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改课等:贵州兴义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张改课等:贵州兴义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第1张

原文刊于《中国文物报》2008年9月12日第 002 版

        本报讯 3 月至 5 月,在老江底水电站建设工程中,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兴义市文物管理所共同对贵州省兴义市白碗窑镇甲马石村老江底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遗址位于南盘江支流黄泥河东岸一级台地之上,分为老江底、尾水和崖脚发掘区,其中在崖脚发掘区发现了一批石制品,具有重要意义。

        发掘区地层堆积分 4 层,其中第③层和第④层未见晚期遗物,是遗址的主体堆积,堆积物比较纯净,含河漫滩相沙质层。各层均有石制品出土,绝大多数为打制石器,磨制石器仅有数件,多系在扁圆砾石的一侧或两侧的局部区域稍加打磨而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发掘并未发现任何遗迹现象和陶片,显示出其,文化面貌的特殊性。

        在不足 100 平方米的发掘范围内,累计出土各类石质标本 600 余件。其中第③层和第④层出土300 余件,约 30%为砾石原料。据初步观察,制作石制品的原料多为磨圆度较好的砾石,岩性主要为砂岩和变质灰岩,附近河滩就发现大量这些类型的砾石,故制作石器的原料应是就近采集的。器物类型可分为有疤砾石(包括石锤和石砧)、石核、石片、石器、断块等。石锤可分为锤击石锤和锐棱砸击石锤,锤击石锤多为长条形的砾石,多在砾石的一端或两端残留有打击疤痕,少数周身都有打击疤痕;锐棱砸击石锤多系扁圆形的砾石,打击疤痕多分布在砾石两侧的棱边上。石核中锐棱砸击石核比较常见,一般只有 1 个至 2 个石片疤。石片多为锤击石片,其次为锐棱砸击石片。石器类型主要为砍砸器和刮削器,其他类型极少。砍砸器数量最多,主要为小型砾石砍砸器,以单面加工者居多,两面加工者很少。大都是在一端保持天然砾石面,另一端加工出刃口,有凸刃、直刃、凹刃之分,直刃和凸刃的较多。从加工方向上看,向背面加工的数量最多,向腹面加工的也占到了一定的比例。刮削器数量较少,主要为石片石器,一般以锐棱砸击石片为毛坯,在与台面相对的一端或一侧修理而成,疤痕往往较小,背面均保持较多的砾石面。有相当一部分断块为砾石断块,系砾石一打两半断裂而成,断口平齐,有的在断口处仍可见清楚的打击点和放射线,在另一端保持天然砾石面,此类器物多与生产小型砾石砍砸器有关,可能就是生产这种工具的废料和毛坯。

        遗址处在一级台地之上,并且发现有少量的磨制石器,表明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从石制品的特征来看,打片的方法主要为锤击法和锐棱砸击法。制作石器的毛坯以块状砾石和砾石断块为主,石片较少。石器修理的方式以单面加工为主,并以向背面加工占主导地位。石器类型主要为小型砾石砍砸器和刮削器。总的来看石器加工技术和类型组合比较简单。石制品所表现出的特征与北盘江流域贞丰县孔明坟新石器时代遗址较为类似,同时出土物几乎全为打制石器而未见陶片,器物类型组合更趋单调,文化面貌亦较之更为原始,显示出一些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个性和特点,据此初步推断其时代当为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石制品的类型组合基本反映出石器加工制作的各个环节,从各类型的数量比例来看,也是砾石原料、断块和制作石器的毛坯占绝大多数,经过第二步加工的石器数量较少,同时在发掘中还发现了一些可拼合的石制品,而且遗址内未发现其他诸如灰坑、房址、动物骨骼、陶片等与人类日常生活有关的遗迹遗物,也未见明显的用火痕迹。根据上述特征,考古人员初步推断崖脚发掘区作为石器制造场的可能性较大。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第③层和第④层含有一定的河漫滩相沙质,堆积,加之发掘区处在坡地之上,因此也不能排除遗物存在受地质变化的影响而被搬运的可能。

        此外,该遗址的文化特征与同属于南盘江流域的云南省富源县大河遗址和贵州省兴义市猫猫洞遗址的文化特征具有一定的共性。大河遗址位于黄泥河上游河段块泽河畔,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稍早阶段的遗存,出现了极少量的锐棱砸击石片;猫猫洞遗址距离老江底遗址直线距离仅数十公里,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晚一阶段的遗存,锐棱砸击石片和以锐棱砸击石片为毛坯制成的刮削器已大量出现。另外从猫猫洞现存的标本观察,小型砾石砍砸器也已经有了一定数量的发现,这些文化因素与本遗址的文化内涵有相同之处和较为密切的联系,具有一脉相承的特点。尤其是本遗址与猫猫洞遗址在地理位置上邻近,时代上前后相继,关系尤为密切。因此老江底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对研究猫猫洞文化的去向问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为研究南盘江流域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以及这一地区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的过渡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原文刊于《中国文物报》2009 年7 月3 日第 004 版

      2007 年 3 至 8 月、2008 年 10 月至 2009 年 1 月,为配合龙滩电站建设,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贞丰县文物管理所对贵州省贞丰县孔明坟遗址进行了连续两次的大规模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发掘面积 700 余平方米,揭露出了目前贵州省境内规模最大的一处新石器时代石器制造场,共获得各类遗物 2 万余件,其中绝大多数为打制石器,陶片仅发现数十片,磨制石器发现也很少(基本都是局部磨光,通体磨光者仅数件)。各类器物的比例体现了该遗址打制石器占主导地位的文化特殊性,特别是该遗址是贵州省北盘江流域首次经过系统发掘的位于河流阶地上的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遗址位于贵州省贞丰县鲁容乡孔明村,小地名叫孔明坟。处在孔明河与北盘江汇合处的北盘江东岸一级阶地之上,与小河口遗址、天生桥遗址隔河相望,总面积近万平方米。以孔明河河沟(现已变为一季节性的小河)为界,分为沟南、沟北两个发掘区,沟南区是此次发掘的重点区域。沟南区主发掘区的地层堆积可分 6 层,其中第④、⑤层为新石器时代堆积,这两层遗迹遗物丰富,是遗址的主体堆积,出土大量石制品和少量的陶片,具有石器制造场的性质;第⑥层亦为新石器时代堆积,但未见陶片出土,石制品数量大大减少,类型上也有别于④、⑤两层。

      此次发掘发现的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遗迹有房址 1 座(还有一些零散的柱洞),石铺道路 1 段,墓葬 9 座,灰坑 4 座,堆积残碎石制品及原料的坑(暂称之为废料坑)3 座,石器加工点和石堆 30余个。

      叠压于第④层下的石器制造场体现出明确的功能区划,发掘区东北区域发现有一些石器加工点和石堆。石器加工点往往以一块大的石砧为中心,在石砧周围分布有很多小的石片和碎屑,显然是由于制作和修理石器而形成的。石堆往往由分布密集的断块、碎片、砾石原料等组成,很少见有成品和半成品,基本上都是在制作石器的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往往集中呈堆状,大小不一,大者直径可达 1 米以上,上述迹象表明这一区域可能是制造初级产品的场所;在发掘区西南部发现有 1 座房址和一些零散的柱洞,根据柱洞的倾斜程度来看,可分属于 3 组不同建筑遗存。完整揭露的 1 座房址为近长方形的围栏式地面建筑,可能属于临时性的建筑遗存,屋外西侧有一座小型的灶。另外房址周围发现有几件砺石,表明这一区域可能属于精细加工并兼作休憩的场所。房址门口有一段用大块砾石及石制品铺成的简易道路。道路长约 10 余米,直通发掘区东北部制作初级产品的区域。道路以北、以西的区域发现有 6 座墓葬,多系近长方形和圆角长方形的竖穴土坑墓,墓坑较浅;从葬式上看,人骨零散,往往大部分骨骼缺失,可能属于二次葬。各墓内均未见随葬品。有的墓葬人骨上还压有大块砾石。灰坑大多较浅,有的坑内堆有烧骨,可能是丢弃生活垃圾的场所。这些遗迹现象以及数量众多的石制品构成了一个功能区划明确的石器制造场,制造场的面积超过 500 平方米。

        叠压于第⑤层下的遗迹主要有石器加工点、石堆、废料坑和墓葬。K1003 是较为典型的一个废料坑,坑内堆积了大量的断块和石料,石片和石器很少,绝大多数都是加工石器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墓葬发现 3 座,三座墓葬呈“品”字形共同埋葬于一个大坑内,并且每座墓葬的上部都压有大块砾石。墓葬形制皆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坑小而浅,其内人骨散乱且残缺不全,从葬式上看都属于二次葬。

        遗物方面,④、⑤两层所包含的陶片发现很少。主要是灰褐和黄褐色夹砂陶,掺合料多见细小的砂砾,纹饰以中细绳纹为主。第⑥层尚未发现陶片。

       石制品及砾石原料数以万计,初步统计已超过 2 万件。④、⑤两层的出土物没有本质区别,以打制石器为主,磨制石器很少。

        制作石器的原料主要为磨圆度较好的砾石,岩性以砂岩和变质灰岩为主;此外还有少量的石英。石料、断块、石核、石片数量巨大,石器较少。石锤多为长条形或扁圆形的砾石,一端或周边都有砸击疤痕。石砧数量较多,多为砂岩质,残碎者较多。石片按台面存在的形式,以天然台面和零台面的数量最多。打制石器类型主要为砍砸器和刮削器,其他类型较少。砍砸器数量最多,主要为小型砾石砍砸器,多在砾石的一端加工出刃口,而在与之相对的另一端多保持天然砾石面。第二步加工多为单面加工,正向加工和反向加工的标本均有较多发现。两面加工者数量较少。近似圆形和椭圆形的扁砾石砍砸器也有发现,其周边多有使用痕迹,体型较大的砍砸器比较少见。刮削器可分为三大类(暂称为之 A、B、C 三型),A 型刮削器多由扁平的砾石直接加工而成,在砾石一端或周边都有加工痕迹,第二部加工以单向加工为主,多是正向加工,有的石器背面还残留有部分砾石面。总的看来,这类刮削器体型较大,多在 5 厘米以上,器身和刃部都较为厚钝,多数标本可归入斧、锛、凿等工具的毛坯。B 型刮削器多由厚大的石片(多是零台面石片)加工而成,一般在石片的远端或一侧施以反向加工。C 型刮削器由较薄的石片(多为零台面石片)加工而成,修疤往往较小,石器背面多保持自然砾石面,第二步加工以单向加工为主,且以反向加工者居多。

        磨制石器大多系在打制石器的基础上,在刃部经过单面磨制而成。许多标本都是在刮削器的基础上经过刃部的局部磨制而成,多数可以归入斧、锛、凿等工具一类。通体磨光石器极为罕见。       

        石磨盘和研磨器等亦有所发现,石磨盘集中发现于发掘区西北部地势较低的 2 个探方内。多系在大块近(椭)圆形石块中间磨出一圆形浅窝而成,浅窝直径一般在 10 厘米左右,最深在 1 厘米左右。从质地来看,多系颗粒度较大的粗晶体砂岩。其他石质的磨盘发现很少,其中有一件系变质灰岩,已在天然石块表面打出一个圆圈,似尚未加工而成型。研磨器大多用天然砾石加工而成,形态多样。质地也以砂岩为主。从磨蚀面来看,多系单面研磨器,磨面较平。即在一头加工,初步形成一个研磨面,用以研磨,另一头为天然的握把,有的稍作加工。

        总体来看,制作石器的石料的质地较差,故而导致遗址中残碎的石制品数量较多。加工较好的石器多为变质灰岩和砂岩,石英较少。从石核、石片、石砧等的特征来看,与锐棱砸击法和锤击法所产生的石核、石片具有较多相似特征。石器类型以打制的小型砾石砍砸器、刮削器(有一部分可归入石斧或石锛的毛坯)和刃口局部磨制的石器为主。第二步加工多为单面加工,小型砾石砍砸器的加工的部位多仅限于刃部,与刃口相对的一端则多保持砾石面。从制造石器的目的来看,主要是生产砍砸器、刮削器,及斧、锛、凿等工具。

        该遗址④、⑤两层的出土物与广西百色革新桥、都安北大岭等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遗址的出土物非常接近,遗址的性质上也比较类似。单从石制品的特点来看,更是要较其原始一些,在目前还没有年代测定数据的情况下,我们暂将遗址④、⑤两层的时代归为新石器时代中期。第⑥层出土物较少,主要的石器类型为砍砸器和镐等重型工具,许多标本表面风化较为严重,其时代相应要早一些。

        遗址石制品在打片方法上较多地使用了锐棱砸击法,锐棱砸击法是旧石器时代晚期以来贵州南、北盘江流域的极具特色的石器加工方法,以猫猫洞文化为典型代表,孔明坟遗址显然继承了这种传统。从整个珠江流域来看,通过与广西百色革新桥、都安北大岭等遗址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在两省区的北盘江一红水河、右江流域存在着一枝独特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文化遗存,当时的人们大量使用打制石器和局部磨光的石器,许多遗址都发现有石器制造场的遗迹,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有关学者的高度重视。因此,孔明坟遗址的发掘对于研究北盘江一红水河、右江流域的地域类型考古学文化、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以来的文化发展演变问题,以及珠江流域的古文化交流和传播问题都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结论:

        第一,该遗址出土材料数量丰富、分布密集,特别是打制石器占出土物的百分比最高,是目前贵州省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以打制石器占主导地位的一处重要文化遗存。

       第二,从遗址的时代上讲,处于新石器时代中期,是目前贵州省北盘江流域河流阶地上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时代最早的一处,可能是同一文化时代一种新文化在贵州的出现,对于了解北盘江流域古文化的特征、渊源和构建这一地区的古文化发展谱系有着重要的意义。贵州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以往多发现于洞穴之中,处于河流阶地上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在近年来才有了较多地发现,而经过正式的大规模系统发掘的遗址更是少之又少,加之孔明坟遗址时代较早,因而该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更是意义非常。

        第三,发现了一批独特的新石器时代墓葬,是目前贵州省发现的时代最早的一批新石器时代墓葬之一。从葬俗上看,流行二次葬,并且许多墓葬之上都有大块砾石直接压在人骨之上,这一点更是值得特别关注。

        第四,该遗址是目前贵州省境内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一处石器制造场,获得大量石制品,从全国的范围来看,也是较为少见。以往的石器制造场往往遗迹现象不甚丰富,而孔明坟遗址遗迹遗物丰富,并且具有明确的初级制造区、精细加工区,还有可能的墓葬区,这一现象尤其引入注目,在我国西南地区尚属首次发现。

一、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教务处登录入口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教务处登录入口为>

贵州,简称“黔”或“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贵阳,地处中国西南内陆地区腹地。是中国西南地区交通枢纽,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

贵州土壤面积共159100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04%,土壤的地带性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地带。中部及东部广大地区为湿润性常绿阔叶林带,以黄壤为主;西南部为偏干性常绿阔叶林带,以红壤为主;西北部为具北亚热成分的常绿阔叶林带,多为黄棕壤。

贵州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地貌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贵州植被丰厚,具有明显的亚热带性质,组成种类繁多,区系成分复杂。全省维管束植物(不含苔藓植物)共有269科、1655属、6255种(变种)。

植物区系以热带及亚热带性质的地理成分占明显优势,如泛热带分布、热带亚洲分布、旧世界热带分布等地理成分占较大比重,温带性质的地理成分也不同程度存在。

扩展资料:

人口就业

截止2018年末,年末常住人口 360000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2000 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 171072 万人,占年末常住人口的比重(常  3 住人口城镇化率)为 4752%,比上年末提高 150 个百分点。

男女性别比(以女性为 100)为 10689。全年出生人口 4990 万人,出生率为  1390‰;死亡人口 2459 万人,死亡率为 685‰;自然增长率为 705‰。

年末就业人员 203850 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 92529 万人,农村就业人员 111321 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 7771  万人,比上年增长 10%。

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 1454 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779 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316%  (摘自《2018年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参考资料来源:贵州省人民政府-贵州概况

舍人,古代贵州的文化先驱者,汉武帝时代犍为郡敝邑(今贵州遵义)人,西汉时学问家。

曾任犍为郡文学卒史,著有《尔雅注》三卷。

《尔雅》是春秋到西汉初期,儒家为了解释经书编辑而成的一部训诘书籍,将中国古代经传中难懂的同义词和各种名物,分别归类,逐一解释。

它是我国古代解释次和名物的第一部重要词书。

尽管如此,一般人阅读起来仍感艰深难懂,不易理解。

因此犍为文学卒史舍人特为该书作注,"注古所未训之经,其通贯百家,学究无人"。

此书南朝肖粱时期失传。

盛览

盛览,字长通,汉武帝牂牁郡(今贵州福泉一带)人。

当时著名的辞赋家司马相如通西南夷,他曾去成都拜司马相如师,学习辞赋,后被称为"牂牁名士"。

刘向的《西京杂记》中有提到他《列锦赋》和《合组歌》两篇赋。

盛览学归故里,积极从事教育,传播学术文化,促进了古代贵州学术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亡波

亡波,汉牂牁钩町(今贵州兴义和广西西部一带)侯。

汉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益州廉头、姑缯民反,杀长吏,谈指等二十四邑,凡三万余人皆反,朝廷遣水衡都尉发蜀郡、犍为、奔命万余人,击牂牁,大破之。

" 钩町侯亡波率其邑君长人民击反者,斩首捕虏有功,汉中央朝廷封他为钩町王。

邯、承

邯,西汉末年牂牁(今贵州福泉一带)钩町王,承为其弟。

公元9年,王莽篡位,命五威将军王奇带着印绶,到各地更改王侯以下各级官吏官名,贬钩町王为侯。

钩町王邯"怨怒不附",起兵反叛。

王莽指示牂牁大尹周歆设圈套诱杀邯。

承起兵复仇,杀歆,西南各地群起响应。

王莽于公元16年至21年间,先后三次派兵镇压,更激起西南各族人民反抗,王莽军死伤数万,终未镇压下去。

谢暹

谢暹,西汉末年牂牁郡(今贵州福泉一带)人,任牂牁郡功曹。

时逢各地农民大起义,地方豪强纷纷割据,西南大部为公孙述所占。

公元25年刘秀河北称帝,建立东汉政权。

同年(即汉光武帝建武元年)谢暹以牂牁郡功曹身份,联合本郡龙、傅、尹、董几家大姓起来"保境为汉",反对公孙述的地方割据,并派遣专使,绕道番禺江北上河北,向汉光武帝刘秀进贡,示忠于汉。

刘秀封谢暹"义郎",并世代承袭。

尹珍

尹珍(79-166年),字道真,东汉牂牁郡母敛县(今贵州正安县)人。

著名学者、文学家、教育家和书法家。

他自以生于他自以生于遐裔,深感本地文化落后,没有学校,未得入庠序求学,遂在东汉桓帝时,乃远道跋涉数千里,从南方到中原求学,拜经学家许慎学习五经,又向应世叔学习图谶,通三才。

学成回乡后,在夜郎地区开办学馆,传授儒家经典知识和文字学,为家乡辛勤培育学子,传播文化,是发展夜郎地区文化的先驱,促进了中原与西南边陲的文化交流。

因擅长经术,还受到东汉朝廷的高度重视,在东汉桓帝延熹年间(158-166年),被朝廷以经术选用,历任尚书承郎,荆州刺史等职。

他的老师应世叔当时为司隶校尉,师生并显一时,是当时全国知名的人物。

他还是当时著名书法家。

据唐代张颜远《法书要录》称:南北朝王愔《文学志》一书中,列举了秦汉以来著名书法家一百二十人中,就有尹珍。

尹珍对大西南,特别是对贵州学术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了纪念他"凡属牂牁旧县,无不称先师",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遵义府学教授莫与俦在府学宫创立汉三贤祠,奉祠舍人、盛览、尹珍,尊敬他们为地方文教楷模。

民国时,从正安县划出一部分土地,设立道真县,在道真县及贵阳市扶风山,都修有尹道真祠。

付宝

付宝,字纪图,东汉牂牁郡平夷县(今大方、毕节、织金、黔西一带)人,历任尚书郎,长安令、巴郡太守等,有德名。

尹贡

尹贡,东汉时牂牁郡夜郎县(今安顺一带)人。

历任尚书承郎,长安令,彭城相等,是继付宝之后被称为"亦有名德"的人才。

济火

济火,彝名妥阿哲,三国时蜀汉牂牁郡西部(今贵州黔西、大方一带)人,部落首领,为六祖中慕齐齐(即默部)东移贵州水西的第五代彝族君长,他习战斗,尚信义,善抚其家众,深受部落的爱戴。

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蜀相诸葛亮南征,济火与其结盟,献粮通道以迎师。

佐诸葛武侯平定西南和擒孟获。

武侯表封他为"罗甸国王",授予"丹书铁卷",令治理慕胯(今贵州大方、金沙、黔西、织金、纳雍、水城一带),世长其地。

后又受刘禅诏,讨平普里叛乱。

时济火年见高,刘禅赐银鸠杖,以表宠异之极。

济火是贵州水西安氏的始祖之一,水西安氏大姓自此发迹一千多年。

爨习

爨习,三国时蜀汉南中(今贵州境内)人。

为南中大姓,世为宁州地方豪强,拥有大批部曲。

诸葛亮南征时,收为部属,官至领军。

谢恕

谢恕,西晋牂牁郡(今贵州福泉一带)人,任牂牁郡太守。

西晋末年,中国出现了分裂混战的十六国割据局面,李雄在成都建立割据政权,自封成都王,国号大成。

东晋成帝咸和八年(公元333年),李雄以东晋统治者力量薄弱,无暇顾及西南的时候,派其弟李寿率大军打败宁州刺史尹奉,南中地区尽为大成所有,惟有牂牁郡太守谢恕保郡为晋,将李寿击败,受到东晋王朝的信任和嘉奖,官至抚夷中郎将、宁州刺史冠军。

东晋还在今贵阳地区置晋乐县,以表"万民康乐","长治久安"之意。

东晋成帝咸康六年(公元340年)。

李寿又派李奕带兵征牂牁,太守谢恕保城拒守,再次受到东晋王朝的褒奖。

爨瓒

爨瓒,南北朝时梁朝宁州(今贵州境内)人。

世为地方豪强,拥有大批部曲。

梁武帝太清二年(公元548年),梁王朝调徐文盛带兵往荆州勤王,宁州空虚,爨瓒乘机据有其地,并有诸部,延袤二千余里。

梁元帝承圣二年(公元553年),爨瓒以其地降北周,北周授其南宁州刺史,允其子爨翫、爨震承袭,作为羁縻州。

阿台、阿轮

阿台、阿轮,两兄弟,南北朝北周时东爨(今贵州贞丰一带)人。

为乌蛮人,系三国蜀汉罗甸国牂牁酋长济火的后裔。

阿台时居毋县地(今贵州兴义境内)一带,北周时(公元561-583年)遥授为树帅大将,支持他发展地方势力。

阿轮则居漏江县(今普安县地)。

爨震

爨震,南北朝时梁朝宁州(今贵州境内)人。

世为地方豪强,拥有大批部曲。

其父爨瓒于梁元帝承圣二年(公元553年)以其地降于北周,被北周授为南宁州刺史,死后,分东、西爨,爨震称为东爨,居夜郎县、谈指县,即今贵州贞丰一带。

隋朝初年(公元581年),南宁州爨震恃远不附降。

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朝廷派韦冲为南宁州总管,以解决地方割据势力。

东爨爨震、西爨爨翫见形势变化很快,不能观望,便自动到总管所在地降附于隋朝。

田罗驹

田罗驹,隋朝黔安郡(今贵州沿河一带)人。

黔安蛮起义首领。

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田罗驹率众起义反隋,暴君隋炀帝派武侯骠骑大将军郭荣带兵镇压。

田思飘

田思飘,隋朝黔安郡(今贵州沿河一带)人。

黔安蛮起义首领,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继头年田罗驹起义被镇压下去后,田思飘又率众起义,杀隋将军鹿愿,围太守萧造。

隋朝行军总管周法尚率将军李景、裴仁基等分九路围剿,攻进清江一带。

黔安一带的少数民族遭残酷镇压。

谢龙羽

谢龙羽,隋朝末年牂牁郡(今贵州福泉、瓮安、余庆一带)人。

为当时土著首领。

隋朝末年,政局动荡,天下大乱,"土宇分崩",居住在黔中地区的牂牁郡首领谢龙羽"保境自固",以待定局。

唐王朝建立之后,天下大定,于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谢龙羽遣使入朝,率土归附。

唐王朝以其地置牂州,封其为牂州刺史、夜郎郡公。

当时牂州与充州、应州、矩州、庄州、琰州等都归其统治。

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谢龙羽亲率谢氏各支首领晋京朝贡,唐王朝以其地分数州,以谢氏各支首领分封刺史,封谢龙羽为牂州刺史,辖今瓮安、余庆等地,史称"牂州谢",各支首领分别为"东谢"、"允州谢"、"南谢"、"西谢"、"矩州谢"等。

谢元深

谢元深,唐朝应州(今贵州黔东南一带)人。

为土著酋长。

在当地威信很高,其部落的人都尊敬他。

谢氏一族,法不育女,自云高姓不可下嫁。

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随牂州刺史谢龙羽晋京朝贡。

他"冠乌熊皮冠,若今之髦头,以金银络额,身披毛帔,韦皮行膝而著履。

"朝廷以其地置应州,封他为应州刺史。

史称东谢。

谢元齐

谢元齐,唐朝充州(今古阡、铜仁一带)人。

为土著首领。

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随牂州刺史谢龙羽晋京朝贡。

朝廷以其地置充州,封他为充州刺史。

史称"充州谢"。

谢强

谢强,唐朝庄州(今贵州惠水、长顺一带)人。

为土著首领。

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随牂州刺史谢龙羽晋京朝贡。

朝廷以其地置南寿州,封他为南寿州刺史。

史称"南谢"。

四年后改为庄州。

谢法成

谢法成,唐朝矩州(今贵州贵阳)人,为土著首领。

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随牂州刺史谢龙羽晋京朝贡。

朝廷以其地置矩州,封他为矩州刺史。

史称"矩州谢"。

曾受唐朝黔州都督府派遣,前往古牂牁昆明罗氏(又称乌蛮)"招谕",说服昆明比楼等七千户于唐高宗总章三年(公元670年)归附唐朝廷。

赵摩

赵摩,唐朝明州(今贵州贞丰一带)人。

土著酋长,有户万余。

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遣使入朝,内附唐朝。

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唐朝以其地置明州,封他为明州刺史。

史称"西赵"。

比娄

比娄,唐朝禄州(今贵州毕节一带)人。

彝族君长。

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比娄应矩州刺史谢法成招慰,率部落七千户内附,唐高宗总章三年(公元670年)设禄州、汤望州,由比娄和他弟弟阿七分治。

禄州即毕节,汤望州即是后来的郎岱(今六枝)、平远(今织金)、水城等地。

谢无灵

谢无灵,唐朝矩州(今贵州贵阳)人。

唐高宗仪凤元年(公元676年),谢无灵率众起义,经过一番战斗,被黔州都督李子和镇压。

田道远

田道远,字从善,号世魁,唐朝思州(今贵州务川县)。

唐朝义军兵马使田克昌之长子。

唐睿宗景云二年(公斤711年)参加征剿黄土坡%僚有功于朝廷,授义军兵马使,为贵州思州田氏五世。

谢疆

谢疆,唐朝庄州(今贵州独山、惠水一带)人,土著首领。

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朝廷许其地为羁縻州,封他为庄州刺史,史称"南谢蛮",领八县。

田公荣

田公荣,字子爵,号竹齐,唐朝思州(今贵州务川县)人,唐朝义军兵马使田道远之子。

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八月贡宝马方物,授父职义军兵马使,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加思州节度使,升中书侍郎。

为贵州思州田氏六世。

赵君道

赵君道,唐朝%%(今贵州境内)人。

土著大酋长。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曾入朝进贡,献方物。

唐代宗大历中年(公元772年左右)和唐德宗贞元初年(约公元785年),还数次遣使晋京朝贡。

赵国珍

赵国珍,唐朝充州(今贵州境内)人。

为唐朝明州刺史赵摩之后,初任充州刺史谢嘉艺的部属首领。

唐玄宗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南诏王阁逻凤叛,宰相杨国忠兼剑南节度使,以国珍有方略,授黔中都督。

诏其征计南诏。

他实力强盛,屡败南诏,成为唐朝抗拒南诏的大劲敌,护五溪十余年。

唐代宗年间(公元762-779年),擢升工部尚书。

其后人取代谢氏为充州酋长,世袭黔中都督到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

海通

海通,唐朝贵州人。

他是一个和尚,四川乐山大佛就是他开凿的,他为了募集资金,挖出自己的一只眼球放在盘子里,托钵化缘,以示自己的决心和诚意。

现在乐山大佛后有海通塑像,上书"唐代贵州人"。

宋鼎

宋鼎,唐朝蛮州(今贵州开阳一带)人。

自称西南番大酋长。

曾任正议大夫,检校蛮州长史。

继袭蛮州刺史,资阳郡开国公。

在唐朝的黔中地区为后起之秀,户口殷盛,人力强大,邻侧诸蕃皆敬惮。

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晋京朝贡,同行的有巴江县(今贵阳市乌当区巴香里)县令宋万传等。

朝廷官封依旧。

赵主俗

赵主俗,唐朝牂牁(今贵州境内)人。

土著酋长。

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晋京朝贡,次年,朝廷授主俗官封,褒奖其"朝贡不绝",其后十一年中,还五次遣使入朝,与唐中央朝廷保持较密切的关系。

唐宪宗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又三次入朝,朝廷委官领其使,并"斋国信物,降玺书赐其王"。

唐穆宗长庆中年(823年左右),和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均有朝贡。

唐文宗大和五年(公元831年)至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1年),凡七次遣使入朝。

阿佩

阿佩,彝族,唐朝明州(今贵州贞丰一带)人,土著首领。

唐文宗开成元年(公元836年),阿佩以所属明州地归附唐朝廷。

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36),朝廷封他为罗甸王(简称罗王),所领地曰罗甸国(简称罗国),治所在令贞丰县东南的罗王亭,辖地在今贵州贞丰、晴隆,关岭一带,世袭爵位。

朝廷又封其别帅乌蛮普里部首领为滇王(今贵州晴隆境内某山有滇池而得名,非云南滇池),后改名普宁郡王,治所在今贵州安顺西七十里羊武寨。

罗太汪

罗太汪,罗荣的玄孙,唐朝播州(今贵州遵义县)人。

世袭播州土官。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南诏叛唐,攻陷播州,罗太汪逃到泸州祖罗仁勇家避住,朝廷命蔡、宋、康、高四经略讨之,不克。

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朝廷又命总戎太原人杨端率军讨伐。

杨取道泸州、叙永,罗太汪赴军营献策,并随军收复播州。

罗太汪与杨端共领播州,自居副职。

宋朝化

宋朝化,五代后唐时牂牁清州(今贵州清镇)。

当时任清州八郡刺史。

后唐明宗天成二年(公元927年),宋朝化率领八郡各刺史和罗甸王、普露静王等九个昆明大鬼主等153人的使者团晋京朝贡,献方物。

朝廷赐赠银器等礼品,增进了贵州与中原的联系。

尹怀昌

尹怀昌,五代后晋时都匀人,土著大酋长。

后晋天福八年(公元942元),尹怀昌率其所属十二部归附于湖南的楚王马希范。

莫彦殊

莫彦殊,五代后晋时南宁州(今贵州惠水一带)人,为当地土著酋长。

后晋天福八年(公元942年),率其本部十二州归附于湖南的楚王马希范。

张万凌

张万凌,五代后晋时牂牁(今贵州境内)人,为牂牁土著酋长。

后晋天福八年(公元942年),张万凌率领所属的思州、夷州等八州归附在湖南的楚王马希范。

田景迁

田景迁,北宋初年珍州(今贵州正安、桐梓一带)人。

土著酋长,宋太祖乾德三年(公元965年),率土归附宋朝廷,朝廷赐名珍州,封田景迁为珍州刺史。

宋太祖开宝元年(公元968年)改名西高州,又称夜郎郡。

领夜郎、丽皋、荣德、乐源四县。

龙彦滔

龙彦滔(?-971),五代时南宁州(今贵州惠水一带)人。

土著大酋长,为黔南八姓番奉为西南番主。

宋太祖乾德五年(公元967年),晋京朝贡,宋王朝授其为南宁州刺史、归德将军、番落使。

宋太祖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去世,由其子龙汉塘袭南宁州刺史。

普贵

普贵,北宋初年乌蛮(今贵州大方一带)人。

彝族土著首领。

北宋初年,其祖父乌蛮豪长罗氏主色入侵矩州(今贵阳市),驱逐矩州领主谢氏,毁其城垣,改名黑羊箐,自己则驻扎石人山(今贵阳市白云区)控之,自称"石人部落"。

不久罗氏主色退居水西之地,由普贵的父亲若藏守石人山和矩州。

宋太祖开宝七年(公元974年),普贵晋京,以所领矩州之地归顺宋朝廷,土语讹"矩"为"贵",宋太祖赵匡胤予以敕书,文中有"惟尔贵州,元在要服"。

"贵州"一词始见于文献。

宋太祖封普贵为矩州刺史。

宋景阳

宋景阳(?-987),宋朝初年蛮州(今贵州开阳、贵阳市乌当区一带)人。

土著豪长。

宋太祖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景阳奉朝廷派遣平定广右壮族有功,被授予"宁远军节度使、蛮州总管府部管"。

从此,宋氏实力大增,遂驱逐乌蛮罗氏,夺得矩州(今贵阳市),设大厅谷落总管府,将罗氏鸭池河以东属地全部占领,形成雄长一方的封建大领主,史称"水东宋氏",宋太宗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宋景阳逝世,赠太尉,谥忠成。

朝廷录其功,俾子孙世爵兹土。

龙汉璿

龙汉璿,北宋南宁州(今贵州惠水一带)人。

南宁州事兼番落使。

宋太宗太平天国六年(公元981年),龙汉璿遣牂牁诸州酋长赵文桥率百余人晋升京朝贡献方物,并上缴后蜀孟氏所授的印符,于是,朝廷授龙汉璿为归德将军、南宁州刺史,以赵文桥等并为怀化司戈。

宋太宗淳化元年(公元990年),龙汉璿又遗其弟龙汉兴入朝,三年(公元992年),龙汉兴及都统龙汉尧、刺史龙光显、龙光盈等贡马及朱砂等。

龙汉尧

龙汉尧,北宋南宁州(今贵州惠水一带)人。

南宁州都统,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曾随南宁州刺史龙汉璿之弟龙汉兴、刺史龙光显、龙光勇等入朝,进贡马匹及朱砂。

宋太宗至道元年(公元995年),龙汉尧遣使龙光进率西南牂牁各部一庞大的使节团入朝,并带去一个民族歌舞团,第一次把贵州的歌舞和芦笙带到了中原,促进了贵州与中原的文化交流。

皇帝诏授龙汉尧为宁远大将军,封归代王,授保顺将军龙光盈、龙光显并为安化大将军,授龙光进等24人为将军、郎将、司阶 、司戈,其从者分授甲头王子、刺史、判官、长史、司马、长行、兼人等职。

宋真宗咸平元年(公元998年),龙汉尧又遗使者龙光腆率牂牁各部千余人入朝,诏授龙光腆等130人安封。

五年(公元1002年),龙汉尧再遣1600人入朝,进贡马460匹等。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龙光进再次入朝。

南宁州龙氏盛极一时,成为黔南的一大望族。

龙光进

龙光进,宋朝南宁州(今贵州惠水一带)人。

南宁州望族,南宁州刺史龙彦滔之后。

宋太宗至道元年(公元995年),他受南宁州刺史龙汉尧的派遣,率西南牂牁郡各番主组成的1000多人的一个庞大使节团晋京朝贡。

并带去一个民族歌舞团,在皇帝面前作了艺术表演,一个吹瓢笙,如蚊蚋声,良久,数十人边袂宛转而舞,以足顿地为节,轻歌曼舞,清新而又粗犷的苗族著名"水曲"芦笙舞响彻整个殿堂。

歌舞是贵州各族人民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他们抒发感情的一种主要方式,贵州歌舞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民族特色。

龙光进第一次把贵州歌舞和芦笙带到中原,促进了贵州与中原的文化交流。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龙光进曾再交率使团入朝,进一步加强了贵州与中原的联系。

田正允

田正允,字成仁,宋朝思州(今贵州务川县)人。

宋朝右仆射平章事田承文之子。

宋仁宗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八月收复南边叛寇王贵千、传事鲁等,初授义军兵马使、后升都指挥,封武略将军。

为贵州思州田氏十二世。

田士儒

田士儒,字崇古,宁朝思州(今贵州务川县)人。

宋朝武略将军田正允之子,初授义军兵马使。

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2年)春平定广元之乱,加都指挥使。

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征讨泸南叛寇,累加都指挥使,封义勇武略将军。

为贵州思州田氏十三氏。

杨晟台

杨晟台,北宋诚州(今贵州天柱、锦屏一带)人。

农民起义首领。

宋哲宗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因宋神宗已死,哲宗上台后,废除了王安石的改革政策,朝廷又陷入了财政危机中,便于次年罢沅州、诚州、元佑三年(公元1088年),诚州人杨晟台乘朝廷兵力薄弱之际起义,广西、湖南比如震惊。

朝廷以唐义问为湖北转运使,带兵征讨。

起义军断渠阳道,宋军不得进。

唐义问则绕往其背,起义军防守不及。

数千人被屠杀,起义失败。

赵高峰

赵高峰,北宋桐梓人,曾官至长沙太守。

宋哲宗元佑八年(公元1093年)告归,敕赐所居名"青莲院"。

著有诗集,惜已亡。

等等。

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旅游简介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地处贵州省西南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位于珠江上游和南昆铁路中段,是全国30个自治州中最年轻的自治州之一,1982年5月1日建州。辖兴义、普安、晴隆、兴仁、贞丰、安龙、册亨、望谟八县市和顶效开发区、129个乡镇、2072个村。全州东西长210公里,南北宽177公里,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最低海拔为275米,最高海拔22072米,州内气候宜人,常年年均气温136-191℃,常年降雨量12531-15772毫米,雨热同季,终年温暖湿润。全州国土面积16804平方公里,其中喀斯特地形、地貌占715%,丘陵占205%,平坝仅占72%,村庄、河流占08%,属珠江水系南北盘江流域。居住着布依、苗、彝、回、汉等33个民族,2002年末人口30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全州总人口的4247%。
一是大西南腹地出海的便捷通道。南昆铁路和国道324线、320主干线穿境而过,南往广西、西进云南,北达贵阳的高等级公路骨架基本形成。兴义机场已于2004年7月18日建成通航。 “两江一河”航运整治疏通,成为西南地区优势互补和“南下”出海的便捷通道。
二是中国南线“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和枢纽。全州有大小河流100多条,可供开发的水能资源发电量达1000万千瓦以上,是全国三大水电基地之一的红水河水电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已经开发建成总装机312万千瓦的鲁布革、天生桥一、二级3个大型水电站和一批中小型水电站,年发电量136亿千瓦小时。目前在建的有龙滩电站、平班电站、光照电站、鲁贡电站等共装机540万千瓦。天生桥至广州50万伏输变电线路三回交流、一回直流投入使用,“西电东送”输变电网络已经形成。
三是矿冶结合的原材料基地。已发现矿产40多种,已探明储量的有21种。主要有煤、黄金、锡、铊、铅、锌、铁、钼、莹石、大理石等,其中黄金、煤最具优势,已探明黄金储量在124吨以上,远景储量在300吨以上,煤储量19758亿吨,远景储量在300亿吨以上。目前年产黄金近8万两,成为名副其实的“金三角”。
四是珠江上游的生态屏障。我州属珠江流域,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与经济安全,生态屏障作用极为重要和明显。全州有树种资源250科1420种,森林面积450万亩,森林覆盖率为352%,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药用植物有1700余种,是贵州中草药药源宝库之一。州内气候温和,雨量充足,生物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绿色产业和特色经济的优越条件。
五是神奇独特的旅游景区。有国家级风景区马岭河峡谷风光,被誉为“地球上最美丽的伤痕”和“西南第一漂”。还有天生桥一级电站高坝建成后形成的华南、西南地区蓄水量最大的人工湖,称为“高原明珠”——万峰湖。有省级风景名胜安龙招堤、明十八先生墓、兴义猫猫洞旧石器时代“兴义人”遗址、兴义顶效绿荫村“贵州龙”化石、泥凼石林、贞丰三岔河等景点以及多姿多彩、浓郁淳朴的民族风情和人文景观。黔西南州不仅旅游资源丰富,而且与毗邻的旅游点组合很好,处于贵阳、昆明、桂林等城市风景区的三条主要旅游线结合部,是中国西南部一个颇具潜力和开发前景的黄金旅游区。鐧惧害鍦板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103416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7
下一篇 2023-05-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