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收音机能听单田芳的评书吗

半导体收音机能听单田芳的评书吗,第1张

能听

人们为什么如此爱听他的评书?有人说:听单田芳的评书,像是在看电影。

这正是问题的关键之一。

评书是口头文学,是诉诸听觉的艺术,为什么能产生视觉的效果?无他,这是细节刻画的结果。

细节,就是细枝末节。作为文艺作品,故事结构是框架,是“骨头”,而细节就是“肉”;光有“骨头”没有“肉”的文艺作品,是无法感人。细节刻画的好,形象就生动逼真,就能够传神,就可以产生画面感;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面连接起来,在人的脑海里呈现的不就是“电影”吗?例如,在《千古功臣张学良》这部书中,单先生讲说赵四小姐跟随二姐和二姐夫到蔡公馆去参加沙龙舞会的一段,就非常精彩。单先生通过初中学生、年仅17岁的赵四小姐的眼睛,看到的蔡公馆的豪华,是对环境的细致刻画,让听众仿佛身临其境。同时,也让听众看到了一个初涉世事的少女形象。

对赵四二姐的刻画,也是通过一些典型的细节动作来讲述的——

“二姐从舞池回到包厢,打开小摩登皮包,拿出小镜子,对着镜子擦擦汗,重新化化妆,喝点饮料,乐声一起,又下去跳舞。”就这么几句,把一个喜欢这种生活场景,又非常投入的少妇形象,栩栩如生展现在听众的眼前了。

再如,张学良和赵四相识之后,有一次两人在北京一个高尔夫球场意外相遇,当时有张学良的朋友端纳在场,张学良对端纳说:“你要是有事就先去办吧,我陪赵四小姐说会话。”

端纳立刻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把双肩一耸肩,指着一件事就先走了。

“耸肩”,是西方人的典型肢体动作,我们看西方国家的电影,往往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两个人正在说会,其中一个人忽然将两手一摊,双肩一耸,脸上做出一种表情。这种西方人比较典型的习惯动作,单先生没有忽略,用这个耸肩的细节,使端纳这个洋人活了起来,有了立体感。这就是细节刻画的魅力。

当然,作为评说艺术,单是注重细节的刻画是不够的,它需要综合诸多的艺术手段,来完成评书艺术的完美构建。作为评书表演艺术家,除了舞台上的发科卖相、倒口、埋包袱、抖包袱这些基本的表演功夫外,单先生评书的语言也是非常好的。他的叙述语言,简明扼要,事情交代得清楚;人物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另外,单先生的评书,故事结构也编排的好,不松散,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最后一点,是幽默,听单先生的评书,听众会常常发出会心的微笑。比如介绍一个姑娘:“这姑娘人样子长的好,眼光自然就高。”

我想,上述这几个艺术特色,综合起来,就是人们爱听单先生评书的原因吧?

戏匣子

记不清是哪一年了,大概是七八年吧,父亲买回了一台收音机,我们称之为戏匣子,或者叫半导体。因为母亲非常愿听河北梆子啊,评剧啊这些戏曲,而我们是听不懂这些拿腔做调的唱词的,加上小孩子们都坐不住,所以当时这收音机对我们小孩子并没有多大的吸引力。

收音机那时绝对是家里的大件儿,小孩子是不被允许乱碰的的,好在那时对母亲听戏也没兴趣,所以比较听话,不怎么动这戏匣子的。

三十多年前的每天中午,孩子都在放学的路上匆匆往家跑。学校中午十二点下课,再淘气的孩子都是踩着下课的铃声跑出教室,无心在学校逗留,因为刘兰芳的评书十二点半开始,十二点半整,一定要准时守候在戏匣子旁边。是怕是课堂上犯了什么错,或是今天的作业完成的不好,考试错得最多,让老师留下抄写改错,那这《岳飞传》可就听不上了,这可是最让小孩子懊恼的,怕是一下午要撅着小嘴不给老师好脸子看了。

当戏匣子中传出人民广播电台女播音员那扁平的声音:“听众朋友们,下面继续播出,长篇历史评书《岳飞传》……”,这才算是喘出一口气,也不叫累,不叫饿,会静静地坐下来听这吸引人的评书连播。好多的内容记不清了,但几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却是深深地印在脑海中的,特别是没鼻子军师哈米蚩,他一出场,那一口囊鼻儿口音,顿时就让我们捧腹大笑,一下子记住了他阴险狡诈的形象。直到现在,我一听到鼻子堵塞的说话声,马上会联想到那个一千年前的金国军师哈米蚩。

如果这个中午你没听岳飞传,到学校你都不好意思开口,人家讲何元庆,陆文龙,马前张保,马后王横的时候,你只能眼巴巴的在旁边听着,插不上嘴,天空都觉得是灰暗的。但并非家家有戏匣子,并非人人每天中午都能听上《岳飞传》,所以总是有人要觉得天是灰暗的。

当时我在公社中学读高中,公社离我们村五里半地,我们是每天早晨去,中午回,吃过中午饭,再去,下午再回,每天要走十多公里的路,当然了,这里是平原,都是平路非常好走,一路是连跑带颠,这点路对农村的小孩子根本不算事,可不象现在,人们稍要走一段路就喊累啊远啊的。

每天听《岳飞传》时,我家的小院里,戏匣子放在小饭桌上,周围要坐着十多个人,其中我的小伙伴有七八个,也不吵了,也不闹了,比在课堂上还要安静,如有那个不老实了搞出了动静,都会引来人们的白眼,这是公愤呀,所以再调皮淘气的这会也要老老实实地,如此想来,这是多大的吸引力啊!

不夸张地说,刘兰芳用她的才气、热情和有张力磁性的声音,把中国评书推到了一个时代的巅峰,她用慷慨激昂的声音,浇灌出了一个令人沉醉的精神花园。可不象现在的媒体节目,没有包装、没有推介、没有广告,这种追捧算得上是空前绝后了。那时小,没有想过为什么会如此受追捧,现在想来,应该是文革结束后,文艺的宣传开放还没有跟上时代的节奏,除了老一批的抗日和解放战争的电影外,就是四大样板戏,人们已经精神疲劳了,所以这《岳飞传》如一场精神甘霖,适时地浇灌在百姓的心田,给当时的人们带去了巨大的精神享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啊!

慢慢地,喜欢上了这戏匣子,也给鼓捣的开始时不常的出点小毛病了,信号不好了,就会抠开后盖,将线圈上的天线挪来挪去,以寻找最好的收听效果,对这戏匣子的内部构造有了简单的了解了呢。

这戏匣子用是二节一号大电池,听的人多了,听的时间也长了,自然会很费电池,经常花钱更换电池快成了家里的负担了,但好在父亲明事理,从不为这事难为我们,到是哥哥会管着我们一群小家伙。后来,哥哥还琢磨出了延长这电池使用寿命的办法,他用铁钉子在电池底部的锌片上两个眼,将盐水灌进去,用胰子堵上眼,别说,还真有效,电量就会增加,使用寿命就会增长,电量不足了,还会再打两个眼,再如此炮制,直到这电池的底部是无地可打眼了,这电池才算真正的报废的。

后来考学离开家,听戏匣子的机会少了,慢慢地,各种文化传媒多了起来,接触戏匣子更少了。在我印象里,这《岳飞传》是最深刻的一部评书,其它的却没有印象了,直至今天 ,我仍然很少听评书,偶尔开车会打开收音机,听一段,也是有心无心,连讲的什么内容都不知道。

怀念那戏匣子,怀念那个时代。

禁止百家号盗用转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90690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4
下一篇 2023-04-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