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发烧而生”是小米的产品概念。“让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的乐趣”是小米公司的愿景。小米公司应用了互联网开发模式开发产品,用极客精神做产品,用互联网模式干掉中间环节,致力让全球每个人,都能享用来自中国的优质科技产品[3]。小米已经建成了全球最大消费类IoT物联网平台,连接超过1亿台智能设备[5],MIUI月活跃用户达到242亿[6]。小米系投资的公司接近400家,覆盖智能硬件、生活消费用品、教育、游戏、社交网络、文化娱乐、医疗健康、汽车交通、金融等领域。
2018年7月9日,小米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4]。2019年6月,入选2019福布斯中国最具创新力企业榜[7][8]。10月,2019福布斯全球数字经济100强榜发布,小米位列第56位[9]。12月18日,人民日报“中国品牌发展指数”100榜单排名30位[10]。
2020年1月3日,上榜2019年上市公司市值500强,排名第53。[187]
2021年3月30日,小米集团在港交所发布公告,正式宣布进入造车领域[206]。同日,小米启用新Logo[207]。
2021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第二季度数据,小米全球市场份额均超越苹果,晋升全球第二,同时小米也是全球以及中国区增速最快的智能手机品牌。[230]
公司名称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1]
外文名
Xiaomi Corporation[15]
所属行业
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1]
成立时间
2010年3月3日[1]
法定代表人
雷军[1]
总部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安宁庄路小米科技园
经营范围
电器、数码产品及软件
公司类型
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1]
公司口号
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 [16]
年营业额
约 2979520 万美元(2019年)[17]
员工数
18170 人[17]
创始人
雷军
董事长兼CEO
雷军
总裁
王翔
市值
430964亿[18]
股票代码
01810(香港联交所股份代号)[19]
企业类型
上市民营企业
世界500强
422(2020年)小米之家有提供全屋智能家居定制服务,即“小米生活定制”。该服务涵盖了家庭整体解决方案设计、设备选型、安装调试、售后保养等全流程服务,并且根据不同的需求、房屋结构和用户喜好,为用户量身打造个性化的智能家居方案。就在最近,小米发布了第二季度财报,公司营收878亿元,同比增长640%;经调整净利润63亿元,同比增长874%。而从小米的报表来看,这一季小米在海外市场的收入高达436亿元,同比增长816%,占总收入497%,算是相当不错的了。
小米在财报中有分析称,2021年二季度较一季度收入有所增加,主要是由于智能手机、IoT与生活消费产、互联网服务等部分收入增加所致。其中,2021年第二季度,智能手机的ASP上升,主要是由于公司高端智能手机的销售额增加所致。
小米电视在中国市场已经连接10个季度销量排第一了,而在全球也排第5,可以证明小米的产品是受大家喜欢的。
小米的物联网方面,目前小米的AlOT平台已经连接的设备数高达374亿台,这或许意味着小米的AlOT平台,已经是全球连接数最多的物联网平台了。
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主要是因为小米在基因中就蕴含着创新精神。
在最新的《人民日报》内容当中还有一个知名大厂被点名表扬,那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小米。我们都知道,小米早在几年前就实现了自研澎湃芯片的量产,在上个月更是将澎湃C1的芯片装在了刚发布的新机——小米折叠屏手机MIX FOLD当中。
小米在北京的智能工厂,这家工厂又称“黑灯工厂”。至于为什么这么称呼,据说是因为在生产小米折叠屏手机MIX FOLD时,该工厂从加工过程到安装途中都做到了全自动化,全程没有一个人工参与,就连工厂里的照明灯也不需要打开。“黑灯工厂”之称也因此而来。
其实小米的胜出并没有花哨的秘诀,而是依靠持续不断的创新。小米在屏幕、影像、充电、工艺等核心技术领域,近年来厚积薄发,多方位引领行业创新。全力冲击苹果最优势的高端市场的小米,最终拼出了属于中国品牌的全球第二。
为了呈现更好的产品,小米在技术和创新上都有很大的进步,单单是2021年第一季度,小米的研发支出达到30亿元,同比增长61%,持续性增长的研发投入,让小米在技术方面取得了接连突破。
充电方面,小米已经实现全球领跑。小米11Ultra首发了硅氧负极电池,高能量密度、高寿命、高性能的硅氧负极电池,提升了新的行业门槛。5月末,小米公布了全新一代的快充技术,行业范围内首次实现200W有线快充+120W无线快充的规格。
相信小米能够成功,相信小米在未来的日子里,小米能够坚持初心、越战越勇,加油!
雷军 曾透露, 小米 公司打算做处理器芯片时,特地向大量的行业人士进行了请教。
很多业内人士告诉 雷军 ,芯片行业至少需要 10 亿人民币才能起步,并且预计要持续投入 10 亿美元,花费 10 年时间才会有相应的结果,仅仅是会有 结果 ,还不一定产生有效的 成果 。在这个过程中,还面临诸多未知的风险。
事实上,早在 2014 年, 小米 就和 大唐电信 旗下的 联芯 科技 进行了技术 合作 。大唐电信将旗下全资子公司 联芯 科技 有限公司开发并拥有的 LC1860 平台,以 103 亿元的价格,许可授权给了北京 松果 电子有限公司。
然后,以 联芯 科技 的前期研发团队为基础班底,融入 小米 公司的部分成员,共同组成了 松果澎湃 芯片的研发团队。最后,也正是得益于这次与 联芯 科技 的合作,才让 小米 在如此快速的时间内,实现了 澎湃S1 芯片的量产。
外界盛传 小米 松果 澎湃S1 仅是 联芯 科技 的芯片换了个马甲,尽管这种说法不是那么靠谱;但是相对于 小米 公司团队的新加入, 联芯 科技 前期进行基础研发的技术性积累,对最后量产 澎湃S1 芯片来说无疑是贡献最大的。
——澎湃S1芯片处于什么水平?
从CPU上看, 小米 松果 澎湃S1 处理器和 华为 海思 麒麟650、 高通 骁龙616 / 625 、 联发科P10 基本类同 , 均采用 ARM 的 Cortex A53,同样都集成 8 个 Cortex A53 CPU 核心,差异性也在于主频高一点,或者低一点。
从制造工艺分析, 小米 松果 澎湃S1 采用的是 28nm HPC+制造工艺;相比之下, 华为 海思麒麟 650 采用的是 台积电 16nm 制造工艺;高通骁龙 625 采用的则是 三星 14nm 制造工艺。仅从制程比较, 澎湃S1 并无优势。
小米松果 澎湃 第二代芯片,如今已经接近两年没有任何实质消息。倒是外界盛传 澎湃S2 芯片流产无数次,由于芯片的质量、性能不达标而造成 小米 公司的巨额 亏损 。所以,很多人都觉得 小米 公司或许会因此而 放弃 研发。
然而, 小米 工程师似乎不那么认为,并亲自回复了 米粉 的疑问,说澎湃第二代芯片还在研发中,并保持着持续的投入。(令人 尴尬 的是, 小米 工程师认为是由于 中国 在自研芯片行业起步 晚 基础 薄 ,所以需要更多的时间。)
或许, 小米 公司的这位工程师,如果改口说 自家 在芯片行业起步晚基础薄,也还说得过去。当前, 中国 在半导体研发,尤其是芯片领域的突破,早已是日新月异。比如, 华为 旗下的 海思 半导体公司,尤其是 麒麟980 处理器。
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 科技 人员的技术不 达标 ,而是受限于国外行业巨头部署了大量 专利 的 阻碍 。同样的产品,我们完全可以做出来,但是必须绕开那些已经存在的 捆绑 了专利权的技术,新技术的 研发 实际上就是另辟 新路 。
——当前存在着一些声音:
“小米买来 联芯 科技 的成品芯片, 打包 换个标变成 澎湃 芯片,实际上是为小米公司 上市 获得更高的 估值 ,现在公司上市了,澎湃芯片的 使命 也就完成了”
“小米没有 专利 壁垒,也没有 技术 积累。就算突破了技术 阻碍 ,没有专利壁垒的保护,别说被别的 巨头 绞杀,就是小米的基石股东 高通 公司也不会放任”
小米 公司与 联芯 科技 成立 松果 电子,似乎并不单是为研发 澎湃S 系列手机处理器芯片那么简单。不仅是移动平台和PC平台,都存在着 巨头 的芯片技术 专利 壁垒。还有非常明显的一点就是, 雷军 的野心根本不是要做什么手机。
雷军 成立小米公司,初期以软件技术起步,携 高 性价比硬件铺路,为的是打造完整的 闭环 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包括了 智慧家庭 、 物联网 等诸多更高级别的领域。 松果 电子的意义,就变成像 华为 旗下 海思 半导体一样的属性。
尽管 小米 公司旗下的 松果 电子,还不能像 海思 半导体那样助力 华为 开疆拓土;但是,如果松果电子真的发展起来,非常有利于小米向智慧家庭、物联网等领域实现更深层次的渗透。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只能依靠别家技术框架。
试想下,就像 小米 行车记录仪那样,使用的却是 华为 公司的芯片和技术标准。
那么,小米公司拿什么去 立项 未来?继续联合更多子公司,永远靠贴牌吗?
-
点击关注作者,获取更多资讯
小福利:免费获取Win10正版授权Office
阅读延伸:
阿里巴巴结盟高通?未来或与华为小米争锋
不一定。
“已处理”的意思是你的简历已经传达到HR那里了。
至于进一步的审批、通过与否一般是要等HR给你的邮件或电话回复。
就算被拒绝了一般也是会收到回信的。请耐心等待。
延展回答:招聘的定义
招聘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当中过程包括招聘广告、二次面试、雇佣轮选等。负责招聘工作的称为招聘专员,他们是人力资源方面专家,或者是人事部的职员。聘请的最后选择应该是用人单位,他们与合适的应征者签署雇佣合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