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公文归档时,归档信息包中应不包括

电子公文归档时,归档信息包中应不包括,第1张

电子公文归档时应要求归档信息包中不包含非开放的压缩、加密扒嫌兄、签名、印章、时间戳等技术措施,以减少技术依赖性。

1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者轿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 (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88942016 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

DA/T 22-2015 归档文件整理规则

DA/T 70-2018 文书类电子档案检测一般要求

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 (国家档案局令第 8 号)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电子公文 eletronic official document

以数字形式存储于磁盘、光盘等媒体,依赖计算机系统阅读、处理并可在通信网络上传输的公文。[GB/T 33476.1-2016,定义 3.1]

3.2电子档案 electronic record

3.3归档archiving

将具有保存价值且春袭办理完毕的电子公文及相关信息经收集、整理并向档案部门移交的过程

3.4元数据 mnetadata

描述电子公文或电子档案的内容、背景、结构及其管理过程的数据

注:改写 GB/T 18894 2016,定义 3.3。

3.5数字对象 digital object

通过计算机呈现的对象,比如由特定的系统或软件应用程序生成的文件。

注:改写 GB/T 34840.2-2017.定义 3.11。

3.6内容数据 content data

电子公文或电子档案中包含的数字对象

注:改写ISO147212012,定义1.7.2

归档文件整理规则如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应作为文书档案保存的归档文件的整理原则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对应作为文书档案保存的归档文敬闭件的整理。其他门类档案可以参照执行。企业单位有其他特殊规定的,从其规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8894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

DA/T1-2000档案工作基本术语

DA/T13-1994档号编制规则

DA/T25-2000档案修裱技术规范

DA/T38-2008电子文件归档光盘技术要求和应用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归档文件archivaldocument(s)

立档单位在其职能活动中形成的、办理完毕、应作为文书档案保存的文件材料,包括纸质和电子文件材料。

3.2

整理arrangement

将归档文件仿慎以件为单位进行组件、分类、排列、编号、编目等(纸质归档文件还包括修整、装订、编页、装盒、排架;电子文件还包括格式转换、元数据收集、归档数据包组织、存储等),使之有序化的过程。

3.3

件item

归档文件的整理单位。

3.4

档号archivalcode

在归档文件整理过程中赋予其的一组字符代码,以体现归档文件的类别和排列顺序。

4 整理原则

4.1归档文件整理应遵循文件的形成规律,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

4.2归档文件整理应区分不同价值,便于保管和利用。

4.3归档文件整理应符合文档一体化管理要求,便于计算机管理或计算机辅助管理。

4.4归档文件整理应保证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整理协调统一。

5 一般要求

5.1组件(件的组织)

5.1.1件的构成

归档文件一般以每份文件为一件。正文、附件为一件;文件正本与定稿(包括法律法规等重要文件的历次修改稿)为一件;转发文与被转发文为一件;原件与复制件为一件;正本与翻译本为一件;中文本与外文本为一件;报表、名册、图册等一册(本)为一件(作为文件附件时除外);简报、周报等材料一期为一件;会议纪要、会议记录一般一次会议为一件,会议记录一年一本的,一本为一件;来文与复文(请示与批复、报告与批示、亮大裂函与复函等)一般独立成件,也可为一件。有文件处理单或发文稿纸的,文件处理单或发文稿纸与相关文件为一件。

5.1.2件内文件排序

归档文件排序时,正文在前,附件在后;正本在前,定稿在后;转发文在前,被转发文在后;原件在前,复制件在后;不同文字的文本,无特殊规定的,汉文文本在前,少数民族文字文本在后;中文本在前,外文本在后;来文与复文作为一件时,复文在前,来文在后。有文件处理单或发文稿纸的,文件处理单在前,收文在后;正本在前,发文稿纸和定稿在后。

5.2分类

5.2.1立档单位应对归档文件进行科学分类,同一全宗应保持分类方案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5.2.2归档文件一般采用年度—机构(问题)—保管期限、年度—保管期限—机构(问题)等方法进行三级分类。

a)按年度分类

将文件按其形成年度分类。跨年度一般应以文件签发日期为准。对于计划、总结、预算、统计报表、表彰先进以及法规性文件等内容涉及不同年度的文件,统一按文件签发日期判定所属年度。跨年度形成的会议文件归入闭幕年。跨年度办理的文件归入办结年。当形成年度无法考证时,年度为其归档年度,并在附注项加以说明。

b)按机构(问题)分类

将文件按其形成或承办机构(问题)分类。机构分类法与问题分类法应选择其一适用,不能同时采用。采用机构分类的,应根据文件形成或承办机构对归档文件进行分类,涉及多部门形成的归档文件,归入文件主办部门。采用问题分类的,应按照文件内容所反映的问题对归档文件进行分类。

c)按保管期限分类

将文件按划定的保管期限分类。

5.2.3规模较小或公文办理程序不适于按机构(问题)分类的立档单位,可以采取年度—保管期限等方法进行两级分类。

5.3排列

5.3.1归档文件应在分类方案的最低一级类目内,按时间结合事由排列。

5.3.2同一事由中的文件,按文件形成先后顺序排列。

5.3.3会议文件、统计报表等成套性文件可集中排列。

5.4编号

5.4.1归档文件应依分类方案和排列顺序编写档号。档号编制应遵循唯一性、合理性、稳定性、扩充性、简单性原则。

5.4.2档号的结构宜为:全宗号-档案门类代码·年度-保管期限-机构(问题)代码-件号。

上、下位代码之间用“-”连接,同一级代码之间用“·”隔开。如“Z109-WS·2011-Y-BGS-0001”。

5.4.3档号按照以下要求编制:

a)全宗号:档案馆给立档单位编制的代号,用4位数字或者字母与数字的结合标识,按照DA/T13-1994编制。

b)档案门类代码·年度:归档文件档案门类代码由“文书”2位汉语拼音首字母“WS”标识。年度为文件形成年度,以4位阿拉伯数字标注公元纪年,如“2013”。

c)保管期限:保管期限分为永久、定期30年、定期10年,分别以代码“Y”、“D30”、“D10”标识。

d)机构(问题)代码:机构(问题)代码采用3位汉语拼音字母或阿拉伯数字标识,如办公室代码“BGS”等。归档文件未按照机构(问题)分类的,应省略机构(问题)代码。

e)件号:件号是单件归档文件在分类方案最低一级类目内的排列顺序号,用4位阿拉伯数字标识,不足4位的,前面用“0”补足,如“0026”。

5.4.4归档文件应在首页上端的空白位置加盖归档章并填写相关内容。电子文件可以由系统生成归档章样式或以条形码等其他形式在归档文件上进行标识。

5.4.5归档章应将档号的组成部分,即全宗号、年度、保管期限、件号,以及页数作为必备项,机构(问题)可以作为选择项(见附录A图A1)。归档章中全宗号、年度、保管期限、件号、机构(问题)按照5.4.3编制,页数用阿拉伯数字标识(见附录A图A2)。为便于识记,归档章保管期限也可以使用“永久”“30年”“10年”简称标识,机构(问题)也可以用“办公室”等规范化简称标识(见附录A图A3)。

5.5编目

5.5.1归档文件应依据档号顺序编制归档文件目录。编目应准确、详细,便于检索。

5.5.2归档文件应逐件编目。来文与复文作为一件时,对复文的编目应体现来文内容。归档文件目录设置序号、档号、文号、责任者、题名、日期、密级、页数、备注等项目。

a)序号:填写归档文件顺序号。

b)档号:档号按照5.4.2-5.4.3编制。

c)文号:文件的发文字号。没有文号的,不用标识。

d)责任者:制发文件的组织或个人,即文件的发文机关或署名者。

e)题名:文件标题。没有标题、标题不规范,或者标题不能反映文件主要内容、不方便检索的,应全部或部分自拟标题,自拟内容外加方括号“[]”。

f)日期:文件的形成时间,以国际标准日期表示法标注年月日,如19990909。

g)密级:文件密级按文件实际标注情况填写。没有密级的,不用标识。

h)页数:每一件归档文件的页面总数。文件中有图文的页面为一页。

i)备注:注释文件需说明的情况。

5.5.3归档文件目录推荐由系统生成或使用电子表格进行编制。目录表格采用A4幅面,页面宜横向设置(见附录B图B1)。

5.5.4归档文件目录除保存电子版本外,还应打印装订成册。装订成册的归档文件目录,应编制封面(见附录B图B2)。

封面设置全宗号、全宗名称、年度、保管期限、机构(问题),其中全宗名称即立档单位名称,填写时应使用全称或规范化简称。归档文件目录可以按年装订成册,也可每年区分保管期限装订成册。

6 纸质归档文件的修整、装订、编页、装盒和排架

6.1修整

6.1.1归档文件装订前,应对不符合要求的文件材料进行修整。

6.1.2归档文件已破损的,应按照DA/T25-2000予以修复;字迹模糊或易退变的,应予复制。

6.1.3归档文件应按照保管期限要求去除易锈蚀、易氧化的金属或塑料装订用品。

6.1.4对于幅面过大的文件,应在不影响其日后使用效果的前提下进行折叠。

6.2装订

6.2.1归档文件一般以件为单位装订。归档文件装订应牢固、安全、简便,做到文件不损页、不倒页、不压字,装订后文件平整,有利于归档文件的保护和管理。装订应尽量减少对归档文件本身影响,原装订方式符合要求的,应维持不变。

6.2.2应根据归档文件保管期限确定装订方式,装订材料与保管期限要求相匹配。为便于管理,相同期限的归档文件装订方式应尽量保持一致,不同期限的装订方式应相对统一。

6.2.3用于装订的材料,不能包含或产生可能损害归档文件的物质。不使用回形针、大头针、燕尾夹、热熔胶、办公胶水、装订夹条、塑料封等装订材料进行装订。

6.2.4永久保管的归档文件,宜采取线装法装订。页数较少的,使用直角装订(见附录C图C1、图C2)或缝纫机轧边装订,文件较厚的,使用“三孔一线”装订。永久保管的归档文件,使用不锈钢订书钉或浆糊装订的,装订材料应满足归档文件长期保存的需要。

6.2.5永久保管的归档文件,不使用不锈钢夹或封套装订。

6.2.6定期保管的、需要向综合档案馆移交的归档文件,装订方式按照6.2.4-6.2.5执行。定期保管的、不需要向综合档案馆移交的归档文件,装订方式可以按照6.2.4执行,也可以使用不锈钢夹或封套装订。

6.3编页

6.3.1纸质归档文件一般应以件为单位编制页码。

6.3.2页码应逐页编制,宜分别标注在文件正面右上角或背面左上角的空白位置。

6.3.3文件材料已印制成册并编有页码的;拟编制页码与文件原有页码相同的,可以保持原有页码不变。6.4装盒

将归档文件按顺序装入档案盒,并填写档案盒盒脊及备考表项目。不同年度、机构(问题)、保管期限的归档文件不能装入同一个档案盒。

6.4.1档案盒

6.4.1.1档案盒封面应标明全宗名称。档案盒的外形尺寸为310mm×220mm(长×宽),盒脊厚度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20mm、30mm、40mm、50mm等(见附录D图D1)。

6.4.1.2档案盒应根据摆放方式的不同,在盒脊或底边设置全宗号、年度、保管期限、起止件号、盒号等必备项,并可设置机构(问题)等选择项(见附录D图D2、图D3)。

其中,起止件号填写盒内第一件文件和最后一件文件的件号,起件号填写在上格,止件号填写在下格;盒号即档案盒的排列顺序号,按进馆要求在档案盒盒脊或底边编制。

6.4.1.3档案盒应采用无酸纸制作。

6.4.2备考表

备考表置于盒内文件之后,项目包括盒内文件情况说明、整理人、整理日期、检查人、检查日期(见附录E)。

a)盒内文件情况说明:填写盒内文件缺损、修改、补充、移出、销毁等情况。

b)整理人:负责整理归档文件的人员签名或签章。

c)整理日期:归档文件整理完成日期。

d)检查人:负责检查归档文件整理质量的人员签名或签章。

e)检查日期:归档文件检查完毕的日期。

6.5排架

6.5.1归档文件整理完毕装盒后,上架排列方法应与本单位归档文件分类方案一致,排架方法应避免频繁倒架。

6.5.2归档文件按年度—机构(问题)—保管期限分类的,库房排架时,每年形成的档案按机构(问题)序列依次上架,便于实体管理。

6.5.3归档文件按年度—保管期限—机构(问题)分类的,库房排架时,每年形成的档案按保管期限依次上架,便于档案移交进馆。

7 归档电子文件的整理要求

7.1归档电子文件组件(件的组织)、分类、排列、编号、编目,应符合本《规则》“5一般要求”的规定。

7.2归档电子文件的格式转换、元数据收集、归档数据包组织、存储等整理要求,参照《数字档案室建设指南》(2014年)、GB/T18894、DA/T48、DA/T38等标准执行。

7.3归档电子文件整理,应使用符合《数字档案室建设指南》(2014年)、GB/T18894等标准的应用系统。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高等学校开展知识产权管理的通用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具备科研职能的高等学校,其他教育组织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9000-2008 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

3 术语和定义

GB/T 19000-200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高等学校 high education institution

按照国家规定的设置标准和审批程序批准举办,通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及职业高中毕业生为主要培养对象,实施高等教育的全日制大学、独立学院和高衡陆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

3.2  知识产权 intellectual property

自然人或法人对其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依法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地理标志权、植物新品种权、未披露的信息专有权等。

3.3  教职员工faculty and staff

高等学校任职的教师、职员、临时聘用人员、实习人员,以高等学校名义从事科研活动的博士后、访败返问学者和进修人员等。

3.4  学生 student

被学校依法录取、具有学籍的受教育者。

3.5  项目project

由一组有起止日期的、协调和受控的活动组成的独特过程,该过程要达到符合包括时间、成本和资源约束条件在内的规定要求的目标。

[GB/T19000-2008,术语和定义3.4.3〕

注1:单个项目可作为一个较大项目结构中的组成部分。

注2:在一些项目中,随着项目的进展,其目标才逐渐清晰,产品特性逐步确定。

3.6  科研项目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project

由高等学校及相关组织承担,在一定时间周期内进行科学与技术研究开发活动所实施的项目。

3.7  项目组project team

完成科研项目的组织形式,是隶属于高等学校的、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开发活动的科研单元。

4 知识产权文件管理

4.1 文件类型

知识产权文件包括:

a) 知识产权管理职责、机构设置等相关文件;

b) 人力资源、基础设施、财务资源、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的知识产权文件;

c) 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产权管理文件;

d) 实施知识产权管理文件形成的记录;

e) 知识产权相关的外来文件。

注1:上述各类文件的存在媒介可以是纸质文档,也可以是电子文档或声像资料。

注2:外来文件包括法律法规、行政决定、司法判决、律师函件等。

4.2 文件控制

知识产权文件是高等学校实施知识产权管理的依据,应确保:

a) 发布前需经过审核和批准;

b) 文件内容表述明确、完整,保管方式和保管期限明确;

c) 外来文件保存完整;

d) 建立、保持和维护知识产权记录文件;

e) 按文件类别、秘密级别进行管理,易于识别、取用和阅读;

f) 因特定目的需要保留的失效文件,应予以标记。

5 管理职责

5.1 校长

校长(或院长)是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承担以下职责:

a) 批准和发布高等学校知识产权目标,实现知识产权资产保值增值;

b) 批准和发布知识产权政策;

c) 组织最高决策机构决定知识产权重大事务;

d) 明确知识产权管理职责和权限,确保有效沟通;

e) 确保知识产权管理的保障条件和资源配备。

5.2 管理委员会

成立由最高管理层、学科专家、管理和运营机构代表等组成的知识产权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知识产权管理事务,承担以下职责:

a) 拟定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相适应的知识产权长期、中期和短期目标;

b) 审核知咐枯顷识产权政策;

c) 审核知识产权工作规划并监督执行;

d) 协调知识产权管理各相关部门的关系;

e) 形成知识产权重大事务决策方案;

f) 审核知识产权重大资产处置方案。

5.3 知识产权管理和运营机构

5.3.1 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并承担以下职责:

a) 知识产权相关政策文件的拟订和组织实施;

b) 建立知识产权绩效评价体系;

c) 知识产权工作规划的拟订和组织实施;

d) 组织开展知识产权培训;

e) 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遴选、协调、监督、考核;

f) 知识产权日常管理。

5.3.2 知识产权运营机构

建立知识产权运营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并承担以下职责:

a) 建立知识产权资产统计、分析体系;

b) 建立知识产权资产评价体系;

c) 提出重大知识产权资产处置方案;

d) 参与重大项目的知识产权布局;

e) 知识产权运营的日常工作。

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知识产权运营机构可合并设置。

5.4 知识产权服务支撑机构

建立知识产权服务支撑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并承担以下职责:

a) 为建立、实施与运行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提供服务支撑,受管理委员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委托承担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检查、监督工作并提出改进措施的建议;

b) 为管理委员会、知识产权管理和运营机构提供服务支撑;

c) 负责建设、维护知识产权信息管理平台;

d) 建立信息收集渠道,负责知识产权信息及其他数据文献资源分类、加工;

e) 为重要科研项目提供全过程知识产权信息服务;

f) 日常专利检索、专利分析;

g) 组织知识产权信息利用培训及推广。

注:知识产权服务支撑机构宜设置在图书馆等高等学校负责信息服务的组织。

5.5 知识产权专员

各院系、科研机构设立知识产权专员,承担本部门以下职责:

a) 知识产权计划拟订和组织实施;

b) 知识产权培训;

c) 知识产权日常管理。

注:科研机构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以及校设科研机构、研究中心等。

5.6 知识产权专家和顾问

建立知识产权专家库,聘请校内外专业人员担任专家。根据知识产权管理和运营需要,可聘请知识产权专家或机构,协助开展重大知识产权事务。

6 资源管理

6.1 人力资源

6.1.1 人事合同

人事合同中应明确知识产权内容,包括:

a) 通过聘用合同、劳动合同、劳务合同等方式对教职员工进行管理,约定知识产权权属、保密条款;

b) 明确发明创造人员享有的权利和负有的义务,明确教职员工造成知识产权损失的责任;

c) 对新入职教职员工进行适当的知识产权背景调查,形成记录;对于与知识产权关系密切的岗位,应要求新入职教职员工签署知识产权声明文件;

d) 对离职、退休的教职员工进行知识产权事项提醒;涉及核心知识产权的教职员工离职、退休时,应签署知识产权协议,进一步明确约定知识产权归属和保密责任。

6.1.2 激励与评价

建立知识产权激励与评价机制,将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情况作为职称评定、岗位管理、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对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杜绝抄袭剽窃他人著作权等学术不端行为。

6.1.3 教育培训

组织开展知识产权教育培训,包括以下内容:

a) 制定知识产权教育培训计划;

b) 组织对教职员工的知识产权培训;

c) 组织对学生的知识产权培训,避免出现侵犯知识产权特别是著作权的情况;

d) 组织对知识产权管理和运营人员、知识产权服务支撑机构人员、知识产权专员等的培训;

e) 对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科研人员进行知识产权培训。

f) 可面向学生开设知识产权课程。

注:重大科研项目由高等学校自行确定。

6.2 基础设施

加强知识产权管理的资源配备和基础设施的知识产权管理,包括:

a) 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信息化系统;

b) 根据需要配备软硬件设备、教室、办公场所、实验室、研究室相关资源,保障知识产权工作的运行;

c) 采购实验设备、用品、耗材、软件时明确知识产权条款,处理实验用过物品时进行相应的知识产权检查,避免侵犯知识产权;

d) 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时,应保护用户身份信息以及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产权和科学数据,明确用户在发表著作、论文等成果时标注利用科研设施仪器情况的要求;

e) 明确可能造成泄密的设备,规定使用目的、人员和方式;明确涉密区域,规定参访人员活动范围等。

6.3 财务资源

6.3.1 知识产权经常性预算费用

设立知识产权经常性预算费用,可用于;

a) 知识产权申请、注册、登记、维持;

b) 知识产权检索、分析、评估、运营、诉讼;

c) 知识产权管理和运营机构运行;

d) 知识产权管理信息化;

e) 知识产权激励;

f) 知识产权教育和培训;

g) 其他知识产权工作。

6.3.2 科研项目管理的知识产权费用

统筹建立科研项目的知识产权资金保障机制,作为科研项目管理的知识产权费用,可用于:

a) 知识产权申请、注册、登记、维持;

b) 知识产权检索、分析、评估、运营、诉讼;

c) 对科研项目中承担知识产权主要职责的人员的奖励;

d) 知识产权教育和培训;

e) 其他知识产权工作。

6.4 信息资源

加强信息资源知识产权管理:

a) 利用国内外知识产权数据库、图书馆及其他数据文献资源,建立信息收集渠道,及时获取知识产权信息;

b) 对知识产权信息进行分类筛选和分析加工,并加以有效利用;

c) 建立信息披露的知识产权审查机制,避免网站出现侵犯著作权情况;

d) 明确涉密信息,规定保密等级、期限和传递、保存、销毁的要求。

7 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

7.1 自然科学类科研项目管理

7.1.1 选题

选题阶段的知识产权管理包括:

a) 建立信息收集渠道,获取拟研究选题的知识产权信息;

b) 对信息进行分类筛选和分析加工,把握技术发展趋势,确定研究方向和重点。

7.1.2 立项

立项阶段的知识产权管理包括:

a) 进行专利信息、文献情报分析,确定研究技术路线,提高项目技术起点;

b) 识别项目知识产权需求,确定知识产权目标;

c) 在签订项目合同时,明确知识产权归属、使用、处置、收益分配等条款;

d) 对项目组人员进行培训,必要时可与项目组人员签订知识产权协议,明确保密条款;

e) 重大科研项目应明确专人负责专利信息、文献情报分析工作。

7.1.3 实施

实施阶段的知识产权管理包括:

a) 跟踪项目研究领域的专利信息、文献情报,适时调整项目研究方向和技术路线;

b) 进行知识产权风险评估,避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c) 及时建立、保持和维护研发过程中知识产权记录文件;

d) 项目组成员在发布与本项目有关的信息之前,应经项目组负责人审查;

e) 使用其他单位管理的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时,应约定保护身份信息以及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产权和科学数据等的要求;

f) 及时评估研究成果,确定保护方式,适时形成知识产权;对于有重大市场前景的科研项目,应以运用为导向,做好专利布局、商业秘密保护等。

7.1.4 结题

结题阶段的知识产权管理包括:

a) 提交项目成果的知识产权清单,包括但不限于专利、文字作品、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植物新品种、计算机软件、商业秘密、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

b) 对照项目知识产权目标和需求,评价项目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完成情况;

c) 提出知识产权运用建议。

7.2 人文社会科学类科研项目管理

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类科研项目管理,特别是创作过程中产生的职务作品的著作权管理:

a)立项前应进行检索,避免重复选题、同题创作;

b)在签订项目合同时,应签订著作权归属协议或在合同中专设著作权部分,明确约定作品著作权的归属,署名,著作权的行使,对作品的使用与处置、收益分配,涉及著作权侵权时的诉讼、仲裁解决途径等;

c)对项目组人员进行培训,并与项目组人员签订职务作品著作权协议,约定作品的权利归属;必要时应采取保密措施,避免擅自先期发表、许可、转让等;

d)创作完成时提交项目成果,包括但不限于论文、著作、教材、课件、剧本、视听作品、计算机软件等。

7.3 知识产权运用

7.3.1 分级管理

应加强知识产权分级管理,并形成记录:

a) 基于知识产权价值分析,建立分级管理机制;

b) 知识产权运营机构结合项目组和专家建议,从法律、技术、市场维度对知识产权进行价值分析,形成知识产权分级清单,必要时可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相关工作;

c) 根据分级清单,确定不同级别的知识产权处置与状态控制程序,强化知识产权合理运用。

7.3.2 策划推广

应加强知识产权策划推广,并形成记录:

a) 基于分级清单,对于有转化前景的知识产权,评估应用前景,包括潜在用户、市场价值、投资规模等;评估转化过程中的风险,包括权利稳定性、市场风险等;

b) 根据应用前景和风险的评估结果,综合考虑投资主体、权利人的利益,制定转化策略;

c) 建立合理的知识产权运用收益的分配机制,有条件的单位可激励在运用过程中具有实质性贡献的知识产权运营人员;

d) 通过展示、推介、谈判等建立与潜在用户的合作关系;

e) 结合市场需求,进行知识产权组合,与相关企业或产业对接。

7.3.3 许可和转让

在知识产权许可或转让时,应遵循下列要求:

a) 许可或转让前确认知识产权的法律状态及权利归属,确保相关知识产权的有效性;

b) 调查被许可方或受让方的实施意愿,防止恶意申请许可与购买行为;

c) 许可或转让应签订书面合同,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必要时可委托第三方机构参与;

d) 监控许可或转让过程,包括合同的签署、备案、变更、执行、中止与终止,以及知识产权权属的变更等,预防与控制交易风险。

7.3.4 作价入股

在利用知识产权作价入股时,应遵循下列要求:

a) 调查合作方的经济实力、管理水平、生产能力、技术能力、营销能力等实施能力;

b) 对知识产权进行价值评估;

c) 明确受益方式和分配比例。

7.4 重点环节的知识产权保护

应加强重点环节的知识产权保护,并形成记录:

a) 规范校名、校标、校徽、域名及服务标记的使用,需要申请商标保护的,及时进行注册;

b) 规范著作权的使用和管理,建立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的统计机制,加强学位论文和毕业设计的查重检测工作,明确教职员工和学生在发表论文时标注主要参考文献、利用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情况的要求;

c) 对合同中有关知识产权条款进行审查;

d) 对检索与分析、申请、诉讼、管理咨询等知识产权对外委托业务应签订书面合同,并约定保密等内容;

e) 明确参与知识产权联盟、协同创新组织等情况下知识产权归属、许可转让及利益分配、后续改进的权益归属等事项;

f) 及时发现和监控知识产权风险,制定有效的风险规避方案,避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g) 及时跟踪和调查相关知识产权被侵权的情况,建立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机制,适时通过行政和司法途径主动维权,有效保护自身知识产权。

8 评价和改进

8.1 绩效评价

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高等学校和校属各院系、各科研机构年度绩效考核的评价。

8.2 检查监督和改进

建立检查、监督机制,确保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有效;根据知识产权目标以及检查、分析的结果,制定和落实改进措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tougao/122470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2
下一篇 2023-05-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