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基本法》确立发展电子政务的立法制策义务及中央主管部门
将发展高度信息通讯网络社会作为21世纪的主要发展战略之一的日本,于2001年1月6日施行了形成高度信息通讯网络社会的纲领性立法的《高度信息通讯网络社会形成基本法》(以下称“IT基本法”)。该法第35条第五项规定,“就推进行政信息化及在公共领域的信息通信技术灵活运用,政府应当着重而迅速地制定相关规则”;第13条“法制上的措施等”规定,“政府为了实施高度信息通讯网络社会的形成而制订的规则,应当从立法、财政及其他方面,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保证”。通过立法明确规定了国家发展电子政府的立法制策义务;并通过第20条,确立了制定“行政信息化”政策的基本方针——“在谋求提高国民便利性的同时,为促进行政运营的简单化、效率化及透明化,为积极推进在国家与地方公共团体事务中广泛利用互联网及其他高度信息通信网络等行政信息化,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
同时,IT基本法还设立专章第三章“高度信息通讯网络社会推进战略本部”10条的规定,明确规定了上述中央主管机构“迅速而有重点地推进高度信息通讯网络社会形成相关政策”的法定义务,作为立法制策的实施的保障。
《E-JAPAN战略》将“实现电子政府”作为国家战略重点政策领域
日本内阁下设的发展电子政务的中央主管部门的“高度信息通讯网络社会推进战略本部”(以下称“战略本部”)于2001年1月22日制定了国家战略政策文件——《E-JAPAN战略》。《E-JAPAN战略》将实现电子政府作为日本形成高度信息通讯网络社会的基本战略,并在第二章“重点政策领域”中专门规定了 “电子政府的实现”,与“超高速网络基础设备的完善及竞争政策”、“电子交易规则和新环境的完善”和“人才培养的强化”等共同构成了《E-JAPAN战略》的四大重点政策领域。
根据《E-JAPAN战略》对“电子政府的实现”的规定,明确规定了应当推行的各项政策:“行政(国家及地方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政府与公民接点的在线化”,“行政信息的网上公开和利用促进”,“地方政府部门的配合支援”,“规定、制度的改革”以及“通知方式的转变”;并确立了具体的行动目标——“基于重点推进通过文书电子化、无纸化以及信息网络实现的信息共享、共用的政府业务改革;在2003年度,实现电子信息与纸信息的同等对待、处理,进而促进广泛的国民、机构的IT化”。
以《IT基本法》为纲领,涉及行政法、民法、商法、经济法、刑法、程序法等诸多法律部门及众多法令的综合电子政府法律体系
经过近年大规模的立法制策活动,日本已基本构筑完成了以《IT基本法》为纲领性法律的,配合电子政府发展的,涉及行政法、民法、商法、经济法、知识产权法、刑法、程序法等诸多法律部门及200多部法律的综合电子政府法律体系;该电子政府法律体系已经基本解决了制约电子政府发展的重要“瓶颈” 法律问题,包括涉及电子签章及认证、电子证据及电子文件的合法性、电子商事行为的合法性、网络广告、消费者权益保护、网络犯罪、个人信息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电子选举、反不正当竞争、电信技术及电信行业发展等各方面的诸多问题。具体说来阐述如下:
1999年中的重要立法活动包括:民法方面:为以居民号码为基础制作居民信息的全国网络,发行居民信息台帐卡,而修改了《居民基本登记台账法》。经济法方面:修改了《不正当竞争法防止法》、《关于儿童卖*、儿童色情相关行为等的处理及儿童保护的法律》和《关于通过电信线路提供登记信息的法律》,还在知识产权法领域中修改了专利法、实用新型法和外观设计法三法。刑法方面:为防止及打击非法接入,出台了《不正当接入禁止法》。诉讼法方面:则为维护公共安全而出台了《通讯监听法》。
2000年中的重要立法活动包括:民法方面:为实现电子签名的合法化,正式出台《关于电子签名及认证业务的法律(电子签名法)》,并使之于次年4月施行。为实现电子交易合法化,商法方面:则修改了《商业登记法》、《证券交易法以及金融期货交易法》。经济法方面:修改了《关于访问销售等法律(关于特定商业交易的法律)以及分期付款销售法的法律》、《公证人法》、《关于特定公共电信系统开发关联技术研究开发推进的相关法律》;同时,为了实现电子文书及电子交易的合法化,则施行了《为关于书面资料交付等的信息通讯技术的利用调整、完善相关法律的法律(IT书面资料总括法)》;并出台了《高度信息通讯网络社会形成基本法(IT基本法)》。
2001年至2002年的重要立法活动包括:民法方面:就电子合同问题,制定了《关于电子消费者合同以及电子承诺通知的民法特例的法律》。商法方面:出台了《关于短期公司债等转让的法律》,对《商法》、《有限公司法》、《关于股份公司监查等商法特例法》等六部商事法律进行了修改;并出台《关于基于修改商法等部分内容的法律之施行而调整、完善相关法律的法律》,对涉及到行政法、程序法、商法、经济法等多个法律部门155部法律的修改;为配合实现电子交易的合法化,从方方面面进行了协调规定。行政法方面,为实现电子选举的合法化,于2002年2月实施了《关于利用选举地方公共团体的议会的议员以及议长的电磁记录式投票机进行的投票方法等的特殊法律(电子投票法)》;另外,再次修改了《居民基本登记台账法》,并出台了《关于地方公共团体电子署名认证业务的法律》、《关于行政机关进行政策评价的法律》;经济法方面:针对垃圾邮件问题,出台了《关于特定电子邮件发送合理化等的法律》;针对网络广告问题,修改了《特定商业交易法》;并对《不正当竞争防止法》进行了再次修改。刑法方面,就xyk数据的非法作出、持有及非法取得问题,修改了《刑法》。
2003年,为了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通过了《关于保护行政机关保存个人信息的法律》,实施了《关于在行政手续中利用信息通信技术的法律》。
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兼论IT革命的地位和作用
科技革命的概念及阶段划分
1科技革命的概念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合称科学革命是指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认识上的质的飞跃;技术革命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手段和方法的重大发明和突破,即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上质的飞跃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在时间上往往是交错展开的,社会发展中产生技术突破的需要,人们便会利用已有的科学知识进行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和实践活动有能极大的推进科学的发展二者的互动关系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日益明显,为了研究上的便利,便将两个概念合起来称为科技革命
按照欧洲中心论者的观点,真正意义上的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内生地发源,发生于西方世界这容易让人产生疑问:什么是科学和技术 古代中国有没有科学和技术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算什么 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文明有没有贡献
科学是建立在事实检验基础上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技术则是改造自然的手段和方法按照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的观点,中国灿烂的文明中有先进的科学和技术,当然不乏具有革命性的科学和技术中国在十六世纪以前已具有了较完备的科学技术知识体系沈括在1086年完成的《梦溪笔谈》有五分之三的篇幅记述了当时的科学成就,自然科学有数学,天文学,地质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工程学,冶金学,建筑学,生物学,农艺学,医药学等学科,人文科学有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音乐等可见科技知识之丰富
依附理论代表人物之一的贡得·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一书中用大量的史实说明十五至十八世纪,中国及印度的技术和科学思想传播到了西方,并构成了西方世界兴起的重要原因这需要我们重新认识世界经济史和科技革命的问题
2科技革命的阶段划分考虑到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在时间上的不同步,科技革命阶段的划分便以技术革命是否发生为标准,因为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科学革命的成果仍要通过技术革命来体现以16~18世纪西方世界的兴起为界,科技革命大体上分为两个大的时期:古代农业文明的科技革命和近代以来工业文明的科技革命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的扬弃,二者之间是继承和发扬的关系根据李约瑟的研究,公元1世纪到18世纪,至少有26大项超前约十个世纪的技术发明由中国传到西方,而同时西方传到中国的技术发明只有4大项这足以说明近代以来的科技革命是站在古代东方先进科技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
古代科技革命由于本身零散的特点和缺乏资料,很难细分出阶段来我国朱宁等学者在《变乱的文明》一书中提出,古代文明中有三个技术性标志:炼铁,造纸和印刷术值得肯定的一点是,古代科技有着丰富的内容,其中凝聚了古人的实践和智慧,并且构成了近代以来科技革命的重要基础
近代以来科技革命按传统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第一次科技革命,又称为产业革命或工业革命,在18世纪60年代前后开始,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第二次科技革命,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以电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第三次科技革命,从20世纪40 年代开始,以电子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
科技革命影响世界经济的范式和规律
1技术—经济范式(tech-economic paradigm)范式(paradigm)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著名科学学专家托马斯·库恩在其代表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来的,本意是指科学理论研究的内在规律及演进方式1982年技术创新经济学家G·多西将这个概念引入技术创新研究之中,提出了技术范式的概念1983年,C·佩雷兹(C Perez)在发表于《未来》杂志的论文《社会经济系统中的结构变迁与新技术吸收》中提出了技术—经济范式这一概念1988年,技术创新经济学家弗里曼与佩雷斯在合作发表的《结构调整危机:经济周期与投资行为》又发展了这一概念,认为其重要特征是"具有在整个经济中的渗透效应,即它不仅导致产品,服务,系统和产业依据自己的权利产生新的范围;它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经济的几乎每个其它领域,即它是一个'亚模式'"我国学者王春法(2001)将技术—经济范式定义为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主导技术结构以及由此决定的经济生产的范围,规模和水平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以相互关联的各种技术所组成的一个或者几个主导技术群构成了不同时代经济增长的技术基础;其二,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长的方式,轨道和规模也随着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一国乃至世界技术—经济增长范式的更迭技术—经济范式变迁的过程就是打破常规和建立新范式的过程,而技术创新是技术—经济范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技术—经济范式的结构图标如下:
图中的关键要素概念是由克 弗里曼等率先提出,并且有三个重要特征:其一,成本较低并且相对成本迅速下降;其二,在长期内几乎无限的供应能力;其三,在整个经济系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关键因素即是所在技术—经济范式中科技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又决定着该技术—经济范式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因而在各种不同的技术—经济范式中居于核心地位
2技术—经济—社会范式
技术—经济范式有助于解释科学技术革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路径,但是局限之处在于只讨论了技术与经济两个范畴,而对社会变革没有涉及这可能是因为在西方经济学家眼里,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是不会变化的所以这一范式不能揭示技术,经济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不可能揭示技术变革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深远影响笔者在技术—经济范式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范围更广,内容更丰富的技术—经济—社会范式结构图标示如下页:
这种范式可以解释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如果承认农业文明中有科学技术进步, 就应该说明科技革命如何使农业文明迈向工业文明,说明这其中的变革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3科技革命影响经济活动的深层规律
经济活动是指人们以较低成本获得较高收入的生产和交换活动技术进步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是围绕人类自身的解放而展开的,这与人类生存的需要也是相一致的首先是人类从自然界奴役的状态下解放出来,畜牧技术,农耕技术,医药知识,天文地理知识等使人类步入了农业文明,保证了人类的生存繁衍,并有了可以交换的剩余产品其次是人的身体由低级到高级的逐步解放这个过程在农业文明时期便已开始,如轮子的发明使滑动摩擦改为滚动摩擦,极大地节省了人力;各种金属工具,刀具,机械的发明都使人类从笨拙的体力劳动转向技巧性劳动在近代工业文明来临的前夜,人类的
科学技术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人力也得到了很大的解放近代以来的三次科技革命使这一进程加速各种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使人类掌握了超过自身无数倍的动力,实现了历史上无法创造出的经济奇迹电的发明和应用不仅是一场能源革命,而且是一场控制技术革命的开始,微电子技术使生产可以达到自动化控制如果说能源动力革命是人的体力的解放,控制技术革命则是人的神经指挥系统的解放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人的大脑的搜索和储存信息功能也会部分地得到解放,人们便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把精力集中与大脑的思考和创造发明,这将极大地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随着每一层次的人的解放,便会兴起一个新的产业,经济便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农业,工业社会莫不如此世界经济的萌芽,形成和发展也是随着科技进步带来的人的解放而逐步展开的
4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
1925年,前苏联经济学家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在其著作《长波周期》中,研究了资本主义140年中36种价格,价值额和产品生产量指标的时间序列,提出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着半世纪左右的长期波动, 从1780年到1920年共分为两个半长周期, 20年代正处于长波的下降波这一理论被后来的30年代大危机所验证他认为,经济长波的产生是因为主要固定资本产品更新换代在经济生活中所引起的长期平衡周期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在1939年出版的《商业循环》中第一次提出,技术革新是资本主义经济长期波动的主要起因他用技术革新来解释经济长期波动的理论被后人称为长波技术论
以熊彼特的长波技术论为基础,以西欧现代长波技术论为主体,由包括西欧大部分长波学者和美国一些长波学者形成了三大西方长波学派之首的现代长波技术论学派这一流派高度强调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政府科技政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在这一流派中,英国克·弗里曼的劳工就业长波论,美国格·门施的长波变形模式论,荷兰冯·丹因的创新寿命周期长波论都是具有代表性的长波理论他们都把基础技术创新看作制动长期波动的主要杠杆和最根本原因
关于长波理论仍有很大争论,谁是谁非有待事实去验证我的看法是,技术创新是经济长周期波动的首要原因我的技术—经济—社会范式有助于说明这一点
科技革命带来生产力的巨大进步
1科技革命引起生产力诸要素变革
(1)劳动资料的变革劳动资料(主要包括工具,机器和设备)是人类劳动经验,技能和科学技术知识的结晶劳动资料的水平是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显示器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资料的性质,结构,功能等都发生了巨大变革以前的机器只包括工具机,传动机和动力机三个部分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由于控制论,信息论和微电子学的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机器系统的结构发生了质变,增加了控制机部分,实现了自动化生产利用电子计算机还可以实现对生产运行的全程监控另外,工业机器人进一步扩展了人类劳动的职能和范围劳动资料变革的趋势是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
(2)劳动对象的变革由天然材料到各种金属材料,再到橡胶,树脂,塑料和化学纤维等新型材料每一种材料的变革都能带来相关产业的兴起例如钢铁工业和化学工业等由于量子化学,结构化学和固体物理学的发展,人们对材料的研究已经深入到了微观层次纳米技术将创造很多新兴的材料劳动对象变革的趋势是日益人工化,合成化和微观化
(3)劳动者素质的变革随着人类自身从体力到脑力的解放,对劳动者素质则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只靠体力和熟练劳动已不适应生产力进步的需要"蓝领"人数相对下降,"白领"人数相对上升的趋势要求劳动者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术水平,以适应更加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劳动者素质变革的趋势是日益专业化和智力化
(4)组织与管理的变革组织与管理是一切具有一定规模的共同劳动的机构所具有的职能,它也是一种生产劳动,属于生产力系统的运筹性要素现代化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发展到了很高水平,组织管理的科学化成为决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和管理中计算机及网络的使用,使管理可实现全球范围的高效运作
2科技革命引起生产力内在结构的变革
在生产力系统内部,科技,教育,信息,组织管理等非实体性要素的作用日益增大,而实体性要素的作用在相对减小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也主要地依靠非实体性要素的改善和提高科学技术已经成了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科技革命带来产业结构的变革
产业结构是生产力的组织形式,是一个经济体所拥有的资源在各产业间的分配以及由此而形成的
各产业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的变化关系产业结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其变化的基本特征,就是产业结构重心的转移这种转移一般在两个层次上进行,即产业内部结构重心的转移和产业部门之间结构重心的转移
农业结构的进化
农业中分化出了手工业,后来发展成现代工业,而农业本身也在科技革命和工业化的推动下发生
着持续的结构性变革特别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明显加快,出现了农业全盘机械化,化学化,良种化和工业化的趋势,使农产品产量,质量以及品种数量等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畜牧业由于更适于高科技的规模化生产,其发展明显快于种植业,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对肉蛋奶等畜牧业产品的需求面向农业的服务业,农用加工制造业,石化工业,生化育种等行业蓬勃兴起,也大大促进了农业现代化进程随着农业结构的进化,农业就业结构也发生着变化,农牧业人口不断下降,并向服务业和工业部门转移
工业结构的进化
随着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工业结构也发生了三次重大变化第一次是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工业化,
生产的纺织品主要是满足广大农业世界对衣着的需求;第二次是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化,主要是由于机器生产在轻工业中的扩展,推动着机械工业及为其提供原材料和动力的钢铁,煤炭,石油等重化工业的新技术群和产业群的兴起,有效克服了重化工业对资源和能源的浪费,并推动了工业产业的高科技化总的趋势是以轻纺工业到重化工业,再到高科技工业,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工业转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工业,科技投资和治理投入大幅度提高,整个工业结构向自动化,高科技化,智能化发展
三大产业比例关系的变化
在原始社会末期形成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和可以说是近代三大产业的雏形历史上产业重心发
生了两次大转移第一次是由农业向工业的转移,也就是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从原始社会末期到产业革命前期,农业一直是主导产业,产业革命后,工业产值和就业人口比重上升,上升为主导产业部门第二次是由工业向服务业的转移,也就是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移,从战前起开始,并由于战后科技革命而大大加速其基本特点是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急剧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由停止转为逐渐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迅速上升这一过程以科技革命带来人的逐步解放的进程是相一致的
科技革命与生产关系的互动
按照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科技革命与生产关系或制度之间仍然存在这
样一种辩证关系
三次科技革命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三次调整
科技革命首先是生产力的革命,生产力的变革必然引起新兴产业部门的兴起,产业结构也随之发
生变化,陈旧的产业及其生产关系的地位必然衰落,而新兴部门及其生产关系会占据主导地位,因而也必然到来生产关系的革命性变革第一次科技革命是机器大工业战胜了工场手工业,工业资本主义得到确立和发展;第二次科技革命是重化工业,飞机汽车制造业,电力通讯,军工等资本密集型产业群兴起,由于产业本身发展的需要,加速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使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过渡;第三次科技革命则促使高技术产业的崛起,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大量跨国公司的出现,同时大量拥有高技术的中小企业涌现,风险投资业蓬勃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呈现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与中小高技术密集型产业并存的局面,一方面通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传统产业推行全球化战略寻找市场,另一方面又保证了科技领先的产业的发展
制度对科技革命的重要作用
1837年,美国电学家享利发明了电报机,1876年,贝尔发明了电话机,1891年斯特罗齐制成了电动交换机,从此电话进入普及阶段,20世纪初美国又引进了无线电技术,1906年德雷福斯发明了三级管,1920年世界上第一个广播电台一美国的“KOKA电台”正式广播电讯。其中还有爱迪生发明的灯泡,尼古拉发明了交流电 1886年德国人奥托研制成功内燃机,1886年本茨发明了第一台汽车。还有1945年掌握了核能,次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问世……总之美国的科技不是一两句话说得清楚的
海鳗不明白那个走到前头变成怎样。可是,不是到现在为止存在了的日本型经济系统,也做造成了的东西,企,经营者,雇佣者等个々「怎样做顺利」一边设法,行性地一边造成了。说「不明白变成怎样」「改革癞蛤蟆没有」不能说。 是
第三,信息技术革命的展。IT技能IT,有所说的有超过了既存的区分的横断性的性格的与事(金融零售,通讯和广播等),supidoku被要求的事(技能革新的拍子快),模的经济性网络的经济性容易起作用(与软件的纯粹普及等)的特征。 关于有
这样的特征的IT技能领域,雇佣的流性高(贵),企同伴延长附有d力性地变化,专门的专门te需要教育被提供,直接通过金融风险企业企里钱容易传出的经济体制很好地合身。总之,象到现在为止一样的日本型经济系统IT技能难弄活,IT难成长。这不仅IT,对生物技能等,这次一个接一个出来的新技能大体上相同能是说。为了弄活这些新技能,需要以前改变型的经济造。一般认为这个成为改变日本型经济系统的能源。 比
小峰隆夫著『日本经济入』(日本公司2003年7月) 一部摘录
对整个社会:新技术革命对社会影响是多方面的,如信息技术对改变整个人类社会的面貌起了重要的作用。
对世界经济:一方面,新技术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技术革命通过对社会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另一方面,新技术革命使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新技术革命推动了传统产业部门的改造,使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崛起,并且推动了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对人类生活:新技术革命不仅带来了人类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还引发了人的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更新。新技术革命为人类生活提供了先进而高质量的物质条件。新技术革命的成果还对人类的传统观念带来巨大的冲击,对人类的未来观和传统的伦理观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此同时,人们的思维方式的改变、视野的拓宽使人类更加重视创造性思维,富于创新精神。
近代两百年间,一共有过五次连续的技术革命:从工业革命到煤炭与蒸汽、到钢铁和电力、再到石油和化工,最后到了现在的信息革命。每次重大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都伴随着大量的产业、基础设施、相关服务从核心国家向外围国家转移、扩散的过程,部分外围国家在下次的产业革命中变成了核心国家,继续着新一轮的知识技术外溢和产业转移的过程。美国和德国在第三第四次产业革命中,成功地在承接了源自英国的工业革命的成果上抓住机遇,使其综合实力在一战前后超过了英国。而第五次产业革命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启动,经过九十年代金融资本的介入,大大传播了信息技术革命的成果,并且使这种技术的财富效应通过资本市场得到了无限的放大。美国作为核心国家充分分享到了这种产业革命对经济增长、国民财富、社会福利等方方面面的溢价。从2001年开始,随着技术的成熟、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寻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驱动相关产业开始向其它国家和地区转移。印度、新加坡、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等都开始接收外资在这些领域的进入。2001年以来,制造业中通信计算机和其它电子设备行业明显受到外商青睐。IT产业到现在已经成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想想电视、洗衣机、电冰箱、空调、电脑、手机等等满世界的电子产品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的重要作用,我们很容易就能体会到技术革命对人类的经济进步、提升生活的作用。而日韩对机遇的利用给我们的意义在于两国政府积极应用了产业经济学来指导国家经济政策,使两国在IT、汽车等产业上获得了走向世界,富裕到可以“发达”的境界。
毕竟19世纪,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基本上是科学家和发明家个人的事业,到了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垄断组织和高等院校把大量科技工作者集中起来,有组织地开展科技研究,科技成了集体的事业。二战后,国家已经成为了科技事业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国家拨出巨资,制定计划,组织全国力量联合攻关,效果比过去更加明显。我国两d一星的伟大成就(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第一颗原子d爆炸成功。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先发明火药的民族,用现代科技的雷霆证明了自己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中国有了原子d之后,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预言:中国五年内不会有运载工具。然而他们又一次低估了中华民族的能力。仅仅两年之后,即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d头的地地导d飞行爆炸成功。几个月后,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d空爆成功。又不到三年,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把中国"两d一星"的发展速度和其它国家作比较,会发现中华民族具有怎样的聪明才智---美国从1939年开始研究原子d,到1957年生产导d核武器,用了近18年时间;中国从1956年开始导d和原子d的研究,到1966年成功进行导d核试验,仅用了10年时间,比美国缩短了7年多。从第一颗原子d爆炸到氢d爆炸,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苏联用了4年,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中国只用了两年多时间,就以最快速度完成了从原子d到氢d这两个发展阶段的跨越。)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技事业的国家间合作有了广泛发展,国家之间、跨国公司之间均在一些重大高科技项目上加强合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由于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大大加速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同时,由于世界矛盾不断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客观上也促进了科技革命的快速发展。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在经济竞争、政治斗争、军备竞赛等多方面进行对抗,结果是刺激了与军事相关的新技术的发展。冷战结束以后,世界的主要矛盾是经济竞争。因此,世界各国都把科学技术作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这也极大地促进了科技革命的发展。
以上就是关于日本推进IT化的措施有哪些全部的内容,包括:日本推进IT化的措施有哪些、关于世界经济的问题求救、美国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 勇于创新,取得了哪些成果请举两例说明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