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在37.3—38℃之间为低热,持续4周以上者称长期低热。从病因分析,其中40%由感染性疾病引起,57%由非感染性疾病引起,3%原因不明。
一、临床思维必要前提
(一)病史询问要点
1.时间与季节性 低热通常多发生在午后,上午体温大多正常,或是下午较上午高。若上午体温较高下午较低或正常,见于间脑综合征病人。有些患者低热有季节性,出现在夏季,天气风凉后体温正常,若每年如此,此为功能性低热。
2.低热前有无高热症状 有些患者先有急性细菌性或病毒性感染伴高热,经治疗感但出现旷日持久的低热,此为感染后低热。在急性咽炎或扁桃体炎后出现
3.有无牡区逗留史 在牧区逗留有牲畜接触史者,易罹患布氏菌病,本病可表现为长期低热。
(二)体格检查重点
1.皮肤检查 面部水肿性蝶形红斑、甲周红斑、皮肤环形红斑、皮下结节等见于红斑狼疮、风湿热等风湿性疾病。皮肤粘膜苍白提示为贫血。
2 .关节检查 对称性指间关节梭形肿胀,伴或不伴尺侧倾斜,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多个大关节红、肿、热、痛,见于风湿性关节炎;单个大关节肿痛见于关节结核。
3.胸部检查 注意心率、心界大小及有无心脏杂音,与其他体征相结合协助诊断风湿热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肺部局限性湿哕音见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
4.腹部检查 肝脏肿大伴压痛者见于慢性肝炎;胆囊点压痛及胆囊区叩击痛见于慢陆胆囊炎;腹壁柔韧感伴压痛及反跳痛见于结核性腹膜炎;输尿管点压痛、肋脊点压痛及肾区叩击痛见于慢性尿路感染。
(三)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必须要做的检查
(1)血液检查:白细胞轻度升高伴中性粒细胞增多,提示细菌性感染;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提示为病毒感染、结核病或非感染性低热,如甲状腺功能亢进、间脑综合征、功触性低热等;血红蛋白降低的贫血患者可伴有低热;二系或全血细胞增高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骨髓纤维化、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由于代谢增加可伴有低热。
(2)尿液检查:尿中白细胞增多有助于慢性尿路感染的诊。
(3)X线检查:胸片及胃肠钡餐摄片有助于肺结核及消化道结核的诊断。
(三)实验室及辅助检查;选择要做的检查
(1)疑为尿路感染而尿常规检查阴性者,应反复做清洁中段尿培养及l小时尿细胞排泄率测定。
(2)疑为结核感染,一般X线检查阴性,应做PPD试验,必要时可做痰液、尿液、脑脊液等结核菌培养。
(3)疑为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的发热,应做肝功能、肝炎标记物及肝胆B型超声波检查,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有助于慢性胆囊炎的病原学诊断。
(4)疑为结缔组织病应进行免疫学检查。
(5)疑为内分泌病,可查T3、T4、FT3、FT4、TSH,对甲状腺功能亢进有确定诊断价值;24小时尿VMA测定有助于嗜铬细胞瘤的诊断。
(6)疑为癌性低热可查肿瘤标记物,如AFP、PSA、CEA、CAl9-9及CA125等。
二、思维程序
第一步 是否为感染性低热,为何部位感染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轻度升高,提示为细菌性感染。常见感染灶有慢性中耳炎、慢性乳炎、慢性鼻窦炎、慢性牙周炎、慢性扁桃体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肾盂肾炎、慢性前列腺炎。白细胞总数正常可能为慢性肝炎:结核病等。PPD试验常作为结核的筛选试验。
确定感染部位: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如低热伴右上腹隐痛不适、纳差、乏力,应考虑为慢性肝炎或慢性胆囊炎;低热伴口臭、牙龈出血,可能为牙周病、牙龈脓肿;低热伴鼻塞、流黄脓涕及头痛等,可能为慢性鼻窦炎;低热伴外耳道溢液可能为慢性中耳炎;午后低热伴纳差、消瘦、乏力、咳嗽,可能为肺结核。女性不孕症、月经量少、小腹痛可能为盆腔结核或生殖器结核;老年男性低热伴排尿不适或排尿困难’可能为前列腺炎;女性低热应想到慢性尿路感染,部分病人可无尿路刺激症状,甚至尿常规检查也无异常。
第二步 是否为结缔组织病
女性低热伴关节痛、心动过速等症状可能为不典型风湿病,应检查血沉、粘蛋白、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如怀疑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关)、SLE则应做相应免疫学检查。
第三步 是否为内分泌疾病
持续低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常见症状,可进行甲状腺功能测定;疑为嗜铬细胞瘤,可进行肾上腺B超、CT等检查,尿中VMA检测有重要诊断意义。
第四步 是否为功能性低热
作此诊断应十分谨慎,必须经过详细相关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发现,并经过相包括神经功能性低热和感染后低热两类达数月、数年,但患者一般情况良好。
此长期低热病人总数的l/3左右。
第五步 诊断性治疗问题
长期低热以结核和局部感染较多见,有时确诊困难.若高度怀疑为结核,可试行一
个疗程的抗结核治疗,一般不宜盲目应用抗生素和退热剂。
起因我们小组组员的宝贝因为孩子发烧入院,我把自己一些治疗方法推荐一下,但是大家对于发烧的理解不同可能不太能接受。基于此我把自己学习到的一些关于发烧的认识分享给大家。女儿的成长是我一手带大的,我已经用这种方法和理念处理女儿的发烧。推荐给大家,希望对作为家长的大家有用:
一、关于发烧的认识
1. 从发热的普遍性来看,婴儿出生后的第一次发热不应该看成是抵抗力下降导致的疾病,而应看成是婴儿由母体免疫向自我免疫转变发生的适应性反应。婴儿在断奶后,开始进入一个适应期,在适应期里,肌体要与其周围的病原微生物(绝大部分是病毒)发生相互适应的变化过程,这是进化形成的。发热是肌体为获取抗体、提高针对某一病原的抗体浓度的适应过程,以使肌体对该病原的再次感染产生免疫;
2. 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的对比结果验证了上述观点的正确性。其实无所谓的物理降温,从更广的意义上来看,是自然与人为两种结果的对比。物理降温就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变化的结果,而药物降温是人为的干扰、阻碍、破坏这一适应过程的完成,其结果是有目共睹。我们也由此能够理解为什么发热在退热药物阻断后会出现反复发热的原因。肌体没有从发热的过程中获取相应病原的抗体,没有对该病原形成免疫,因而导致反复发热的现象发生;采取抗生素输液治疗虽然暂时消除了感染,但是婴儿肌体仍然缺少针对某一病原的抗体,再次发热难以避免。如果继续使用退热药和抗生素治疗婴儿发热,那么这种不断反复发热的现象就会持续下去。那些因发热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去医院输液正是由上述原因造成的。唯一解决反复发热的方法就是停止使用退热药物,顺应发热的自然变化,反复发热的现象就会停止。
3. 在儿童发烧的问题上,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要认识到发烧不仅没有坏处反而是帮助婴儿适应环境、抵御病原的保护机制。试想一下,如果婴儿出生后不会发烧,是否能够生存下来?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一个到了6岁还没发过一次烧的孩子?答案是否定的。我们根本找不到一个6岁前没有发过烧的孩子。现实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以往的思维模式,虽然表面上看来不是很合理,但是我们必须接受。不能以牺牲孩子的健康作为代价去坚持一个不切合实际的理论。
二、发烧的处理
1. 物理降温的方法。简单介绍,温水浴、湿毛巾、还有现在比较流行的退热贴都是不错的物理降温方法。有很多采用酒精擦身降温,也可以,但是酒精容易透过宝宝的皮肤被吸收,建议少用为好。退热贴的种类很多,进口的要比国产的效果好,相比而言没有气味宝宝更容易接受。
2. 整体的处理方法
38.5以下,多母乳或多喝白开水,注意补充VC,VC片或鲜榨橙汁、柚子汁、猕猴桃等等。适当少穿衣,少盖被。38.5-39贴退热帖, 39度以上温敷。以宝宝舒适为主要。多喝水多休息。发烧期间禁止吃鸡蛋,禁止洗澡。不要用酒精物理降温!
温敷:用大概24-26度 温水 打湿毛巾,稍拧一下折叠后放额头, 热了就换。手脚发凉需要保暖。
发热标准 以口腔温度为例,发热程度可划分为:
低热 37.3~38℃(99.14~100.4F)
中等热 38.1~39℃ (100.58~102.2F)高热 39.1~41℃ (102.38~105.8F)
超高热 41℃ (105.8F)及以上
腋窝温度
分为低热型(37.5℃~38℃)中热型(38.1℃~39℃)高热型(39.1℃~40℃)、超高热型(>41℃)。
人体最高的耐受温度为40.6~41.4℃(105.08~106.52F),直肠温度持续升高超过41℃,可引起永久性的脑损伤;高热持续在42℃以上2~4H常导致休克以严重并发症。体温高达43℃则很少存活。
病情诊断 发热很少是单一病理过程肿瘤与结缔组织病在发热过程中可夹杂感染因素,致使临床表现复杂,但绝大多数根据临床特点与全面检查后仍可明确诊断了解原因不明发热病因分布的频率,有助于提供临床诊断的逻辑思维。根据热程热型与临床特点,可分为急性发热(热程小于2周)、长期发热(热程超过2周且多次体温在38℃以上)、和反复发热(周期热)。一般认为急性发热病因中感染占首位其次为肿瘤、血管-结缔组织病。这三类病因概括了90%原因不明发热的病因诊断感染性疾病在原因不明发热中占多数,以细菌引起的全身性感染、局限性脓肿泌尿系感染、胆道感染为多见,结核病居第二位其中肺外结核远多于肺结核。恶性肿瘤以发热为主要表现者,依次为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瘤和各种实质性肿瘤,在原因不明发热中所占比例较既往增高。
原因不明发热的诊断原则是对临床资料要综合分析判断热程长短对诊断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感染性疾病热程相对为最短。如热程短呈渐进性消耗衰竭者,则以肿瘤为多见。热程长无中毒症状,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者,则有利于血管-结缔组织病的诊断在原因不明发热诊治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重视新出现的症状和体征并据此做进一步检查,对明确诊断很有意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