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vm学习day01

Jvm学习day01,第1张

Jvm学习day01 1. 运行时数据区中包含哪些区域?哪些线程共享?哪些线程独享?

​ Java 虚拟机在执行 Java 程序的过程中会把它管理的内存划分成若干个不同的数据区域。JDK 1.8 和之前的版本略有不同
​ JDK1.8之前:


JDK1.8:

线程私有的:

  • ​ 程序计数器
  • ​ 虚拟机栈
  • ​ 本地方法栈
    线程共享的:
  • ​ 堆
  • ​ 方法区
  • ​ 直接内存 (非运行时数据区的一部分)
1.1 程序计数器

​ 程序计数器是一块较小的内存空间,可以看作是当前线程所执行的字节码的行号指示器。字节码解释器工作时通过改变这个计数器的值来选取下一条需要执行的字节码指令,分支、循环、跳转、异常处理、线程恢复等功能都需要依赖这个计数器来完成。 另外,为了线程切换后能恢复到正确的执行位置,每条线程都需要有一个独立的程序计数器,各线程之间计数器互不影响,独立存储,我们称这类内存区域为“线程私有”的内存。 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知道程序计数器主要有两个作用: 字节码解释器通过改变程序计数器来依次读取指令,从而实现代码的流程控制,如:顺序执行、选择、循环、异常处理。 在多线程的情况下,程序计数器用于记录当前线程执行的位置,从而当线程被切换回来的时候能够知道该线程上次运行到哪儿了。 注意:程序计数器是唯一一个不会出现 OutOfMemoryError 的内存区域,它的生命周期随着线程的创建而创建,随着线程的结束而死亡。

1.2 Java 虚拟机栈

​ 与程序计数器一样,Java 虚拟机栈也是线程私有的,它的生命周期和线程相同,描述的是 Java 方法执行的内存模型,每次方法调用的数据都是通过栈传递的。 Java 内存可以粗糙的区分为堆内存(Heap)和栈内存 (Stack),其中栈就是现在说的虚拟机栈,或者说是虚拟机栈中局部变量表部分。 (实际上,Java 虚拟机栈是由一个个栈帧组成,而每个栈帧中都拥有:局部变量表、 *** 作数栈、动态链接、方法出口信息。) 局部变量表主要存放了编译期可知的各种数据类型(boolean、byte、char、short、int、float、long、double)、对象引用(reference 类型,它不同于对象本身,可能是一个指向对象起始地址的引用指针,也可能是指向一个代表对象的句柄或其他与此对象相关的位置)。 Java 虚拟机栈会出现两种错误:StackOverFlowError 和 OutOfMemoryError。 StackOverFlowError: 若 Java 虚拟机栈的内存大小不允许动态扩展,那么当线程请求栈的深度超过当前 Java 虚拟机栈的最大深度的时候,就抛出 StackOverFlowError 错误。 OutOfMemoryError: Java 虚拟机栈的内存大小可以动态扩展, 如果虚拟机在动态扩展栈时无法申请到足够的内存空间,则抛出OutOfMemoryError异常。

Java 虚拟机栈也是线程私有的,每个线程都有各自的 Java 虚拟机栈,而且随着线程的创建而创建,随着线程的死亡而死亡。

**扩展:**那么方法/函数如何调用?

​ Java 栈可以类比数据结构中栈,Java 栈中保存的主要内容是栈帧,每一次函数调用都会有一个对应的栈帧被压入 Java 栈,每一个函数调用结束后,都会有一个栈帧被d出。 Java 方法有两种返回方式: return 语句。 抛出异常。 不管哪种返回方式都会导致栈帧被d出。 1.3 本地方法栈
​ 和虚拟机栈所发挥的作用非常相似,区别是: 虚拟机栈为虚拟机执行 Java 方法 (也就是字节码)服务,而本地方法栈则为虚拟机使用到的 Native 方法服务。 在 HotSpot 虚拟机中和 Java 虚拟机栈合二为一。 本地方法被执行的时候,在本地方法栈也会创建一个栈帧,用于存放该本地方法的局部变量表、 *** 作数栈、动态链接、出口信息。 方法执行完毕后相应的栈帧也会出栈并释放内存空间,也会出现 StackOverFlowError 和 OutOfMemoryError 两种错误。

1.4 堆

​ Java 虚拟机所管理的内存中最大的一块,Java 堆是所有线程共享的一块内存区域,在虚拟机启动时创建。此内存区域的唯一目的就是存放对象实例,几乎所有的对象实例以及数组都在这里分配内存。
​ Java 世界中“几乎”所有的对象都在堆中分配,但是,随着 JIT 编译器的发展与逃逸分析技术逐渐成熟,栈上分配、标量替换优化技术将会导致一些微妙的变化,所有的对象都分配到堆上也渐渐变得不那么“绝对”了。从 JDK 1.7 开始已经默认开启逃逸分析,如果某些方法中的对象引用没有被返回或者未被外面使用(也就是未逃逸出去),那么对象可以直接在栈上分配内存。
​ Java 堆是垃圾收集器管理的主要区域,因此也被称作GC 堆(Garbage Collected Heap)。从垃圾回收的角度,由于现在收集器基本都采用分代垃圾收集算法,所以 Java 堆还可以细分为:新生代和老年代;再细致一点有:Eden 空间、From Survivor、To Survivor 空间等。进一步划分的目的是更好地回收内存,或者更快地分配内存。
​ 在 JDK 7 版本及 JDK 7 版本之前,堆内存被通常分为下面三部分:
​ 新生代内存(Young Generation)
​ 老生代(Old Generation)
​ 永生代(Permanent Generation)
​ JDK 8 版本之后方法区(HotSpot 的永久代)被彻底移除了(JDK1.7 就已经开始了),取而代之是元空间,元空间使用的是直接内存。
​ 上图所示的 Eden 区、两个 Survivor 区都属于新生代(为了区分,这两个 Survivor 区域按照顺序被命名为 from 和 to),中间一层属于老年代。
​ 大部分情况,对象都会首先在 Eden 区域分配,在一次新生代垃圾回收后,如果对象还存活,则会进入 s0 或者 s1,并且对象的年龄还会加 1(Eden 区->Survivor 区后对象的初始年龄变为 1),当它的年龄增加到一定程度(默认为 15 岁),就会被晋升到老年代中。对象晋升到老年代的年龄阈值,可以通过参数 -XX:MaxTenuringThreshold 来设置。
​ 动态年龄计算 :“Hotspot 遍历所有对象时,按照年龄从小到大对其所占用的大小进行累积,当累积的某个年龄大小超过了 survivor 区的一半时,取这个年龄和 MaxTenuringThreshold 中更小的一个值,作为新的晋升年龄阈值”。 动态年龄计算的代码如下

uint ageTable::compute_tenuring_threshold(size_t survivor_capacity) {
	//survivor_capacity是survivor空间的大小
size_t desired_survivor_size = (size_t)((((double) survivor_capacity)*TargetSurvivorRatio)/100);
size_t total = 0;
uint age = 1;
while (age < table_size) {
total += sizes[age];//sizes数组是每个年龄段对象大小
if (total > desired_survivor_size) break;
age++;
}
uint result = age < MaxTenuringThreshold ? age : MaxTenuringThreshold;
	...
}

堆这里最容易出现的就是 OutOfMemoryError 错误,并且出现这种错误之后的表现形式还会有几种,比如:
java.lang.OutOfMemoryError: GC Overhead Limit Exceeded :
当 JVM 花太多时间执行垃圾回收并且只能回收很少的堆空间时,就会发生此错误。
java.lang.OutOfMemoryError: Java heap space :假如在创建新的对象时, 堆内存中的空间不足以存放新创建的对象, 就会引发此错误。(和配置的最大堆内存有关,且受制于物理内存大小。最大堆内存可通过-Xmx参数配置,若没有特别配置,将会使用默认值,详见:Default Java 8 max heap size

1.5 方法区

​ 方法区与 Java 堆一样,是各个线程共享的内存区域,它用于存储已被虚拟机加载的类信息、常量、静态变量、即时编译器编译后的代码等数据。虽然 Java 虚拟机规范把方法区描述为堆的一个逻辑部分,但是它却有一个别名叫做 Non-Heap(非堆),目的应该是与 Java 堆区分开来。

1.6 运行时常量池

​ 运行时常量池是方法区的一部分。Class 文件中除了有类的版本、字段、方法、接口等描述信息外,还有常量池表(用于存放编译期生成的各种字面量和符号引用),既然运行时常量池是方法区的一部分,自然受到方法区内存的限制,当常量池无法再申请到内存时会抛出 OutOfMemoryError 错误。

  • JDK1.7 之前运行时常量池逻辑包含字符串常量池存放在方法区, 此时 hotspot 虚拟机对方法区的实现为永久代
  • JDK1.7 字符串常量池被从方法区拿到了堆中, 这里没有提到运行时常量池,也就是说字符串常量池被单独拿到堆,运行时常量池剩下的东西还在方法区, 也就是 hotspot 中的永久代 。
  • JDK1.8 hotspot 移除了永久代用元空间(metaspace)取而代之, 这时候字符串常量池还在堆, 运行时常量池还在方法区, 只不过方法区的实现从永久代变成了元空间(metaspace)
1.7 直接内存

​ 直接内存并不是虚拟机运行时数据区的一部分,也不是虚拟机规范中定义的内存区域,但是这部分内存也被频繁地使用。而且也可能导致 OutOfMemoryError 错误出现。JDK1.4 中新加入的 NIO(New Input/Output) 类,引入了一种基于通道(Channel)与缓存区(Buffer)的 I/O 方式,它可以直接使用 Native 函数库直接分配堆外内存,然后通过一个存储在 Java 堆中的 DirectByteBuffer 对象作为这块内存的引用进行 *** 作。这样就能在一些场景中显著提高性能,因为避免了在 Java 堆和 Native 堆之间来回复制数据。本机直接内存的分配不会受到 Java 堆的限制,但是,既然是内存就会受到本机总内存大小以及处理器寻址空间的限制。

2. 说一下方法区和永久代的关系 2.1 定义

​ 《Java 虚拟机规范》只是规定了有方法区这么个概念和它的作用,并没有规定如何去实现它。那么,在不同的 JVM 上方法区的实现肯定是不同的了。 方法区和永久代的关系很像 Java 中接口和类的关系,类实现了接口,而永久代就是 HotSpot 虚拟机对虚拟机规范中方法区的一种实现方式。 也就是说,永久代是 HotSpot 的概念,方法区是 Java 虚拟机规范中的定义,是一种规范,而永久代是一种实现,一个是标准一个是实现,其他的虚拟机实现并没有永久代这一说法。

2.2 初始化参数

相对而言,垃圾收集行为在这个区域是比较少出现的,但并非数据进入方法区后就“永久存在”了。JDK 1.8 之前永久代还没被彻底移除的时候通常通过下面这些参数来调节方法区大小:

-XX:PermSize=N //方法区 (永久代) 初始大小
-XX:MaxPermSize=N //方法区 (永久代) 最大大小,超过这个值将会抛出 OutOfMemoryError 异常:java.lang.OutOfMemoryError: PermGen

与永久代很大的不同就是,如果不指定大小的话,随着更多类的创建,虚拟机会耗尽所有可用的系统内存。JDK 1.8 的时候,方法区(HotSpot 的永久代)被彻底移除了(JDK1.7 就已经开始了),取而代之是元空间,元空间使用的是直接内存。

-XX:metaspaceSize=N //设置 metaspace 的初始(和最小大小)
-XX:MaxmetaspaceSize=N //设置 metaspace 的最大大小
2.3 将永久代 (PermGen) 替换为元空间 (metaSpace) 的目的

​ 周志明老师在书中是这样解释的(《深入理解 Java 虚拟机》):

  1. 整个永久代有一个 JVM 本身设置的固定大小上限,无法进行调整,而元空间使用的是直接内存,受本机可用内存的限制,虽然元空间仍旧可能溢出,但是比原来出现的几率会更小。并且使用 -XX:MaxmetaspaceSize 标志设置最大元空间大小,默认值为 unlimited,这意味着它只受系统内存的限制。-XX:metaspaceSize 调整标志定义元空间的初始大小如果未指定此标志,则 metaspace 将根据运行时的应用程序需求动态地重新调整大小。

    当元空间溢出时会得到如下错误: java.lang.OutOfMemoryError: metaSpace

  2. 元空间里面存放的是类的元数据,这样加载多少类的元数据就不由 MaxPermSize 控制了, 而由系统的实际可用空间来控制,这样能加载的类就更多了。

  3. 在 JDK8,合并 HotSpot 和 JRockit 的代码时, JRockit 从来没有一个叫永久代的东西, 合并之后就没有必要额外的设置这么一个永久代的地方了。

3. Java 创建对象讲解

​ 在Java中,一个对象在可以被使用之前必须要被正确地初始化,这一点是Java规范规定的。在实例化一个对象时,JVM首先会检查相关类型是否已经加载并初始化,如果没有,则JVM立即进行加载并调用类构造器完成类的初始化。在类初始化过程中或初始化完毕后,根据具体情况才会去对类进行实例化。

3.1 Java创建对象的方式 3.1.1 使用new关键字

​ 使用new关键字是最简单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创建对象的方式,通过new关键字我们可以调用任意结构的构造函数去创建对象,比如:

Object obj = new Object();
3.1.2 使用Class类创建

​ 在Java中,每个class都有一个相应的Class对象。也就是说,当我们编写一个类,编译完成后,在生成的.class文件中,就会产生一个Class对象,用于表示这个类的类型信息。Class类没有公共的构造方法,Class对象是在类加载的时候由Java虚拟机以及通过调用类加载器中的 defineClass 方法自动构造的,因此不能显式地声明一个Class对象,Class类有如下几种方法:

方法名说明forName()(1)获取Class对象的一个引用,但引用的类还没有加载(该类的第一个对象没有生成)就加载了这个类。 (2)为了产生Class引用,forName()立即就进行了初始化。Object-getClass()获取Class对象的一个引用,返回表示该对象的实际类型的Class引用。getName()取全限定的类名(包括包名),即类的完整名字。getSimpleName()获取类名(不包括包名)getCanonicalName()获取全限定的类名(包括包名)isInterface()判断Class对象是否是表示一个接口getInterfaces()返回Class对象数组,表示Class对象所引用的类所实现的所有接口。getSupercalss()返回Class对象,表示Class对象所引用的类所继承的直接基类。应用该方法可在运行时发现一个对象完整的继承结构。newInstance()返回一个Oject对象,是实现“虚拟构造器”的一种途径。使用该方法创建的类,必须带有无参的构造器。getFields()获得某个类的所有的公共(public)的字段,包括继承自父类的所有公共字段。 类似的还有getMethods和getConstructors。getDeclaredFields获得某个类的自己声明的字段,即包括public、private和proteced,默认但是不包括父类声明的任何字段。类似的还有getDeclaredMethods和getDeclaredConstructors。

​ 通过Java的反射机制或者直接通过newInstance()方法来创建对象,实际上,newInstance方法会调用该类的无参构造器来创建对象,例如:

//"com.cloud.custom.api.aspect.CallMethod"为类全限定名
Class clazz = Class.forName("com.cloud.custom.api.aspect.CallMethod");
Object newInstance = clazz.newInstance();
//或者
Human human = Human.class.newInstance();
3.1.3 使用Constructor类的newInstance方法

​ Constructor类是java.lang.relect包下的一个类,它提供了对一个类单个构造器的信息和访问,源码如下

package java.lang.reflect;

import sun.reflect.CallerSensitive;
import sun.reflect.ConstructorAccessor;
import sun.reflect.Reflection;
import sun.reflect.annotation.TypeAnnotation;
import sun.reflect.annotation.TypeAnnotationParser;
import sun.reflect.generics.repository.ConstructorRepository;
import sun.reflect.generics.factory.CoreReflectionFactory;
import sun.reflect.generics.factory.GenericsFactory;
import sun.reflect.generics.scope.ConstructorScope;
import java.lang.annotation.Annotation;
import java.lang.annotation.AnnotationFormatError;

//Constructor提供了对一个类单个构造器的信息和访问
public final class Constructor extends Executable {
    //返回声明类
    public Class getDeclaringClass() {}

    //返回构造器的名称
    public String getName() {}

    //返回构造修饰符
    public int getModifiers() {}

    //返回构造器的类型参数数组
    public TypeVariable>[] getTypeParameters() {}

    //返回参数类型数组
    public Class[] getParameterTypes() {}

    //返回参数个数
    public int getParameterCount() { return parameterTypes.length; }

    //返回泛型参数Type数组
    public Type[] getGenericParameterTypes() {}

    //返回异常类实例数组
    public Class[] getExceptionTypes() {}

    //返回异常Type数组
    public Type[] getGenericExceptionTypes() {}

    //两个构造器是否相等,当两个构造器由形同的类声明,有相同的参数类型,则相等
    public boolean equals(Object obj) {}

    //返回构造器的hashCode
    public int hashCode() {}

    //返回方法的字符串表示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返回构造器的字符串表示(包含类型变量)
    public String toGenericString() {}

    //新生成对象
    public T newInstance(Object ... initargs)
        throws InstantiationException, IllegalAccessException,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 InvocationTargetException{}

    //构造器是否有可变数量的参数
    public boolean isVarArgs() {}

    //构造器是否是合成的
    public boolean isSynthetic() {}

    //返回指定类型注解
    public  T getAnnotation(Class annotationClass) {}

    //返回构造器上的注解数组
    public Annotation[] getDeclaredAnnotations()  {}

    //返回方法参数上的注解二维数组(多个参数的注解,每个参数可以有多个注解)
    public Annotation[][] getParameterAnnotations() {
        return sharedGetParameterAnnotations(parameterTypes, parameterAnnotations);
    }

    //获取构造器返回的AnnotatedType
    public AnnotatedType getAnnotatedReturnType() {}

    //获取构造器指定接收者的AnnotatedType
    public AnnotatedType getAnnotatedReceiverType() {}
}

​ 它也有一个newInstance方法可以创建对象,该方法和Class类中的newInstance方法很像,但是相比之下,Constructor类的newInstance方法更加强大些,我们可以通过这个newInstance方法调用有参数的和私有的构造函数,使用newInstance方法的这两种方式创建对象使用的就是Java的反射机制,事实上Class的newInstance方法内部调用的也是Constructor的newInstance方法。例如:

public class Student {
    private int id;
    public Student(Integer id) {
        this.id = id;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Constructor constructor = Student.class.getConstructor(Integer.class);
        Student stu3 = constructor.newInstance(123);
    }
}
3.1.4 使用clone方法

​ 调用一个对象的clone方法,JVM会帮我们创建一个新的、一样的对象,特别需要说明的是,用clone方法创建对象的过程中并不会调用任何构造函数,同时,要想使用clone方法,我们就必须先实现Cloneable接口并实现其定义的clone方法,这也是原型模式的应用。

public class Human implements Cloneable{
    private String name;
    public Human(String name) {
        this.name = name;
    }
    @Override
    protected Object clone() throws CloneNotSupportedException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return super.clon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Constructor constructor = Human.class
                .getConstructor(String.class);
        Human h1 = constructor.newInstance("张三");
        Human h2 = (Human) h1.clone();
    }
}
3.1.5 使用(反)序列化机制创建对象

​ 反序列化对象时,JVM会给我们创建一个单独的对象,同clone一样,JVM并不会调用任何构造函数,并且需要类实现Serializable接口

public class Human implements Cloneable{
    private String name;
    public Human(String name) {
        this.name = name;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Human [name=" + name +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Constructor constructor = Human.class
                .getConstructor(String.class);
        Human h1 = constructor.newInstance("张三");
        // 写对象
        ObjectOutputStream output = new ObjectOutputStream(new FileOutputStream("huamn.bin"));
        output.writeObject(h1);
        output.close();
        // 读对象
        ObjectInputStream input = new ObjectInputStream(new FileInputStream("huamn.bin"));
        Human h2 = (Human) input.readObject();
        System.out.println(h2);
    }
}
3.2 Java创建对象的过程 3.2.1 过程图解

​ java在创建对象时,首先会跟根据类名在常量池中去定位该类的符号引用,若未定位到该类的符号引用,说明该类还没有被加载,则开始进行类的加载。

​ Java类从被加载到虚拟机内存中开始,到卸载出内存为止,它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加载(Loading)、验证(Verification)、准备(Preparation)、解析(Resolution)、初始化(Initialization)、使用(Using) 和 卸载(Unloading)七个阶段。其中准备、验证、解析3个部分统称为连接(linking)。加载、验证、准备、初始化和卸载这5个阶段的顺序是确定的,类的加载过程必须按照这种顺序按部就班地开始,而解析阶段则不一定:它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在初始化阶段之后再开始,这是为了支持Java语言的运行时绑定(也称为动态绑定或晚期绑定)。以下陈述的内容都以HotSpot为基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类的加载过程必须按照这种顺序按部就班地“开始”,而不是按部就班的“进行”或“完成”,因为这些阶段通常都是相互交叉地混合式进行的,也就是说通常会在一个阶段执行的过程中调用或激活另外一个阶段。

3.2.2 类初始化时间

​ 虚拟机规范指明 有且只有 五种情况必须立即对类进行初始化(而这一过程自然发生在加载、验证、准备之后):

​ 1) 遇到new、getstatic、putstatic或invokestatic这四条字节码指令(注意,newarray指令触发的只是数组类型本身的初始化,而不会导致其相关类型的初始化,比如,new String[]只会直接触发String[]类的初始化,也就是触发对类[Ljava.lang.String的初始化,而直接不会触发String类的初始化)时,如果类没有进行过初始化,则需要先对其进行初始化。生成这四条指令的最常见的Java代码场景是:

使用new关键字实例化对象的时候;

读取或设置一个类的静态字段(被final修饰,已在编译器把结果放入常量池的静态字段除外)的时候;

调用一个类的静态方法的时候。

2) 使用java.lang.reflect包的方法对类进行反射调用的时候,如果类没有进行过初始化,则需要先触发其初始化。

3) 当初始化一个类的时候,如果发现其父类还没有进行过初始化,则需要先触发其父类的初始化。

4) 当虚拟机启动时,用户需要指定一个要执行的主类(包含main()方法的那个类),虚拟机会先初始化这个主类。

5) 当使用jdk1.7动态语言支持时,如果一个java.lang.invoke.MethodHandle实例最后的解析结果REF_getstatic,REF_putstatic,REF_invokeStatic的方法句柄,并且这个方法句柄所对应的类没有进行初始化,则需要先出触发其初始化。

​ 注意,对于这五种会触发类进行初始化的场景,虚拟机规范中使用了一个很强烈的限定语:“有且只有”,这五种场景中的行为称为对一个类进行 主动引用。除此之外,所有引用类的方式,都不会触发初始化,称为 被动引用。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类的实例化与类的初始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类的实例化是指创建一个类的实例(对象)的过程;类的初始化是指为类中各个类成员(被static修饰的成员变量)赋初始值的过程,是类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阶段。

被动引用的几种经典场景:

​ 1)通过子类引用父类的静态字段,不会导致子类初始化,对于静态字段,只有直接定义这个字段的类才会被初始化,因此通过其子类来引用父类中定义的静态字段,只会触发父类的初始化而不会触发子类的初始化。

​ 2)通过数组定义来引用类,不会触发此类的初始化,只会触发了另外一个名为[xx的类的初始化,这个类代表了元素类型为数组中元素类型的一维数组,它是由虚拟机自动生成的,直接继承于Object的子类,创建动作由字节码指令newarray触发。

​ 3)常量在编译阶段会存入调用类的常量池中,本质上并没有直接引用到定义常量的类,因此不会触发定义常量的类的初始化

3.2.3 类创建过程详解

​ 1)加载(loading)

​ 在加载阶段(可以参考java.lang.ClassLoader的loadClass()方法),虚拟机需要完成以下三件事情:

(1). 通过一个类的全限定名来获取定义此类的二进制字节流(并没有指明要从一个Class文件中获取,可以从其他渠道,譬如:网络、动态生成、数据库等);

(2). 将这个字节流所代表的静态存储结构转化为方法区的运行时数据结构;

(3). 在内存中(对于HotSpot虚拟就而言就是方法区)生成一个代表这个类的java.lang.Class对象,作为方法区这个类的各种数据的访问入口;

加载阶段和连接阶段(linking)的部分内容(如一部分字节码文件格式验证动作)是交叉进行的,加载阶段尚未完成,连接阶段可能已经开始,但这些夹在加载阶段之中进行的动作,仍然属于连接阶段的内容,这两个阶段的开始时间仍然保持着固定的先后顺序。加载(通过一个类的全限定名来获取定义此类的二进制字节流)是由类加载器完成的,

​ 2)验证(Verification)

​ 验证是连接阶段的第一步,这一阶段的目的是为了确保Class文件的字节流中包含的信息符合当前虚拟机的要求,并且不会危害虚拟机自身的安全。 验证阶段大致会完成4个阶段的检验动作:

​ a)文件格式验证:验证字节流是否符合Class文件格式的规范(例如,是否以魔术0xCAFEBABE开头、主次版本号是否在当前虚拟机的处理范围之内、常量池中的常量是否有不被支持的类型)

​ b)元数据验证:对字节码描述的信息进行语义分析,以保证其描述的信息符合Java语言规范的要求(例如:这个类是否有父类,除了java.lang.Object之外);

​ c)字节码验证:通过数据流和控制流分析,确定程序语义是合法的、符合逻辑的;

​ d)符号引用验证:确保解析动作能正确执行。

验证阶段是非常重要的,但不是必须的,它对程序运行期没有影响。如果所引用的类经过反复验证,那么可以考虑采用-Xverifynone参数来关闭大部分的类验证措施,以缩短虚拟机类加载的时间。

​ 3)准备(Preparation)

​ **准备阶段是正式为类变量(static 成员变量)分配内存并设置类变量初始值(零值)的阶段,这些变量所使用的内存都将在方法区中进行分配。**这时候进行内存分配的仅包括类变量,而不包括实例变量,实例变量将会在对象实例化时随着对象一起分配在堆中。其次,这里所说的初始值“通常情况”下是数据类型的零值,假设一个类变量的定义为:

  public static int value = 123;

​ 那么,变量value在准备阶段过后的值为0而不是123。因为这时候尚未开始执行任何java方法,而把value赋值为123的putstatic指令是程序被编译后,存放于类构造器方法()之中,所以把value赋值为123的动作将在初始化阶段才会执行。至于“特殊情况”是指:当类字段的字段属性是ConstantValue时,会在准备阶段初始化为指定的值,所以标注为final之后,value的值在准备阶段初始化为123而非0。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value = 123;

​ 同时对象所需的内存大小在类加载完成后便可确定,为对象分配空间的任务等同于把一块确定大小的内存从 Java 堆中划分出来。分配方式有 “指针碰撞” 和 “空闲列表” 两种,选择哪种分配方式由 Java 堆是否规整决定,而 Java 堆是否规整又由所采用的垃圾收集器是否带有压缩整理功能决定,如下所示

​ 重点:

​ 在进行内存分配时,由于是在堆中进行分配,会存在线程安全问题,因为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创建对象是很频繁的事情,为此JVM提供了两种方式来保证内存分配时的线程安全:

​ a)CAS+失败重试: CAS 是乐观锁的一种实现方式。所谓乐观锁就是,每次不加锁而是假设没有冲突而去完成某项 *** 作,如果因为冲突失败就重试,直到成功为止。虚拟机采用 CAS 配上失败重试的方式保证更新 *** 作的原子性

​ b)TLAB: 为每一个线程预先在 Eden 区分配一块儿内存,JVM 在给线程中的对象分配内存时,首先在 TLAB 分配,当对象大于 TLAB 中的剩余内存或 TLAB 的内存已用尽时,再采用 CAS 向堆中进行重新申请

​ 4)解析(Resolution)

解析阶段是虚拟机将常量池内的符号引用替换为直接引用的过程。解析动作主要针对类或接口、字段、类方法、接口方法、方法类型、方法句柄和调用点限定符7类符号引用进行。

​ 5)初始化(Initialization)

​ 类初始化阶段是类加载过程的最后一步。在前面的类加载过程中,除了在加载阶段用户应用程序可以通过自定义类加载器参与之外,其余动作完全由虚拟机主导和控制。到了初始化阶段,才真正开始执行类中定义的java程序代码(字节码)。

在准备阶段,变量已经赋过一次系统要求的初始值(零值);而在初始化阶段,则根据程序猿通过程序制定的主观计划去初始化类变量和其他资源,或者更直接地说:初始化阶段是执行类构造器()方法的过程。()方法是由编译器自动收集类中的所有类变量的赋值动作和静态语句块static{}中的语句合并产生的,编译器收集的顺序是由语句在源文件中出现的顺序所决定的,静态语句块只能访问到定义在静态语句块之前的变量,定义在它之后的变量,在前面的静态语句块可以赋值,但是不能访问。

​ 注意:类构造器()与实例构造器()不同,它不需要程序员进行显式调用,虚拟机会保证在子类类构造器()执行之前,父类的类构造()执行完毕。由于父类的构造器()先执行,也就意味着父类中定义的静态语句块/静态变量的初始化要优先于子类的静态语句块/静态变量的初始化执行。特别地,类构造器()对于类或者接口来说并不是必需的,如果一个类中没有静态语句块,也没有对类变量的赋值 *** 作,那么编译器可以不为这个类生产类构造器()。

虚拟机会保证一个类的类构造器()在多线程环境中被正确的加锁、同步,如果多个线程同时去初始化一个类,那么只会有一个线程去执行这个类的类构造器(),其他线程都需要阻塞等待,直到活动线程执行()方法完毕。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这种情形下,其他线程虽然会被阻塞,但如果执行()方法的那条线程退出后,其他线程在唤醒之后不会再次进入/执行()方法,因为 在同一个类加载器下,一个类型只会被初始化一次。如果在一个类的()方法中有耗时很长的 *** 作,就可能造成多个线程阻塞,在实际应用中这种阻塞往往是隐藏的。

​ 6)初始化过程详解

​ 当一个对象被创建时,虚拟机就会为其分配内存来存放对象自己的实例变量及其从父类继承过来的实例变量(即使这些从超类继承过来的实例变量有可能被隐藏也会被分配空间)。在为这些实例变量分配内存的同时,这些实例变量也会进行隐式初始化被赋予默认值(零值)。在内存分配完成之后,Java虚拟机就会开始对新创建的对象按照程序的顺序进行显示初始化。在Java对象初始化过程中,主要涉及三种执行对象初始化的结构,分别是 实例变量初始化、实例代码块初始化 以及 构造函数初始化。

​ a)实例变量初始化与实例代码块初始化

​ 在定义(声明)实例变量的同时,还可以直接对实例变量进行赋值或者使用实例代码块对其进行赋值。如果我们以这两种方式为实例变量进行初始化,那么它们将在构造函数执行之前完成这些初始化 *** 作。实际上,如果我们对实例变量直接赋值或者使用实例代码块赋值,那么编译器会将其中的代码放到类的构造函数中去,并且这些代码会被放在对超类构造函数的调用语句之后Java要求构造函数的第一条语句必须是超类构造函数的调用语句),构造函数本身的代码之前。

public class InstanceVariableInitializer {  
    private int i = 1;  
    private int j = i + 1;  
    public InstanceVariableInitializer(int var){
        System.out.println(i);
        System.out.println(j);
        this.i = var;
        System.out.println(i);
        System.out.println(j);
    }

    {               // 实例代码块
        j += 3;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new InstanceVariableInitializer(8);
    }
}
//:~

​ Java是按照编程顺序来执行实例变量初始化器和实例初始化器中的代码的,并且为了保证一个变量在被使用之前已经被正确地初始化,是不允许顺序靠前的实例代码块或者实例变量初始化时使用在其后面定义的实例变量(但是,如果使用方法,仍然可以绕过这种检查),例如:

public class InstanceInitializer { 
    private int j = getI();  
    private int i = 1;  
    public InstanceInitializer() {  
        i = 2;  
    }  
    private int getI() {  
        return i;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stanceInitializer ii = new InstanceInitializer();  
        System.out.println(ii.j);  
    }  
}  
//最终输出为0,说明变量j被赋值为i的默认零值:0,这一赋值 *** 作发生在实例变量i初始化和构造函数初始化之前

​ b) 构造函数初始化

​ 每个Java类中都至少包含一个构造函数,如果没有显示定义,jvm会默认构造一个无参构造函数。查看编译生成的字节码,这些构造函数会被命名为方法,参数列表与Java语言书写的构造函数的参数列表相同。

​ 并且,Java要求在实例化类之前,必须先实例化其超类,以保证所创建实例的完整性。在构造函数中:Java强制要求Object对象(Object是Java的顶层对象,没有超类)之外的所有对象构造函数的第一条语句必须是超类构造函数的调用语句或者是类中定义的其他的构造函数,如果我们既没有调用其他的构造函数,也没有显式调用超类的构造函数,那么编译器会为我们自动生成一个对超类构造函数的调用(若没有显示继承其它的类,超类默认为Object,会在本类的方法中调用invokespecial,也就是Object类的方法),查看一个空类编译生成的字节码,会发现是这样的:

aload_0  
invokespecial   #8; //Method java/lang/Object."":()V  
return  
3.2.4 总结

​ a)实例化一个类的对象的过程是一个典型的递归过程,如下图所示。进一步地说,在实例化一个类的对象时,具体过程是这样的:

​ 在准备实例化一个类的对象前,首先准备实例化该类的父类,如果该类的父类还有父类,那么准备实例化该类的父类的父类,依次递归直到递归到Object类。此时,首先实例化Object类,再依次对以下各类进行实例化,直到完成对目标类的实例化。具体而言,在实例化每个类时,都遵循如下顺序:先依次执行实例变量初始化和实例代码块初始化,再执行构造函数初始化。也就是说,编译器会将实例变量初始化和实例代码块初始化相关代码放到类的构造函数中去,并且这些代码会被放在对超类构造函数的调用语句之后,构造函数本身的代码之前。

​ b)在一个类的生命周期中,类构造器()最多会被虚拟机调用一次,而实例构造器()则会被虚拟机调用多次,只要程序员还在创建对象。

​ c)创建一个对象常常需要经历如下几个过程:父类的类构造器() -> 子类的类构造器() -> 父类的成员变量和实例代码块 -> 父类的构造函数 -> 子类的成员变量和实例代码块 -> 子类的构造函数。

​ d)实例初始化不一定要在类初始化结束之后才开始初始化

3.2.5 典型案例分析

​ a)实例化和初始化顺序分析

public class Static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aticFunction();
	}
	static StaticTest st = new StaticTest();
	static {   //静态代码块
		System.out.println("1");
	}

	{       // 实例代码块
		System.out.println("2");
	}

	StaticTest() {    // 实例构造器
		System.out.println("3");
		System.out.println("a=" + a + ",b=" + b);
	}

	public static void staticFunction() {   // 静态方法
		System.out.println("4");
	}

	int a = 110;    // 实例变量
	static int b = 112;     // 静态变量
}
//:~

​ 在同一个类加载器下,一个类型只会被初始化一次。所以,一旦开始初始化一个类型,无论是否完成,后续都不会再重新触发该类型的初始化阶段了(只考虑在同一个类加载器下的情形)。因此,在实例化上述程序中的st变量时,实际上是把实例初始化嵌入到了静态初始化流程中,并且在上面的程序中,嵌入到了静态初始化的起始位置。这就导致了实例初始化完全发生在静态初始化之前,当然,这也是导致a为110b为0的原因。因此,上述程序的StaticTest类构造器()的实现等价于:

public class StaticTest {
    (){
        a = 110;    // 实例变量
        System.out.println("2");        // 实例代码块
        System.out.println("3");     // 实例构造器中代码的执行
        System.out.println("a=" + a + ",b=" + b);  // 实例构造器中代码的执行
        类变量st被初始化
        System.out.println("1");        //静态代码块
        类变量b被初始化为112
    }
}

//对上述程序稍加改动后
public class Static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aticFunction();
    }

    static StaticTest st = new StaticTest();

    static {
        System.out.println("1");
    }

    {
        System.out.println("2");
    }

    StaticTest() {
        System.out.println("3");
        System.out.println("a=" + a + ",b=" + b);
    }

    public static void staticFunction() {
        System.out.println("4");
    }

    int a = 110;
    static int b = 112;
    static StaticTest st1 = new StaticTest();
}
输出结果为:(只有执行完上述代码行后,StaticTest类才被初始化完成)
    2
    3
    a=110,b=0
    1
    2
    3
    a=110,b=112
    4

​ b)一个实例变量在对象初始化的过程中会被赋值几次?

​ JVM在为一个对象分配完内存之后,会给每一个实例变量赋予默认值,这个时候实例变量被第一次赋值,这个赋值过程是没有办法避免的。如果我们在声明实例变量x的同时对其进行了赋值 *** 作,那么这个时候,这个实例变量就被第二次赋值了。如果我们在实例代码块中,又对变量x做了初始化 *** 作,那么这个时候,这个实例变量就被第三次赋值了。如果我们在构造函数中,也对变量x做了初始化 *** 作,那么这个时候,变量x就被第四次赋值。也就是说,在Java的对象初始化过程中,一个实例变量最多可以被初始化4次。

​ c)类的初始化过程与类的实例化过程的异同

​ 类的初始化是指类加载过程中的初始化阶段对类变量按照程序猿的意图进行赋值的过程;而类的实例化是指在类完全加载到内存中后创建对象的过程。

​ d)类赋值顺序

  1. 父类的静态变量赋值

  2. 自身的静态变量赋值

  3. 父类成员变量赋值和父类块赋值

  4. 父类构造函数赋值

  5. 自身成员变量赋值和自身块赋值

  6. 自身构造函数赋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aji/568619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2-17
下一篇 2022-12-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