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交换原理与通信网技术第8次印刷习题答案

现代交换原理与通信网技术第8次印刷习题答案,第1张

1.1为什么说交换设备是通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转接交换设备是通信网络的核心,它的基本功能是对连接到交换节点的传输链路上的信号进行汇集、转接和分配,实现多点到多点之间的信息转移交互。1.5 如何理解ATM交换综合了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优点. 1)采用固定长度的ATM信元异步转移复用方式。2)ATM采用面向连接并预约传输资源的方式工作。3)在ATM网络内部取消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而将这些工作推到网络的边缘设备上进行。4)ATM信元头部功能降低。1.7 光交换技术的特点是什么?1)提高节点吞吐量。2)降低交换成本。3)透明性。2.2电路交换系统有哪些特点?1)电路交换是面向连接的交换技术。2)电路交换采用静态复用、预分配带宽并独占通信资源的方式。3)电路交换是一种实时交换,适用于对实时性要求高的通信业务。2.4电路交换机由哪些基本功能模块组成,并说明各模块作用?由终端接口功能、连接功能信令功能和控制功能等模块组成,终端接口功能主要作用是适配外部线路传输信号的特性要求,将外部信号传送格式与适合交换机内部连接功能所要求的格式进行相互转换,并协同信令功能模块收发信息。信令功能模块的作用是通过终端接口电路监视外部终端的工作状态和接收呼叫信令,并将接收的状态和信令消息转换成适合控制功能进行处理的消息格式。连接功能的作用是在控制功能模块的管理下,为连接在交换机上的所有终端提供可任选的相互连接通路。控制功能的作用是依照用户需求结合交换设备性能指标要求,快捷可靠的实施电路接续 *** 作,并有效地管理交换设备正常运行。2.6简述模拟用户接口电路的7项基本功能。馈电B,保证通话时有馈电电流,过压保护O,为防止雷电等高压损坏交换机,振铃R,通知被叫用户有来话呼叫监视S,监视用户线环路的通断状态,用来识别用户话机的摘机挂机状态编译码器C,混合电路H,完成二四线转换测试T,检测故障2.8什么是集中式控制,分散式控制和分布式控制?集中控制子系统通常由两台或更多台处理机组成主备用工作方式,每台处理机均装配全部相同的软件,完成相同的控制功能,可以访问所有的资源。分散式控制就是在给定的系统运行要求和工作环境下,用于控制的每台处理机只能访问一部分资源和完成部分功能。分布式控制架构中每个功能电路板上都配有单片机和相关的处理程序,自身构成一个完整的基础模块,通过与其他模块相互通信和对消息加工处理,一模块化方式独立完成自己在一个呼叫处理进程中所承担的功能或作用。2.10在电路交换系统中,处理机间通信方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1)利用PCM信道进行消息通信:不需要增加额外的硬件,软件编程开销也较小,但通信容量小,消息传送路径比较固定,多用于分级控制方式中预处理机和呼叫处理机之间的消息通信。2)分享内存储器通信结构:各个处理机是通过并行总线分时访问存储器,较适合处理机数据处理模式,但是并行数据传输不适合大型交换机分布较远的处理机间通信应用,多数应用于备份系统之间的通信。3)以太网通信总线结构:以太网协议栈基于TCP/IP协议模型,适合大块数据的可靠传输,而处理机间通信多为长度较短的消息,传输迟延较大,需采用改进型的UDP协议相互通信。2.14什么是严格五阻塞网络。。。① 严格无阻塞网络。不管网络处于何种状态,只要连接的起点和终点空闲,任何时刻都可在网络中建立一个连接,且不影响网络中已建立的其他连接。② 可重排无阻塞网络。不管网络处于何种状态,只要连接的起点和终点空闲,任何时刻都可在网络中直接或者对已有连接重新选择路由来建立一个连接。③ 广义无阻塞网络。指一给定的网络存在着固有阻塞的可能,但也有可能存在着一种精巧的选路方法,使得所有的阻塞均可避免,而不必重新安排网络中已建立起来的连接。2.20简要说明电路交换机控制软件体系结构的特点和组成。特点是事实性强,具有并发性,适应性强,可靠性和可维护性要求高,常采用数据驱动型程序结构。组成包括呼叫处理程序,管理程序,维护程序,中央处理机,处理机外围设备,交换机外围设备,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2.22 *** 作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任务调度、存储管理、定时管理、进程间通信和处理机间通信、系统保障和恢复等功能。2.24简要说明数据驱动程序结构的特点。这种程序最大的优点是,在规范或需求发生变化时,控制程序的结构不必该电,只需修改表格中的数据就可适应新的变化需求。通常要求较多的机器循环次数来完成某一特定功能,但该结构较之动作驱动程序结构更加灵活,更易于管理。 2.35简述一次本局成功呼叫处理的过程。摘机,拨号音,拨号,占用,证实,选择信号,证实,回铃音,应答,通话,挂机,反向拆线,忙音,挂机,正向拆线,拆线证实。3.3信令是指通信网关中相关节点之间要相互交换和传输的控制信息。3.6简要说明信令的控制方式,1)非互控方式:发端连续向收端发送信令,不必等待接收端的证实信号。机制简单,速度快,适于误码率很低的数字信道。2)半互控方式:发端向接收端发送一个或一组信令后,须收到收端的证实信号后才能发送下一信号。3)全互控方式:发端连续发一个前向信令,不能中断,直止收到后向证实后才停发前向信令;接收端发送证实信令也是连续发送,不能中断,收到发端停发前向后才停发证实。3.7什么是用户线信令,用户线信令由哪些信令类型组成?是指用户电话机和交换机之间交互使用状态的信令,由用户话机到交换机信令和交换机到话机信令两部分组成。其中模拟用户线信令包括终端向交换机发送的状态信令和地址信令,交换机向终端发送的通知信令,主要有铃流和信号音;数字用户信令主要有在N-ISDN中使用的DSS1信令和在B-ISDN中使用的DSS2信令。3.9记发器信令属于选择信令,在电话自动交换系统中用来选择路由或用户。NO.1信令方式中,记发器信令采用多频互控(MFC)信号方式3.16简要说明信令链路功能级包括哪些功能?并说明各个功能的基本作用。1信令单元定界和定位:定界是将在MTP-1上连续传送的比特流划分为信令单元。定位是检测失步及失步后如何处理。2差错检测:利用CRC校验完成差错检测。3差错校正:利用序号和指示比特,采用非互控的正/负证实重发纠错方法。4初始定位:是从闲置的非工作状态进入工作状态前的 *** 作,利用两节点交换握手信号实现。5差错率监视:监视信令单元出错率,超过门限判为故障态,并报告。6MTP-2流量控制:处理第二功能级的拥塞问题,拥塞时利用链路状态忙信号指示对端停发新的信令单元。7处理机故障控制:MTP-2以上原因使信令链路不能工作均为处理机故障,向对端报告指示。3.18SCCP增强?1)引入 附加的8bit子系统号码(SSN),以便在一个信令点内标识更多的用户。2)SCCP的GT翻译功能大大增强了NO.7信令网的寻址功能。3.23电话用户部分(TUP)的组成1)标记。MTP部分根据标记选择信令路由,TUP部分利用标记识别该信令消息与那条中继电路有关。2)标题码,用来指明消息的类型。3)信令信息,提供比随路信令多得多的控制信息。

程序的级别划分和调度:1)故障级:负责故障识别和紧急处理等功能,具有最高优先级。2)周期级(时钟级):由时钟中断按周期性启动的任务。3)基本级:由队列启动的、实时性要求较低的任务。影响BHCA值的因素1)系统容量影响。用户数量越多,扫描程序的开销与端口数量相关,时钟级固定开销也就越大,导致单位时间能处理的呼叫数目减少。2)控制结构影响。多处理机结构,存在额外通信开销。3)处理机性能影响。包括指令功能、工作频率、存储器寻址范围和I/O端口数量。4)软件设计水平。重要因素,包括程序结构、算法、数据结构和采用的编程语言等。No.7信令系统的特点:系统灵活,传送速度快,容量大,格式统一,支持交互式业务,代价低。 从下到上1)消息传递部分MTP在信令网中提供可靠的信令消息传递,将用户发送的信令消息传送到目的信令点的特定用户部分,在信令系统或网络出现故障时,采取必要的措施以恢复信令消息的正确传送。2)信令连接控制部分SCCP提供了较强路由和寻址能力。3)事务处理能力应用部分TCAP用于与网络数据库紧密相关的业务。4)电话用户部分TUP规定了有关电话呼叫的连接建立和释放的信令顺序及执行这些顺序的消息和消息编码,并能支持部分用户补充业务。5)综合业务数字网用户部分ISUP是在TUP基础上扩展而成的,ISUP提供综合业务数字网中的信令功能,以支持基本承载业务和附加承载业务。6)智能网应用部分INAP用来在智能网的各个功能实体间传送相关消息流,以便各功能实体协同完成智能业务。7)移动应用部分MAP是在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功能实体之间交换与电路无关的数据和指令,从而支持移动用户漫游,频道切换和用户鉴权等网络功能。

软件生命周期(SDLC,软件生存周期)是软件的产生直到报废的生命周期,周期内有问题定义、可行性分析、总体描述、系统设计、编码、调试和测试、验收与运行、维护升级到废弃等阶段,这种按时间分程的思想方法是软件工程中的一种思想原则,即按部就班、逐步推进,每个阶段都要有定义、工作、审查、形成文档以供交流或备查,以提高软件的质量。但随着新的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和技术的成熟,软件生命周期设计方法的指导意义正在逐步减少。

一、软件生命周期(SDLC)的六个阶段

1、问题的定义及规划

此阶段是软件开发方与需求方共同讨论,主要确定软件的开发目标及其可行性。

2、需求分析

在确定软件开发可行的情况下,对软件需要实运模现的各个功能进行详细分析。需求分析阶段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做得好,将为整个软件开发项目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同样需求也是在整个软件开发过程中不断变化和深入的,因此我们必须制定需求变更计划来应付这种变化,以保护整个项目的顺利进行。

3、软件设计

此阶段主要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对整个软件系统进行设计,如系统框架设计,数据库设计等等。软件设计一般分为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好的软件设计将为软件程序编写打下良好的基础。

4、程序编码

此阶段是将软件设计的结果转换成计算机可运行的程序代码。在程序编码中必须要制定统一,符合标准的编写规范。以保证程序的可读性,易维护性,提高程序的运行效率。

5、软件测试

在软件设计完成后要经过严密的测试,以发现软件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整个测试过程分单元测试、组装测试以及系统测试三个阶段进行。测试的方法主要有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两种。在测试过程中需要建立详细的测试计划并严格按照测试计划进行测试,以减少测试的随意性。

6、运行维护

软件维护是软件生命周期中持续时间最长的阶段。在软件开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软件不能继续适应用户的要求。要延续软件的使用寿命,就必须对软件进行维护。软件的维护包括纠错性维护和改进性维护两个方面。

二、软件生命周期模型

任何软件都是从最模糊的概念开始的:为某个公司设计办公的流程处理;设计一种商务信函打印系统并投放市场。这个概念是不清晰的,但却是最高层的业务需求的原型。这个概念都会伴随着一个目的,例如在一个"银行押汇系统" 的目的是提高工作的效率。这个目的将会成为系统的核心思想,系统成败的评判标准。99年政府部门上了大量的OA系统,学过一点Lotus Notes的人都发了财(IBM更不用说了),但是更普遍的情况是,许多的政府部门原有的处理模式并没有变化,反而又加上了自动化处理的一套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的初衷却导致了完全不同的结果。这样的软件究竟是不是成功的呢?

从概念提出的那一刻开始,软件产品就进入了软件生命周期。在经历需求、分析、设计、实现、部署后,软件将被使用并进入维护阶段,直到最后由于缺少维护费用而逐渐消亡。这样的一个过程,称为"生命周期腔数模型"(Life Cycle Model)。

典型的几种生命周期模型包括瀑布模型、快速原型模型、迭代模型。瀑布模型(Waterfall Model)首先由Royce提出。该模型由于酷似瀑布闻名。在该模型中,首先确定需求,并接受客户和SQA小组的验证。然后拟定规格说明,同样通过验证后,进入计划阶段…可以看出,瀑布模型中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只有当一个阶段的文档已经编制好并获得SQA小组的认可才可以进入下一个阶段。这样,瀑布模型通过强制性的要求提供规约文档来确保每个阶段都能很好的完成任务。但是实际上往往难以办到,因为整个的模型几乎都是以文档驱动的,这对于非专业的用户来说是难以阅读和理解的。想象一下,你去买衣服的时候,售货员给你出示的是一本厚厚的服装规格说明,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触。虽然瀑布模型有很多很好的思想可以借鉴,但是在过程能力上有天生的缺陷。

迭代式模型

迭代式模型是RUP推荐的周期模型,也是我们在这个系列文章讨论的基础。在RUP中,迭代被定义为:迭代包括产生产品发布(稳定、可执行的产品版本)的全部开发活动和要使用该发布必需的所有其他外围元素。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开发迭代是一次完整地经过所有工作流程的过程:(至少包括)需求工作流程、分析设计工作流程、实施工作流程和测试工作流程。实质上旁圆缓,它类似小型的瀑布式项目。RUP认为,所有的阶段(需求及其它)都可以细分为迭代。每一次的迭代都会产生一个可以发布的产品,这个产品是最终产品的一个子集。迭代的思想如上图所示。

迭代和瀑布的最大的差别就在于风险的暴露时间上。"任何项目都会涉及到一定的风险。如果能在生命周期中尽早确保避免了风险,那么您的计划自然会更趋精确。有许多风险直到已准备集成系统时才被发现。不管开发团队经验如何,都绝不可能预知所有的风险。"(RUP)二者的区别如下图所示:

由于瀑布模型的特点(文档是主体),很多的问题在最后才会暴露出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风险是巨大的。"在迭代式生命周期中,您需要根据主要风险列表选择要在迭代中开发的新的增量内容。每次迭代完成时都会生成一个经过测试的可执行文件,这样就可以核实是否已经降低了目标风险。"(RUP)

快速原型(Rapid Prototype)模型是我喜欢采用的另一种模型。快速原型模型在功能上等价于产品的一个子集。注意,这里说的是功能上。瀑布模型的缺点就在于不够直观,快速原型法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一般来说,根据客户的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解决用户最迫切需要,完成一个可以演示的产品。这个产品只是实现部分的功能(最重要的)。它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确定用户的真正需求。在我的经验中,这种方法非常的有效,原先对计算机没有丝毫概念的用户在你的原型面前往往口若悬河,有些观点让你都觉得非常的吃惊。在得到用户的需求之后,原型将被抛弃。因为原型开发的速度很快,设计方面是几乎没有考虑的,如果保留原型的话,在随后的开发中会为此付出极大的代价。至于保留原型方面,也是有一种叫做增量模型是这么做的,但这种模型并不为大家所接受,不在我们的讨论之内。

上述的模型中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其实现在的软件组织中很少说标准的采用那一种模型的。模型和实用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软件生命周期模型的发展实际上是体现了软件工程理论的发展。在最早的时候,软件的生命周期处于无序、混乱的情况。一些人为了能够控制软件的开发过程,就把软件开发严格的区分为多个不同的阶段,并在阶段间加上严格的审查。这就是瀑布模型产生的起因。瀑布模型体现了人们对软件过程的一个希望:严格控制、确保质量。可惜的是,现实往往是残酷的。瀑布模型根本达不到这个过高的要求,因为软件的过程往往难于预测。反而导致了其它的负面影响,例如大量的文档、繁琐的审批。因此人们就开始尝试着用其它的方法来改进或替代瀑布方法。例如把过程细分来增加过程的可预测性。

时下有很多嵌入式实时 *** 作系统可供选择,这种 *** 作系统一般都是支持优先级的抢占式 *** 作系统。

它们的根本特点谈铅改就是一旦某个高优先级的任务就绪就可以马上获得CPU资源得以运行。任务优先级的安排在这类型 *** 作系统中非常关键,优先级安排不当,轻者让系统运行不够理想,重则完全失控。如果任务调度是基于优先级的,那么任务必须是可阻塞的。一个非阻塞的任务会使比它优先级低的任务永远得不到运行机会。在优先级的激森安排上,如果两个任务无任何关系,那么赋予那个运行时间短(从运行到阻塞)或者运行频率低的任务更高的优先级,这样会使整个系统中的任务的平均响应时间最短。对于单向任务间通信的两个任务,一般赋予接收消息或信号量的任务更高的优先级。双向通信的两个任务优先级可以互为高低。如果消息和信号量不是在任务运行前申请和初始化,那么切记含判把初始化放在先得以运行的那么任务中,否则会造成先运行的任务无法阻塞。在优先级安排的时候一既要合理使用消息、信号量等任务间通信又不能滥用,避免造成死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yw/123851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5
下一篇 2023-05-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