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普天新能源”)是以新能源汽车充电网络建设、运营和服务为主业的中央企业,是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公司控股子公司。
依托于中国普天在信息通信和电池电源等领域积累的产业优势,普天新能源认真贯彻“创新、、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商业模式,打造核心竞争能力,致力于成为中国大型新能源汽车综合服务运营商。
目前已在北上广深等20多个核心城市开展公交、公务、出租、物流、私家车的充电运营服务,服务车辆以每年2倍的速度增长。同时,通过技术体系创新,建立了全国性的基于互联网的新能源汽车智能管理平台,确保充电安全,并为大数据挖掘、提炼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有效推进中国充电设施的互联互通、智能服务。
2、许继
许继集团有限公司,是专注于电力、自动化和智能制造的高科技现代产业集团。公司作为国内装备制造业的企业,积极履行大型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能源和电力技术装备,为清洁能源生产、传输、配送以及使用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撑。
公司聚焦于特高压、智能电网、新能源、电动汽车、轨道交通及工业智能化五大核心业务,节能环保、智慧城市、智能制造、军工全电化五类新兴业务,产品可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各环节。
许继集团控股1家上市公司,下设16家子(分)公司,打造了许昌1个研发中心,北京、上海、西安、哈尔滨4个研发分中心,以及许昌、珠海、福州、厦门、济南、哈尔滨、成都等7个产业基地,设立了东南亚、中东、非洲、俄罗斯、南美洲等地7个海外办事处。
3、特斯拉
2003年,一群希望证明电动车比燃油车更好、更快、并拥有更多驾驶乐趣的工程师创立了 Tesla。今天,Tesla 不仅制造纯电动汽车,还可以生产能够无限扩容的清洁能源收集及储存产品。Tesla 相信,让世界越早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向零排放迈进,人类的前景就会更美好。
Tesla在 2008 年推出了 Roadster 车型,从而揭开了先进电池技术和电动动力总成的神秘面纱。从那时起,Tesla 开始设计纯电动豪华轿车 Model S,一款傲视群雄的产品。
Model S 性能优异,行驶里程表现独领风骚、并且可以通过 OTA 空中升级助力车辆不断完善,而经美国《汽车族》杂志的测试,Model S 百公里加速最快仅需 27 秒 (Model S P100D L)。2015 年,Tesla Model X 正式发布。
4、奥特迅
奥特迅创立于1993年,专注于电力、电子、新材料创新及其应用。 深圳奥特迅电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于深圳市中小板上市,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30年大功率工业充电设备研发、制造、运行经验,是电力自动化电源细分行业的企业、我国目前(2019年)民用核安全级高频开关电源供应商。
2009年,奥特迅进入电动汽车充电领域,将工业电源及核安全电源技术民用化,是多项电动汽车充电技术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至今,奥特迅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已运行十年。
5、 特来电
青岛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特来电”)是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300001)的全资子公司,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充电网的建设、运营及互联网的增值服务。
特来电采用互联网思维,依靠国际完善的汽车群智能充电技术和系统,创新电动汽车充电商业模式,专注于建设并运营全国较大的汽车充电网。
通过大系统卖电、大平台卖车、大共享租车、大数据修车、大支付金融、大客户电商,建立 “让客户满意、让政府放心”的中国大型汽车充电系统生态公司,打造充电网、车联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的新能源互联网。
6、万马新能源
浙江万马新能源有限公司是由浙江万马股份有限公司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是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企业。公司位于杭州青山湖畔的临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注册资本5000万元。
公司遵循“素质决定实力”的发展理念,积极响应国家对绿色能源的倡导,以国家“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和完善为公司发展方向,专注于智能电网相关的电力电子应用产品的开发。
7、 泰坦
珠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金贰亿元)是在香港上市的中国泰坦能源技术集团有限公司(港股代码:2188)下属全资公司,成立于1992年9月8日, 注册资金2亿元人民币,研发基地位于珠海吉大占地面积约7000多平方米,生产基地位于珠海金鼎占地面积约20000多平方米。
公司专注于电子电力领域,集科研、制造、营销一体化,围绕发电、供电、用电的各类用户,运用优良的电力电子和自动控制技术,解决电能的转换、监测、控制、优化、节能和新能源利用的需求,通过技术创新和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取得企业的发展。
8、南瑞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2月28日,由南京南瑞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主发起人,2003年9月向社会公众发行A股股票并于10月16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简称“国电南瑞”,证券代码“600406”。
国电南瑞下设1个研究院、4个事业部,13家分公司、31家全资子公司(含间接全资)和14家控股子公司。公司业务覆盖电网自动化及工业控制、电力自动化信息通信、继电保护及柔性输电、发电及水利环保等领域。
9、星星充电
星星充电,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制造,为全球客户提供设备、平台、用户和数据运营服务,借助车辆销售、私人充电、公共充电、金融保险等业务打造用户充电全生命周期平台,专注于用物联网技术服务全球五亿人,现已发展为国内的民营电动汽车充电运营商。
作为全国较早的一个持续盈利的运营商,星星充电更懂运营更智能。星星充电是全国日均充电量颇高的电动汽车运营商,全国大型的私人充电服务商和私桩共享平台商,同时也是具备城市公共充电运营一体化经验的充电商(太原)。
10、依威
源自于香港的EV POWER依威能源集团,自2010年起就开始为香港地区的新能源汽车用户提供充电服务,集团不仅提供安全及高智能的充电设备,更针对国内的特殊状况对停车场投入大量资源,协助小区物业管理公司和电动车使用者解决电动汽车充电所带来的运作、安全、管理和资金上的烦恼。
作为香港大型的充电服务商。EV POWER依威能源集团充电设备遍布全港停车场,包括政府公共停车场、事业单位、大型商场及私人企业,其中不乏标志性建筑。
2014年进入内地充电服务市场,不仅为新能源汽车车主提供充电服务,更利用独到的资源能帮业主很好地与物业进行沟通,解决车主小区建桩难的问题,此外也有完善的24小时售后服务和400客服热线,方便用户在发生特殊情况时,及时沟通与解决。问题一:电子信息产品有哪些? 电子信息产品,是指采用电子信息技术制造的电子雷达产品、电子通信产品、广播电视产品、计算机产品、家用电子产品、电子测量仪器产品、电子专用产品、电子元器件产品、电子应用产品、电子材料产品等产品及其配件。
问题二:电子信息行业包括哪些产品? 依据《电子信息产业行业分类注释(2005-2006)》,电子信息产业包括雷达工业行业、通信设备工业行业、广播电视设备工业行业、电子计算机工业行业、软件产业、家用视听设备工业行业、电子测量仪器工业行业、电子工业专用设备工业行业、电子元件工业行业、电子器件工业行业、电子信息机电产品工业行业、电子信息产品专用材料工业行业,12个行业、产业,共46个门类。
问题三:电子信息产业主要涉及哪些行业 可以颠覆许多传统行业,可以说已经和传统的行业紧密结合了,是未来社会生存的基本要求!
问题四:电子信息技术包括哪些领域 电子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电子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信息通讯技术(电信技术)专业则涉及信息的通讯、中转和加工处理,其中信息通讯必须用到无线电技术。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重要领域有数字信息处理、电子和光信息技术、高频技术和通讯网络等。基于数字信息处理技术(数字技术)的重要性,电子计算机和电脑程序起了主导作用。自动化技术专业讲述过程控制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包括所需的硬件和软件的制作和使用。自动化技术和传导技术的问题的解决以系统理论和调节技术、测量技术、过程控制电脑和通讯技术等方法的运用为前提。微电子技术专业对于上述三个专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以上领域的经济和技术开发倚赖于电路板、半导体元件和高复性集成转换电路等内容的运用。目前就业的渠道主要有:网络软件的开发与设计,网络设备的研发,电子信息产品的设计,通信网络的维护与管理,信息系统集成等。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设计、应用开发以及技术管理等。比如,做电子工程师,设计开发一些电子、通信器件;做软件工程师,设计开发与硬件相关的各种软件;做项目主管,策划一些大的系统,这对经验、
知识要求很高;还可以继续进修成为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等
问题五:哪些行业属于电子信息产业? 电子信息其实就是电脑编程。电子信息企业就是软件公司,当然也有搞不清砣的做什么硬件什么的。半导体就是一种物体,电子半导体就是用于电子制造的半导体。电子元器件就是制造电子电路的东西。半导体分立器件就是二极管什么的,属于电子半导体中的一部分。其余详细去查网吧,全打过来你也看不完。
问题六:电子新科技产品有哪些 15分 01 电子与信息
0101 电子计算机
010101 超级小型计算机、大型计算机、巨型计算机
010102 高档微型计算机(PC)
010103 便携计算机、笔记本计算机
010104 模拟仿真系统
010105 工业控制机及控制器
010106 网络计算机(NC)
010107 工作站
010108 高档服务器
010109 嵌入式计算机
0102 计算机外部设备
010201 新型存储设备
010202 新型显示终端
010203 新型打印终端
010204 自动绘图仪
010205 座标数字化仪
010206 计算机高性能板卡
010207 触摸屏
010208 自动扫描输入设备
010209 计算机硬盘及其关键件
010210 光盘驱动器及其关键件
010211 新型电脑开关电源
0103 信息处理设备
010301 办公自动化设备与系统(如数码复印机油印机等)
010302 自动排版设备与系统
010303 激光照排设备与系统
010304 图形、图像处理设备
010305 文字、语音、图像识别设备
010306 光电信息处理设备
010307 印鉴、文字与图像鉴别系统
010308 商业金融终端设备及系统
010309 智能控制系统
010310 仿真系统
010311 网络系统
010312 文字处理机
010313 远距离非接触IC卡及相关机具
010314 手持GPS接收机
010315无线网络移动专用PDA
0104 计算机网络产品
010401 网络服务器
010402 网络终端设备
010403 网络接口适配器
010404 多协议通信适配器
010405 网络检测设备
010406 其它网络系统专用设备
0105 计算机软件产品
010501 >>
问题七:信息产业包括哪些内容 随着人类社会和科技的飞速发展,整个让会进人了“信含曝炸”时代,电子信息产业必然获得迅速的发展,人们很自然地会提出:信息产业究竟包括哪些内容 随着利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认识到:信息与物质和能量一样,成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所不可缺少的三项基本资源之一,信息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产业作为一门新型产业,是随着现代电子 计算机的开发和利用,促进信息的生产、流通与应 用向产业化方向发展而出现的。最早人们把计算机 产业(包括集成电路业)、信息处坦产业(包括软件 业)和信息媒介产业称为信息产业,以后人们又把 信息传播报导业、信息流通业、知识生产业等扩大 到信息产业内。由此可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 经济的发展,信息产业的外延不断扩大。现在人们 认为信息产业一般包括以下主要组成部分: 1计算机产业 计算机产业是伴随电子技术的发展而形成和一发展起来的。电子计算机至今已经历了四代。第一 代电子管计算机以及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的出现,一计算机产业还依附于其它产业之中,到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及第四代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一计算机的出现,计算机产业随之迅速崛起,逐步形{成独立的产业体系,并在国民经(本文共计1页)
问题八: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发达的国家有哪些 近年来发达国家的电子信息产品市场普遍萎缩,新兴国家肩负着产业增长的重任。排名前十的国家中,市场规模增速超过5%的只有中国、巴西、印度3个金砖国家;美国的市场增速仅为1%,日本等其他发达国家甚至出现负增长。而中国有望在3到5年之内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子产品市场。
未来5年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将持续保持增长,新兴经济体地位不断提升。从区域格局看,亚洲和其他新兴经济体市场份额将保持持续增长,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市场份额微弱下降,新兴国家市场将成为带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全球垄断格局开始瓦解
由于欧美等国 债务缠身,经济增长乏力,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资本加速涌向新兴发展中国家,带动了产业的快速转移。
韩国面板产业加快了在发展中国家合资建厂步伐,日本在大地震后逐步将包括高端设计的上游产业链转移到中国和越南,欧美电子信息制造业加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美、南美及亚太地区的部分发展中国家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成为国际金融危机后引领全球信息产业复苏的主导力量。其中,除中国已具备全球信息制造业大国的能力之外,如墨西哥、巴西、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家在电子信息制造业承接全球产业转移方面也逐步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目前,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化、融合化、多样化演进趋势日益突出,技术升级换代速度快,新兴增长点多且拉动性大,促使旧有垄断格局开始瓦解,带动新兴格局逐步形成。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全球各主要经济体业已同步进入一个领域更为宽广、增长更为迅速,但竞争程度也更为激烈的新战略发展阶段。
在技术层面,网络的高速、泛在和融合发展为新型移动智能终端的快速兴起提供了基础条件,对传统的WinTel体系产生了巨大冲击。以苹果iOS和谷歌Android为代表的开放式、跨终端 *** 作系统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成为产业竞争新的制高点,ARM架构下的低功耗芯片改变了世界芯片产业的竞争格局。
在产业层面,基于软件、内容和终端的产业链整合成为推动产业增长的新引擎。在应用层面,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为核心派生出的大批新兴应用快速兴起,在满足消费者日新月异需求的同时,也进一步 了新需求的出现。产品和市场分类日益细化,精神文化层面的消费需求急剧扩张,这不仅催生了大量的商业模式创新,更促使一批以满足消费者用户体验为主业方向的新兴企业蓬勃发展,如Facebook、Twitter等,推动产业竞争格局进一步多元化。
以服务为核心发展趋势明显
移动互联网在近几年飞速发展,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新兴的网络服务形成一股席卷全球的移动互联网热潮,并且通过搭建开放式应用平台,为众多第三方开发商提供创新的舞台。
以苹果(Apple)、HTC等为代表的设备制造商将产品的研发重点由硬件性能转向软硬件的综合优化和用户体验的提高。苹果通过打造应用商店、独立销售渠道等方式,掌控了整条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用良好的使用体验把消费者紧紧抓在手中。在移动互联网应用方面,发达地区用户更趋向于购物和交友。例如在欧洲,有60%的互联网用户在线购买商品或服务,有52%的互联网用户使用社交网络,另有44%的人通过网络收看、视频或共享照片。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推广,移动互联网正逐渐成为互联网接入新方式,连信息化水平较为落后的非洲也已赶上潮流。例如,南非39%的城市用户和27%的农村用户主要通过手机浏览互联网。
随着宽带接入的普及和便携式移动终端的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正从PC时代步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云计算服务将成为未来信息产业服务最重要的商业模>>
问题九:关于电子行业的种类 电子信息行业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
1雷达工业行业
2弗通信设备工业行业
3广播电视设备工业行业
4电子计算机工业行业
5软件产业
6家电制造工业行业
7电子测量仪器工业行业
8电子工业专用设备工业行业
9电子元件工业行业
10电子信息机电产品工业行业
11电子信息专用材料工业行业
其中每个行业类别又可细分为若干个小的行业类别,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问题十:电子产品有哪些 电子产品领域非常广,基本上我们日常用的各种东西都离不开电子产品,一般所有以电子元器件组成的产品统称为电子产品。
如:电脑、数码相机、MP3、微波炉、音箱等。
雷达及无线导航
电子元器
通讯产品
电子设计加工
广播
电视设备
金融电子数控设备
商业电子
仪器、仪表
电线电缆
10月14日,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李迅雷做客今日头条《首席讲坛》线上访谈栏目,详解存量博弈下的结构性机会。以下,以问答形式呈现对话内容。
问:本期话题是“存量博弈下的结构性机会”,记得在两年前,你就提出过“存量经济主导”的观点,令人印象深刻,你当时是如何判断“中国已经步入存量经济主导的时代”的呢?
李迅雷: 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 我应该是市场上最早提出中国经济步入存量经济主导时代的学者之一。 除了GDP增速连续九年放缓之外,我们还可以从人口流动性下降、外贸增速下降、M2增速下降以及移动互联网用户时长增速下降等四方面来说明 人口流、资金流、货物流及信息流的绝对量或增速 均在下降的现象,反映出中国经济的存量特征愈加明显。
分化也是存量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随着人口流动性的下降、产能过剩的出现、经济增速的放缓,每年的增量占总量的比重越来越低,存量经济的特征就会愈加明显。首先我关注到的是人口的分化,之后又看到区域经济的分化,此外,还有居民收入的分化、新旧产业的分化以及行业内的企业也出现了分化。
所以,存量经济与增量经济相比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赚钱越来越难了,投资意愿下降,消费增速下降。因为投资错了要亏钱,银行业惜贷了,收入差距大了,奢华消费增长快,但大众消费增长慢,因此对于大部分制造业企业来说,都面临产能过剩的压力。
例如,乘用车销量负增长、手机销量负增长,传统产业投资意愿下降,而投资PE、VC的风险也大了,因为新兴产业尽管需求大,但竞争也很激烈,如新能源汽车,目前也不能随便投。
问:早几年曾有观点认为,经济周期消失了,或者说“周期的波动性正在淡化”,从近几年的经济来看,这一判断准确吗,周期是否明显?你如何看待近年来的经济周期?
李迅雷: 周期大致可分为长周期、中长周期、中周期和短周期。从目前看,中周期和中短周期确实有弱化现象。这是因为当今主要经济体都加大了逆周期调控的力度,使得中短周期呈现弱化现象。例如,2017年的时候,不少人认为新周期来临的,我当时就写了一篇文章,叫《可怕的时滞》,认为不要被假象所迷惑,尽管2015年以来的逆周期政策导致房地产和基建投资大幅上升,但政策只能改变斜率,不能改变趋势。事实证明,2018年以后,中国经济仍然处在稳中向下的减速中。
因为周期是学者们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历史轨迹的形象描述,历史会重复,但不会简单重复。因此,周期现象还是存在的,但表现方式会有所变化。比如,过去谈论比较多的为期三年左右库存周期,在三去一降一补政策下,就淡化了。 简言之,中国经济目前更多表现为结构性而非周期性特征。
不过,中国经济的中长周期和长周期依然是存在的,因为这两个周期太长,因此,研究者不多。尤其是中长周期,或成为建筑周期,目前已经处在下行阶段,它将以房价回落并在未来走稳为结束特征。至于长周期(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我没有什么研究。但个人认为, 中国仍处在长周期的上行阶段,起点是1979年,中国的GDP总量或将在10年内超过美国。 中国经济从1700-1820年,走了一波上行期,GDP的全球份额从大致25%上升到32%;1820-1949年,是非常痛苦的下行期,GDP的全球份额降至5%左右,1949-1979年,是盘整期,GDP的全球份额没有上升。1979年以后,是新一轮长周期的开始, 估计到2030年前后,我国GDP的全球份额可以达到20%左右。
但是,对于这轮经济增速下行趋势而言,远没有止跌迹象,欧美经济增速也在放缓,全球经济将经历低增长、高震荡的阶段。但中国经济的相对优势依然很明显,即GDP增速几乎是全球增速的两倍, 中国经济总量将在减速中成为全球第一。
问:非常想问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中国经济的下一个增长点在哪些地方?映射到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机会分别在哪?或者换句话说,未来十年资本市场上哪些行业值得进行投资,而哪些行业又值得我们去创业或者就业?
李迅雷: 中国经济正在进行新旧动能转换,新的动能很多,如现在大家热议的“硬科技”,硬科技包括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光电芯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八大方向。这些都有可能在未来形成新的增长点,但这些增长点,与传统的家电、汽车、手机和房地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相比,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限。
事实上,要形成新的巨大需求,才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比如说,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纺织机械为代表, 拉动了英国经济发展,使英国成为全球老大;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美国和德国为龙头,带来了电力设备、汽车等的迅猛发展, 也持续了近100年时间,美国成为全球老大。 第三次工业革命,仍是美国领头,以计算机和信息产业主导, 已经持续了近70年时间,但这些年来,缺乏具有革命性的科技发明或技术进步,动力不断减弱。因此,发达经济体的劳动生产率增速都在放缓,中国也不例外。
所以,如今的投资机会也多是结构性的,而非普遍性的。因为存量经济下,行业内部是此消彼长,行业之间也存在新旧转换。就资本市场而言,我觉得主题投资可能是两大方面,一是大消费,逻辑是投资、出口都在下行,中国GDP中消费的相对比重上升;二是高科技,毕竟科技引领时代进步。但是,这只是概念,投资需要落到具体的公司上。 我在去年年末,曾经写了一篇文章,叫《买自己买不到的东西》, 意思了目前市场上钱太多了,但好项目、好标的少,过去是钱少,好标的多,那时应该买自己买不起的东西。资本市场发展至今,智商税征了太多,别再被征了,炒地图、炒题材、炒概念,都是低智商游戏的表现。
从就业的角度看,IT行业仍然有较大发展空间,毕竟是科技引领时代进步。金融业的发展空间不大了,目前金融业的增加值占GDP比重在75%以上,超前发展了,今后金融业可能不是存量博弈,而是减量博弈。
问:QuestMobile数据显示,2019年Q2,移动互联网用户净减200万,1138亿就是大顶;寒意更浓的是用户时长,从2018年12月到2019年3月,用户时长增速从226%降至118%,到了2019年6月,增速已经滑到了6%,人均单日时长3582分钟,可能也离大顶不远了。过去的5年多的时间里,在4G带动下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增长创造了很多高薪的程序员岗位,计算机相关的专业近几年也大热,伴随着O2O的出清、互联网金融去产能、互联网相关PE/VC行业寒冬接踵而至,我们看到的是移动互联网人口红利的天花板将至,市场正在进行残酷的存量厮杀,用户下沉和出海也快成了最后的故事。互联网行业是否拐点已至?未来还有新的机会吗?
李迅雷: 去年中泰研究所TMT分析师已经做出了国内移动互联网用户红利见顶的判断,但目前来看海外第三世界包括印尼、印度、非洲地区等仍然处于用户红利阶段,从今年这些地区4G基站发货较快的情况也可以判断,这些地区的移动互联网还在快速发展中。
从国内来看,可以说移动互联网已经走出用户红利阶段,受益于国内良好的无线网络基础设施覆盖,中高低端各个层次的用户都已经发掘的较为充分,进入需要依托产品内容进行用户价值深度挖掘的阶段,对企业竞争实力的要求很高。这可以视作移动互联网行业的拐点,但仍然有很多的机会,比如腾讯音乐、美团点评都是以有竞争力的产品服务用户实现用户价值深度挖掘的典型。4G带来了移动互联网创新的大机会,驱动了过去多年产业的大发展,而未来的机会有望聚焦在5G带来的物联网领域。5G是第一次从技术上满足物联网发展的需求,将开启从人联网时代走向物联网时代的新创新周期,现在正是在起点,需要从战略上重视。
问:在股票市场上,我们经常听到“风格切换”“结构性行情”“板块轮动”的概念,这是不是就是存量博弈的直接表现?去年年中,你提到“存量博弈时代,市场正在给确定性溢价”“2017年是抓大放小的元年”,我们也看到,今年以来以大消费为代表的股票大幅上涨,市场给了这些股票一个名字,叫做“核心资产”。“漂亮50”和“核心资产”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上半年“核心资产”涨幅较大,下半年风格切换是否已经再次转向成长股?从估值看“核心资产”目前贵不贵,是否仍然具有长期持有价值?
李迅雷: 在2017年以前,股市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散户市场,如小市值股票的估值水平非常高,大市值股票被相对低估。我们将A股各行业中,每年ROE最差的10%的公司挑选出来,滚动构成绩差组合,代表市场中业绩最差的公司的股价表现。结果是,绩差公司股价的平均涨幅远远超过万得全A指数。2005年至2016年末,绩差组合总涨幅约135倍,而同期全A指数涨幅只有6倍,尤其是在2009年之后,绩差组合股价走势一路领先于万得全A指数。2016年之后,绩差组合股价走势才与全A指数反向变化,趋于回归合理的估值水平。
因此,2017年之前,A股市场的估值体系是严重扭曲的,2017年进入所谓新价值投资时代,其机会正是来自于估值体系的修复,而非宏观基本面的逆转。所谓存量博弈,与存量经济特征相对应。博弈的结果,就是有一大批过去被称为“壳资源”的股票,不断缩水,而过去被当成大白马的股票,估值水平不断提升。
核心资产和漂亮50,实际涵义都差不多——蓝筹股,但用在A股市场上,还不是太精准。但是, A股市场的再回到从前炒概念为主导的所谓风格切换已经不太可能了, A股市场已经走上了朝成熟市场迈进的不归路。至于成长还是价值,两者之间不属于风格切换。有价值的公司,一定具有很好的或很稳定的成长性,否则就没有价值可言。所谓转向成长之说,说穿了,就是一部分人希望重炒概念。我认为,个别热门板块有可能被炒作,但伪成长的股票,要想再度提升估值水平已经很难了。
至于目前核心资产贵不贵,应该说,从静态看,大部分核心资产都已经实现了价值回归,处在估值洼地的已经很少了。从今年前三季度公募基金的表现看,回报率很惊人,可见一斑。但从动态看,不少成长型企业在若干年后,可能又会出现估值洼地。
因此,最终还是要看这些核心资产的成长性如何,如果成长性很好,市场份额在提升,则股价仍有上升空间。所以,投资选股就得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去做基本面分析。
投资机会,从逻辑上讲,看好两方面: 一方面是存量经济下的结构性机会,企业分化带来头部企业的投资机会, 产业分化带来新旧动能转换的投资机会,包括大家讲的大消费、高科技等,这也是一个新旧转化过程;区域分化带来热点大城市的房地产投资机会依然存在,但大部分中小城市的房地产投资风险增大,等等。
另一方面,从散户时代步入到机构时代的估值体系重整机会。 整体而言,过去是大企业被低估,小企业被高估,确定性的增长被低估,不确定的增长被高估。今后,就是要让价值投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
经常听到这么一个说法:核心资产已经不便宜了,接下来应该会发生风格切换,成长股行情会起来——这样的观点听起来很有道理,也不排除判断准确的可能性。但是,它存在一个逻辑缺陷。
因为 走势是围绕着均值上下波动,离均值远了,便会出现回归,但不意味着回到均值就不动。 有个成语叫矫枉过正, 也就是说,从下往上回到均值附近后,有可能继续往上,反之亦然。低估的时候叫价值发现,回归的时候叫价值实现,再度偏离均值的时候叫过热或过冷。投资,如果有逻辑依据,就会踏实些,包括资产价格理性阶段逻辑,也包括非理性阶段逻辑。
问:李老师提到过行业的分化和集聚,从行业比较的角度看,分散和集聚的两个行业,哪个更好?比如说,一个行业正在百花齐放,大量新的小公司不断诞生;而另一个行业则是小公司不断倒闭、大公司不断变强,头部效应明显。你会选择投资百花齐放中有潜力的小公司,还是行业集中度上升过程中的大公司(或者对应的行业)?
李迅雷: 应该说,市场份额较为分散的行业大部分属于新兴行业,处在春秋战国时代,机会很多,同时风险也很大。例如,2000年左右的互联网热潮中,互联网企业大量产生,“触网”的上市公司也非常多,估值从市盈率变成了“市梦率”,当时如果能够选对BAT,那就可以获得惊人的回报率,但如果选错,可能血本无归。因此,投资应该要相信二八定律,即选对的概率总是很低的,即便你做再多的研究,对于新兴行业未来存在诸多风险,恐怕很难回避。
因此,我在过去为什么反复强调确定性溢价呢?是因为很多投资者抱有侥幸心理,喜欢投资不确定性高的标的,希望一夜暴富,乌鸡变凤凰,由此导致不确定的股票估值过高,而确定性的股票被冷落而导致估值偏低。所以,我的建议,还是 去投资相对成熟行业中的头部企业,风险收益比会相对高。 因为A股市场正在经历从散户市场转向机构主导的市场过程,即理性的投资者数量会越来越多,资金实力决定了话语权,投机股将来会缺乏接盘者。
问:如果我们A股市场要迎来一场大牛市,增量资金应该是必不可少的,未来增量资金都有哪些来源?我们如何判断增量资金已经开始进场?
李迅雷: 首先,我不觉得在经济增速下行的大背景下,A股市场会有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牛市,但指数的缓慢上涨是必然的,因为 指数走势主要是由大市值股票走势决定的。 今年的增量资金多来自北上资金,这是在A股被纳入MSCI之后,外资进入A股市场的规模大幅上升。
其次,今后外资的A股市场的投资比重还将进一步上升,如印度、韩国等新兴市场的外资的投资市值比重都在20%以上,我国目前的外资占比在5%以下吧,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外资不能不增加投资比重。
第三,从长期看,国内的保险资金、银行理财子公司设立的基金、社保基金、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的入市规模还将持续上升,一是增量部分入市规模可观,二是存量部分会逐步提高权益资产投资的比重,如 目前保险资金投资权益类资产比例的上限是30%,而行业实际运用比例为2264%,还有一定空间。
股市从来都不缺资金,缺的是信心。只要信心提升了,各路资金将会纷纷入市。现阶段只是外资的被动入市居多,为的是MSCI的配置需要。因此,我国要观察的是基本面是否改善,如果基本面改善了,则股市马上会有涨势,因为A股市场的效率一直比较高。
问:近几年,随着P2P行业的出清、地产市场调控、资管新规等,高收益率的资产越来越少,过多的资金追逐过少的优质资产,市场似乎迎来了一轮新的“资产荒”。想必很多读者都非常关心,从现在往后看3年5年甚至10年,普通居民还能配置什么资产?
李迅雷: 从发达市场的居民资产配置结构看,金融资产配置比重远高于房地产,存款类资产配置比重比较少,个人投资者买的基金类产品比较多。我想,未来中国也会像成熟市场的居民一样, 增加对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重,或把钱交给机构投资者去理财,即购买基金产品。 此外,随着资本市场的开放,国内投资者应该增加对海外资产的配置比重,如目前港股通、沪伦通都已经开通,投资一定要有全球化配置资产意识。
在全球经济增速下行,甚至有可能出现衰退的大背景下,投资者还应该有防范风险意识,其中,对家庭资产的流动性管理显得很重要。如果专业一点的话,可以选择外汇、贵金属或商品期货、股指或国债期货等对冲工具,以防范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此外,由于今后全球经济进入低增长、高震荡模式,各国之间的冲突会多于合作,导致全球风险加大,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避险意识提高,因此, 如果业余一点的话,像黄金这类贵金属作为避险性品种,值得长期增持。
问:房地产市场一直是老百姓最关注的财经话题,单聊这一个话题,都能撑起来很多场访谈了。早先有经济学家预判“2019年是楼市大底”,似乎是在暗示我们抄底;去年年底你做出过判断,认为“2019年房地产将进入减持窗口”。从整个行业来看,今年有200多家房企破产,行业集中度似乎正在上升。大家目前担心的问题是,美联储降息可能引起全球的宽松大潮,国内可能也会慢慢宽松起来,“资产荒”之下,我们的楼市未来会不会再次步入上涨通道?或者说,未来有可能形成“一二线城市房价继续上涨、三四线城市慢慢下跌”的格局吗?整个房企未来将会是怎样的格局?
李迅雷: 我在今年年初的宏观经济与投资策略报告中曾提出,房地产作为国内居民最主要的大类资产,已经进入减持窗口。我的逻辑是,长达20余年的房地产牛市已经步入尾声,即便利率再降,美联储再推量化宽松政策,它们能改变的只是经济下行的斜率,不能改变趋势。我认为,经济下行的主要原因是结构性问题日益严峻, 这是由于全球性长期和平所引发的难以避免的结构性问题。 此外,长期和平带来的人口老龄化,对房地产的价格也会带来抑制。
从古今中外看, 资产价格总是波动的,长期高位走平的案例几乎没有。 而且不少投资者是贷款买房,即便房价走平,各种持有成本加起来比较,也将导致实际投资亏损。此外,还要关注房地产的流动性,一旦流动性极度萎缩,则投资性购房的持有风险会大幅上升。以上均为减持理由。
从今后看,房地产市场的结构性机会还是有的。因为当前及今后房地产调控的总基调是因城施策,防止大起大落。由于人口流向大城市,所以,三四线城市总体看,房地产库存率会不断提高,一二线城市则相对比较好些,因为需求仍将持续增加。
就房地产行业而言,将加速头部公司的形成。从数据看,房地产行业的集中度在快速上升,很多中小房地产企业会因为土地购置成本上升、融资难度加大而难以生存下去。而龙头房企的优势将更加明显。因此,房地产业的结构化时代已经到来了。
风险提示事件:政策变动风险
(文章来源:中泰证券资管)
郑重声明: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人类的 科技 ,是否已经接近极限 ?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搞明白提这个问题的人在一个什么样的认知体系下提出来的。
任何问题都是在自己的认知体系中产生的 。我觉得人类文明分两个方向,一个是横向发展,由动物的本性也就是兽性,换一句话说是由物质需求为起源的发展方向,我称为横向发展。一个是由内在精神、灵魂为基本需求的发展方向我们称为纵向发展。
那么一个以横向发展方向的逻辑思维方式的认知体系下的问题,按这种认知逻辑问题的本身就成立了。也就有了相应的解释或解答。横向发展方向的认知逻辑体系是这样的。意识——认知——哲学——思想——科学——论证——实践等。那么主要是哲科思脉承载的认知体系,他们认知权重在于与用科学为基本逻辑点出发引发的推理。按人类文明纵向发展方向的——精神文明方式来解答这个问题可能又不一样了。
纵向发展的思脉逻辑关系 :意识是建立在内在精神文明中的灵性,探讨的人类精神方面的东西如:灵魂、鬼神、轮回、天地人三界、道、生死、空与色等等问题。他建立在精神层面的灵性上而成立的意识与认知体系。按照这个逻辑上述问题根本不成立,不肯会应为 科技 的发展导致人类到达极限。
综 上述两个观点说明得出一下结论 。以横向发展方向的人类文明认知方式上述问题成立而也存在这样的担忧。以纵向发展方向的人类文明的意识体系下的思脉方式上述问题是不成立的。
以上个人愚见高人勿喷,谢谢 !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
假如某个人从100年前忽然穿越到现代,见到智能手机、移动物联网、网络支付、人工智能等 科技 产物,他会惊讶成什么样子?
我想,可能用呆若木鸡来形容也毫不为过了。
然后你不妨再试想一下,假如某个人从春秋时期跨越2000多年穿越到清朝,他又会有什么感受?
想必这个人还是会对火器、怀表、自行车等物赞叹不已,但绝不至于用上“惊讶”两个字。
这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 人类 科技 发展并不是线性的,最近100年的增长幅度远远高于前25万年的总和 ,如果绘制成曲线图,那么最后100年的 科技 增长趋势几乎是垂直上扬的。
如果我们再把最后100年分为两段,那么从1920年到1970年这50年所取得的进展,远远不及1970到2020这50年。继续分割还会发现1970年到1995年的进展,不如1995年到2020年;1995年到2010年的进展,不如2010年到2020年。
整个人类发展历程的趋势都是越接近未来, 科技 进展就越猛烈,一直保持加速状态,至今都还没有体现出减速或停滞的苗头,你怎么会觉得人类 科技 接近极限了呢?
任何发展在接近极限之前,都必定会有很长一段时期呈平缓上升状态,在这个平缓期出现之前是不可能瞬间到达极限的。
常有人说,谁也想象不出1000年后的人类 社会 是什么样子。但我想说的是,你可能连50年后的人类 社会 是什么样子都想象不出来。 假如你不经历循序渐进的过程,从现在瞬间穿越到50年后,你必定也会像清朝人忽然穿越到现代一样呆若木鸡。
因为未来50年的 科技 进展,也将远高于前100年的进展总和。现在,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突破以及《工业40实施战略报告》的推出,人类已经正式步入了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
美国的《国家人工智能研发战略规划蓝皮书》;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白皮书》等相关战略计划相继出台,为的就是在这次工业革命中占据先机。
在这个大背景下,未来50年世界各国的主要发展方向就是车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等技术,5G网的架设也正是在为这一切架桥铺路。
除此之外,还有石墨烯、基因技术、量子信息技术、可控核聚变、清洁能源等数之不尽的技术有待突破,可以说现在人类最不缺的就是可发展的技术, 科技 到达极限简直是就是天方夜谭。
随着 社会 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更要无限极的延伸壮大。
每次 历史 上出现重大 科技 跃升,都是掌握了一种开发资源的方式。蒸汽时代,是对煤的使用,电气时代是对石油的使用。
下一个 科技 时代,会使用什么样的能源呢?是核能源还是太阳能能源呢?从效率上看,核能源要强一点,但是核能源在全世界推广有困难,第一个是环保主义者和技术恐惧症患者的阻碍,第二个核电厂也有一定的非安全因素,比如战争中面临的袭击。而太阳能能源具有环保的优势。太阳能几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不会有环境污染,缺点是功率太小。以现在人类的 科技 水平,只能利用太阳给予地球能量的1%,有99%的能量都被白白浪费了。如何提高光伏能源利用率,是未来 科技 的研发方向。从这点看,人类的 科技 远远不会达到尽头。新的 科技 大爆发,必然与一场能源革命息息相关。
现在,之所以有些人认为 科技 发展缓慢,真正的原因不是因为 科技 真的就停滞了,而是因为过去几十年 科技 发展的速度太快了,快到让人目不暇接的程度。一个人天天坐航天飞机,时速3万千米每小时,突然换乘了飞机,时速600千米每小时,就会以为太慢了。实际上,虽然现在 科技 发展的速度依然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正常范围内。每一次 科技 大爆发,都需要一个知识的长期积累,厚积薄发就是这个道理。下一场的 科技 大爆发,需要积蓄新的知识,这需要一个过程,不能一鞠而就。只要我们有耐心和毅力,一定可以等来下一场 科技 大爆发。
人类的 科技 是无止境的。接近极限的说法,只不过是人类目前面临一些瓶颈的 科技 障碍,如果突破一些障碍,那么人类整个 科技 又有一次质的飞跃。记得人类的 科技 开始只有二百年的时间,每一个次突破都带来新的创新革命,这就证明了我们人类的聪明才智在科学研发的道路上是可以到达 科技 的顶峰的。在我看来, 科技 的顶峰是可以这样描述的:1、用设备可以看到宇宙中的暗物,看到光粒子互相穿梭在宇宙中。2、可以制造人体微粒子,让人类永远年轻不老。3、可以穿梭到宇宙遥远的天际。4、重塑宇宙规律,成为宇宙的主人。说得容易做就难了,那么我们人类首先要做的是什么呢?最重要的是微观世界这一块了,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只有了解、创造微观世界才能让高难 科技 做到至极,掌握好了微观世界的科学技术,建设改造宏观世界便可容易多了。所以人类的重点 科技 必须把突破微观世界放在这个瓶颈上。
人类的 科技 是趋于无限的,除非人类被灭亡,就真的到极限了
1、人类的 科技 史不过几千年,真正的现代 科技 飞速发展都是在爱迪生后的这近二百年时间里。人类初步真正认识宇宙的时间和空间也不过是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的这一百多年时间里,
所以说,人类的 科技 现在还处于地球文明的史初阶段,才刚刚开始。
2、我大胆梦想一下人类 科技 将来发展的脉络,不要太介意,人类本身就有幻想的天赋,只是我幻想的更远了一点,可能会有几十亿年,反正是越远越不准确,就当是一个梦境吧:
人类毕将永生, 科技 接近无限!
说实话这个问题用脚后跟想答案都是: 否 !你 太小看 科技 的极限了吧或者说太高看目前人类的 科技 了。
科技 的极限在哪里?所谓 科技 就是将 科学理论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
因此我们不难想象 所谓 科技 的极限就是理论的彻底完备,如果人类掌握了宇宙中所有的理论知识,并且都能够应用,这时候可以考虑下封顶结论了。
然而,我们现在看看理论是否彻底完备了?明显没有,大统一理论,暗物质,暗能量等等一系列宇宙问题还模糊不清,可以说 人类距离理论完备还差的远呢!更不用说 科技 。
很简单的例子就是1899年,美国专利局局长Charles H Duell 就声称人类已经把能发明的东西都发明出来了,一百年前过去了,事实证明说这话的家伙很可笑。
人类的极限其实换个角度想, 科技 确实没有极限。但 人类是否有极限?是否有能力去挑战 科技 极限?
仔细想想人类的发展史,从原始劳动力到蒸汽机,到电力,再到自动化可以说人类发展的非常迅速,但随着而来的是能源问题。
我们可以试想: 如果没能在耗尽化石能源之前搞定核能,是否就意味着人类被锁死了? 或者说从目前来看好像 理论发展过于超前 ,弦论的学说不知什么时候才能验证。
或者说随着人类不断进步, 知识体系越来越大,我们还能否保证一个人在短暂的几十年间掌握这些知识,这确实也是一个问题。
总之, 科技 没有极限,我们需要考虑的是人类是否有能力探寻这个极限?
你认为人类有这个能力吗?
这个问题,无有来头,因为不知道从何说起的。科学是不断往前发展的,哪有接近极限一说?根据哲学的说法,一切思维的发展都是无穷尽的,也包括科学在内。有这样认识的人,可能是认为现在的科学发展水平,在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已经非常完善,或者已经非常先进了,不会再有什么更先进的了。科学是个抽象的概念性的用语,即使具体到某一个具体的科学项目,已经无法再进行研究,认为已经到头了,也只能说在已知的理论或技术方面暂时突破不了,而永远不能说已接近极限。极限一词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性的用语,意思有终结的意思。接近一词则是一个无法确定时间性的概念,也有距离的概念,也可以作为动词来解释,但具体这个时间段有多长,或者这个路程有多远,都是无法确定的。所以这个说法不但不符合逻辑,实际上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总的来说,人类 科技 进步的道路,是由窄变宽,走向无限的广袤。具体地说, 科技 分为科学和技术两个领域。
科学研究是探讨物质的本源:从宇宙的组成和运动规律到无限可分的物质结构:细胞、金属、合金、晶体与非晶体、单质、同分异构体、微观粒子、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日后不断细分的粒子,以及它们的特性(内能、电磁性、光学性能等)和运动规律。无穷无尽,广不及极,深不可测,永无止境。
技术研发则是基于科学研究揭示的物质结构、物质性能和热力学、动力学以及天体运动规律等,制造各种用途的工具/制作厂场,包括仪器仪表、冶金高炉、机床刀具、石化加工、道路桥梁、 汽车 高铁、航天航海、家用电器,……等等不一枚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走向无限。
人类的科技,是否已经接近极限?
首先说下人类 科技 史有多长。人类 历史 从猿人开始,已经有数百万年了。考古学、生物学以及基因学研究认为,大概从800万年前,人类祖先与黑猩猩祖先分道扬镳,不愿再做傻乎乎的动物了,成为“两足直立行走的高等灵长类动物”。考古学的最新发现是,2000年在非洲肯尼亚的土根山地区,发现距今600万年的原初人(土根种)化石,俗称千禧人。这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猿人化石。
人类的 科技 发展史是十分缓慢的,猿人之所以被算作是人类祖先,其中很重要一点是学会用火和使用简单的工具,人们把这个时代叫石器时代。石器时代是漫长的,经历了古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等阶段,历经了数百万年。现代研究一般从250万年前算起,到1万年前结束。
新石器时代结束后,人类进入了原始的农耕时代。中国史学研究把新石器时代以后的 历史 分为上古史、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上古史是属于神话传说时期,我国的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三皇五帝就属于这个时期;古代史从夏商周到元明清一路走来约5000年;而近代史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新中国建立;现代史就是指1949年到今天。
人类文明发展整体呈现逐步加快趋势。从以上 历史 发展脉络,我们可以看出,人类整个文明进步开始是十分缓慢的。石器时代用了几百万年,原始耕作用了上万年,农耕时代又历经了几千年。即便新中国建立后,“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耕作方式也还持续了许久;而真正开始利用自然规律,改造世界走向光明的时代,时间并不长。
如果按照中国的 科技 发展史来看,真正有科学理论和数理化指导的现代科学萌芽,是从近代才开始的。最显著的标志就是1860年由清朝开明人士发起的洋务运动,通过局限性的改革开放,引进了一些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制造技术,让中国从农耕时代开始步入机器时代。
而世界现代科学的起步比中国早多了,比较突出的变化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哥白尼时代,是他发现了日心说,从而动摇了统治一千多年的地心说,动摇了宗教的三位一体神创学说。这以后伽利略、开普勒、牛顿等一大批科学先驱,发明了望远镜等现代科学仪器,力学、光学、数学等科学理论得以创立和发展。以后的科学研究开始真正走向实验验证,以定量分析为主要科学方法的轨道,凭想象和推理,以哲学思想代替自然科学的时代结束了。
这已经是距今500年了。因此可以说,人类真正进入到 科技 时代只有500年的 历史 。
人类已经从黑暗进入光明时代,但文明程度依然很低。这以后达尔文、富兰克林、法拉第、麦克斯韦、居里夫人、爱因斯坦、普朗克等一大批科学大师接踵而至,在他们理论指导下,人类文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17世纪人类进入了以蒸气机为动力的机器时代;19世纪进入电气时代;20世纪进入核能时代,并且很快进入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时代;进入21世纪后,通讯技术、量子技术、宇宙学研究、基因学、航天 科技 都飞速发展,简直是日新月异。
人类从蒙昧黑暗繁重体力劳动时代,进入到光明的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时代。可以说,进入本世纪以来,人类 科技 文明进步进入了呈指数级上升的高速通道。但是这能够说人类 科技 发展就接近极限了,就到头了?其实还早着呢,人类目前的 科技 水平还连初级都没有达到。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我们现在 科技 的日新月异只是自己和自己的过去比,过去发展太过缓慢,现在进入了快车道,当然看起来就快多了。但人类目前有多大能耐呢?在宇宙中人类的力量还十分渺小,就连自己赖以生存的地球都搞不定。
一次大海啸、一个大地震就会让人类损失惨重,吃不了兜着走,如果发生全球性气候改变、地壳板块大变动、全球性火山爆发等巨大灾难,人类就有可能会被灭绝。这一切都是因为人类目前的 科技 文明能力还很弱小。
那么人类有没有战胜地球最大的灾难的能力呢?当然有,只要给人类足够的发展时间,人类文明能力就会得到巨大提升,不但能够战胜和掌控地球,还能够掌控太阳系乃至银河系。这就是所谓宇宙三级文明理论。
宇宙三级文明的衡量标准。这个理论由前苏联科学家卡尔达舍夫于上世纪60年代创建。理论问世后,尽管在科学界一直存有争议,但得到多数科学家,尤其是寻找地外文明以及人类未来文明发展趋势的研究者们认同。这个理论把宇宙文明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级是行星级文明,是最低级别的文明;第二级是恒星文明,是中等级别的文明;第三级是星系级文明,是高等级文明。
划分这三个文明的标准,是以所在星系和恒星的能量为基础,文明能够控制多大能量用于宇宙星际通讯的能力来划分。控制利用的能量达到恒星辐射到文明所在行星的总量时,即实现了一级文明;控制利用的能量达到本级恒星发出的能量总和时,即实现了二级文明;控制利用的能量总和达到本级星系的能量总和时,即实现了三级文明。
作为人类,就是以太阳辐射的能量和银河系总能量辐射为依据。太阳总辐射能量约为37810^26J/s(焦耳/秒);太阳辐射到地球的能量,是太阳总辐射量的22亿分之一,约为17210^17J/s;银河系的总能量辐射约为太阳的2000亿倍,即75610^37J/s。
人类文明现在达到的等级。根据BP公司(英国石油公司)发布的《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0》数据,2019年世界总发电量达到27万亿度,每度电相当于3600000J,全年发电提供的总能量相当97210^19J。这个总量如果折算成每秒能量就只有约3110^12J/s,只相当一级文明控制能量要求的00018%,连01级文明也没达到。
而且这些发电总量只有很少一部分用于宇宙星际通讯,因此如果按照卡尔达舍夫三级文明标准来衡量,我们人类文明还多低级就知道了吧?不过科学界早就认为人类能源使用量已经达到了210^13J/s,达到了073级文明,这大概是把人类吃喝拉撒烧柴烧煤烧油烧气的能量都算上了吧。
但不管怎么说,人类文明都还是处于很低级阶段。根据这个文明升级要求,文明指数升级的能量需求是以数量级增长的,文明每升级01指数,能量都要增加1个数量级,即10倍。这样一直叠加,要达到一级文明,人类控制使用的能量总量要在现在基础上增加上千倍;达到二级文明,则需要在一级文明上增加能量控制使用量100亿倍以上。
人类文明升级的最主要瓶颈是能源。从上述文明升级的标准看,能源的需求是成指数级增加的,这样,依靠化石燃料人类是无法达到一级文明的。只有开发可控核聚变,将海水中的重氢都用于人类发电,才有可能实现人类一级文明;而要实现二级文明,即便是榨干所有海水里的氘,也无法取得那么巨大能量,因此只能将太阳包裹起来,将太阳能量全部据为己用,才能够满足能量需求,这就是戴森球的来历。
三级文明理论,戴森球理论,这几个文明升级理论是一环扣一环的。有人对戴森球理论嗤之以鼻,认为这简直就是扯淡。但人类文明升级需要这么巨大的能量,如果不做戴森球是无法实现的。这也是科学家们寻找地外文明时所用的依据,如果宇宙中存在达到二级文明程度的文明体,就会对本恒星系进行改造,建设戴森球包裹恒星,这样我们就能够观测到那里的恒星光变异常。
可惜,迄今为止,天文学家们巡天扫描了数百万颗周边恒星,虽然曾经发现几颗疑似戴森球现象,但后来都没有得到证实或被否认,也就是说没有可靠证据证明我们看到的宇宙中有二级文明存在。
通过这些分析,你还会认为人类 科技 已经到达极限了吗?我只能说,人类 科技 文明现在还只仅仅开始起步,未来的路还很长,还必须取得一个又一个的理论突破,才能让人类 科技 文明不断升级。
人类文明未来之路很长,只要不毁灭就有希望。有科学家预测,人类要达到一级文明还需要奋斗200年;要达到二级文明则需要奋斗5000年;要达到三级文明呢?目前还无法预计,但普遍认为至少需要亿年以上,甚至10数亿年。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人类文明能够持续这么久吗?或许几百年,或许几千年,人类会被天灾人祸摧毁灭绝吗?现在谁也不知道。但科学界的共识是,人类文明发展得越持久,抵御灾害的能力就越强,被灭绝的可能就会呈指数递减。
达到一级文明,人类就再也不怕来自地球的天灾人祸,就可以完全 *** 控我们的家园;达到二级文明,人类就不再惧怕来自太阳系的天灾,太阳也会成为人类掌控的小小寰球;达到三级文明,人类就不再惧怕几乎任何的宇宙灾害,只有宇宙毁灭或意识消亡才能灭绝人类了。
人类能否实现文明升级,关键是未来几百年遇到的各种灾害,能够在人类可承受范围内,不至于灭绝。这是一个很长久的问题,是未来的问题,是人类的子孙万代的问题。但人类必须从现在开始,一代接着一代的努力,首先自己不要作死就不会快死,各国要摒弃私念,团结协作,科学发展,人类血脉才能延续更长久。
其实对于华为和阿里巴巴来说,这两家企业作为硬件行业以及软件行业的头部厂商,在国际的影响力都是非常大的,我们知道阿里巴巴由于马云的自带流量在世界范围内,名声特别广,当然华为也不差,因为作为通信行业的巨头,是很多国家通信领域里的方案解决商。我们知道,阿里巴巴作为一家电商企业,因为马云的个人魅力以及战略眼光,汇聚了诸多的精英,在草根时代,马云就已经规划了将来的事情,这一点颇有孔明隆中对的感觉,似乎马云在很早之前就已经知道阿里巴巴如今会发生什么。
这一点是很神奇的,而在阿里巴巴进军电商行业之后,面对着国际巨头ebay的强势阻击,并没有败下阵来,反而是把不可一世的ebay赶出了中国,从此马云一战成名,阿里巴巴也一战成名。
那么如今来看阿里巴巴的商业帝国实在是太庞大了,以电商为基础,辐射周边,如今旗下的商业版图已经非常巨大,同时还有支付宝这个未上市的超级巨头,对于阿里来说,在国内的电商界以及移动支付金融领域,几乎是没有对手,腾讯的微信支付,虽然制造了不少的麻烦,但本质上来说,支付宝的确是独孤求败。
我们再来说说华为,人都被穷困潦倒,背负着200万的巨债,被公司除名,同时家里几口人挤在一间破屋子里,又借款,创立了华为,嗯在那个艰难的岁月里,任正非与马云一样预示着未来,他向华为的兄弟们说,将来的通信行业领域,华为必有1/3。
忽然发现伟大的人物都有相同之处。而华为从小小的交换机就开始与国际巨头竞争,到如今成为通信行业领域的巨头,5G技术的拥有者,很难想象一家私企能够有如此巨大的成就,毕竟整个中国在很多领域内都缺乏核心技术,但华为如今拥有的恰恰就是通信领域的核心技术。
华为在做基础领域的通信工作之外,还做了一把移动终端华为手机,但没想到华为手机携带此品牌荣耀,成为国内绝对的霸主,在全球销量也排名第二,如今更是有了自己的核心芯片,麒麟处理器。
阿里巴巴与华为在国内都属于绝对霸主!
我们都知道互联网行业相比于传统行业来说的确是有很大的优势,因为其不属于重资产模式,往往一个星期的idea,一个好玩的APP就可以跨疆域的传播。
那么显然,作为互联网巨头的阿里巴巴,的确相对于做传统通信行业的华为来说,是有优势的,就好比华为在通信行业所做的是幕后工作,而阿里巴巴则做的是台前的工作。
加上我们知道马云这个巨额流量,阿里巴巴名声早已传播四海。尤其是当年打败了不可一世的ebay,让让阿里巴巴在整个互联网界声名鹊起。
如今加上阿里巴巴的出海政策,比如支付宝国外叫ALIpay,以及全球海外购双11等等的一些政策刺激,让阿里巴巴在海内外的名气非常大。
这一点华为就处于劣势,因为华为属于通信基站,一般来说至于电信公司打交道,鄂a普通用户接触华为也只是通过华为的手机终端,但显然华为在海外的影响力远远像在本土这样,这样一来,华为在海外的知名度可能也仅限于行业内的人士。
刚聊完腾讯再聊聊阿里。这个世界上,目前还有哪家中国公司比华为的影响更大呢?显然是没有的。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毫无疑问是华为公司比阿里巴巴的影响大的多
美国无疑是这个地球上最牛逼的国家,以美国那么强大的国力, 历史 上有没有美国要联合其他国家大规模全球打击一家私营企业的?很显然非常的少,而且我们也没见过我国外交部发言人频繁为一家中国企业发声和美国硬杠,所以华为在5G的事情已经上升到近乎国家层面的针锋相对,就这方面的影响来说,建国以来的企业都没有能超过华为的,虽然华为本身也不喜欢这种影响
对于阿里来说,阿里的影响仅限制于国内。在国内,华为没有涉足终端领域之前,一贯是低调的作风,而阿里是一贯高调的作风。网络上马云高屋建瓴的讲话到处都是,马老板给全国人民群众带来了无数的发财机会,阿里强大的宣传机器让阿里巴巴有一些成绩必然宣传的人尽皆知,相对国内的其他互联网企业,能比阿里高调的也就只有锤子了。
而华为的任正非,在5G出事之前,露面的机会很少很少非常神秘。例如我国网络机顶盒或者智能摄像头大部分用的都是华为海思芯片,华为的无线和有线通信早就占据我国半壁江山,这些华为都比较低调,很少宣传。
笔者认为,除终端外华为的低调是因为华为还是以实业为主,而阿里巴巴的高调是为了在虚拟经济赚更多的钱。举个例子,互联网金融几乎是马云高调促成的,由于只讲金融不讲风险,结果蚂蚁金服支付宝赚个盆满,现在留下一地鸡毛没人打扫
阿里在海外的影响远不如华为,主要原因是阿里由于主营业务并没有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同时阿里在国外的竞争对手非常成熟,一旦离开中国政府支持这个土壤,阿里被国外用户接受的力度并不高。而且国外崇拜的是微软、谷歌、特斯拉、Facebook这些蹲在硅谷真正 科技 领先创新的企业,马云的营销性质的高调语录在国外是不吃香的。
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力的企业,除去销售规模的加成,必然都是高 科技 企业,也就是真正有骨头真正能打的企业。
那我们用具体的数字比较一下华为和阿里吧。首先从世界500强来比较,华为排名72,阿里巴巴排名300,华为远高于阿里
从研发投入来看,华为研发投入排名世界前五,2018年研发投入接近1000亿人民币,是阿里巴巴的3倍。不过这也和华为聚焦的领域比阿里巴巴广泛有关,阿里巴巴在中国的研发投入还是非常值得钦佩的
从各自领域范围来比较,我们不算华为的基础通信以及阿里的购物平台这些互相没有交集的领域。我们比较两家在下一代互联网的技术的底蕴,主要包括人工智能、云、物联网、5G应用方面的实力
人工智能能力方面,华为是远超过阿里巴巴的,这个得益于华为的AI芯片排名全球第十二(唯一一个中国上榜公司),华为在消费者、通信等人工智能的端到端的产业链上的底蕴远高于阿里巴巴
从公有云来看,阿里云是国内当之无愧的NO1,全球前三的实力也是硬实力,而华为云连国内前五都排不进去。但是华为云计算在全球的影响力我觉得是大于阿里,主要是因为阿里云得益于中国市场,而华为云市场虽然不如阿里,但是基于ARM自研鲲鹏芯片的云服务器在国内也是唯一国产化的服务器,华为服务器全球出货排名前5,阿里暂时还没有服务器自研能力。
从物联网看,华为在工业物联网上是全球主流玩家,NB IOT标准的主要领导者。在家庭物联网上虽然华为目前和阿里一样刚刚起步,但是也是国内很多家庭物联网设备芯片的供应商,也就是阿里有的华为有,阿里没有的华为也有
从5G的应用技术来看,5G及5G的应用技术(如无人驾驶、远程医疗)基本是没阿里巴巴什么事情的,而且阿里也没有布局5G在To C和To B相关的底蕴,因此阿里巴巴这里肯定输了
所以很明显,阿里的技术底蕴除了阿里云之外,和华为相差很远。这还不算华为在数通和无线等基础通信领域全面世界前三的硬实力,也没有计算华为在移动终端领域全球的影响力。因此阿里在国际的影响力显然是比华为差的远,但是阿里的营销能力和马老板的讲话能力倒是远超华为
华为有这么大的国际影响力的原因,也就是因为华为在涉足的领域都能拥有核心软硬件的竞争力,做到全球领先。相反阿里巴巴目前来看,除了云计算有这个能力,其他领域均不如华为。
两家都是中国好公司,还希望华为继续前行,阿里能够脚踏实地的在其他领域多加加油 。
说实话,将华为和阿里巴巴放在一起比较影响力,就象拿科学家与演员、运动员放在一起相比较。即便是居里夫人,也未必比得上秀兰邓波尔、科比布兰恩特,更别说一般的科学家了。
我们并不认为阿里巴巴没有 科技 含量,互联网本身就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是,由于电商的普及以及马云的善于造势,阿里巴巴的国际影响力当然要比华为强了。别的不说,仅电商一块就足以让全球多数人都知道阿里巴巴。加上马云的演员特技,华为怎么去与阿里巴巴比影响力呢?
但是,从中国经济的国际影响力以及未来经济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发达国家的重视程度来看,阿里巴巴怎么也无法与华为相比,无法认为其影响力会超过华为。不然,为什么美国不限制阿里巴巴,而拼命阻止华为进入。不仅如此,还要鼓动其他国家一起阻止华为呢?不就是因为华为太强华为有太大的国际影响力吗?
所以,千万不要把诺贝尔奖与奥斯卡奖、尤其是环球选举联系在一起,不可比,也不好比。
阿里和华为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两者在各自的领域上在国际上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是要说哪个在国际上更有影响力,那肯定是华为。不过马云在国际上应该要比任正非更有影响力。
虽然目前阿里巴巴也在积极进行国际化战略发展,但是在国际业务布局以及国际业务上跟华为还是有较大差距的,在这不是追捧华为,而是可以通过先关的数据来对比得出。
2018年全球品牌咨询公司“Interbrand”公布了2018年全球最佳品牌榜单的TOP100,其中华为是唯一入选品牌100强的中国公司,排名世界第68位,这是华为连续5年入围榜单。而阿里巴巴并没有上榜。
2019年2月全球WPP与凯度在北京发布《2019年BrandZ™中国出海品牌50强报告》,在中国出海50强排名当中,华为的品牌力得分是1862,排名第一,阿里巴巴的品牌力得分是1624,排名第三。
根据华为2018年的财报显示,2018年华为中国区营收3722亿元人人民币,占比516%;欧洲中东非洲收入2045亿元人民币,占比284%;亚太收入819亿元,占比114%;美洲收入479亿元人民币,占比66%。也就说华为差不多一半的营收来自国际市场。
而阿里巴巴的国际业务占比就相对比较小。目前阿里巴巴的2019年财年年报还没有公布,但是根据2018的第一季度财务数据显示,该季度阿里巴巴国际零售业务收入达4316亿元,同比增长64%,国际营收占比11%。这个跟华为国际业务占比50%左右还是有不少差距的。
最近几年阿里巴巴也在大力布局国际业务,比如投资数十亿美元通过投资Lazada,阿里巴巴进一步锁定了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和菲律宾在内东南亚地区的6亿消费者;投资了印度零售电商BigBasket和Snapdeal,并收购了移动支付平台Paytm的大部分股权;以75亿美元收购中东地区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移动电商平台Trendyol,其拥有超过2000多个商家和1600万的用户;菜鸟物流和速卖通联合推出的覆盖2亿消费者的南美专线;在卢旺达建设非洲首个eWTP试点,帮助非洲的中小企业等等,目前阿里巴巴大概有1亿左右的全球用户。
但是阿里巴巴的国际化步伐都是在最近这几年才开始的,而华为的国际化很早就开始,目前华为的运营商业务和手机等消费者业务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较大的份额。
比如目前很多国家的运营商都使用的是华为的基站,而华为手机最近几年在国际上的销量更是大放异彩,目前华为手机销量排名全球第三,很多国家居民都使用的是华为手机,保守估计目前华为产品直接和间接影响的全球人数至少达到30亿以上。
截止2018年末,华为在海外设立22个地区部,100多个分支机构,36个培训中心。
目前华为有188万员工,业务遍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30多亿人口。在188万员工当中,外籍员工占比大概是20%,相当于4万左右。此外华为还有一个“未来种子”项目,已在108个国家和地区撒下希望的种子,比如2018年有4700多名来自全球各地的优秀大学生来到华为总部参观和学习,这些人都会直接或间接帮助华为提升国际影响力。
至于目前阿里巴巴有多少海外机构和员工,目前暂时没有一个具体的统计数据,但是比例应该不会太多,因为阿里巴巴主要从事的电商业务,大部分员工和机构都是在中国。
相对来说,目前任正非要比马云低调很多,很多人可能知道华为,但是很多人却不知道任正非,但这也掩盖不了任正非的卓越领导力。
华为的国际影响力比阿里巴巴大,但是马云的国际影响力比华为大。
不过华为、阿里巴巴都是民族企业的骄傲,都是全世界最伟大的 科技 公司,任正非和马云都是全世界最伟大的企业家,也都是最值得尊重的企业家。
华为的业务遍及全世界,华为目前是全世界最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并且是全世界销量第二高的智能手机品牌,华为在全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开展了业务,服务了超过世界上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2017年,华为全年的营业收入超过了6000亿,其中超过一半是来自海外市场。
到目前为止,华为拥有全世界超过160个不同国家的超过18万名员工,海外员工中是当地员工的比例超过了70%之多。华为拥有超过7万件行业专利,并且其中一半也都来自海外分公司的贡献。
可以说华为是货真价实的国际 科技 巨头,并且收入结构合理,消费者业务与企业业务分布合理,并且海外营收和国内营收结构 健康 ,并且在5G通信、电信设备、移动处理器方面都有都有很多行业专利,当之无愧的行业巨头。
阿里巴巴目前的业务主要还是集中在国内市场,不管是淘宝、天猫、阿里巴巴,还是阿里云、支付宝,其实出了国门基本上还是没什么人用的。
阿里巴巴在海外的业务,基本上还都停留在帮助外国人把东西卖到国内来,目前还没有真正实现将国内的东西卖到海外,支付宝基本上也都是外国商户为了方便国内出国 旅游 的游客使用而开通的,基本上很少有外国人使用。
不过阿里巴巴也在试图改变这样的格局,比如投资东南亚电商Lazada,投资印度移动支付企业paytm等等,都是阿里巴巴在寻求国际上的突破,真正早日实现国际化,但是这跟华为的真正国际化比起来还有很大的差距。
一组大数据显示,华为人在2017年、2018年全世界的航空里程在中国排名第一,这就可以说明华为国际化有多么好,但是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却为人非常低调,基本上很少公众露面。我记得之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就是关于低调的企业家的,其中任正非就是这其中的代表人物。
要知道马老师在各国出席活动,都是跟很多国家的政要、元首会面的,这不是一般企业家能享受到的待遇的。
马云就不一样了,马老师几乎全球各地到处跑,其实马老师这样做对于中国的企业家是非常有利的事情,相当于是对中国企业背书,提高了阿里巴巴的国际知名度,更提高了中国企业的国际知名度。
马老师还是联合国和持续发展目标的倡导者,是联合国青年创业和中小企业特别顾问,并且最新还履新了联合国数字合作高级别小组的联合主席三个职位,每个职位的年薪是1美元,想想还是很激动的,毕竟比马老师的薪水都高。
并且不要以为马老师这个职位是虚职,是要真正做事情的!马老师在南非、马来西亚、韩国等众多国家多次对于青少年创业进行指导、演讲,而且马老师还倡导了阿里巴巴的公益两小时,蚂蚁森林、阿里公益等众多项目都是在马老师的影响下开始做起来的。
因此整体来说,华为的国际影响力比阿里巴巴大,但是马云的国际影响力比认证非大。
华为,17年华为世界500强排名83,阿里世界500强排名462。这两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最重要的是华为的产品可以卖到全世界,阿里也就在国内混了。
然后是个人看法,我觉得这两公司都不咋地。这两私企身为国内龙头企业,公然带头违反劳动法。劳动法规定一周工作8小时,双休,一周加班不得超过8小时。华为,阿里呢,都是996。人家谷歌中国,微软中国怎么就是8小时,双休呢?在说你华为在美国,欧洲的分公司,你怎么不让人家外国佬尊守你996呢?所以我建议it工程师最好去谷歌中国和微软中国。远离坑比私企。
没有可比性,单纯影响力是阿里,阿里就像个影视明星,家家户户认识,华为就像中国自己的科学家!对老百姓来说,如果不是华为这几年搞手机,很多人还不认识这家公司!很多人都不明白,阿里巴巴是顺势而为,华为是逆流而上!在我们通讯的圈子里,华为真是很多人的神,因为他的技术,因为他的管理,都是无可取代!现在淘宝思路是抄袭亚马逊,微信是抄袭脸谱,基本中国大部分的所谓创新基本是抄袭的,抄袭再加上商业模式和中国人口红利,况且还抄的四不像!最起码亚马逊没那么假货吧!当然阿里的影响里不容技忽视,毕竟马老板身价在那,小老百姓不好指手画脚的!没有黑谁,没有捧谁,见解不同而已!而且华为倒闭了,老百姓确实感觉不到,但是中国的通信技术商业化全球化脚步最少落后十年,但是阿里倒闭了,很多公司会替代他,而且是绝对性短时间的就能取代,如果放开限制,连腾讯都会死!因为百度死一万次都不止了!
华为是硬件行业的翘楚,而阿里巴巴则是软件行业的领头羊。两家公司在国内外的影响力都很强大。但若是以国内外影响力来看,华为当然要比阿里巴巴差着一大截。因为,华为毕竟是通讯行业的领军企业,而阿里巴巴则是稳坐电商领域的头把交椅。人们对通讯行业了解不多,而对电商领域的事情却能如数家珍。
阿里巴巴究竟强在哪里呢?首先,电商平台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很多人买东西都离不开网购,足不出户就能使到心仪的商品。但对于华为手机,大家是可选用,也可不用。况且电商还喜欢造节,不仅国内老百姓喜闻乐见,而且还吸引海外网民也来参与诸如双11这样的节日。所以,阿里巴巴在全球的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
再者,阿里巴巴平台能直接或间接的提供很多就业岗位,谁也不能忽视阿里电商平台的存在。就连美国总统特朗普也要接见马云,而马云则可以立即承诺替美国解决100万人的就业问题。只是后来,中美发生贸易摩擦,马云的承诺只能作废。现如今,欧洲国家的都要接见马云,马云也被联合国聘用。而对于华为来说,只在自己领域有影响力,而且产品很容易被替代。
最后,阿里巴巴的马云,除了每年造就了数万亿的网络交易量,还在物流、外卖、快递、金融(包括小额理财、开设小贷公司)、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等领域有投资。毫不夸张的讲,阿里巴巴早已嵌入中国人的生活中去了。可能阿里巴巴关门,还有别人顶上来,但若是阿里在所有领域都退出,那国人的日子就没法过了。而华为虽然占了25%的全球市场份额,营收超过BAT三大巨头的总和,但对咱中国人的影响力还是比阿里巴巴差上很多。
当然,近年来华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在不断上升:一方面,由于美国政府对华为输美通讯设备,以及华为在美并购高 科技 企业采取遏制措施,所以,全球各国都对华为产生了浓厚兴趣。更关键的是,华为在5G领域的迅猛发展,让欧洲国家也感到为之惊愕。一些欧洲国家也向华为抛来了巨额订单,而美国的高通却痛失5G订单。
另一方面,作为一家民营 科技 企业,华为能在中高端芯片研发领域取得突破,这让世界对中国的科枝领域获得的成果不敢轻视。华为早在2009年就研制出核心芯片,这对于中国减少对美国的英特尔、高通等企业的依赖起到积极作用。目前,华为在中高端芯片研发领域在国内无人能及。其影响力也在逐步快速上升过程中。
谁说华为在国内在国际无可替代?能取代华为的公司多着呢。国外有思科爱立信,国内有中兴大唐。而且在国内,华为也不存在垄断地位,中兴大唐还是有不小的市场份额呢。国际上,华为也没超过30%市场份额。这次美国人要搞华为是因为一直以来霸道惯了不允许中国企业掌握话语权因为对思科造成了市场竞争压力。美国人同样害怕阿里入侵,去年特朗普就不准蚂蚁金服收购美国的一家移动支付公司。当然,阿里巴巴也可以被取代,但阿里巴巴帝国版图实在太过于庞大,涉及到的民生领域太深太广,一旦这种平台被取代,老百姓会产生短暂性的不适应。因为你不确定取代者腾讯或者京东的公司服务品质。但华为一旦被竞争对手取代掉你会根本没有知觉,你放心好了,网络不会中断的。那是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需要应对的事情。
当然是华为。阿里巴巴是一家互联网企业,提供的是服务,存在极大的替代性。亚马逊就是替代者。我可以用阿里巴巴旗下的购物服务,我也可以使用亚马逊的网上购物。并且,使用替代者的成本并不会更高。
但华为就不同了,它是一家硬件企业。硬件产品就具有排他性,不能够同时使用华为和别家企业的产品。比如,在三星和华为的智能手机之间,消费者一般只能选择一个。在两者性能差不多的情况下,消费者自然会选择价格更低的那个。这几年三星手机销量增长乏力,华为迅猛增长就是这个道理。
现在华为的多个产品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已经位居首位,比如电信设备、核心路由器。2017年全世界电信运营商外包市场收入达到了670亿美元,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外包商还是华为,占比27%。核心路由器是通信网络中最关键的设备,相当于电脑的CPU。在该领域,华为在2017年级击败霸主思科,登顶全球。在智能手机领域,2018年华为除了206亿部,排名全球第三。
在海外的认知度和影响力,华为是远远大于阿里巴巴的。华为约有一半的营业收入来自海外,比如2018年华为全球手机销量20600万部,其中海外销量月8700万部,占比42%。而阿里巴巴海外营收比重只占四分之一,远低于华为的二分之一。
现在的华为在很多领域已经攻城略地,西方同业竞争者诺基亚、爱立信、思科已经倍感压力。甚至鼓捣政府出面,出台华为禁入措施,建立“防火墙”。如果不是忌惮于华为的实力,或者如果华为还是本世纪出的华为,西方巨头会害怕吗?
海康威视是国企。
海康威视是全球领先的以视频为核心的物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致力于不断提升视频处理技术和视频分析技术,面向全球提供领先的监控产品和技术解决方案。
海康威视的营销及服务网络覆盖全球,目前在中国大陆34个城市已设立分公司,在中国香港、美国洛杉矶和印度也已设立了全资和合资子公司,并正在全球筹建更多的分支机构。
扩展资料:
全球战略
海康威视非常注重全球化经营战略。产品已经成功应用于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尤其在高端应用场合成为首选品牌,以其稳定卓越的性能受到广泛好评。
海外销售收入已经连续几年保持100%的增长速度,国际市场已经逐步成为公司销售收入的重要来源。
在香港、美国洛杉矶和印度也已设立了全资和合资子公司,在美国、欧盟、俄罗斯、印度、中东、东南亚、非洲等世界各地,与众多全球知名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海康威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