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哈根达斯(HAAgenDazs)在欧洲问世之际,世界经济面临衰退,冰激凌行业不景气。当时,哈根达斯有着诸多强大的竞争对手——联合利华(u—nilever)、雀巢(Nestle)、玛氏(Mars)。它们层出不穷地推出创新产品,发布的新颖广告铺天盖地。
面对这种竞争格局,哈根达斯该如何冲出重围?它首先是制订了明确的品牌定位——高品质的冰激凌:价格比类似产品高30%~40%,比普通品牌的产品高5~10倍;产品更稠、奶油更多、装饰精湛。它还将自己的目标客户群“限定”在那些注重感官享受、宠爱自己、喜欢浪漫而愉悦体验的、富有的成年人身上。
按传统手法,想推出这样一个高档品牌,企业需要耗巨资投入广告。而哈根达斯却选择了一种完全背离传统的方式:在高档消费场所开设几家高雅别致的样板店。这些小店设计精巧,与传统冰激凌店的简陋形象形成了鲜明反差。这几家店强烈地向消费者传达了哈根达斯的品牌定位。同时,它还将产品打入高级饭店的餐厅,并将其列在菜单的显著位置。
哈根达斯进入并立足中国市场的策略,与其在欧洲的情形毫无二致。品牌宣传的一致性对创建品牌而言,可谓至关重要。哈根达斯的产品手册、海报无一不是采用情侣激情相拥的浪漫情景,以便将“愉悦的体验”这一品牌诉求传达得淋漓尽致。其专卖店内的装潢、灯光,桌椅的线条、色彩的运用也都在极力烘托这一主题。
“另类”营销首先需要“另类”思维,下面三种方法可以激发你非凡的想象力。
1.逆势而动
“逆潮流者”会挑战整个行业中被普遍认为是常识的东西。作为“造反派”,他们和别人一样观察事物,但是却往往做出与别人相反的举动来。当一些理念引发大众的怀疑时,他们反而认为这可能值得去追随。在整个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将产品定位为高品质的冰激凌,哈根达斯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典型的“逆潮流者”。
2.另辟蹊径
“另辟蹊径”者超越同行业的竞争对手,把目光投向其他行业的产品或服务。他们注意到有顾客在相互可替代的行业之中游移,并意识到这其中一定蕴含着商机。这种思维方式对摆脱“势均力敌式”的行业竞争尤为有效。
3.创造归属
如果不同顾客对公司的产品和服务有着同样的热爱,一个公司应该怎样协调顾客之间的关系呢?做好这件事可以使生意人避免使用令人厌烦的营销术语,不把顾客当成统计数字来对待,从而使顾客用“归属感”的角度思考问题。有了“归属感”就可以把那些有着相似价值观和兴趣的人们联合起来,激发起潜在的需求。当某种商品或服务或某个公司对团体的成员具有独特的号召力时,商机就来了。
让你的产品快速打开市场的另类方案, 不看后悔一辈子 。
从事食品行业的老板都知道,通常一个食品想打开市场,按照常规的做法,要么你去参加展会招代理商,要么你原来的其他品牌的经销商找代理,给他更大的优惠政策给他更多的支持,让他把你的产品摆到他的货架上,这两种不管是哪一种都是花钱比较多的,客户找到了我们,我们根据产品(烘焙),打造一系列的营销方案。
首先我们根据活动策划,先设计了一款概念产品(产品名字+广告语+包装设计),产品在生产出来投入部分经销商的门店,然后,我们让他在当地报纸、自媒体、微信群等,能做广告的地方打广告,广告的内容是:本公司决定在某年某月某一天举办吃面包大赛,就是吃某品牌的面包,能够吃到20个面包的人奖励1万块钱,能够吃到25个面包以上的人奖励3万块钱,能够吃到30个面包以上的人奖励5万块钱。这个广告打出去以后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很多人就产生了好奇的行动,有些人开始买他的面包,因为想试一试自己能吃几个,有没有资格去报名参加这个比赛,所以大家纷纷去买这个面包,试一下自己的饭量,而且有些人还没有开始比赛,就把自己吃面包的小视频放在了网上,办公室的人也都纷纷来买这个面包,其实我们能吃几个面包呢?一般人也就吃两三个就饱了,吃20个简直是相当厉害的大胃王了,到了比赛那天,有近百人去参加了比赛,到场观望的人也有百人,网络直播在线人数高达10万人次,最后只有几个人拿走了几万块钱的奖金,而品牌却一下子火了,这个知名度可不是这几万块钱的奖金能够买回来的,为什么他们设置这个奖金呢?是因为在做活动之前,我们已经做了市场调查,大概只有千分之二的人才能吃到20个面包,只有万分之几的人才能够吃到25个面包,能够吃到30个面包的人,可能要在10万个人里面才能挑出一个,所以我们设的这个奖项是没有任何风险的,但是因为搞了这么一场吃面包的比赛,让大家都记住了这个面包的品牌了。
开头大张旗鼓的做些广告,放些鞭炮,拉足人气。
后面真有特色的东西,应该限量供应,让人排队起来。
另外熟食店最好弄干净些,做很好看的海报。
营销活动应该贯穿于整个过程。作为打响第一炮的,另类的营销方法还是可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