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与李白的关系

杜甫与李白的关系,第1张

李白杜甫是同时代的诗人,李白长杜甫十一岁。

1、他俩是朋友,但李白比杜甫大,对杜甫来说李白算是亦兄亦友。

2、一个盛唐一个晚唐,一个诗仙一个诗圣,诗仙由于环境好所以天马行空自由幻想豪放派,诗圣生活的时候政局没那么好了,所以写的诗有点悲。

3、李白和杜甫人生中有一些交集的——

虽然二人诗风差距很大,一个浪漫飘逸,一个沉郁顿挫,并且李白生活在盛唐,而杜甫更多的是在唐由盛转衰的年代(不是晚唐!)。但是二人是有交集的。天宝三载,744年,杜甫第一次在洛阳见到李白,就写下了《赠李白》,相逢恨晚。二人相约北渡黄河,来到王屋山,寻访道士华盖君,不料其已仙去,故而李白去陈留,杜甫去了梁宋,后李白又赶来,二人遇见了高适。这段故事,在杜甫的《遣怀》《昔游》中亦有记载。再后来他们又在兖州重逢。之后再无见面。杜甫在京都长安开始了北漂生涯,李白则漫游生活。

后来杜甫还写了很多回忆李白的诗句……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天末怀李白》;李白也写过首《沙丘城下寄杜甫》。

4、杜甫曾经非常仰慕李白,李白在当代是个非常神话的名人,而杜甫只是个很普通的小官。

5、二人虽被并称李杜,但其实在当时,杜甫的诗歌并未被提到那么高的高度。最早将二人相提并论也要等到杜甫逝世四十多年后,元稹给他写的墓志铭中了。

6、李白的诗在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名扬天下,而杜甫的诗在死后才受人赞扬。李白生性放荡,杜甫生性拘谨。虽然都是诗人,但是,李白要比杜甫强很多,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代。

杜甫和李白是朋友关系。

杜甫是一个典型的官二代,祖上都有做过高官的人。应该说两个人交流起来还是没什么障碍的,一个有钱,一个有权,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分歧。李白整整比杜甫大了11岁,李白诗名远播的时候,杜甫还济济无名。

确切的说杜甫其实可以算得上是李白的一个小迷弟。他一直把李白当偶像一样崇拜着,杜甫第一次见到李白时,就是一个粉丝,看到了自己心中的超级偶像的感觉。

杜甫和李白的故事:

杜甫与李白有两次会面,初次相遇是在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 在这里他遇到了踌躇不得志的杜甫。此时的44岁的李白已名扬全国,而33岁的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

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这是的李白和杜甫都处于人生的低谷,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李白也在此时写出了《行路难》的感叹。两位伟大的诗人一见如故,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同时两人约好结伴同游,出去狩猎散心。

朋友圈流传关于“很重视的友情对方却不看重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的回答。

网友齐呼:李白,你的良心不会痛吗?

那李白为什么不回杜甫的诗?

这就要从李白的生平讲起了。

李白,生于公元701年,据说李白出生时李白的妈妈梦到金星(又称“太白”)

入怀,遂取名李白。

“五岁观六甲,十岁观百家”。童年至少年时的李白过着求学、博览的生活,对十八岁左右,李白开始学习剑术和纵横术,梦想着能以一身武艺报效国家,以唇舌之利游说帝王,实现政治抱负。

李白曾言“托言白刃里,杀人红尘中”,当你,诗人的话多是夸张的,好在那个时候也没有微信、微博,否则估计要被关进小黑屋了。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学成的李白开始了漫游生活,饱览大好河山,结交志士仁人。他也曾有过求人举荐的经历,但是谁会在乎这个无名无姓的平头小子呢?“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失望的李白开始和朋友一起隐居。但他一直没有停止创作,诗名越穿越广,连唐玄宗都知道了,于是穿了一道圣旨,宣他入京供奉翰林。

“迎天大小出门去,我辈岂是逢高人”。小小锦鲤,一跃成龙,李白心中的喜悦不言而喻。

进京之后,唐玄宗对李白很赏识,赠亲手为其调羹,以示重视。

话说有一次,唐玄宗在沉香亭想起了心事,穿一道圣旨令李白进宫。李白饮了酒,由人架来了,脸上喷了凉水,才算稍稍清醒。

唐玄宗把心中所想说与李白,李白挥毫拔模,刷刷刷写了十几首。

唐玄宗一看,哎呀,油菜花,传给大家欣赏。

由此李白的诗名广播天下。

但宫廷皇家森严壁垒,各种禁忌,李白身性散漫,不受约束,得罪了人。

有次他醉中起草诏书,让权倾朝野的高力士为其脱靴。怀恨在心的高力士就找了个机会,在杨贵妃面前说李白的诗在讥讽她。

后来,唐玄宗来打算再封李白一官半职,但都被杨贵妃劝住了。

这事李白也知道了,反而更加放浪形骸,后来直接向唐玄宗请求还乡,再度开始了漫游生活。

漫游中,李白遇见了小他11岁的杜甫,两人相淡甚欢。又遇到高适,三人一用登临怀古,射猎饮酒,好不快活。

就在李白过着优哉游哉的漫游生活时,安史之乱发生了。

立志报效祖国的李白认为施展才能的时候到了,他投到永生李瑞麾下, 希望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建功立业。

但不想,李麟和唐肃宗发生冲突,兵败被杀。李白也受波及,流放夜郎,后被赦免。白听说李光弼起兵南征他又想从军报国,无奈半路生病,只好在叔叔李阳冰那里暂时住下,第二年就病逝了。

李白的这一生,并不得志。

早年读书、学剑,举荐不得用,后来一朝进入皇宫,又受到排挤,只得还乡漫游。国家动荡,本想投军建功,不想站错了队,受到波及,幸被赦免。晚年又想再次投军,却因疾病,依托族叔,遗憾去世。

如果有个人的一生是这样度过,那么他拿起笔来,恐怕要写愁啊、苦啊、闷啊、痛阿。但李白不是这样的,

在他的诗歌里,往往是充满了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对于黑暗现实的不合作,有一种豪迈冲天的意气。

比如《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首汉乐府的旧题本多是说借酒消愁的诗,但在李白笔下却表现出意想不到的洒脱。

在长安受排挤被赐还乡,在诗中,李白畅快地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句话,不伺候。

如果人生有什么不愉快的事,那该怎么办呢?“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不高兴了,就找条小船来,头发一披散,小船里一躺,仰望着蔚蓝天空,飘到哪儿算哪儿。这样的李白,谁不喜欢?

李白不回杜甫的诗,这是因为李白是一个仗剑走天涯,不为凡尘束缚的人,世俗的礼法约束对他犹如蛛丝浮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aji/58234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3
下一篇 2023-02-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