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那么,它是如何做到的?

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那么,它是如何做到的?,第1张

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在它的面前,再高明的谎言也会被戳穿。它是锋锐的利刃,一剑劈开丑陋的伪装;它亦是点亮的明灯,驱散迷惑人们的迷雾。

在近来掀起的国学热之中,时间便化作了拆穿谎言的那双手,它让迷惑的人清醒,让清醒的人看得更清。

于丹和蒙曼两位国学大师都曾经活跃一时,但在漫漫时光之下,真有“眼见他楼高起,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之感,繁华绚丽过后,只余叹息一声。

国学大师

初识于丹,是在庄严肃穆的百家讲坛上。她衣着端庄,脸上挂着和蔼的微笑。当时从她嘴里说出的话语,当真如金玉良言,让人有茅塞顿开之感。

继而试着了解她,才知道原来她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当真金晃晃一个招牌。她相貌普通,却趁着国学热这股东风,在百家讲坛的舞台上彻底火了起来。

在该款栏目中,她总是以温文和煦的声音,娓娓动听地讲解着她对于《论语》的心得。

在观众心中,于丹讲得挺有道理的,要孝敬父母,要敬爱老师,引经据典,洋洋洒洒,蔚为大观。

就连父母看见自家贪玩的孩子,都要用于丹教育两句:“一天到晚就知道看电视,有这个时间,干嘛不去看看百家讲坛的于丹!”

后来,于丹名气越来越大,俨然已经不是百家讲坛的于丹,而是于丹的百家讲坛。

许多人,是冲着于丹,才去看这档不在黄金时段播出,没什么互动性可言的节目的。而于丹也抓住了这个机遇,她开始不断讲课。

在《百家讲坛》讲,在《文化视点》讲,后来还出了书,《论语心得》、《庄子心得》接踵而至,奠定了她在国人心中国学大师的地位。

正当于丹洋洋得意,赚得满钵满的时候,却不知道,梦醒时分,精巧的谎言已经开始出现裂缝了。

跌落神坛

首先让于丹身价下跌,人气下滑的,其实并不是被北大学子轰下台这件事,而是因为她自己的言行不一。

于丹的名利来得太快太容易,对于于丹来讲,这不是一件好事,而是让她变得更加跋扈。

一次演讲,于丹去了伦敦,为外国友人宣讲《论语》心得,但是却当场撒泼,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她虽住着高级酒店,却在三天之内连着换了三个房间,对于酒店各种挑剔。

其助理和翻译上前解围,反而被于丹各种嫌弃,不断刁难,甚至当场发飙。这不得不让人怀疑,那些从她自己口中说出的话,自己能否做到。

至于真正让于丹跌落神坛的,便是演讲时被北大学子轰下台的事了。于丹的《论语》心得在国内大热,于是受到北大邀请,前往北大做一次关于昆曲的演讲。

在演讲当中,北大学子逐渐发现,原来于丹对于论语的理解非常薄弱,甚至有许多不正确的地方,这无疑让下面这些热爱国学的学子感到不满。

当于丹再次尝试用她鸡汤味颇重的话语迷惑大众时,北大的学子再也忍不了了,直接将她轰下了讲坛。

这次被轰下台的事件给了群众很大的震动。大家开始发现,原来于丹是一个表里不一的人,对于论语讲座,也不过沽名钓誉罢了。

其后,大家又再次发现,由于于丹对于论语的理解浅显,原来于丹创作的那些解读书籍,在交稿的时候,是远远达不到出版的标准的。

中华书局为了做于丹这本书,专门组织了一个团队,从章节体例到遣词造句,里里外外给于丹的《论语心得》做了大范围改动,这本书才得以面世。

但是于丹却将此书当成是个人的功劳,对待旁人,丝毫没有感谢谦恭的感情,这才导致观众对其越来越冷淡,而她自己也自此真正跌落神坛。

大师蒙曼

前有于丹的《论语心得》在前,文化圈子里渐渐有人尝到了国学热的甜头,于是乎,下一位国学大师蒙曼也就出现了。

她是中央民族大学的教授,靠着在百家讲坛上讲解武则天,蒙曼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她的口才极好,口若悬河,讲解武则天丝丝入扣,情感充沛,高明又巧妙地将人代入故事情节之中。

武则天原本就是个传奇人物,讲过她的讲解,在大众眼中,其人生更加波澜壮阔,传奇瑰丽。而蒙曼也靠着对武则天的讲解,开启了人生事业的快车道。

在百家讲坛这个栏目上,其先后讲解了隋文帝、隋炀帝、武则天等等一系列人物,后来又参加了诗词大会,让人们记住了这位大才女。

但是蒙曼摔下神坛却显得很突然,仅仅只是因为一首《悯农》罢了。在2016年,蒙曼收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邀请,她在节目中担任点评嘉宾。

而在节目第五期,恰好需要蒙曼讲解一首非常浅显的诗《悯农》,即“锄禾日当初,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古诗。面对这样一首简单的诗,但是蒙曼的解读却出了差错。

她将这首诗理解成了农民播种,由于个人生活经历的缺乏,更是可笑地说出了农民不会在烈日下锄草这种话。此言一出,引发众人哗变。

人们不禁要问,连这样简单的古诗都能讲解出错的人,也能当国学大师吗?从而对她过去讲解的知识产生了诸多的不信任。

而在这之前,蒙曼对杜甫的《春夜喜雨》理解也出现了差错。这一系列的差错,不得不让人怀疑,蒙曼的知识水平。更有言辞激烈的网友,扬言要将蒙曼赶出《中国诗词大会》。

就这样,大家不再像以往那样追捧蒙曼,又一颗国学新星陨落了。

国学是一门深厚宏大的学问,求学之人应当脚踏实地,谦虚勤奋。而不能沽名钓誉,为了名利,一次次将国学进行歪曲解读,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也让外国友人对国学产生误解。

从于丹到蒙曼,曾经的国学大师沦为“文化小丑”,其中不乏追求名利,沽名钓誉之辈,如果只是欺骗世人得来的好名声,终究不会长久。

不管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应该谦虚谨慎,脚踏实地地去学习,不可做虚妄之语。

真是不怎么懂。她的论语心得,交稿的时候(递交了演讲稿)是远远达不到出版要求的。

中华书局(国内最好的古籍出版社)为了做于丹这本书,专门组织了一个编辑团队,从章节体例设计,遣词造句,到每一处引文的核实,都做了大范围的修改。

当然,结果是皆大欢喜,书卖了数百万册,版权销售二十余个国家和地区。

论语心得的热销,给中华书局的经营带来较大的改观(学术出版社总是不太宽裕),让中华书局有更多底气做一些注定冷门的古籍和专著。我觉得对历史爱好者,这也是一件好事。看不上于丹,不去看就是了。

以上并不是什么内幕秘密,我也不认为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地方。某出版社社长(一位很不错的出版人)给我们做编辑应用文讲座时,编辑方案一节就基本摘录了论语心得的编辑计划,显然,他认为这是很出色的一次出版行为。图书编辑对稿件进行大修是很常见的事(当然,组织编辑团队还是不多见的),很多出名作品的背后,都有编辑的心血。

对论语的诠释引申,两千年无数人可有无数心得;但古文文字的讲解,并非什么情怀鸡汤,而是有客观对错标准的。中华书局接到这部稿子,努力加以修葺,以符合出版要求,并赚取更多市场利润,是符合编辑之道的。同样是讲论语,南怀瑾的论语别裁中大量事实性错误都没有纠正,这才是编辑的失职吧。

论语心得的热销,给中华书局的经营带来较大的改观(学术出版社总是不太宽裕),让中华书局有更多底气做一些注定冷门的古籍和专著。我觉得对历史爱好者,这也是一件好事。看不上于丹,不去看就是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86786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19
下一篇 2023-04-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