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播的科幻美剧《西部世界》中人工智能崛起反抗人类的情节,让人们又开始重新讨论人工智能与人类如何共存的话题。
记者近期就专访了美国通用人工智能会议主席、Humanity+世界超人协会副主席Ben Goertzel,与其讨论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以及应当如何看待未来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挑战。
Goertzel在人工智能领域有十几年的研究经验,他目前也是机器人研发企业Hanson RoboTIcs和金融人工智能企业Aidyia的首席科学家。他一直致力于通用人工智能的开发。我们所熟悉的深蓝、AlphaGo等围棋AI,其能力局限于单一领域,如果要应用于其他领域,则需要重新开发。而通用人工智能则能够在不同的能力,具备一般智力行为的能力。
Goertzel表示他期待在2020年至2030年的十年间,可以看到人工智能从单一领域,自主学习,向通用人工智能的领域发展。他也表示,根据他的观察,十年内我们可以看到AI达到人类的智力水平。所谓人类的智力水平,并不是与人类某一个年龄段的智力相对应,而是具有人类的“常识”,并且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Goertzel还大胆作出判断,一旦人工智能的智力达到了一个3、4岁小孩的水平,并且具有了人类的“常识”,很快,人工智能就能超过人类的智力水平。
最值得期待的是能与人类产生情感共鸣的AIHanson RoboTIcs最新的机器人Sophia,能在电视节目上和主持人侃侃而谈,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则是她拥有可以模仿人类面部肌肉的人造皮肤,可以根据对话作出相应的表情反馈。
作为Hanson RoboTIcs的首席科学家,Goertzel表示,他最期待的是看到能与人类产生情感共鸣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如果人工智能能够学习人类社会的价值,理解人类社会的概念,在情感和社交上跟人类产生更强的联结,也能从与人类的社会交往中,学习到更多关于人类的信息。
Goertzel认为,未来人工智能将理所当然地和人类一起生活,人类不应该害怕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可能会取代一部分人的工作,但重复性工作对人类本身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将人类从重复工作中释放出来,其实能给人类更多机会自我发展、自我实现。
中国的科研团队需要更好地和业界融合除了目前在Hanson RoboTIcs和Aidyia任首席科学家以外,Goertzel也曾在厦门大学福建省仿脑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任客座教授,与中国的研究团队有过接触。
在谈到中国人工智能团队与国际研究团队之间的差异时,Goertzel表示,中国团队在科研能力上并不逊色于国际团队,在学术界顶级刊物中,时有研究成果发表。
但整体而言,中国的创业环境,对于人工智能产品化的支持,还逊色于美国。美国科技业界则长于把学术研究转化成创业项目或产品。Goertzel建议,中国投资者和研究团队都可以多一点冒险精神,在商业化、产品化的方向上做更多尝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