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的发展史是什么?

电脑的发展史是什么?,第1张

电脑的发展史是:

计算工具的演化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不同阶段,例如从“结绳记事”中的绳结到算筹、算盘计算尺、机械计算机等。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各自的历史作用,同时也启发了现代电子计算机的研制思想。

1889年,美国科学家赫尔曼·何乐礼研制出以电力为基础的电动制表机,用以储存计算资料。

1930年,美国科学家范内瓦·布什造出世界上首台模拟电子计算机。

1946年2月14日,由美国军方定制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了。ENIAC是美国奥伯丁武器试验场为了满足计算d道需要而研制成的,这台计算器使用了17840支电子管,大小为80英尺×8英尺,重达28t(吨),功耗为170kW,其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的加法运算,造价约为487000美元。

ENIAC的问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表明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在以后60多年里,计算机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没有任何一门技术的性能价格比能在30年内增长6个数量级。

电脑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而又崭新的时代,计算机已经从功能单一、体积较大发展到了功能复杂、体积微小、资源网络化等。

计算机的未来充满了变数,性能的大幅度提高是不可置疑的,而实现性能的飞跃却有多种途径。不过性能的大幅提升并不是计算机发展的唯一路线,计算机的发展还应当变得越来越人性化,同时也要注重环保等等。

计算机从出现至今,经历了机器语言、程序语言、简单 *** 作系统和Linux、Macos、Windows等现代 *** 作系统四代,运行速度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第四代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已经达到几十亿次每秒。

计算机也由原来的仅供军事科研使用发展到人人拥有,计算机强大的应用功能,产生了巨大的市场需要,未来计算机性能应向着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巨型化的方向发展。

11从MSTP谈起

以MSTP/ASON为代表的传送网技术有许多新特点。

MSTP在传统SDH基础上,通过IP/ATM等多业务接入能力的引入,在业务接口上提供了以太网类接口和ATM类接口,是一个可以直接同数据业务进行接口的传送平台。

在现有网络环境下,MSTP在承载原有TDM业务的同时,可以开展多种高可靠性、大容量的新业务,如以太网专线、点到多点以太网、以太环网等业务;为大客户提供综合接入;实现DSLAM到BRAS的接入与汇聚;作为3G业务的传输手段等。

无论从提供的业务还是从名字上看,这种系统已经在传送上实现了多种业务的相对融合。

当新业务(或者其接口)出现的时候,系统似乎只需要添加相应的接口便可以了。

那么为什么说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已经比较完善的架构不是下一代的方向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传送网发展的历史。

图1抽象地显示了传送网发展的历史。

光通信伊始,人们开发了PDH设备(图1a),该类设备在业务接口侧提供了2Mbit/s(或15Mbit/s)的基群接口。

虽然有被称作是光的处理,但基本上是5B/6B码型和1B1H码型的电信号层处理。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SDH设备(图1b)通过同步性能的改善,首次提供了灵活的业务颗粒(如虚容器VC-12和虚容器VC-4)调度能力,将传送网的组网和保护功能发挥的淋漓尽致。

因而,SDH技术作为传送网主体技术以其特有的优势在传送网中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为电信运营商业务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WDM设备(图1c)则首次拓展了光领域,充分利用光纤通信的波分特性,大大提高了传送网的容量。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商用以来,WDM系统发展极为迅速,已成为实现大容量长途传输的主流手段。

不过,现阶段大多数WDM系统主要用在点对点的长途传输上,联网依然在SDH电层上完成。

在条件许可和业务需要的情况下,在WDM系统中有业务上下的中间节点可采用OADM设备(图1e),从而避免使用昂贵的OTU进行OEO变换,节省网络建设成本,增强网络灵活性。

目前具有固定波长上下的OADM已经广泛商用,而能够通过软件配置灵活上下波长的动态可重构OADM(ROADM)也开始步入市场。

同时随着160×10Gbit/sDWDM系统的成熟,在业务量大的地区新建WDM系统已越来越多地引入80/160×10Gbit/s的系统。

面对电信业务的加速数据化和IP化以及多样化的业务环境,SDH技术加强了支撑数据业务的能力并向多业务平台发展,形成SDH多业务平台(MSTP)(图1d)。

SDH多业务平台的基本思路是将不同的业务,通过VC级联等方式映射进不同的SDH时隙,而SDH设备与二层设备乃至三层分组设备在物理上集成为一个实体,构成具有业务层和传送层一体化的网络节点。

作为SDH设备的改进,MSTP所改善的是在用户接口一侧,但是内核一侧却仍然是电路结构。

因此,可以说MSTP技术向包处理或IP化的程度不够彻底。

随着TDM业务的相对萎缩及“全IP环境”的逐渐成熟,传送设备要从“多业务的接口适应性”转变为“多业务的内核适应性”(图1e),分组传送网迎合了这种趋势。

12下一代传送网面临的挑战

当以“三超”(超大容量、超高速、超长距离)DWDM为代表的传输技术在扩展着自己领域的时候,传送技术在业务接口侧出现的问题——业务的接口不匹配导致业界必须重新审视和探索新的传送网结构。

随着以Inter为代表的数据业务和多媒体业务的不断发展,电信运营格局的变化,业务的传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传送网在图1所示业务接口层的基础结构被打破了,以2Mbit/s(或15Mbit/s,或SDH155Mbit/s)为颗粒的基本单位不再是普遍的用户接口。

新业务的接口主要是针对数据应用,同时一些传统的业务也转移到IP的承载方式,如VoIP语音业务。

业务的接口形式也变成了以太网接口、POS接口以及少数的ATM接口。

应当说,作为传送技术与数据通信技术融合(某种意义上的妥协),MSTP传送技术及设备在传送网向分组传送(交换)方向前进了一步。

MSTP中通过使用GFP封装、VC虚级联、LCAS(链路容量调整)等关键技术,对新业务提供延伸的接口。

引入MSTP以后,对于现有的IP城域网和ATM网,MSTP可以为其提供接入和汇聚,扩大以太网业务与ATM业务的覆盖范围,确保各网络协调发展和相互配合,因而MSTP上通过数据接口功能的增加,实现了对现有数据业务的有效补充,保护了现有投资。

但是MSTP传送技术及设备也碰到一些制约因素(障碍)。

首先,利用MSTP实现各类业务网在汇聚层和接入层的合网建设,必然会带来如何进行网络和业务管理等问题,因此在引入MSTP的同时,还要注意适当重组业务流程和网络管理流程,以适应业务综合和网络融合的趋势。

其次是MSTP处理颗粒(接口速度)的不匹配:MSTP以2Mbit/s速率及其虚级链来转送以太网业务,这就如同拿一把尺子来称苹果的重量一样不太合适。

事实上,MSTP的内核是VC-12或者VC-4的交叉粒度来完成以太网的分组传送。

在面向群路侧的处理对象是VC-4,不清楚也不能适应VC-4内包的传送。

对于以太网而言,包长是变化的,流量是突发的。

传统的SDH传送网对于基于分组化的业务和新的业务提供方式,存在着诸如业务指配处理复杂,带宽效率低,成本高,网络扩展性差等缺点。

对于MSTP的交换平台,核心结构为交叉式电路方式的时隙交换,不能有效利用统计复用特性。

既然MSTP在下一代传送技术候选存在问题,那么当今市场上的宠儿ASON能否就是下一代网的雏形呢答案也是否定的。

ASON严格来说不是一种传送设备,毋宁说它是一种控制平面。

而且当今的ASON的连接或是ASON设备的处理粒度也是VC-4,即便是将来可以在基于波分层面的25Gbit/s的调度和基于VC-12颗粒的调度,其所处理的对象也无根本性的变化。

根本的原因在于,IP包交换无疑已经牢牢占据了现代网络的统治地位。

因此下一代的承载传送网必然是基于分组的。

但是传送网分组交换的具体方式是怎样的呢传送网在传送数据大量增加,数据传输容量超过电路交换的同时,专家们开始重新审视下列核心问题:传送网的核心处理机构是什么核心处理机构对传送网新的处理对象是什么以传送为目的的处理层次又是什么

传送网是否需要将包的处理技术全盘拿来典型的,是否需要将以太网的2层处理技术,或者是3层处理技术作为传送的处理,例如可以直接处理IP包呢

早期的研究提出了IPoverWDM的概念,连所有2层功能都舍弃,将IP包直接调制到波长上,似乎路由器接一个光接口就是未来的网络。

这种模型认为IP等数据包通过相应的封装技术(例如POS、GFP)就可以直接由WDM或OTN网络传送,从而省去了ATM甚至SDH/SONET层面。

同时,只需过度建设(Overbuild)超大容量的光传输网,IP业务的业务质量(QoS)就可以得到保证。

然而,这种网络模型被证明是一种价格昂贵的建网方式,其主要原因是IP路由器的POS(PacketoverSDH/SONET)接口和WDM系统的波长转换器(OTU)价格都较昂贵,采用过度建设(Overbuild)的策略将使网络成本居高不下。

另外的研究认为,传送网如果要发展,必须要增加传输设备的协议处理层次,到ISO七层协议的2层和2层以上进行处理。

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其实ATM的方向的初衷是对的,那就是使用标签技术。

只不过是,ATM技术考虑对业务的界面不够友好,业务在封装成53byte信元的时候,有5byte的开销(被称为“信元税”)。

其核心原因是只考虑了交换与传输技术的技术要求,而对业务接口的兼容性考虑不够。

其次,由于实际的网络中人们已经普遍采用IP技术,纯ATM网络已经不可能。

不过既然现有ATM传送网络都是用来承载IP,如此人们就希望新建的分组传送网也能像ATM一样提供多种类型的承载能力。

2、传送网体系架构的要求

21具有面向包的处理能力通用平台

尽管IP数据业务所占用的带宽已经在某些运营商的网络中超出了传统的语音业务所占用的带宽,可是从业务收入角度来说,语音业务的收入现阶段仍然是运营商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新的传送网络体系结构,既可以面向包括传统语音业务在内各种业务接口,又可以具有统一的处理平台,以便更经济有效地支持大容量的多种业务的应用。

这种新的传送网络体系结构不会凭空产生,而应该兼容现有的协议,在各种协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实环境中定义自己的位置。

这就需要传送网络体系结构是具有包的通用处理能力的平台,具有通用的层间接口协议,既可以接受各种客户层协议,也能利用各种下层协议(服务层)提供的连接路径(trail)或服务。

同时这种新的传送网络体系结构需要考虑IP数据业务量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这需要为传送它的光网络带宽实行动态分配和调度以实现有效的网络优化,这种优化可以减少全网中所需光接口(POS接口和OTU接口等)和相应波长的数目,既大规模降低建网成本,又提高带宽利用率。

再者,对于实现TDM业务的无缝连接来说,可采用电路仿真业务的方式解决业已存在的电路型业务(POTS6,E1/T1和N×64kbit/s等业务)。

22具有极强的可扩展性

目前主流的2层协议例如以太网协议的可扩展性存在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VLAN的标签空间太小,只能有4096个VLANID;生成树过大;MAC地址表巨大(而运营商网络有几万个到几十万个主机);安全问题。

从数量来讲运营商网络有几十万个虚连接,带宽在10Gbit/s以上。

8021ad标准通过定义StackVLAN解决了虚拟VLAN的标签空间太小的问题。

但是上述生成树过大和MAC地址表巨大的问题依然存在。

解决这些问题显然需要将运营商网络同用户的网络隔离,同时网络使用层次化结构是解决可扩展性和安全问题所熟知的方法。

第一阶段:网络探索时期 (1987年~1994年)

中国的互联网不是八台大轿抬出来的,而是从羊肠小道走出来的。

1988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采用X25协议使该单位的成为西欧中心DECnet的延伸,实现了计算机国际远程连网以及与欧洲和北美地区的电子邮件通信。

1989年11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简称NCFC)正式启动,由中国科学院主持,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同实施。

1992年12月底,清华大学校园网(TUNET)建成并投入使用,是中国第一个采用TCP/IP体系结构的校园网。

1993年3月2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接入美国斯坦福线性加速中心(SLAC)的64K专线正式开通。这条专线仍是中国部分连入Internet的第一根专线。

1993年6月,NCFC专家们在INET’93会议和CCIRN会议上利用各种机会重申了中国连入Internet的要求。

第二阶段:蓄势待发阶段 (1993年-1996年)

四大Internet主干网的相继建设,开启了铺设中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历程。

科技网先行:

1990年11月 NCFC立项,1993年11月NCFC主干网网络开通并投入运行。

1994年4月 NCFC网络与美国Internet互联成功,这是我国最早的国际互联网络。

1995年4月,中国科学院启动京外单位联网工程(简称“百所联网”工程)。

1996年2月 中国科学院决定将以NCFC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中国科学院互联网络正式命名为“中国科技网CSTNet”

金桥网建设:

1993年3月12日,朱镕基副总理主持会议,提出和部署建设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简称金桥工程)。

1996年9月6日,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连入美国的256K专线正式开通。中国金桥信息网宣布开始提供Internet服务,主要提供专线集团用户的接入和个人用户的单点上网服务。

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建设:

1994年9月,邮电部电信总局与美国商务部签订中美双方关于国际互联网的协议,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的建设开始启动。

1995年1月,邮电部电信总局分别在北京、上海开通64K专线,开始向社会提供Internet接入服务,中国互联网进入商用化阶段。

1995年5月,中国电信开始筹建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全国骨干网。并于1996年1月,并正式开通提供服务。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建设:

1994年7月初,由清华大学等六所高校建设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试验网开通,并通过NCFC的国际出口与Internet互联。

1994年8月,由国家计委投资,国家教委主持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正式立项。1995年12月,“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示范工程”建设完成。

第三阶段:内容应运而起 (1996年-1998年)

中国互联网进入了一个空前活跃的时期,应用和政府管理齐头并进。

打造产业链:

2000年5月17日,中国移动正式推出“全球通WAP(无线应用协议)”服务。

2000年11月10日,中国移动推出“移动梦网计划”,打造开放、合作、共赢的产业价值链。

2002年5月17日,中国电信在广州启动“互联星空”计划,标志着ISP 和ICP开始联合打造宽带互联网产业。

2002年5月17日,中国移动率先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推出GPRS业务。

应用初露锋芒:

网上教育:1999年8月,在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中,六个省、市的二百余所高校使用“全国高校招生系统”在CERNET上进行第一次网络招生获得成功。

网上银行:1999年9月,招商银行率先在国内全面启动“一网通”网上银行服务,成为国内首先实现全国联通〃网上银行〃的商业银行。

电子商务:1999年9月6日,中国国际电子商务应用博览会在北京举行。是中国第一次全面推出的电子商务技术与应用成果大型汇报会。

第四媒体:2000年12月12日,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央视国际网、国际在线网、中国日报网、中青网等获得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进行登载新闻业务,率先成为获得登载新闻许可的重点新闻网站。

网络游戏:2001年,盛大网络在大陆运营韩国网络游戏《传奇》,成为大陆网络游戏市场上的霸主。

第四阶段:互联网发展进入快行道 (1999年—2002年底)

中国互联网进入普及和应用的快速增长期。

2000年4月13日,新浪网宣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第一只真正来自中国大陆的网络股登上纳斯达克。 三大门户网站的相继上市,掀起了对中国互联网的第一轮投资热潮。COM生生死死是个不断挖掘互联网价值的过程,这是个大浪淘沙的年代。

信息化风起云涌:

1999年1月22日,由中国电信和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牵头、联合四十多家部委(办、局)信息主管部门在京共同举办“政府上网工程启动大会”,倡议发起了“政府上网工程”,政府上网工程主站点wwwgovcom开通试运行。

2000年7月7日,由国家经贸委、信息产业部指导,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与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共同发起的“企业上网工程”正式启动。

2001年12月20日,由信息产业部、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科技部、文化部主办的“家庭上网工程”正式启动。

第五阶段:繁荣与未来(2003年~至今)

应用多元化阶段到来,互联网逐步走向繁荣。

电子信箱情况:平均每人使用15个邮箱,共有邮箱13亿多个,2004年收费邮箱市场预计达到10亿元的规模。

第四媒体迅速发展:经国务院新闻办批准刊登新闻的网站现有150家左右,网络媒体正在变成主流媒体。

网络游蓬勃发展:2003年网络游戏用户数达1380万, 网络游戏市场销售达132亿元,电信业务由此产生直接收入达871亿元。

即时通讯异军冲起:2003年底,仅腾讯QQ的注册用户达26亿人次,7000多万活跃用户。

短信火爆登场:2003年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短信业务有2200亿条,增长速度超过100%,一条01元钱的短信创造了年收入数百亿的市场,形成了拇指经济。

网上交易:2003年全国证券公司网上委托交易量9947亿元,IT投资271亿元 。

网上银行:50多家银行开展网上银行业务,网上银行个人客户4000多万户,企业客户6万多户。

网上教育:2004年投资1254亿元,现有校园网26000多个。

网上招聘:482%的网民认为在网上能够找到工作,2003年网络招聘市场规模达31亿元。

企业信息化:企业网站41万个,大型企业925%建立企业内部网,CIO群体崛起。

网络广告:1997年网络广告实现零的突破,2003年已达到1

从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这是移动通信蓬勃发展时期。1978年底,美国贝尔试验室研制成功先进移动电话系统(AMPS),建成了蜂窝状移动通信网,大大提高了系统容量。1983年,首次在芝加哥投入商用。同年12月,在华盛顿也开始启用。之后,服务区域在美国逐渐扩大。到1985年3月已扩展到47个地区,约10万移动用户。其它工业化国家也相继开发出蜂窝式公用移动通信网。日本于1979年推出800MHz汽车电话系统(HAMTS),在东京、神户等地投入商用。西德于1984年完成C网,频段为450MHz。英国在1985年开发出全地址通信系统(TACS),首先在伦敦投入使用,以后覆盖了全国,频段为900MHz。法国开发出450系统。加拿大推出450MHz移动电话系统MTS。瑞典等北欧四国于1980年开发出NMT-450移动通信网,并投入使用,频段为450MHz。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蜂窝状移动通信网成为实用系统,并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移动通信大发展的原因,除了用户要求迅猛增加这一主要推动力之外,还有几方面技术进展所提供的条件。首先,微电子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长足发展,这使得通信设备的小型化、微型化有了可能性,各种轻便电台被不断地推出。其次,提出并形成了移动通信新体制。随着用户数量增加,大区制所能提供的容量很快饱和,这就必须探索新体制。在这方面最重要的突破是贝尔试验室在70年代提出的蜂窝网的概念。蜂窝网,即所谓小区制,由于实现了频率再用,大大提高了系统容量。可以说,蜂窝概念真正解决了公用移动通信系统要求容量大与频率资源有限的矛盾。第三方面进展是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而出现的微处理器技术日趋成熟以及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从而为大型通信网的管理与控制提供了技术手段。

从80年代中期开始。这是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发展和成熟时期。

以AMPS和TACS为代表的第一代蜂窝移动通信网是模拟系统。模拟蜂窝网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功,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例如,频谱利用率低,移动设备复杂,费用较贵,业务种类受限制以及通话易被窃听等,最主要的问题是其容量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移动用户需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开发新一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数字无线传输的频谱利用率高,可大大提高系统容量。另外,数字网能提供语音、数据多种业务服务,并与ISDN等兼容。实际上,早在70年代末期,当模拟蜂窝系统还处于开发阶段时,一些发达国家就接手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到80年代中期,欧洲首先推出了泛欧数字移动通信网(GSM)的体系。随后,美国和日本也制定了各自的数字移动通信体制。泛欧网GSM已于1991年7月开始投入商用,预计1995年将覆盖欧洲主要城市、机场和公路。可以说,在未来十多年内数字蜂窝移动通信将处于一个大发展时期,及有可能成为陆地公用移动通信的主要系统。

与其它现代技术的发展一样,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也呈现加快趋势,目前,当数字蜂窝网刚刚进入实用阶段,正方兴未艾之时,关于未来移动通信的讨论已如火如荼地展开。各种方案纷纷出台,其中最热门的是所谓个人移动通信网。关于这种系统的概念和结构,各家解释并未一致。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未来移动通信系统将提供全球性优质服务,真正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向任何人提供通信服务这一移动通信的最高目标。

傅立叶变换最早是在19世纪由法国的数学家JB Fourier提出,他认为任何信号(例如声音,影像等)均可被分解为频率、振幅。由于傅立叶变换的性质,可以把图象或者信号在频域中进行处 理,从而达到简化处理过程、增强处理效 对电信发展贡献可想而知

以太网(Ethernet)指的是由Xerox公司创建并由Xerox、Intel和DEC公司联合开发的基带局域网规范,是当今现有局域网采用的最通用的通信协议标准。以太网络使用CSMA/C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及冲突检测)技术,并以10M/S的速率运行在多种类型的电缆上。以太网与IEEE8023系列标准相类似。以太网不是一种具体的网络,是一种技术规范。该标准定义了在局域网(LAN)中采用的电缆类型和信号处理方法。

包括标准的以太网(10Mbit/s)、快速以太网(100Mbit/s)和10G(10Gbit/s)以太网。它们都符合IEEE8023。(注:IEEE 8023 通常指以太网。一种网络协议。描述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MAC子层的实现方法,在多种物理媒体上以多种速率采用CSMA/CD访问方式,对于快速以太网该标准说明的实现方法有所扩展。)

当今居于主导地位的局域网技术-以太网。以太网是建立在CSMA/CD机制上的广播型网络。冲突的产生是限制以太网性能的重要因素,早期的以太网设备如集线器是物理层设备,不能隔绝冲突扩散,限制了网络性能的提高。而交换机(网桥)做为一种能隔绝冲突的二层网络设备,极大的提高了以太网的性能。正逐渐替代集线器成为主流的以太网设备。然而交换机(网桥)对网络中的广播数据流量则不做任何限制,这也影响了网络的性能。通过在交换机上划分VLAN和采用三层的网络设备-路由器解决了这一问题。以太网做为一种原理简单,便于实现同时又价格低廉的局域网技术已经成为业界的主流。而更高性能的快速以太网和千兆以太网的出现更使其成为最有前途的网络技术。

为什么叫以太网?

以太网这个名字,起源于一个科学假设: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那么光呢?在外太空没有空气光也可以传播。于是,有人说光是通过一种叫以太的物质传播。后来,爱因斯坦证明以太根本就不存在。

车尔尼599之三十六是一个著名的案例,它涉及到一个关于财务报表的案件。这个案件发生在1936年,当时英国政府正在对英国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在审计过程中,英国政府发现车尔尼599之三十六的财务报表存在虚假记录,这些虚假记录导致英国政府无法准确地评估车尔尼599之三十六的财务状况。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实施财务报表审计标准,实施财务报表审计程序,实施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实施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审查程序,实施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审查程序,实施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审查程序,实施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审查程序,实施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审查程序,实施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审查程序,实施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审查程序,实施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审查程序,实施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审查程序,实施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审查程序,实施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审查程序,实施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审查程序,实施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审查程序,实施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审查程序,实施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审查程序,实施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审查程序,实施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审查程序,实施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审查程序,实施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审查程序,实施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审查程序,实施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审查程序,实施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审查程序,实施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审查程序,实施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审查程序,实施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审查程序,实施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审查程序,实施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审查程序,实施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审查程序,实施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审查程序,实施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审查程序,实施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审查程序,实施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审查程序,实施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审查程序,实施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审查程序,实施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审查程序,实施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审查程序,实施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审查程序,实施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审查程序,实施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审查程序,实施财务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aji/121872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1
下一篇 2023-05-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