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VR的技术机理来看,其最重要特征是沉浸性和体验感。这一特性决定了VR在制造业、军事和文化等领域具有刚性需求。实际上,VR概念早在上世纪 60年代就已被提出,但直至2013年,各大厂商才相继推出沉浸感强、面向终端消费市场的VR设备和产品。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电子和光学技术存在较大瓶颈,在相当长时期内未能实现突破。随着技术日趋成熟,目前VR市场已进入启动阶段,未来3至5年形成规模化的市场投放。同时,VR技术正加快向相关产业延伸,围绕着VR技术和产品的产业生态系统不断完善。因此,在起跑线上争夺先发优势,便成了VR行业参与者的重中之重。
在国际IT企业大举开拓VR市场的同时,中国企业也争相进军VR产业。据艾媒咨询估测,2015年中国VR产业市场规模为15.4亿元,预计 2016年将达到56.6亿元,2020年市场规模将超过550亿元。然而,近期国内企业推出的PC端VR设备,其境遇与游戏主机相似,市场推广及普及受到很大限制。与之形成反差的是,随着智能手机普及率提高,我国移动VR潜在用户基数大,移动VR整体市场潜力及发展空间巨大。
据国际调研机构eMarketer统计,2016年中国智能手机用户保有量将超6亿人。只要有1%的智能手机用户选择花费数百元使用移动VR,也会产生数百万计的用户。面对广阔的市场前景,国内智能手机及PC厂商已开始着力拓展这一领域的业务,新兴企业也不甘落后。
现阶段,我国发展VR产业的机遇和挑战并存。硬件方面,我国VR元器件技术处于领先,但终端设备水平有待提高。在VR软件内容方面,国内网络视频和游戏企业已开始发力。不过,国内VR企业总体上处于战略跟随状态,尚不具备引领行业发展的竞争力。
近期,行业领先企业不断推出新技术、新产品,同时,与硬件设备和产品配套的VR软件及其应用日益丰富,有效刺激了消费需求。需求扩张首先表现在VR设备热销,尤其是头戴式显示器出货量爆炸式增长。“VR将成为下一代平台”的观点快速成为投资领域的共识。
尽管需求潜力巨大,但未来VR行业发展仍存在不确定性。投资风口过后,VR企业需要直面技术升级、市场推广、行业标准、资源整合等一系列更为现实的问题,技术、市场、政策法规等方面对VR企业可持续存续能力的真正考验尚未完全显现。从产业链的特征及其演进规律来看,更高参数VR产品推出的周期必将日益缩短。随着技术进步,硬件设备品质不断提升,成本和价格走低,将进一步推动VR普及。
技术的发展与革新是一把双刃剑,VR也具有二重性:既有对人类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可忽视的一点是,以其目前所处的技术阶段,它也有损害人类利益的一面。一方面,虚拟时空的惊人逼真度容易使主体产生一种“自闭”的状态。另一方面,虚拟世界里既有促人上进的知识信息,又存在大量低级庸俗信息甚至欺骗现象。VR会产生虚拟“异化”,人忘却了自我,成为“他者”。此外,虚拟技术也有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既来自技术逻辑和自然规律,也会来自社会伦理和现实生产力。
虚拟现实是一种与我们的生存密切相关的新兴技术,随着这一技术的日益成熟,它对社会的影响也必将日益深远。(作者单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