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著名的城市论坛之一
汉网论坛,2002年9月开通,2012年1月注册人数近53万,日均发帖量30000帖,日IP流量20万,日均点击量近300万人次,日均同时在线人数2万人左右,最高日同时在线人数达10万多人。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城市论坛之一,作为湖北地区人气最旺、注册人数最多、覆盖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的综合性网络社区,汉网论坛与武汉城市性格融通契合,恢宏大气,开放包容,理性激情。关注城市建设,关注市民生活,关注人文精神。草根与精英、诉求与化解、理想与现实、问题与主义,在这里碰撞、交流、互动。
汉网论坛楚才荟萃,潜龙卧虎。众多网友隐于闹市,现于网络,俯仰之间建言武汉当今,评说江城未来,以强烈的建设性和广泛的参与性,在关注城市发展、汇集社情民智、引导网络舆论、服务居民生活等方面独树一帜,受到社会各界高度认同。
汉网论坛有着多个全国第一
汉网论坛“武汉建设”一代帖王《行云的武汉、流水的三镇》从2003年持续更新至今(2012年1月),数万张,13万条回帖,250多万点击浏览量,忠实记录近10年武汉城市发展的变迁,同类网帖在全国各论坛中绝无仅有。
汉网论坛在全国首先发起上百万人关注和参与的大规模经典方言评选——“海选经典武汉话”活动。
汉网论坛“荆楚文坛”版为湖北十几个城市开辟地方文坛,2011年,50多个汉网文学版主和网友集体加入武汉市作协,在国内属首次。
汉网论坛“人文武汉”版网友被评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数十位网友依托汉网论坛收集素材出版30多套图书,全国少见。
汉网:多元的业务,无限的可能
网络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变量和机会,不断改变并丰富着人们的生活层次、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汉网在无限的可能中,选择汉网可能的业务,努力创造无限的未来。
汉网除发展多种网络生活平台,发布各类资讯外,还涉及网站建设、产品营销、无线增值、视频直播等众多领域,为客户提供多种形式的网上推广平台,并与国内外数百家网络传媒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1、汉网纸媒数字报
汉网是武汉地区最早推出传统纸媒数字报的网站。作为“世界了解武汉”的最强大网络平台,汉网纸媒数字报已经成为海内外关注、关心武汉的人们了解和认知大武汉的最重要的网络渠道之一,读者遍布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日均访问量和页面浏览量在本地区首屈一指。
汉网纸媒数字报产品有长江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长江日报》、《武汉晚报》、《武汉晨报》、《投资时报》、《现代健康报》、《新生活周刊》等6个品种,与纸媒体同步制作、更新和发布。借助网络化数字化,长江日报、武汉晚报、武汉晨报等传统纸媒的跨地域跨国界传播方式和效果发生了质的变化,扩大了读者群,吸引更多的年轻和高端客户,
汉网纸媒数字报由企业北大方正集团免费提供技术及设备,此项技术囊括了读者最易接受的三大阅读方式:读者既可以通过访问进行阅读;又可以下载PDF版逐一欣赏;还可以直接点击“全报离线浏览”按钮,一次性下载该报纸全天的所有版样,在自己的PC上慢慢品读。它具有版面导航、日期检索等多种功能,既保持了原汁原味的报纸阅读方式,又给读者带来方便和快捷,增添全新阅读体验。
2、汉网手机报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系列手机报由汉网统一制作和发布。目前有《长江日报》、《武汉晚报》、《武汉晨报》、《投资时报》、《现代健康报》、《新生活周刊》等6个品种的手机报,每天第一时间向用户发送当日集团各媒体最精华、最必读的文字新闻和实用资讯。每日发布量10帧左右,容量60K。 汉网手机报,作为不受时空限制的阅读最方便、传播最快捷的新闻媒体,深受广大手机用户的青睐,订阅量节节攀升,用户已达到15万左右。 你是3G手机用户?你想最便捷地知道当日天下大事?你想了解吃喝玩乐最新信息?订阅手机报,非唯一的办法,却是最好的途径。
3、汉网移动数字报
移动终端代表着媒体的未来和明天。汉网自2011年10月开始抢占移动终端行业,并与相关著名公司合作,首推《武汉晚报》移动终端版。此移动终端版支持各种 *** 作系统17种之多。功能上的长足提升,为广大手机等移动用户在阅读形式、阅读效率、阅读收益等多方面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体验,不仅可总揽《武汉晚报》全貌,还可细读精华,同时可以直接参与互动,转变了以往的“看报纸”为“用报纸”。
汉网移动数字报同时集成汉网精华新闻稿件、精华专题报道、精华活动策划以及精华贴文,成为关注武汉、关注汉网的浓缩集成平台。
作为“三镇家庭第一报”《武汉晚报》的移动数字报是汉网进军移动终端客领域的第一步,随后还会有长江日报、武汉晨报等多家纸媒的移动端产品和平台面世。
移动数字报纸在商业上的价值不可估量,我们将与集团各纸媒一起研究开发,也欢迎有识之士与我们合作。
4、网站建设
汉网拥有强大的专业设计、开发、网站(论坛)管理队伍,设计师都有着长期的专业网页设计的经验和历练,已经成功为许多大型集团、企业进行网站设计制作或改造工作,我们的重点业务包括:大型门户网站、商务网站、行业网站、 商城网站、综合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应用、办公系统开发、百度推广、品牌改造、专业网站(专题、平面视觉)设计等等。
汉网合作伙伴包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 搜狐、新浪网、问卷星、中国国家网站网、百度。
汉网技术团队在CMS管理系统、BBS论坛系统、投票系统、包括搭建网站、搭建论坛,服务器托管业务都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汉网传媒用真诚的服务,精湛的技术,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
汉网广告刊例
1、首页广告刊例
2、论坛广告刊例
3、纸媒数字报广告刊例
4、频道广告刊例
5、其他广告刊例
汉网数字
● 汉网是华中地区成立最早的新闻门户网站,始于1998年5月;
● 汉网日均流量:500万人次,是武汉地区点击量最大的综合性新闻和生活网站之一;
● 汉网论坛已拥有注册会员:536745名(截止2012年1月3日);
● 汉网论坛平均同时在线人数超过20000人,是华中地区最火爆的网络社区之一;
● 汉网网民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湖北地区覆盖面最广的网络媒体。
汉网网民的特征及商业价值分析
年龄结构:汉网网友中年龄在18~35岁的网友达到了543%;35~55岁的网友达到了387%,这两大年龄群体正属于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的中坚力量、商品消费的绝对主力和易于接受新生事物的最佳人群。
教育程度:根据第三方网站分析数据表明,汉网网友中774%的人拥有大专以上的高等学历;汉网也是本地全球覆盖面最广的网站,已拥有全球50多个国家的固定群体,是全球网民了解武汉、投资武汉、融入武汉最重要的网上窗口。
收入状况:汉网网友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人群比例超过了70%,家庭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比例超过了50%。相对于武汉总体居民收入及物价水平,汉网的网友总体收入绝对属于中高端水平。
广告价值:汉网内容因其权威、原创、交互、真实等特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有效用户。根据统计,汉网40%以上的访问者是直接通过收藏夹或直接输入汉网网址进行访问的。因此,汉网广告实际传播率高、数据信息真实有效,是本地同类网站中有效用户到达率最高的网站。
汉网部门架构和
直播武汉:新闻中心、武汉建设、人文武汉、市民呼声、汉网杂谈、汉网拍客、汉网知道、公益地带等。
爱在武汉:来恋爱吧、要结婚啦、亲子家园、健康公社等论坛版区及相关频道。
住在武汉:黄峰淘房、家居装修、游山玩水、轻车熟路等论坛版区及相关频道。
乐在武汉:美食美客、美女美色、娱乐八卦、扮靓时尚、运动休闲、乱贴乱画、灌水乐园等论坛版区及相关频道。
购在武汉:折扣省长、团购团长、商家营长、投资理财、二手交换等等论坛版区及相关频道。
奥斯特洛夫斯基
简介: 俄国戏剧家。1823年4月12日生于莫斯科。中学时代就对戏剧产生强烈兴趣。1840年入莫斯科大学法律系,三年后离校到法院工作,经常接触到商界诉讼,这使他熟悉了商人世界,为他日后戏剧创作提供了素材。 奥斯特洛夫斯基在法院任职时开始创作。1850年发表喜剧《自家人好算账》,讽刺商人的愚昧无知、唯利是图,提出宗法式商业道德的危机。读者反响热烈,却遭到商界反对和检查机关查禁,作家受监视。《贫非罪》(1854)受斯拉夫派影响,车尔尼雪夫斯基批评了它。《肥缺》(1856),特别是《大雷雨》(1859),标志着奥斯特洛夫斯基戏剧创作的成熟。60年代他的戏剧题材多样,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其中喜剧《智者千虑必有一失》(1868)塑造了为升官发财而不择手段的钻营家的形象以及反对改革的农奴主和夸夸其谈的自由主义者的典型。70年代的作品有《森林》(1870)、《狼与羊》(1875)、《没有陪嫁的女人》(1878)等,主要反映贵族道德的没落,资产阶级掠夺的实质。他还写了取材于民间口头诗歌的童话剧《雪女》(1873)。晚年戏剧家非常注意社会对待艺术的态度,写了表现演员生活的《名伶与捧角》(1881)和《无罪的人》(1884)等。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剧本情节开展缓慢、平稳,语言精练,能反映人物个性。
回答者:〤嗳╰☆oο - 秀才 三级 11-26 15:37
1791年,法拉第出生在伦敦市郊一个贫困铁匠的家里。他父亲收入菲薄,常生病,子女又多,所以法拉第小时候连饭都吃不饱,有时他一个星期只能吃到一个面包,当然更谈不上去上学了。
法拉第12岁的时候,就上街去卖报。一边卖报,一边从报上识字。到13岁的时候,法拉第进了一家印刷厂当图书装订学徒工,他一边装订书,一边学习。每当工余时间,他就翻阅装订的书籍。有时甚至在送货的路上,他也边走边看。经过几年的努力,法拉第终于摘掉了文盲的帽子。
渐渐的,法拉第能够看懂的书越来越多。他开始阅读《大英百科全书》,并常常读到深夜。他特别喜欢电学和力学方面的书。法拉第没钱买书、买簿子,就利用印刷厂的废纸订成笔记本,摘录各种资料,有时还自己配上插图。
一个偶然的机会,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丹斯来到印刷厂校对他的著作,无意中发现法拉第的“手抄本”。当他知道这是一位装订学徒记的笔记时,大吃一惊,于是丹斯送给法拉第皇家学院的听讲券。
法拉第以极为兴奋的心情,来到皇家学院旁听。作报告的正是当时赫赫有名的英国著名化学家戴维。法拉第瞪大眼睛,非常用心地听戴维讲课。回家后,他把听讲笔记整理成册,作为自学用的《化学课本》。
后来,法拉第把自己精心装订的《化学课本》寄给戴维教授,并附了一封信,表示:“极愿逃出商界而入于科学界,因为据我的想象,科学能使人高尚而可亲”。
收到信后,戴维深为感动。他非常欣赏法拉第的才干,决定把他招为助手。法拉第非常勤奋,很快掌握了实验技术,成为戴维的得力助手。
半年以后,戴维要到欧洲大陆作一次科学研究旅行,访问欧洲各国的著名科学家,参观各国的化学实验室。戴维决定带法拉第出国。就这样,法拉第跟着戴维在欧洲旅行了一年半,会见了安培等著名科学家,长了不少见识,还学会了法语。
回国以后,法拉第开始独立进行科学研究。不久,他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1834年,他发现了电解定律,震动了科学界。这一定律,被命名为“法拉第电解定律”。
法拉第依靠刻苦自学,从一个连小学都没念过的装订图书学徒工,跨入了世界第一流科学家的行列。恩格斯曾称赞法拉第是“到现在为止最大的电学家”。
1867年8月25日,法拉第坐在他的书房里看书时逝世,终年76岁。由于他对电化学的巨大贡献,人们用他的姓——“法拉第”,作为电量的单位;用他的姓的缩写——“法拉”作为电容的单位。
斯蒂芬霍金,是本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现年60岁,出生于伽利略逝世周年纪念日,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70年代他与彭罗斯一道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他因此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担任的职务是剑桥大学有史以来最为崇高的教授职务,那是牛顿和狄拉克担任过的卢卡逊数学教授。他拥有几个荣誉学位,是皇家学会会员。他因患卢伽雷氏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一张轮椅上达20年之久,他却身残志不残,使之化为优势,克服了残废之患而成为国际物理界的超新星。他不能写,甚至口齿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等理论而迈入创造宇宙的“几何之舞”。尽管他那么无助地坐在轮椅上,他的思想却出色地遨游到光袤的时空,解开了宇宙之谜。
霍金教授是现代科普小说家,他的代表作是1988年撰写的《时间简史》,这是一篇优秀的天文科普小说。作者想象丰富,构思奇妙,语言优美,字字珠玑,更让人咋惊,世界之外,未来之变,是这样的神奇和美妙。这本书至今累计发行量已达2500万册,被译成近 40种语言。1992年耗资350万英镑的同名**问世。霍金坚信关于宇宙的起源和生命的基本理念可以不用数学来表达,世人应当可以通过**——这一视听媒介来了解他那深奥莫测的学说。本书是关于探索时间本质和宇宙最前沿的通俗读物,是一本当代有关宇宙科学思想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它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观念。本书一出版 即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时间简史》对我们这些喜用言语表达甚于方程表达的读者而言是一本里程碑式的佳书。她长于一个对人类思想有接触贡献者之手,这是一本对知识无限追求之作,是对时空本质之谜不懈探讨之作。
《时间简史续编》 作为宇宙学无可争议的权威,霍金的研究成就和生平一直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时间简史续篇》是为想更多了解霍金教授生命及其学说的读者而编的。该书以坦白真挚的私人访谈形式,叙述了霍金教授的生平历程和研究工作,展现了在巨大的理论架构后面真实的“人”。该书不是一部寻常的口述历史,而是对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头脑之一的极为感人又迷人的画像和描述。对于非专业读者,本书无疑是他们享受人类文明成果的机会和滋生宝贵灵感的源泉。
《霍金讲演录——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是由霍金1976-1992年间所写文章和演讲稿共13篇结集而成。讨论了虚时间、有黑洞引起的婴儿宇宙的诞生以及科学家寻求完全统一理论的努力,并对自由意志、生活价值和死亡作出了独到的见解。
《时空本性》80年前广义相对论就以完整的数学形式表达出来,量子理论的基本原理在70年前也已出现,然而这两种整个物理学中最精确、最成功的理论能被统一在单独的量子引力中吗?世界上最著名的两位物理学家就此问题展开一场辩论。本书是基于霍金和彭罗斯在剑桥大学的6次演讲和最后辩论而成。
《未来的魅力》本书以斯蒂芬·霍金预测宇宙今后十亿年前景开头,以唐·库比特最后的审判的领悟为结尾,介绍了预言的发展历程,及我们今天预测未来的方法。该书文字通俗易懂,作者在阐述自己观点的同时,还穿插解答了一些有趣的问题,读来饶有趣味。
霍金是谁?他是一个大脑,一个神话,一个当代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一个科学名义下的巨人……或许,他只是一个坐着轮椅,挑战命运的勇士。
智慧的大脑诞生了
史蒂芬·霍金,出生于1942年1月8日,这个时候他的家乡伦敦正笼罩在希特勒的狂轰滥炸中。
霍金和他的妹妹在伦敦附近的几个小镇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多年以后,他们的邻居回忆说,当霍金躺在摇篮车中时非常引人注目,他的头显得很大,异于常人———这多半是因为霍金现在的名声与成就远远异于常人,邻居不由自主地要在记忆里重新刻画一下天才儿童的形象。
不过霍金一家在古板保守的小镇上的确显得与众不同。霍金的父母都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他的父亲是一位从事热带病研究的医学家,母亲则从事过许多职业。小镇的居民经常会惊异地看到霍金一家人驾驶着一辆破旧的二手车穿过街道奔向郊外——汽车在当时尚未进入英国市民家庭。然而这辆古怪的车子却拓展了霍金一家自由活动的天地。
霍金热衷于搞清楚一切事情的来龙去脉,因此当他看到一件新奇的东西时总喜欢把它拆开,把每个零件的结构都弄个明白——不过他往往很难再把它装回原样,因为他的手脚远不如头脑那样灵活,甚至写出来的字在班上也是有名的潦草。
霍金在17岁时进入牛津大学学习物理。他仍旧不是一个用功的学生,而这种态度与当时其他同学是一致的,这是战后出现的青年人迷惘时期——他们对一切厌倦,觉得没有任何值得努力追求的东西。霍金在学校里与同学们一同游荡、喝酒、参加赛船俱乐部,如果事情这样发展下去,那么他很可能成为一个庸庸碌碌的职员或教师。然而,病魔出现了。
病魔出现了
从童年时代起,运动从来就不是霍金的长项,几乎所有的球类活动他都不行。
到牛津的第三年,霍金注意到自己变得更笨拙了,有一两回没有任何原因地跌倒。一次,他不知何故从楼梯上突然跌下来,当即昏迷,差一点死去。
直到1962年霍金在剑桥读研究生后,他的母亲才注意到儿子的异常状况。刚过完21岁生日的霍金在医院里住了两个星期,经过各种各样的检查,他被确诊患上了“卢伽雷氏症”,即运动神经细胞萎缩症。
大夫对他说,他的身体会越来越不听使唤,只有心脏、肺和大脑还能运转,到最后,心和肺也会失效。霍金被“宣判”只剩两年的生命。那是在1963年。
起初,这种病恶化得相当迅速。这对霍金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他几乎放弃了一切学习和研究,因为他认为自己不可能活到完成硕士论文的那一天。然而,一个女子出现了。
轮椅出现了
霍金的病情渐渐加重。1970年,在学术上声誉日隆的霍金已无法自己走动,他开始使用轮椅。直到今天,他再也没离开它。
永远坐进轮椅的霍金,极其顽强地工作和生活着。
1991年3月,霍金在一次坐轮椅回柏林公寓,过马路时被小汽车撞倒,左臂骨折,头被划破,缝了13针,但48小时后,他又回到办公室投入工作。
又有一次,他和友人去乡间别墅,上坡时拐弯过急,轮椅向后倾倒,不料这位引力大师却被地球引力翻倒在灌木丛中。
虽然身体的残疾日益严重,霍金却力图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任何事情。他甚至是活泼好动的——这听来有点好笑,在他已经完全无法移动之后,他仍然坚持用惟一可以活动的手指驱动着轮椅在前往办公室的路上“横冲直撞”;在莫斯科的饭店中,他建议大家来跳舞,他在大厅里转动轮椅的身影真是一大奇景;当他与查尔斯王子会晤时,旋转自己的轮椅来炫耀,结果轧到了查尔斯王子的脚趾头。
当然,霍金也尝到过“自由”行动的恶果,这位量子引力的大师级人物,多次在微弱的地球引力左右下,跌下轮椅,幸运的是,每一次他都顽强地重新“站”起来。
1985年,霍金动了一次穿气管手术,从此完全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他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极其艰难地写出了著名的《时间简史》,探索着宇宙的起源。霍金取得巨大成功,但生活的现实取代了爱情的浪漫,他和简的婚姻走到了尽头。
来自直觉的启示:黑洞不黑
霍金的研究对象是宇宙,但他对观测天文从不感兴趣,只有几次用望远镜观测过。与传统的实验、观测等科学方法相比,霍金的方法是靠直觉。
“黑洞不黑”这一伟大成就就来源于一个闪念。在1970年11月的一个夜晚,霍金在慢慢爬上床时开始思考黑洞的问题。他突然意识到,黑洞应该是有温度的,这样它就会释放辐射。也就是说,黑洞其实并不那么黑。
这一闪念在经过3年的思考后形成了完整的理论。1973年11月,霍金正式向世界宣布,黑洞不断地辐射出X光、伽马射线等,这就是有名的“霍金辐射”。而在此之前,人们认为黑洞只吞不吐。
从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到黑洞辐射机制,霍金对量子宇宙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霍金获得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
畅销书之王:《时间简史》
霍金的科普著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在全世界的销量已经高达2500万册,从1988年出版以来一直雄踞畅销书榜,创下了畅销书的一个世界纪录。在这本书里,霍金力图以普通人能理解的方式来讲解黑洞、宇宙的起源和命运、黑洞和时间旅行等。
在《时间简史》一书的开头,霍金指出:“有人告诉我,我在书中每写一个方程式,都将使销量减半。于是我决定不写什么方程。不过在书的末尾,我还是写进一个方程,爱因斯坦的著名方程E=mc2。我希望此举不致吓跑一半我的潜在读者。”现在看来,霍金完全是多虑了。
回答者:樱花飘波儿荡 - 初入江湖 三级 11-26 16:07
司马迁 身上少了重要零件照样超负荷运转
回答者:岛原青太 - 助理 二级 11-26 16:27
古往今来,有许多名人都是经过逆境奋进成功的。像司马迁,他由于李陵一案身受宫刑,蒙受大辱,但他终于顶过磨难,发愤写完了辉煌巨著——《史记》。再如现代的华人张士柏,他经历了从游泳健将到高位截痪的巨大变更,却并未因此一蹶不振,反而将它化为动力,勤奋学习,完成了许多健康人都做不到的事情。还有张海迪、李政道……逆境中成材的名人不胜枚举。北京“宏志班”的学生们,个个在困境中长大,学会了用勇气、智慧和力量去战胜困难。他们像是野外的小草,饱经风雨蹂躏却不倒伏,而那些温室里的“花朵”的生命力又怎么能与他们相比呢?
苏武(前140—前60)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西南)人,代郡太守,苏建之子。早年以父荫为郎,稍迁中厩监。天汉元年(前100)拜中郎将。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朝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权新单于即位,汉朝皇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带了许多财物,出使匈奴。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
最初,单于派人向苏武游说,许以丰厚的奉禄和高官,苏武严辞拒绝了。匈奴见劝说没有用,就决定用酷行。当时正值严冬,天上下着鹅毛大雪。单于命人把苏武关入一个露天的大地窖,断绝提供食品和水,希望这样可以改变苏武的信念。时间一天天过去,苏武在地窖里受尽了折磨。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饿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袄。过了好几天,单于见濒临死亡的苏武仍然没有屈服的表示,只好把苏武放出来了。
单于知道无论软的,还是硬的,劝说苏武投降都没有希望,但越发敬重苏武的气节,不忍心杀苏武,又不想让他返回自己的国家,于是决定把苏武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临行前,单于召见苏武说:“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让你去放羊,什么时候公羊生了羊羔,我就让你回到中原去。”
与他的同伴分开后,苏武被流放到了人迹罕至的贝加尔湖边。在这里,单凭个人的能力是无论如何也逃不掉的。唯一与苏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棒和一小群羊。苏武每天拿着这根使节棒放羊,心想总有一天能够拿着回到自己的国家。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节棒上面的装饰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白了。
在贝加尔湖,苏武牧羊达十九年之久。十几年来,当初下命令囚禁他的匈奴单于已去逝了,就是在苏武的国家,老皇帝也死了,老皇帝的儿子继任皇位。这时候,新单于执行与汉朝和好的政策,汉朝皇帝立即派使臣把苏武接回自己的国家。
苏武在汉朝京城受到热烈欢迎,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向这位富有民族气节的英雄表达敬意。两千多年过去了,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心理要素。
太初四年(前101)冬,匈奴响犁湖单于死,其弟且鞮侯立为单于,为与汉修好,他遣使送回以往扣留的汉使路充国等人。天汉元年(前100)三月,汉武帝为回报匈奴善意,派中郎将苏武、副中郎将张胜及随员常惠等出使匈奴,送还原被扣的匈奴使者,并厚馈单于财物。苏武等到达匈奴后,原降匈奴的汉人虞常等人与张胜密谋,欲劫持单于母亲阏氏归汉。事发后累及苏武,苏武不愿受辱,自杀未成。单于敬重他,派汉降臣卫律劝降,苏武不为所动。于是单于把苏武幽禁在地窑中,断绝饮食,以此逼他就范。苏武坚持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就将他流放到边远的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烟的地方,放牧羝羊。始元二年(前85),匈奴壶衍鞮单于新立,遣使者欲与汉朝亲善。汉朝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始元六年(前81),苏武等9人由汉使迎接回国。苏武羁留匈奴19年,习知边地民族,归国后被任为典属国,专掌少数民族事务,他在匈奴持节不屈,被后世视为坚持民族气节的典范之一。
1918年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工读的待遇
关于毛泽东1918年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半工半读的史实,有几种不同的说法。《蔡元培年谱长编》中对此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并加以考证。
1918年8月,毛泽东、萧瑜等几个新民学会会员联袂北上,商谈赴法勤工俭学。到京后,毛泽东决计留在国内,拟在北大寻一事做。他们在长沙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的老师杨昌济,正在北大哲学系任教,他也曾希望毛泽东能“入北京大学”,以为日后打下“可大可久之基”。(引自《蔡林彬给毛泽东》,原载《新民学会通信集》第1集。)
在湖南第一师范时期,毛泽东的同学、同由长沙到达北京、同借住杨昌济家的萧瑜回忆:蔡和森、熊光楚等人和我筹划勤工俭学的预备课程时,毛泽东也协助过。经过几次磋商,毛宁愿留在北京,不去法国。……毛是一个讲究实际的人,不是学者,当然对出国留学没有兴趣。……我和蔡和森同意毛留北京进行工读计划,如我们在法国所为。这就面临了给毛找工作糊口的问题。三个就此问题商量过多次。这时适逢我们在北大征求学会会员,以我们判断,最好毛在北大找一份差事。我们想叫他担任打扫教室的工作,他可以一面工作,一面听课。当时北大流行雇用工人课后擦地板扫地,工作很轻松,还可以得些额外的好处,即和教授、学生经常接触。这安排对毛很理想。
怎样获得这份差事是个难题。……最后,还是想到了蔡校长,他一贯的仁慈宽厚,我们写信请示他可否给同学安插一个打扫教室的工作。蔡校长知道了这件事,有个更好的主意,叫毛泽东到北大图书馆工作。他写了一张便条给图书馆馆长李大钊:“毛泽东欲在本校谋一半工半读工作,请设法在图书馆安置。”李大钊顺从的给了毛清扫房间、整理图书的工作,一个极简易的差事。(萧瑜:《毛泽东与我》节译之五,见台湾《艺文志》第20期,1967年5月。)萧瑜(子升)的回忆录是用英文写成并发表的,有不同的中文译本。另一种译文说,萧瑜和蔡和森等人写信给蔡元培校长,“要求他雇用我们的一个无法赴法国的同伴为校内的清洁工人。蔡元培先生是位了不起的人,他看了我们的信后,立即就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但他有更好的主意,他怜悯毛泽东,对于他能够刻苦自励,甚是高兴。没有让他去做清洁工人,而可到校内的图书馆去工作。因此他写了一封信给北大图书馆长李大钊先生,信中说:‘毛泽东需要在本校求职,使其得以半工半读,请在图书馆内为他安排一职。’”(引自《毛泽东和我》,台湾源成文化图书供应社1976年版,第56页。)
经李大钊的安排,26岁的毛泽东当了北大图书馆的助理员,每月工资8圆,这与工友的月薪相差无几。当时北大助教的月薪约在50圆至80圆之间。1917年1月陈独秀致胡适信中,邀其到北大任教,信称北大“学长月薪三百圆,重要教授亦有此数”。当时一般教授约200圆左右。毛泽东的具体工作是管理上海《申报》、《时事新报》、《民国日报》,北京《晨报》、《京报》、《国民公报》、《顺天时报》,天津《大公报》,长沙《大公报》以及英文《北京导报》、日文《支那新报》等十五种中外文报纸,每天登记新到报刊和来阅览人姓名。虽然位卑事琐,但它为青年毛泽东提供了一个接触新思想的广阔天地。他当时住在景山东街的一条名叫三眼井吉安东夹道的小胡同里,在这七号小院的北房西间,他和蔡和森等八位新民学会会员同居一室,“隆然高炕,大被同眠”,夜晚任何一个要翻个身,都要先和周围伙伴打个招呼。这里条件虽劣,但离沙滩红楼很近,便于活动。他在北大积极参加了哲学会和新闻学研究会的社团活动,结识了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邓中夏、邵飘萍、胡适等新派人物,开始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本人于30年代末对美国记者斯诺回忆说:北京对我来说开销太大,……非马上就找工作不可。我以前在师范学校的伦理学教员杨昌济,这时是国立北京大学的教授。我请他帮助我找工作,他把我介绍给北大图书馆主任,他就是李大钊,……给了我图书馆助理员的工作,工资不低,每月八块钱。(斯诺《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26—127页。)此外还有另一种记载。曾在北大代理校长的蒋梦麟在《回忆中的李大钊毛泽东》一文中说:“毛泽东到北大图书馆当书记,是在我代理校长的时期。有一天,李守常到校长室来说,毛泽东没饭吃,怎么办?我说,为什么不让他仍旧办合作社?他说不行,都破产了。我说,那末图书馆有没有事,给他一个职位好啦。于是我就拿起笔来,写了一张条子:‘派毛泽东为图书馆书记,月薪十七圆。”(见蒋梦麟《新潮》,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67年版第123页。)
哭不能解决问题 那为什么不笑呢
女大学生带父求学
新华网武汉10月10日电(记者李鹏翔)“我无法选择生活的条件,但我可以选择生活的态度。既然灾难来临,哭不能解决问题,那为什么不笑呢?”武汉大学计算机专业女大学生黄来女在困境面前选择了坚强,她带父求学、自强不息的事迹感动了荆楚大地。
1985年,黄来女出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4年后,母亲因不堪生活压力离家,从此杳无音讯。不久,父亲临时工作的县文工团也解散了。父女二人到处打工,相依为命。因为没钱,读完小学三年级的黄来女不得不辍学,帮父亲到海边挖海螺挣钱。而父亲也不忘记在煤油灯下给黄来女补习四年级的课程。半年后,两人返回老家,黄来女直接读五年级,并以全镇第一的成绩考上了初中。
因为成绩优秀,黄来女高中三年学费全免,顺利读完,2003年,以优异的成绩被武汉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录取。高兴的父亲特意请人缝了七个大蛇皮麻袋,装上所有家当来到了武汉。在学校的帮助下,黄来女依靠助学贷款顺利地走进大学课堂。父亲也在学校附近找了间出租房,摆起了早点小摊。生活看起来正在变得越来越美好,可一场灾难却悄悄降临到他们头上。
2005年寒假,黄来女从厨房出来时,发现父亲趴在地上呕吐抽搐。医院诊断为突发脑溢血。黄来女说:“那是我过得最凄凉的一个春节,父亲咳嗽、便秘、拉肚子,天天在折腾,除夕那天他终于累了睡着了。房子里很冷,外面还下着雨。”
然而,出院6天以后,父亲又一次突发脑溢血,右身完全偏瘫。不仅如此,随后的检查还发现父亲患有糖尿病、脑梗塞和膀胱癌。为了给父亲治病,黄来女开始拼命做家教。那些日子,她每天早上6点起床,帮父亲洗脸刷牙、打针吃药;中午赶回家替父亲做饭、熬药;晚上,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过江到汉口做家教后,还要安顿父亲睡下;夜深后,再打开书本学习。
黄来女说:“我觉得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这是做儿女应该做的,爸爸为我付出了这么多。世上最悲哀的事情是:子欲养而亲不在。我绝对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
在最危难的时刻,老师和同学伸出了温暖的手,3次捐款筹集到了近4万元钱。在为父亲忙碌的同时,黄来女的学业也没落下,她通过了英语六级考试,还获得了国家奖学金。
9月13日,湖北省教育厅授予黄来女“全省自强不息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号召大家学习她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拼搏精神,敬老行孝、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直面困难、乐观向上的阳光心态和勤奋学习、立志成才、执著追求的优良品质。
黄来女说:“支撑着我走过最难的日子的,是信念、希望和关爱。我一直相信,世界上没有什么坎是迈不过去的;我一直知道,我的身边总是有很多很多的人爱着我,我是很幸福的。”
永不放弃——黄来女的人生选择
作者:蔡芸、刘熙、张飞 发布时间:2006-03-31
每天早上6:30起床做早饭,照顾病床上的父亲洗脸刷牙、打针吃药,在父亲吃完饭后花半小时走到信息学部上课,中午和下午课后都必须赶回茶港小区的家,为父亲做饭。一个星期有四个晚上要在安顿好父亲之后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到汉口做家教。晚上通常要10:30以后才能回家。昏黄的灯光下,安顿好父亲睡下的她顾不上一天的疲惫,又一次打开了书本。周末,她还要去信息学部做学校里勤工俭学的工作——值楼。一年多以来,黄来女以一种近乎倔强的坚持一步步往前走,艰难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