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教学法是一种基本上反映了行为主义的观点、强调用行为术语来描述学习目标的方法。
1、对象A(Audience) 即指需要完成行为的学生、学习者或教学对象。如上例中的“初中二年级学生”。
2、行为B(Behavior) 在教学目标的构成要素中,实际的行为及其结果是一个最基本的要素。它说明了学生通过学习所能够完成的特定而可观察的行为及其内容。
3、条件C(Conditon) 学生在证实其相应的行为及其结果时,总是在一定的情境条件下进行的,也就是说在学生证实其终点行为时,我们常提出相应的限制条件。
4、行为的标准D(Degree) 行为的标准是指行为完成质量的可接受的最低衡量依据。为了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测量性,应该对学生行为的标准进行具体的描述。
扩展资料:
美国学者马杰在他的《程序教学目标的编写》中提出:学习目标应该包括行为、条件、标准三个基本要素。在学习目标的表述中首先应明确教学对象,如“小学一年级学生”、“参加在职教育技术培训的教师”,接下来要说明这些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后,应获得怎样的能力,这种关于行为的表述是一定学习目标中最基本的成分。
行为目标的优点是它的清晰性,它清楚地告诉教师和学生,这里所指的分析能力的含义以及如何观察和测量这种能力。因此,行为目标强调学习之后的行为变化和变化的条件。在一个好的行为目标中实际上已蕴涵了学习结果的检测方式和评价标准。
在编写教学目标时,有学者建议在马杰的教学目标三要素基础上再增加“教学对象”这一要素,这样可以从“教学对象(audience)、行为(behaviour)、条件(condition)和标准(degree)”四个要素来说明教学目标,这一方法也被称为ABCD法。
编写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马杰,1962年,《程序教学目标的编写》提出学习目标三要素:
一说明具体的行为(做什么).
二说明生产上述行为的条件(怎么做).
三指出评定上述行为的标准(做得如何).
后来,在教学设计的实践中,改进的学习目标描述提出了:(A,B,C,D模式学习目标).
①明确教学对象(Audience).
②通过学习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即行为(Behaviour).
③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即条件(Conditions).
④规定评定上述行为的标准(Degree)
A……对象(audience),阐明教学对象.
B……行为(behavior),说明通过学习以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行为的变化).
C……条件(condition),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
D……标准(degree),规定达到上述行为的最低标准(即达到所要求行为的程度).
“给出一条直线,学生用九段等距线段将该直线平分为十段,误差小于10%”
上面的这条教学目标就是一个按照ABCD模式编写的教学目标.其中,对象是学生,行为是“用九段等距线段将该直线平分为十段”,条件是“给出一条直线”,标准是“等距线误差小于10%”.
1、A即“行为主体”(audience),意为学习者,就是目标表述句中的主语。
行为主体。根据新课程的有关理念,在编写教学目标时,无论是一般的行为目标或是具体的行为目标,在描写时都应写成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一般不用来描述教师的教学程序或活动的安排,
2、B即“行为”(behaviour),即学习者应做什么,目标表述句中的谓语和宾语。
行为动词。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具体目标应采用可观察、可 *** 作、可检验的行为动词来描述。而传统应用的“了解”“掌握”“知道”“熟悉”等几个笼统、含糊的,难以观察到的,仅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动词,往往难以测量,无法检验。而“认出”“说出”“描述”“解释”“说明”“分析”“评价”“模仿”“参与”“讨论”“交流”“认同”“拒绝”等词则是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的行为动词。
3、C即“条件”(conditions),意为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
有时需要表明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范围内完成指定的学习活动。如“用所给的材料探究……”“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的讨论,制定……”“通过自行设计小实验,体验……”等。
4、D即“程度”(degree),即上述行为的标准。
表现程度。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表现水准,用以测量学生学习的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能准确无误地说出……”“详细地写出……”“客观正确地评价……”等表述中的状语部分,便是限定了目标水平的表现程度,以便检测。
扩展资料
教学目标表述包括的“四要素”是由行为观的代表马杰(R.F.Mager)提出的“三要素”发展来的,又称为ABCD表述法。怎样用ABCD法编写教学目标?这种方法包含了四个要素:教学对象、行为、条件和标准。
1、教学对象
学习目标是针对学生的行为而写的,所以描述学习目标时应指明特定的教学对象。有时候如果教学对象已经明确了,就可以从目标中省去这个要素。
2、 行为
行为是学习目标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它表明学生经过学习以后能做什么和应该达到的能力水平,这样教师才能从学生的行为变化中了解到学习目标是否已经实现了。一般情况下,我们使用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来描述行为,其中动词是一个行为动词,它表明了学习的类型,而宾语则说明某一学科的具体学习内容。
3、条件
这个要素说明了上述行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产生的,所以在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时,也应以这个条件来衡量。条件一般包括下列因素:环境、设备、时间、信息以及同学或老师等有关人的因素。
4、标准
这个要素表明了行为合格的最低要求,教师可以用它不定期衡量学生的行为是否合格,学生也能够以此来检查自己的行为与学习目标之间是否还有差距。
采用ABCD法,并不意味着四个要素必须一应俱全。其中只有行为要素不能省略,而其他三个要素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省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