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在什么情况下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教师该如何对待?

幼儿在什么情况下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教师该如何对待?,第1张

一、幼儿产生攻击行为的原因:

1、遗传:

从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父母身上,也可发现攻击性倾向,甚至攻击性行为。

2、心理:

通常有情绪问题和行为障碍的儿童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3、教育因素:

由于家长的过分保护和偏袒,使儿童产生了种随时可以攻击别人的合理感,特别是在攻击性行为中占了“便宜”,得到了“好处”的儿童更是攻击欲增强,攻击性行为加重。

4、模仿学习:

常看暴力武打影视片的儿童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5、饮食:

有攻击倾向的儿童,在摄入过多的糖后易发生攻击性行为。

二、对策:

1、教师要积极引导教育。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儿童观,面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应正确看待,给予幼儿更多的包容与温暖,积极引导幼儿正确发泄情绪。例如,消耗能量,在孩子情绪紧张或怒气冲冲时,可以带他去跑步、打球或进行棋类活动。

2、教师可以通过互相交流与分享对幼儿进行教育。例如,让没带玩具的幼儿和带玩具的幼儿一起玩,体验分享的快乐,并合理分配材料和场地,维持一个稳定的环境和秩序。

3、与家长形成合力。教师要引导家积极改进育儿的观念和方式,引导幼儿学会考虑他人的感受,学会分享,并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培养幼儿正确交往的态度,教会幼儿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对幼儿的无理要求绝不姑息迁就。

扩展资料:

幼儿攻击性行为表现:

1、直接攻击行为:

直接的踢、打、推搡、威胁、戏弄、欺侮、吓唬、报复他人或破坏他人物品、干扰他人活动的行为,是面对面的冲突行为。

2、投射攻击行为:

因愤怒、生气而破坏物品,造成紧张气氛,影响他人情绪情感的投射行为。如心情不好时摔东西,考试考得不好时撕考试卷子。

3、间接攻击行为:

与面对面的冲突相对应,采取有一定隐蔽性的攻击行为。如背后说同学的坏话、讽刺挖苦成绩好的同学,挑拨同学之间的关系等。

现在我们来分析导致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一、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很强。事事都是“我”字当头,凡是不合我意的,我都不要,不干,于是动手“排除”我不要,我不喜欢的东西,这就是打。
二、与幼儿交往的技能很差,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战斗。想要的东西人家不给,他又不会“要”(语言表达能力欠缺,自己的想法、要求说不清楚、别人没有照做),于是就攻击别人。
三、有一种欺负别人而自我满足的快感。看见人家比自己弱小就有成就感,喜欢看别的幼儿被人攻击以后哭的样子,喜欢领导别人,缺少同情心。
四、持宠生娇。幼儿依赖家人的溺爱,开始攻击他人的时候没有受到老师和家长的严厉制止,觉得做错了事情也会被原谅,形成了习惯。
五、寻求别人注意。在幼儿做得好的时候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而他又很希望被注意。得不到注意的时候,只好做一些比较强烈的“动作”:攻击别人,来引起注意。
六、模仿电视里的暴力行为。分辨不清勇敢和鲁莽,常把胆大、脾气躁、好打斗的人误认为英雄,他们看、电视上有打人,格斗的镜头,觉得很好玩,就要好的同伴间相互嬉闹,模仿电视的武打动作进行“切磋”。
在这种受部分幼儿喜欢的行为活动中,不论是有意攻击还是游戏攻击,他们毕竟都是幼儿,自控能力不是很好,有攻击行为就可能会导致伤害,要对好斗的幼儿实施正确的教育 ,我认为应该从这些方面去着手:
第一、建立信任,及时进行正面教育
无论是教师或者家长,如果把自己放在“大人”的角度,去看待幼儿,去管理幼儿,那么,你就错了。一个好的教师或者家长,应该是幼儿的朋友,是幼儿的玩伴,是可以让自己变成一个和他同龄的幼儿,变成他们的朋友,引领着他去游戏、去发展能力的人。也应该是幼儿最信任最依赖的人。如果发现幼儿有攻击行为就训斥,就命令他“不要做什么”“不许怎么样”,效果是非常差的,幼儿就会觉得在你的身上找不到依靠,逐渐对你失去信任。在对待攻击行为的幼儿时,惩罚要及时,明确指出幼儿的不对之处,并进行教育。同时惩罚要针对具体的行为,适度且就事论事,不要提高到道德品质方面,以免对幼儿的自我评价产生不良心理暗示。在教育时,要使用正面的语言:“你应该怎么做”……,而不是由教师或家长一味的训斥,恐吓。
第二、适时放手,允许幼儿自主学习
由于幼儿还正在发育中,他的大脑抑制能力是比较差的,当幼儿间发生纠纷时,可以先让幼儿们尝试自己解决。《幼儿心理学》讲到:“攻击性行为的发展对于儿童来说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幼儿有攻击行为是很正常的,或许从幼儿的性格上来讲,不服其他的幼儿;也许是因为幼儿习惯在家备受呵护,有时候出现分歧,有争论就会坚持自己的想法。如果幼儿的有攻击行为发生在正常交往中而且并不十分厉害,教师和家长就不应过多干涉,让幼儿自己去解决好了。这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协调性和社会交往能力。主动攻击的幼儿遭到同伴反抗和老师的教育,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被同伴接受时,就会反思、调整自己的行为,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被攻击的幼儿通过反击,成功地阻止了别人的“进攻”,当再有人侵犯他时,他就不会退缩。这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对他的成长也是有利的。
第三、减少说教,放大优点指出问题
作为一个教师或是家长,不要给幼儿定性:这个幼儿不乖,这个幼儿不好。这种评价,是不可取的。每个幼儿都有闪光点,他肯定有乖的时候,只要你用心去发现。可能因为幼儿不乖,家长和老师平时容易经常批评他,如果教师和家长只盯住幼儿的过错,那无疑是加重疮疤的疼痛,对于幼儿幼小的心灵是一种侵蚀,是一种伤害。批评太多了,幼儿会不求进步,只想捣乱。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平时对这个幼儿的了解,看看他有什么样的爱好,从他的爱好入手,找出闪光点有针对性的表扬他,使幼儿逐步建立自信。(表扬不是无目的表扬,一定要有针对性,比如:他画画好,可以在他画了一幅画以后,向全班幼儿展示一下他的画,指出他的画哪些地方比较好。表扬要具体。)
建立自信以后,在他犯错误的时候,提醒他:你画画非常好,但是,你哪些地方还有些不太好,如果你能把这一点也做好,你就会表现的更棒,会有更多的幼儿喜欢你——指出他的问题,再鼓励他。
第四、家园合作,共同参与幼儿教育。
新《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如果幼儿确实有些任性,有暴力倾向,教师和家长之间应该多交流与沟通,建立良好的家园共同教育方式。有很多幼儿的任性,出在家庭教育的溺爱上,可以与他的父母和家里其他成员或是班内其他的老师多交流,商量好,在教育方法上要统一态度。让父母跟老师一起合作,帮助幼儿纠正自己性格上的不足之处。幼儿之间如果已经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教师和家长要先加以制止,以防止不必要的肉体伤害。
对问题的解决还是先要坚持:幼儿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幼儿自己解决。幼儿自己解决不了,求助于老师和家长,我们就应该首先弄清楚攻击行为的原因,让幼儿有正确的是非观,分析原因后是哪个幼儿不对,还应该让幼儿向对方赔礼道歉,指导幼儿道歉时应注意的礼貌用语。假如分析原因后是对方的不对,教师和家长也应指导幼儿学会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属于在正常交往中发生的小冲突,可让幼儿采取忍让、不予理睬的方法,这有利于培养谦让宽容的良好品质;如果属于幼儿的既得权益受到侵犯,可让幼儿据理力争;对经常欺侮人的幼儿,可以采取回避的方法,或向教师、家长反映情况,让大人介入。
第五、正确引导,给他发展的空间
在幼儿和同伴的交往中,打打闹闹是不可避免的,有些教师和家长过于敏感和紧张,不能容忍幼儿的任何冲突,往往把幼儿原本正常的行为演变成极力制止的“十恶不赦”行为,影响了幼儿的正常交往。正如我共班三年的保育老师陈友菊所说:“幼儿有攻击行为也是他在学习与人交流和沟通的一种方式,起码自卫就是这样学会的。”
如果幼儿确实是个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在短期内没有好的改善,教师和家长千万不能为了避免麻烦,限制幼儿与幼儿交往。如果我们限制幼儿与别的小伙伴交往,幼儿的交往能力就得不到提高,他就越不知道该以怎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这对纠正他的攻击性行为根本不会有任何帮助。与成人相比,幼儿的行为更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实践证明,在一个有多种多样玩具、充裕的玩耍时间及良好气氛控制的环境中,幼儿的攻击行为会大大减少。因此,教师和家长应提供足够的空间、玩具、书籍和其他娱乐器具等供幼儿选择。在选择玩具与娱乐器具时,我们要应尽可能避免选用刀q等明显有攻击倾向的玩具。
第六,转移情绪,提供宣泄的机会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学龄前幼儿情绪变化的比较快,自控能力较差,现在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享受着众星捧月的待遇,所以普遍以自我为中心,经常因为玩耍时意见不合或争抢喜欢的玩具图书等而起争执,甚至攻击别的幼儿。另外,他的动作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不知轻重,经常有意无意推倒幼儿,有时还会冷不丁的突然撞到幼儿或是老师的身上。他的攻击性行为常常伴有较强烈的情绪变化,因此,教师和家长要对这样的幼儿教育他调节自己的情绪,减少直至杜绝情绪化的攻击性行为对其他幼儿的伤害。
然而有些幼儿可能由于害怕惩罚而强行抑制自己的攻击心理,长此以往,会产生过分的焦虑,影响心理健康。因此,教师和家长在纠正幼儿攻击性行为时,引导他们采取被允许的积极的方式去表达或去发泄情绪,教给幼儿一些情绪表达的方法:用语言方式表达内心的感受,通过运动来调适自己情绪,如打球、跑步、扔沙包、跳舞等,这些运动同样会使幼儿表达或发泄情绪。

下面是中班幼儿产生攻击性的原因论文的写作思路:

一、引言部分:

介绍攻击性问题的背景和意义,说明该问题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等方面的影响,并说明本文旨在探讨中班幼儿产生攻击性的原因及相应解决方案。

二、攻击性的概念及类型:

对攻击性的概念和类型进行概述和分类,以便为接下来的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三、中班幼儿产生攻击性的原因:

生理因素:某些生理因素,如遗传因素、荷尔蒙水平等,可能导致幼儿产生攻击性。

心理因素:情绪问题、情绪不稳定、焦虑等心理问题可能导致幼儿产生攻击性。

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方式、父母关系等可能导致幼儿产生攻击性。

学校因素:幼儿园教育质量、教育方式、学校环境等可能导致幼儿产生攻击性。

四、解决中班幼儿产生攻击性问题的方案:

家庭方案:加强家庭教育、提高父母教育水平、改善家庭环境等。

幼儿园方案:加强幼儿园师资力量、改进教育方式、提供安全环境等。

社会方案:加强社会教育、宣传教育、完善法律法规等。

五、结论部分:

总结本文探讨的中班幼儿产生攻击性的原因及相应解决方案,强调家庭、幼儿园、社会各方应共同关注和解决该问题,以保障幼儿身心健康和家庭和谐。同时,对今后进一步研究该问题的方向和意义进行展望。

以上是中班幼儿产生攻击性原因论文的写作思路,需要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严格遵循学术规范,加强数据分析和理论支持,以提高论文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yw/104639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8
下一篇 2023-05-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