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力落地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执行力落地》是一本很有嚼头的书。同样是消化系统,狗只能吃肉,而狼连毛发都能消化掉。因此,狼的生命力远远强于狗。同样是制度,在一般企业仅仅是堆文档,而在狼性企业却真正实现了落地,企业生命力强调的并不是管理的‘五脏俱全’,而是执行力落地。”这是《执行力落地》封面上的文字,曾经一度让我认为这是本只讲执行力落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书,不过,当我真正阅读该书时发现,整本书恰恰都在讲执行力如何落地,这是让我幸喜的一点。
阅读《执行力落地》的第一次震撼出现在第一章,是由一个“三人成虎”案例新解引起的。
假如有人告诉你在一个人山人海的地方有一只老虎横冲直撞,非常猖獗,你信吗?
可能大多数人都不会相信,因为常识告诉我们,在某个地方是人“猖獗”还是老虎猖獗,关键得看当时当地,是人的势力大还是老虎的势力大。要知道,人怕老虎,老虎也怕人。所以,在人群中,一只孤零零的老虎只会躲得远远的,而不是横冲直撞。
接着,第二个人也告诉你同样的事情,并且强调:“刚才那家伙说了,我不信,所以特意去那看了看。结果吓了一跳,真有一只老虎在人群中横冲直撞。”现在,你信吗?
或许有人信了,有人还不信。
而后,又有第三个人告诉你同样的事情,还强调他听前两人说了后,也不信,经过现场调查发现,果真如此,而且他据此推测:“看来这只老虎脑子有问题了。”现在,你还不信吗?
如果还不信,那么当第四人、第五人、甚至更多人也告诉你同样的事情时,你信吗?
面对有没有老虎的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并不在于最终信与不信(当所有人都这么说的时候,我们不信也信了),而仅仅在于次数的不同——我们会在第几次相信。这就是信息决定意识最经典的诠释。
由此,作者提出了该书的核心认知——执行力三角:信息决定意识,意识决定行为。在这个认知基础之上,该书先后阐述并分析了执行力落地的四个具体内容:制度落地、体系落地、沟通落地和文化落地。
在阐述完这些内容后,该书的主要内容也就表述完了,不过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在书的最后“后记”中又给了我一次不小的感悟。作者用执行力三角的认知,将管理分为行为、意识和信息三个层次,在这个基础上,很清晰的解答了一个困扰我多年的问题“如何理解无为而治,什么叫‘有所为有所不为’?”以下是该书的原文:
现在我们再来探讨一下“无为而治”中的“无为而无不为”该如何理解。当谈到这里的时候,很多人就困惑了,到底该不该“为”,既然是“无为”,怎么就又说“无为”并不是真的就“不为”,到底该“为”还是“不为”?
我们来看一下,实际上所谓的“不为”,用管理三层次来讲,我们可以理解为,不要直接通过行为和意识两个层次来管理员工,管理组织,这是“无为”。反过来,又必须“为”的是什么呢?“无为”并不是真的就什么都不做,不管理,放任了,因为管理者有自己的管理目标,而且忠于这个目标,只是,并不简单的从行为和意识上直接去控制和管理,而是通过信息去引导,去间接的管理员工和组织。
综上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并不是指哪些事情、什么时候该“为”或“不为”,而是指“为”的手段:用信息管理手段去引导自发,不用行为手段和意识手段去直接管理和控制。这就是我们理解的“无为而治”了。 执行力三角是《执行力落地》的核心认知,其中“信息决定意识”是我在其它书籍和培训中未曾接触到的知识,让我受益匪浅。在此认知下,作者分别就制度落地、体系落地、沟通落地和文化落地展开的探讨,实际上就是执行力三角(尤其是“信息决定意识”)在现实管理中的具体应用,颇有感悟(比如本源信息很有实践指导意义)。其中,有关制度落地的章节中,有这么一个案例:
S公司是落地堂的一个北京客户,其主营业务是从山西、陕西运煤到秦皇岛和天津,而后通过海轮将煤卖给日本的某个大型钢铁企业。这个业务本身非常挣钱,但是,让老板李总非常头疼的一件事情是:很长一段时间来,无法杜绝员工在运煤的过程中私自卖煤的现象。
在运输的过程中,尤其是快到港口的时候,国内也有许多煤炭的用户。对于员工来讲,虽然每次不敢多卖,但只要卖一点点,就能获得较为丰厚的“外快”。当公司查询时,一句“自然损耗”就可以搪塞过去了。李总虽然心知肚明,但也毫无办法,即使制定了非常严厉的处罚制度,也没有明显的效果。
在与落地堂顾问沟通探讨之后,李总不再一个劲儿地开会强调制度,而是做了一件事情:通过信息手段,记录下每一批次的详细数据。每批煤在山西、陕西装车时是多少吨,而到了港口装轮时又是多少吨,都详细记录下来。而且,这些数据李总知道,当事人也知道。
在这个基础上,李总刚开始是半个月统计一次,并将这段时间内运煤的损耗率最高的几个员工(只写数据,不写人名)进行排序,在公司最显眼的地方公布出去。虽然大家不一定知道这次上排行榜的都是谁,但是当事人非常清楚,李总也很清楚。
自从这个排行榜公布之后,煤的损耗率迅速下降,杜绝私自卖煤的制度顺利“落地”。
读到这个案例时,感悟很多,同时也激起了自己思考的欲望。
就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简单地分析一下,为什么这个匿名的排行榜就能让员工自觉的遵守制度呢?假如有个员工小王有一次以第一的名次上榜了,他会怎么想?“下一次,我得收敛点,不能卖太多。”原因很简单,“自然损耗”所产生的排行榜应该是无序的才对,如果小王连续几次都上了榜,那就算真的是“自然损耗”也说不清楚了。于是,紧接着的一次,小王收敛了许多。可是他却没发觉,其他同事也是跟他一样的想法,结果,他又上榜了。“怎么办?”小王心里很自然地告诉自己:“不能再私自卖了”,而且为了清白,还不得不小心呵护,争取连自然损耗都尽量减少。接着,小王的损耗率大大降低了。而同样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整个公司的损耗率都大大降低了。
这个过程显然有强烈的“自觉”的影子,那么,是什么造成了员工们争先恐后的“自觉”遵守制度的呢?在这个案例中,其关键性作用的是——“自然损耗”这个借口已经大大失去了作用。
在现实中,当一件事情能够寻找借口的空间越大,规范越不严谨,员工们自觉遵守制度的可能性就越小;反之,员工们就会越自觉地遵守制度。这正是“信息决定意识”的一次实战应用。自觉属于意识,让员工自觉实际上就是要解决其意识上的问题。在现实中,我们自己公司面对类似的问题时,往往停留在意识上,通过宣贯、开大会强调自觉的重要性,但效果很差。正如执行力三角指出的,意识不能真正解决意识上的问题,信息决定意识,所以,信息手段才是解决之道。而这个案例中的“借口空间”就是一个很好的信息手段的突破口,排行榜正是一个看似非常普通的信息手段,但效果非常好,非常实用。看来,在实践中,我们确实应该更好的去认识“信息决定意识”的价值,更多的找到合适的信息手段去解决问题。 由于我的工作是销售,所以在阅读《执行力落地》时我最关注的还是对销售是否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该书让我觉得新颖的地方是“信息决定意识”的提出,并在此基础上讲沟通落地时进一步给出了本源信息的概念,这个概念对我的意义很大。
正如书中提出的,沟通的目的并不是所谓的达成一致,而是改变对方的看法、认识或者态度(书中更专业的表述是改变对方的意识倾向),这是个非常新颖的观点,是我在以前所有的销售书籍中没有看到的,而且,这个观点对销售的实战意义重大。
可喜的是,该书并没有到此停住,而是进一步探讨了如何“改变对方的意识倾向”,并由此提出了本源信息的概念。引出这个概念时,作者用了一个经典的案例:
一艘军舰航行在大雾弥漫的海面上,水手发现前方有灯光迎来,立即向舰长报告:“报告舰长,不远的地方有艘船正驶向我们,若再不改航向,就要撞上了!”
舰长命令,给对方发信号:“把你的航向向东改变10度。”
一会接到对方的信号:“把你的航向向西改变10度。”
舰长不快,命令再次给对方发信号:“我是一名海军上将!改变你的航向。”
很快又收到对方的信号:“我是一名水手!改变你的航向。”
舰长彻底被激怒了,命令再发信号:“我是战舰!改变你的航向!”
对方回信号说:“我是灯塔!”
于是,军舰改变了航向。
什么是本源信息?水手的“我是灯塔”就是一个典型的本源信息。在销售实战中,我许多时候都很像这个水手,明明知道客户就应该卖我们的产品,但相对于客户,我们的地位很“低”,客户就像那个舰长一样“气势汹汹”,常常搞得我手足无措。如何搞定这些“舰长”型客户,一直是困扰我的难题。现在,一个本源信息就搞定了。当看到这里时,我甚至有些许兴奋,同时又有些担心“作者可千万别点到为止了”,让我高兴的是后面针对销售的话题还专门用了个经典的案例,并依此提出了销售的三个层次:说教式销售、关系型销售和顾问式销售。
书中的案例如下:
有一个老太太去市场买菜,买完菜路过卖水果的摊位边上,看到有两个摊位上都有苹果在卖,就走到一个商贩面前问道:“苹果怎么样啊”?商贩回答说:“你看我的苹果不但个儿大而且还保证很甜,特别好吃”。
老太太摇了摇头,向第二个摊位走去,又向这个商贩问道:“你的苹果怎么样?”
第二个商贩答:“我这里有两种苹果,请问您要什么样的苹果啊?”
“我要买酸一点儿的。”老太太说。
“我这边的这些苹果又大又酸,咬一口就能酸的流口水,请问您要多少斤?”
“来一斤吧。”老太太买完苹果又继续在市场中逛。
这时她又看到一个商贩的摊上有苹果,又大又圆,非常抢眼,便问水果摊后的商贩:“你的苹果怎么样?”
这个商贩说:“我的苹果当然好了,请问您想要什么样的苹果啊?”
老太太说:“我想要酸一点儿的。”
商贩说:“一般人买苹果都想要又大又甜的,您为什么会想要酸的呢?”
老太太说:“我儿媳妇怀孕了,想要吃酸苹果。”
商贩说:“老太太,您对儿媳妇可是真体贴啊,您儿媳妇将来一定能给你生个大胖孙子。前几个月,这附近也有两家要生孩子,总来我这买苹果吃,你猜怎么着?结果都生个儿子。您要多少?”
“我再来二斤吧。”老太太被商贩说得高兴的合不拢嘴了,便又买了二斤苹果。
商贩一边称苹果,一边向老太太介绍其它水果:“橘子不但酸而且还有多种维生素,特别有营养,尤其适合孕妇。您要给您儿媳妇买点橘子,她一准儿很高兴。”
“是吗?好,那我就再来二斤橘子吧。”
“您人真好,您儿媳妇摊上了您这样的婆婆,真是有福气。”商贩开始给老太太称橘子,嘴里也不闲着,“我每天都在这摆摊,水果都是当天从水果批发市场批发回来的,保证新鲜,您儿媳妇要是吃好了,您再来。”
“行。”老太太被商贩夸得高兴,提了水果,一边付账一边应承着。
说实话,这个案例我看到过若干次,但这次的解释却是我见过的最有感触,最深刻的。
三个商贩都在贩卖水果,但结果却不同。我们来看看,这三个商贩的真正区别在哪?
首先,第一个商贩,比较简单,他是在讲道理,向客户灌输自己的道理,连客户真正的需求都没有弄清楚。所以,他什么都没有卖出去,这个商贩层次是最低的。作为一个销售,首先应该学会的就是倾听,而不是灌输。
第二个商贩比第一个强很多,他懂得倾听,并且,他成功的获取了客户的需求:我要酸一点的。于是,他成功的销售出去一斤苹果。老太太的需求,是客户的改造信息(带有说话人主观意识倾向的信息)。
在现实中,大多有业绩的销售属于这个层次。他们大多数比较善于搞好客户的关系,从而获取客户的需求——改造信息。同时,在这种“感情”基础之上,想办法满足客户的需求,形成销售。但是,这类销售人员往往很难真正摆脱被客户牵着鼻子走的困境。
现在,我们重点来看第三个商贩,显然,这个商贩比第二个商贩又高一筹,他真正做到了顾问式营销。他不仅成功的获取了客户的需求,还成功的引导并挖掘了客户的新需求,在老太太自身需求已经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居然又创造性的卖给老太太两斤苹果和两斤橘子。
更可怕的是,从此,这个老太太就成了第三个商贩的老客户了,而且是非常牢固的常客。我们试想一下,如果这个老太太以后再来这个市场,她还会去找前两个商贩吗?再长远一点,考虑到有许多的“老太太”,如果时间再长一点,还会有第一和第二两个商贩什么事情吗?这才是第三个商贩真正可怕的地方。
那么,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他像第二个商贩一样,倾听,并听到客户的需求——改造信息。不过,这时,他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想办法进一步挖掘到客户的本源信息(未经老太太自己加工和改造的信息,是老太太之所以要买水果的根本原因)——儿媳妇怀孕了。从而,成功的销售出去两斤苹果和两斤橘子。
那么,如何才能获得客户的本源信息呢?答案很明显,还是本源信息——用我们的本源信息挖掘客户的本源信息,产生持续销售。就此,我们细致的回顾一下第三个商贩的销售过程。
当听到客户的改造信息(要酸一点)的时候,这个商贩没有罢手,马上问了句:“一般人买苹果都想要又大又甜的,您为什么会想要酸的呢?”用这个本源信息成功的引导出了客户的本源信息——“我儿媳妇怀孕了,想要吃酸苹果。”接着,“前几个月,这附近也有两家要生孩子,总来我这买苹果吃,您猜怎么着?结果都生个儿子。您要多少?”这个本源信息直接引导出客户的“我再来二斤吧。”我们试想一下,如果这里,这个商贩不是用本源信息来引导,而是用改造信息(您知道吗?如果您儿媳妇吃了我的苹果,肯定能给您生个大胖孙子)来引导,效果又会如何?老太太会信这句话吗?更可怕的是老太太还会信任这个商贩吗?还会有下面的故事吗?所以,再次强调:引导客户一定要用本源信息,而不是改造信息。
我们继续看商贩的引导过程。当获取了客户的本源信息,并用另外的本源信息成功的引导客户产生销售(两斤苹果)之后,这个商贩并没有就此罢手。接着,他进行了第二次引导。“橘子不但酸而且还有多种维生素,特别有营养,尤其适合孕妇。”依然是本源信息,从而让客户产生了新的需求,并产生了再次销售(两斤橘子)。
但是,到这里,商贩依然没有罢手,要知道,在买方市场的环境下,挖掘到一个客户是多么的不容易,珍惜客户是多么的重要。最后,商贩又用了个本源信息(我每天都在这摆摊,水果都是当天从水果批发市场批发回来的)成功的引导客户成为了他的老客户,成为了他的常客。
综上,我们可是把销售分为说教式销售、关系型销售和顾问式销售三个层次。
读到这,我突然想到了自己的一次真实经历。
当时,我在一家软件公司。一次,我遇上了一个“难缠”的客户,说是客户提出做财务深度接口的要求,但从技术上讲成本过高,而且,对客户而言并不实用,也不划算。我曾经苦口婆心的告诫客户,客户却始终坚持。
于是,老总让我约客户来公司参观,在一段简单交流后,客户开门见山:“*总,咱们的软件真的不能做财务接口么?是不是产品还不成熟呀?”
老总说:“您看这样行吗?下周,我们约个时间,我让我们的财务和技术人员一起到你们公司去,您把你们那边财务人员和相关负责人约上,让他们之间真实的碰碰。如果你们财务负责人说必须做,或者想做,那么我们直接讨论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您看怎么样?”
客户:“我看这样好,您看下周一如何,我回去就安排。”
……
事情的结果是,周一我带相关人员过去了,双方的相关人员经过交流,让客户的财务负责人对事情有所了解后,她发言了:“为什么要把财务数据放到这个平台上,我们公司财务数据除了财务人员以外,只有老板一个人有权看,放这上干吗?我每周直接用U盘拷给他就行了。”
……
于是,项目首期,客户主动放弃了对财务方面的要求。
现在想起来,我刚开始就是在讲道理,属于说教式销售,难怪客户不仅听不进去,反而还怀疑产品的技术。
而必须做财务方面的这个要求,就明显是客户项目选型人员自己的改造信息,但他对财务并不熟悉,只是凭借自己的主观意愿做出的判断,并不符合他们的实际情况。
当客户的财务负责人听完事情的本末后,她的想法就是本源信息,而且这是个有相当决定性作用的本源信息。老总安排的那次与财务负责人的交流就是顾问式销售,用本源信息来引导客户,从而很顺利的获得了成功。
口碑营销策略口碑营销是指企业通过产品或服务,通过用户和亲朋好友的交流将自己的品牌传播开来。这种营销方式可信度强、成功率高,这种以口碑传播为途径的营销方式,称为口碑营销。口碑营销策略除了基于线下的真实交流中,还体现在社会化媒体平台,强调关系与兴趣,我们曾在论坛、微博上看到关于海底捞众多口碑的传播,还有快书包1小时到货给用户带来的惊喜分享,这些都是口碑碎片,通过用户自行分享出来。
情感营销策略
情感营销就是把消费者个人情感差异和需求,作为企业品牌营销战略的核心,通过借助情感包装、情感促销、情感广告、情感口碑、情感设计等策略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这个时候,消费者购买商品所看重的已不是商品价格高低、数量的多少以及质量好坏了,而是为了一种感情上的满足,一种心理上的认同。情感营销从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出发,唤起和激发消费者的情感需求,诱导消费者心灵上的共鸣。情感营销策略寄情感于营销之中,让有情的营销赢得无情的竞争。
恐吓营销策略
所谓恐吓营销是指营销者通过广告、营销人员等方式,向目标客户告知某种现存的或者潜在的威胁、危害,以达到销售其自身产品的目的的一种营销方式。但当营销者提供的事实或者数据存在夸大或者虚假时,这种行为一般不列入恐吓营销的讨论范畴。
恐吓营销在逻辑上的表述为:分析产品、列举提出问题、渲染问题的严重性,从心理上恐吓,使潜在购买成为现实购买。这种策略适合一些对身体有益的健康类产品或服务、人身安全的产品或服务,比如保险公司、空气净化、安全座椅、保健品、药品、母婴用品、儿童教育……这些企业在使用此策略上效果很明显,但是不要夸大事实,甚至捏造谣言危害竞品,比如“微波炉有害”的传言,全行业销售量同期相比下降了40%左右,遭受巨大的损失,微波炉老大格兰仕更是深受其害。这方面需要营销者在运用时格外注意,然而此策略运用得当,效果甚好,比如当年螨婷这个品牌,当时九鑫集团耸人听闻的提出了螨虫概念,通过传播让用户知晓螨虫的危害,立刻使许多女性恐慌起来,纷纷掏钱抢购。利用恐吓营销,只要摸准心理,详尽列举,巧妙实施,恐吓适度,准能让顾客的顾虑对号入座!
体验营销策略
体验通常是由于人对事件的直接观察或是参与造成的,不论这个事件是真实的,还是虚拟的。体验会涉及到顾客的情感、感官、情绪等一系列感性因素,当然也会涉及到智力、知识、思考等理性因素,再加上在体验中需要进行的一些身体活动。体验的基本结果会清楚的反射于语言中,例如描述体验的动词:赞赏、喜欢、讨厌、憎恨等,形容词:诱人的、可爱的、刺激的等等。
为何进行体验营销呢?其实体验营销的重要性体现在:消费者的情感需求比重在增加;消费需求的日趋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消费者价值观与信念转变迅速;消费者关注点向情感性利益转变。对于现代消费的观念转变,可通过体验式营销更深层的了解消费者需求。
植入营销策略
植入营销通常是指将产品或品牌及其代表性的视觉符号,甚至服务内容策略性融入电视剧、电影或媒体节目等各种内容之中,通过场景的再现,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留下对产品及品牌印象,继而达到营销产品的目的。我们经常在众多电视剧、电影、微视频中看到不同品牌的植入。甚至可以在各种以内容输出的平台上来实现,比如网络游戏、微博段子、长微博图文,甚至小说之中。
事件营销策略
事件营销的英文为EventMarketing,国内有人把他直译为“事件营销”或“活动营销”。事件营销是企业通过策划、组织和利用具有名人效应、新闻价值以及社会影响的人物或事件,引起社会团体、媒体和消费者的兴趣与关注,以求提高企业或产品的知名度,树立良好品牌形象,并最终促成产品或服务的销售目的的手段和方式。
简单地说,事件营销就是通过把握新闻的规律,制造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并通过具体的 *** 作,让这一新闻事件得以传播,从而达到广告的效果。我们常因为新产品知名度不够高而苦恼,在新品上市阶段,很多企业希望能有一个引爆的事件发生,将公众、媒体的目光聚集过来,这都是希望品牌迅速爆红的心理。
饥饿营销策略
饥饿营销指商品提供者有意调低产量,以期达到调控供求关系,制造供不应求“假象”,维持商品较高售价和利润率的目的。表面上,饥饿营销的 *** 作很简单,定个叫好叫座的惊喜价,把潜在消费者吸引过来,然后限制供货量,造成供不应求的热销假想,从而提高售价,赚取更高的利润。
但“饥饿营销”的终极作用还不是调节了价格,而是对品牌产生的附加值,这个附加值分正负。谈起饥饿营销,大家最先想到就是苹果手机,这世界上越难得到的东西越是令人着迷,乔布斯深深了解其中的道理。而雷军领衔的小米手机也学了乔布斯的精髓,小米的饥饿营销一样做的有声有色。
比附营销策略
比附营销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营销手段,能让目标受众迅速完成对我们的产品、服务或品牌,从认识到感兴趣甚至到购买的过程。其 *** 作思路是想方设法将自己的产品或品牌与行业内的知名品牌发生某种联系(即攀附知名品牌),并与其进行比较,但承认自己比其稍逊一筹。比如早些年蒙牛刚刚推出时,与伊利的比附,在互联网中2013年暴风影音推出“中国好老二”的活动,借艾瑞网关于视频排行之势推出了系列的广告营销活动,这次暴风影音的数字营销战役的策略便是比附营销。
会员营销策略
会员营销是一种基于会员管理的营销方法,商家通过将普通顾客变为会员,分析会员消费信息,挖掘顾客的后续消费力汲取终身消费价值,并通过客户介绍等方式,将一个客户的价值实现最大化。与传统营销方式在 *** 作思路和理念上有众多不同。在数字营销战役中,我们更愿意使用数字化手段对企业的会员进行分群、清洗、优化,并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比如通过梳理一个电商企业的会员,根绝年龄、地域、性别、习惯购买品类、购买次数等多个维度进行分群,在促销时针对不同群体进行不同内容的传播。
惊吓营销策略
对于不好的东西,人们的眼睛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进行逃避,因为我们都有趋利避害的心理。看东西时,哪怕是最悲观的人,也是带着美好的心理预期去的,还没看到的时候,就已经在脑子里加工过了。这就是传说中的:你看到的,是你想看到的。
这种趋利避害的心理映射到内容营销中也会让你有一些有价值的思考,最直接的就是:你制作的内容要懂得趋利避害。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人人都爱听好消息,不爱听坏消息。一个经常宣布坏消息的人,即使Ta长得倾国倾城,也会很招人讨厌。所以,我们在进行内容表达的时候,要多说好话,具体的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1、语气要温和,少用命令式和说教式的字眼如“必须”、“一定要”、“应该”……
2、少用带有负能量的字眼如“拉倒”、“切”、“得了吧”、“不可能”、“反正”、“毛线”……
3、少用感叹号。这个符号不容易引起共鸣,反而会有冷场的副作用。
4、不要说出真相。“基因决定了胖子喝口水也会发胖”,这种真相千万别说出来,否则会被乱棍打死。
5、传播真善美。多歌颂各种情的美好和温暖,构建对应的场景,让人产生幸福的联想。
6、多加入人的元素。在一些可视化内容中,笑脸、萌照、感人画面这些东西百试百灵。
总的来说,我们只要做到两点,表达的内容就会让人感觉很舒服:
1、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本能。有你没我,有我没你,这就是游戏规则。所以,表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你的受众的感受,你自己低调,让他们膨胀去吧。
2、扬美避丑。有些人什么都没有错,错就错在长得太丑了。没办法,人人都向往美好,厌恶丑恶,趋利避害也是一种游戏规则。所以,即使是真相,也要润色一下再放出去。
3、少用否定句式。即少用“NO”和“不”,即使要表达否定的意思,有尽量软着来,或者干脆来个双重否定。
你看到的,是你想看到的;你听到的,是你想听到的。朋友圈中看到不爽的就会赶紧屏蔽掉,最后只剩下那些看得顺眼的,这就是人的本能,既以自我为中心,又天天幻想真善美。如果你的内容能够适当地放大这些弱点,营销就不费吹灰之力了。
内容营销(content marketing)主要是拿来形容企业以内容来做营销,包含很多种方式,譬如可以自己发电子报、自己发杂志、DM、企业博客等等的品牌客制化媒体来做,也可以四处找人写文章、找杂志合作介绍新产品等等的四处洒的营销。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