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白云里是谁的诗_北山白云里诗词解析赏析

北山白云里是谁的诗_北山白云里诗词解析赏析,第1张

北山白云里是谁的诗_北山白云里诗词解析赏析 秋登兰山寄张五【唐】孟浩然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译文面对北山岭上白云起伏霏霏,我这隐者自己能把欢欣品味。


我试着登上高山是为了遥望,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


忧愁每每是薄暮引发的情绪,兴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围。


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歇累。


远看天边的树林活象是荠菜,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


什么时候你能载酒到这里来,重阳佳节咱们开怀畅饮共醉。


注释兰山:一作“万山”。


万山,一名汉皋山,又称方山、蔓山,在湖北襄阳西北十里。


张五:一作“张子容”,兄弟排行不对,张子容排行第八。


有人怀疑张五为张八之误。


“北山”二句:晋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这两句由此变化而来。


北山:指张五隐居的山。


北:一作“此”。


隐者:指张五。


相望:互相遥望。


试:一作“始”。


“心随”句:又作“心飞逐鸟灭”、“心随飞雁灭”、“心随鸟飞灭”等。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楚辞·天问》:“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清秋:明净爽朗的秋天。


晋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诗:“独有清秋日,能使高兴尽。


”一作“清境”。


归村人:一作“村人归”。


沙行:一作“沙平”,又作“平沙”。


渡头:犹渡口。


过河的地方。


“天边”二句:隋薛道衡《敬酬杨仆射山斋独坐》中有:“遥原树若荠,远水舟如叶。


”这两句似是据此变化而成。


荠:荠菜。


洲:又作“舟”。


何当:商量之辞,相当于”何妨“或”何如“。


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之极。


九月九日故称“重九”或“重阳”。


魏晋后,习俗于此日登高游宴。


赏析这是一首临秋登高远望,怀念旧友的诗。


全诗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浑为一体。


“情飘逸而真挚,景情淡而优美。


”诗人怀故友而登高,望飞雁而孤寂,临薄暮而惆怅,处清秋而发兴,希望挚友到来一起共度佳节。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细细品尝,够人玩味。


开头二句从晋代陶弘景《答诏问山中何所有》诗脱化而来,点明”自怡悦“,为登高望远的缘由之一。


三四两句起,进入题意。


“相望”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


由思念而登山远望,望而不见友人,但见北雁南飞。


这是写景,又是抒情,情景交融。


雁也看不见了,而又近黄昏时分,心头不禁泛起淡淡的哀愁,然而,清秋的山色却使人逸兴勃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是写从山上四下眺望。


天至薄暮,村人劳动一日,三三两两逐渐归来。


他们有的行走于沙滩,有的坐歇于渡头。


显示出人们的行动从容不迫,带有几分悠闲。


再放眼向远处望去,一直看到“天边”,那天边的树看去细如荠菜,而那白色的沙洲,在黄昏的朦胧中却清晰可见,似乎蒙上了一层月色。


这四句诗是全篇精华所在。


在这些描述中,作者既未着力刻画人物的动作,也未着力描写景物的色彩。


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写来,是那样平淡,那样自然。


既能显示出农村的静谧气氛,又能表现出自然界的优美景象。


正如皮日休所谓:“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


……涵涵然有云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


”沈德潜评孟诗为“语淡而味终不薄”,实为孟诗的重要特征之一。


这四句诗创造出一个高远清幽的境界,同“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诗的意境,是颇为近似的。


这也代表了孟诗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照应开端数句。


既明点出“秋”字,更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从而显示出友情的真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tougao/6313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4-16
下一篇 2022-04-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