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白茶的发源地和主产区,福鼎立足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和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培育出国家优良茶树品种华茶一号(福鼎大白茶)、华茶二号(福鼎大毫茶),白茶产量占全国60%以上,成就了“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的美誉。福鼎也因此被命名为中国白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
多年来,福鼎市从政策扶持、质量把控、科技赋能、品牌打造等方面,推进福鼎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超越,促进茶业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提升全产业链整体效益和核心竞争,带动农民持续增收、茶村繁荣兴旺。2021年,福鼎市茶园可采摘面积约305万亩,实现茶叶总产量34万吨,其中白茶产量265万吨;茶产业综合总产值13726亿元,比增148%。
一杯好茶,从源头抓起。在福鼎市点头镇“白茶诊所”,茶叶研究员、高级农艺师等纷纷化身“茶医”,为茶叶“把脉问诊”,开出“健康处方”。
2021年9月1日,“白茶诊所”正式成立,成为全国首个以服务高效生态茶园建设为宗旨的公益性惠农诊所,农业专家采取会诊、网诊、巡诊等形式开展常态化服务工作,从源头提升茶叶品质。
当天,点头镇还下架所有农资经营部的化学农药,取而代之的是有利统防统治的生物农药。随后不久,福鼎全面下架全市150余家农资经营部的化学农药,推进基地化生态茶园建设,为几十年来茶农使用化学农药画上句号。
守牢生态线,做强茶产业。过去一年,福鼎在全市建立11个茶叶病虫害测报点,定制有效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方案,指导和支持村党支部领建合作社,整村推进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进一步提升白茶质量安全,取得显著成效。2021年,福鼎白茶在国家、省、市、县四级产品质量抽查940批次中,合格率为9975%;市市场监管局在福鼎白茶生产、流通环节的评价性抽检(风险监测)共抽检165家308批次茶样,合格率为100%;在开展SC申报环节现场质量监督抽检644批次,合格率达99%以上。目前,福鼎全市共有78家茶企的基地获得有机认证,有机茶园面积达35300亩,有机茶认证企业和认证面积走在全省前列。
伏季休茶期过后,各地白茶交易市场相继热闹起来,福鼎白茶大数据溯源平台系统随之开启,茶企、茶青经纪人、茶农凭“信息卡”扫码交易,交易信息实时上传系统。
福鼎白茶大数据溯源平台系统,即福鼎全市茶园茶企大数据库,设计防伪追溯管理系统,对福鼎全域茶青采摘、交易及茶叶生产、销售过程进行全流程监管,让每一片茶叶有据可查、有迹可循,切实维护原产地茶农茶企的最大利益,助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截至目前,福鼎已有2422家企业、6886名经纪人、72149户茶农入驻福鼎白茶大数据溯源平台系统。多数茶农使用茶园信息卡凭卡交易,已出售茶青35665万吨,总金额1703亿元;有104家企业申领大数据溯源码,已发放溯源码200万枚。
今年,福鼎白茶大数据溯源平台系统在去年的基础上,新增贡眉品类交易管理,明确了福鼎白茶各品类茶青的交易时段,并要求企业与企业、企业与茶青经纪人之间的交易必须使用非现金交易方可实现茶青额度转移。同时,加强大数据系统软件升级、管理和维护,将市场分析、气象因子及土壤酸碱度等信息纳入大数据平台,促进信息完整度(精准度)达95%以上,茶企与茶青经纪人非现金线上支付比例达98%以上。
“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强市乡大数据中心和政企大数据、物联网、5G等茶产业数字化新基建建设,继续完善收集内容、溯源方法、统计流程,持续提升大数据溯源防伪标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并积极开展茶青经纪人审核验证、信息卡证办理发放和茶企APP软件应用培训等,为茶叶全面扫码交易做好充分准备。”福鼎市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张青碧说。
茶产业要腾飞离不开科技支持。在全面完善信息化溯源体系的同时,福鼎还积极推进白茶智慧茶园监控、8K+5G高清视频系统连接央视专线和福鼎白茶茶园立体气象监测等系统建设,实施“数字茶镇”“智慧茶园”项目,在全省首创农村生产要素平台……不断提升茶业数字化水平。
此外,福鼎持续推动“白茶+,+白茶”的新模式新业态发展,促进白茶文化与畲族文化、美食文化、红色文化等交相辉映,做到优势叠加、互促共赢。促进一批企业在天猫、京东、抖音等平台上做优做特,培育白茶网红经济。推进茶文旅融合发展,鼓励支持茶企通过景观改造,美化茶园环境,适度开发茶庄园、茶民宿、茶创意基地等项目。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物联网的英文名称叫“The Internet of things”,顾名思义,简而言之,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严格而言,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是RFID电子标签技术。以简单RFID系统为基础,结合已有的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中间件技术等,构筑一个由大量联网的阅读器和无数移动的标签组成的,比Internet更为庞大的物联网成为RFID技术发展的趋势。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预计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有专家预测10年内物联网就可能大规模普及,这一技术将会发展成为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
国际电信联盟2005年一份报告曾描绘“物联网”时代的图景:当司机出现 *** 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等等。
物联网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具体地说,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这个整合的网络当中,存在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能够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
物联网是利用无所不在的网络技术建立起来的,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是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早在1999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就提出,“传感网是下一个世纪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发展机遇”;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提出传感网络技术将是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2005年,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
毫无疑问,如果“物联网”时代来临,人们的日常生活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不谈什么隐私权和辐射问题,单把所有物品都植入识别芯片这一点现在看来还不太现实。人们正走向“物联网”时代,但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