李方膺 李方膺(1695~1755),中国清代诗画家,字虬仲,号晴江,别号秋池,抑园,白衣山人等,通州(今江苏南通)人。寓居金陵借园,自号借园主人。为“扬州八怪”之一。出身官宦之家,曾任乐安县令、兰山县令、潜山县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职,为官时"有惠政,人德之",后因遭诬告被罢官,去官后寓南京借园,自号借园主人,常往来扬州卖画。与李鱓、金农、郑燮等往来,工诗文书画,擅梅、兰、竹、菊、松、鱼等,注重师法传统和师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画笔法苍劲老厚,剪裁简洁,不拘形似,活泼生动。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有《风竹图》、《游鱼图》、《墨梅图》等传世。著《梅花楼诗钞》。善画松、竹、兰、菊、梅、杂花及虫 鱼,也能人物、山水,尤精画梅。作品纵横豪放、墨气淋漓,粗头乱服 ,不拘绳墨,意在青藤、白阳、竹憨之间。画梅以瘦硬见称,老干新枝 ,欹侧蟠曲。用间印有〖梅花手段〗,著名的题画梅诗有〖不逢摧折不离奇〗之句。还喜欢画狂风中的松竹。工书。能诗,后人辑有《梅花楼诗草》,仅二十六首,多数散见于画上。
风竹 梅花图 秋菊图
李方膺既不是扬州人,又未如黄慎,金农等久住扬州卖画,何以得侧身于“扬州八怪”之列关于这个问题,《中华文史论丛》一九八○年第三辑所刊管劲丞遗稿《李方鹰叙传》已经作了考证,其要点为:一、人品、画品和其他七人(按指李鲜,江士慎、高翔、金农、黄慎、郑燮、罗聘)相当;二、通州于雍正元年(一七二三)前,还只是一个属于扬州府的散州,李方膺于康熙五十七年(一七一八)入学时,籍贯便是扬州府通州,所以他是广义的扬州人。李方膺跟“扬州八怪”之翘楚郑板桥的友谊,除从上面提到的几人共同创作的《花卉图》,《三友图》已可略见一斑外,更有可述者。 首先,板桥对李方膺的画艺极为佩服,评价极高。墨竹是郑板桥最拿手的绝技,但他《题李方膺墨竹册》仍认为李的墨竹“东坡,与可畏之”连画墨竹的圣手苏轼,文同都“畏之”,可见其评价之高。至于对李方膺最擅长的墨梅,则论述更具体,评价更高,郑板桥在李方膺逝世五年后所作的《题李方膺画梅长卷》中说: "兰竹画,人人所为,不得好。梅花、举世所不为,更不得好。惟俗己俗僧为之,每见其大段大炭撑拄吾目,真恶秽欲呕也。睛江李四哥独为于举世不为之时,以难见工,以口口矣。故其画梅,为天下先。日则凝视,夜则构思,身忘于衣,口忘于味,然后领梅之神、达梅之性,挹梅之韵,吐梅之情,梅亦俯首就范,入其剪裁刻划之中而不能出。夫所谓剪裁者,绝不剪裁,乃真剪裁也;所谓刻划者,绝不刻画,乃真刻画。宜止曲行,不人尽天,复有莫知其然而然者,问之晴江,亦不自知,亦不能告人也,愚来通州、得睹此卷,精神浚发,兴致淋漓。此卷新枝古干,夹杂飞舞,令人莫得寻其起落,吾欲坐卧其下,作十日功课而后去耳。乾隆二十五年五月十三日板桥郑燮漫题。" 在这幅画上,他还题了一首四言诗; 梅根啮啮,梅苔烨烨, 几瓣冰魂,千秋古雪。 据郑板桥在同一时间所作《题黄慎画丁有煜象卷》(《板桥书画拓片集》,原件藏南通博物馆)的跋语“郝香山,晴江李公之侍人也,宝其主之笔墨如拱壁,而索题跋于板桥老人。”我们知道郑板桥在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初夏他六十八岁时曾第二次来通州,李方膺的侍人郝香山拿出他所访藏的主人的画,请郑板桥题辞。郑有感于他与李方膺原来的深厚情谊和郝香山对其主人的一片忠义,便欣然命笔,写了上引题跋和诗,郑板桥这次来通州,住在城北二十余里的秦灶, “寓保培基井谷园”(金榜《海曲拾遗》),并去游狼山,在他的集子中,留下了《游白狼山》七绝两首。 这篇题跋先批判俗工俗僧所画梅花之令人作呕;接着称赞李方膺所画梅花“以难见工”,“为天下先”并具体叙述其画梅时以不剪裁为剪裁,不刻划为刻划,顺乎梅之天性,不见人工雕琢的艺术经验;最后表示对这幅梅画的“新枝古干,夹杂飞舞”十分倾倒,愿意“坐卧其下,做十日功课而后去”。这篇题跋写得如此具体深刻、充满感情,也反映了郑板桥跟李云膺结交已久,接触甚多,知之甚深,是他们深厚友谊的重要见证。 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冬,李方膺解任合肥知县后,在南京借寓项氏花园,题名借园,从此定居下来,直至二十年(一七五五)秋因病回通州,其间整整四年时间,常与当时文坛泰斗袁枚,画家沈凤过从,谈诗论画,关系十分密切。乾隆二十年乙亥(一七五五)初春,李方膺曾回通州一次,袁枚有诗相送。诗集卷十一收了《送李晴江还通州》三首,第一首有句云:“才送梅花雪满衣,画梅人又逐飞。一灯对酒春何淡,四海论交影更稀。”所写确为初春景象,并明点“春” 字。李方膺喜画风竹。他的《潇湘风竹图》画一方丑石,几竿湘竹,竹梢弯曲,竹叶向一个方向飘动,显示出狂风大作的情景。 画上小题诗: 画史从来不画风,我于难处夺天工。 请看尺幅潇湘竹,满耳丁东万玉空。 李方膺画风竹是有深刻寓意的,他在另一首题《风竹图》中写道: 波涛宦海几飘蓬,种竹关门学画工。 自笑一身浑是胆,挥毫依旧爱狂风。 他当地方官三十年,遭受过几次沉重的打击。雍正八年(一七三○)他在乐安知县任上,因开仓赈灾来不及请示上司,而受到了d劾雍正十年(一七三二)他在兰山知县任上,总督王士俊盲目地下令开荒,官员们乘机勒索乡民,他坚决抵制,竟被投进监狱,吃了一年冤枉官司,最后是乾隆十四年(一七四九)在合肥知县任上,因抵忤上司竟被安上“贪赃枉法”的罪名而罢官。凡此种种,就是他所说的“波涛宦海几飘蓬”。官场太黑暗了,他便弃官去学画竹,当了“画工”,他的性格依然未变,“自笑一身浑是胆”,蔑视传统,蔑视权威,爱画狂风,以此寄托自己与恶劣环境坚决斗争的不屈精神。李方膺的笔下,狂风固然是不屈精神的象征,但这仅是画家性格的一个方面,体现了他跟恶势力斗争的一面;他的性格的另一方面,即对下层人民的关怀和同情,则促使他笔下的风化为使万物欣欣向荣的春风,使劳苦大众得到温暖的和风。他在《题画梅》诗中写道: 挥笔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 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 他希望天风把可爱的梅花吹到每家每户,让家家户户都能享受到梅花的清香,让家家户户都能感受到春天的温暖。这天风便是与狂风完全不同的暖风、和风。由此可见、李方膺的爱写风画风,正是他鲜明个性的充分体现。 苍松怪石图题诗 (清)李方膺 君不见,岁之寒, 何处求芳草。 又不见,松之乔, 青青复矫矫。 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 直干壮山岳,秀色无等伦。 饱历冰与霜,千年方未已。 拥护天阙高且坚, 迥干春风碧云里。[1] 这首诗描绘了苍松的坚强质朴,表现了作者不屈从权贵,耿直廉洁的铮铮铁骨。又通过了怪石的耸立、不屈不挠,体现了诗人特立独行的高尚品格。 7汪士慎 汪士慎(1686--1759),字近 汪士慎
人,号巢林,别号溪东外史、晚春老人等,原籍安徽歙县,居扬州以卖画为生。工花卉,随意点笔,清妙多姿。尤擅画梅,常到扬州城外梅花岭赏梅、写梅。所作梅花,以密蕊繁 枝见称,清淡秀雅,金农说;画梅之妙,在广陵得二友焉,汪巢林画 繁枝,高西唐画疏枝。(《画梅题记》)但从他存世画梅作品看,并 非全是繁枝,也常画疏枝。不论繁简,都有空裹疏香,风雪山林之趣。 五十四岁时左眼病盲,仍能画梅,工妙腾于示瞽时,刻印曰:左盲生、尚留一目著梅花。六十七岁时双目俱瞽,但仍能挥写狂草大字,署款心观,所谓盲于目,不盲于心。善诗,著有《巢林诗集》。 风雪梅花图 白桃花图 春风泄香图
8罗聘 罗聘
罗聘(1733-1799),字遁夫,号两峰,又号衣云、别号花之寺僧、金牛山人、 洲渔父、师莲老人。清代著名画家,为“扬州八怪”之一。祖籍安徽歙县,后寓居扬州,曾住在彩衣街弥陀巷内,自称住处谓“朱草诗林”。为金农入室弟子,未做官,好游历。画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兰、竹等,无所不工。笔调奇创,超逸不群,别具一格。他又善画《鬼趣图》,描写形形色色的丑恶鬼态,无不极尽其妙,藉以讽刺当时社会的丑态。兼能诗,著有《香叶草堂集》。亦善刻印,著有《广印人传》。金农死後,他搜罗遗稿,出资刻版,使金农的著作得以传于後世。其妻方婉仪,字白莲,亦擅画梅兰竹石,并工于诗。子允绍、允缵,均善画梅,人称“罗家梅派”。其代表作有:《物外风标图》(册页)、《两峰蓑笠图》、《丹桂秋高图》、《成阴障日图》、《 谷清吟图》、《画竹有声图》等。 扬州八怪”究竟指哪些画家,说法不尽一致。有人说是八个,有人说不止八个;有人说这八个,有人说另外八个。据各种著述记载,计有十五人之多。因李玉芬《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是记载“八怪”较早而又最全的,所以一般人还是以清末李玉芬所提出的八人为准。即:汪士慎、郑燮、高翔、金农、李鳝、黄慎、李方膺、罗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