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你是用的tcp socket,导致“videlord”网友说的情况:对于tcp socket,send与recv不是对等的,recv时只要缓冲有数据就会收上来。简单说就是你send 4次,比如分别为10 10 10 10字节,对端可以一次recv到这40字节数据,也可以recv 40次、每次1字节。
解决办法有两种:
改用udp socket,send/recv自然对等了
继续用tcp socket,自己进行数据分段:比如自行约定在数据前约定4个字节用于描述数据长度,这样发送时,send 4+33字节,send 4+35字节;接收时,先获取描述长度的4字节获得长度,再按照长度接收数据(可能需要多次recv凑齐指定长度)。
Linux中的SPI、IPC、USB等子系统都利用了典型的把主机驱动和外设驱动分离的想法,让主机端只负责产生总线上的传输波形,而外设端只是通过标准的API来让主机端以适当的波形访问自身。因此这里面就涉及了4个软件模块:1)主机端的驱动。根据具体的IC、SPI、USB等控制器的硬件手册, *** 作具体的IPC、SPI、USB等控制器,产生总线的各种波形。
2)连接主机和外设的纽带。外设不直接调用主机端的驱动来产生波形,而是调一个标准的API。由这个标准的API把这个波形的传输请求间接“转发”给了具体的主机端驱动。当然,在这里,最好把关于波形的描述也以某种数据结构标准化。
3)外设端的驱动。外设接在I-C、SPI、USB这样的总线上,但是它们本身可以是触摸屏、网卡、声卡或者任意一种类型的设备。我们在相关的i2c_driver、spi_driver、usb_driver这种xxx_driver的probe () 函数中去注册它具体的类型。当这些外设要求IP℃、SPI、USB等去访问它的时候,它调用“连接主机和外设的纽带”模块的标准API。
4)板级逻辑。板级逻辑用来描述主机和外设是如何互联的,它相当于一个“路由表”。假设板子上有多个SPI控制器和多个SPI外设,那究竟谁接在谁上面管理互联关系,既不是主机端的责任,也不是外设端的责任,这属于板级逻辑的责任。这部分通常出现在arch/arm/mach-xxx下面或者arch/arm/bootldts下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