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学士

内阁学士,第1张

内阁学士 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内阁有什么不同?

本质区别就是明朝内阁是真正的掌握部分权力的,而清朝内阁在大部分时间只是做个样子,用来给高官授予“荣誉职称”的。

清朝类似明朝内阁的职责先后归属于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和军机处。

(朱元璋废相,朱棣设立内阁制度)先说说明朝内阁。

内阁制度始于明朝。

胡惟庸案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中书省,不设宰相,使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其实等于皇帝自行兼任宰相。

此后,朱元璋设立了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文华殿等大学士

这些大学士官阶仅为正五品,但这时候还不能称之为内阁,他们只是作为皇帝的顾问或者是教导太子读书等工作。

到了明成祖朱棣夺位后,感到皇帝一人处理政务分身乏术,于是选派亲信文官进入文渊阁,参与处理政务,也就是内阁制度的由来,但是内阁成员仅仅有议政权,没有决策权,只能说是皇帝的秘书班子。

此后,内阁成员地位逐步提升,会授予殿阁大学士官职,并且身兼六部尚书、侍郎等高官,之后更是排班在六部尚书之前,成为名副其实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万历早年,张居正大权独揽,如同宰相)明朝的行政制度也规定下来,各地奏章由通政使司汇总,交司礼监呈送皇帝过目,再下发内阁,内阁草拟意见(称为票拟制度),再经司礼监上报皇帝批准,再下发执行。

对于皇帝不同意的,则交内阁修改意见,直到同意为止。

后期,由于皇帝多将批红的权力委交司礼监太监,故而形成内阁与司礼监相互制约的格局,皇权更为稳固。

而如果出现司礼监与内阁关系好的情况,泽内阁票拟可畅通无阻。

如嘉靖年间的严嵩、万历年间张居正就是如此,他们的权力如同过去的宰相。

(清早期内三院有内阁雏形,但大学士中只有范文程等少数人能进入权力核心)说完了明朝就来说说清朝,清朝的内阁制度早期一直在变化。

最初的努尔哈赤、皇太极时代没有内阁,国家决策机构为议政王大臣会议,各王、贝勒共同商议军政事务,统一决策。

皇太极天聪年间设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统称内三院,设大学士、学士。

办理文书事务,将军政分开,有了内阁雏形。

但是内三院大学士除了少数得宠者(如范文程)能向皇帝提出意见获得采纳之外,其余还是累死朱棣早期的内阁那样只是秘书机构。

清军入关后,多尔衮为了更好地集权,沿用明朝各项政府部门,制约议政王大臣会议。

内三院也就起到了内阁的作用,但依然没有票拟权,还是秘书班子。

其间,原明朝降臣大学士冯铨、洪承畴曾建议授予内三院票拟权,短暂执行,后又废止。

顺治年间一度废内三院射内阁,但是内阁大学士官阶仅为正五品,权力依然要远小于宗室亲贵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乾隆定保和殿大学士为内阁之首,此后仅授予傅恒一人)康熙年间经过废内阁恢复内三院,又废内三院恢复内阁的反复。

最终在康熙亲政后正式确立内阁制度,大学士兼殿阁衔(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位在六部尚书之上。

雍正年间确定四殿二阁大学士品级正一品,另设从二品内阁学士。

乾隆年间废中和殿大学士,设体仁阁大学士(位居最末位)。

此后,保和殿大学士位居群臣之首(但乾隆年间改制后仅授予傅恒一人),后依次为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三殿三阁(保和殿傅恒后不设,东阁体仁阁往往其中一个空缺,长期二殿二阁状态),大学士下另有协办大学士两人,从一品。

遇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出缺,则后一位依次递补,协办大学士从六部尚书中选拔。

往往获得大学士官职,会被称作宰相。

(康熙年间内阁、议政处、南书房分权,内阁形同虚设)但是内阁大学士在清朝基本处于一个仅仅用来定级别的状态,职权却很有限。

康熙年间,又设立南书房,选拔优秀翰林入职,负责召见大臣,起草诏书。

虽然内阁有了票拟权。

但是内阁拟完之后,则是皇帝与议政处(原议政王大臣会议)商议,再经过南书房起草诏书,下发旨意。

内阁的票拟经过后两关,可谓可有可无了。

而且,内阁中重要的满大臣在议政处任议政大臣,部分汉大臣则在南书房。

所以,内阁更显无足轻重。

(雍正设军机处后更加大权独揽)至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更是大权独揽。

只有进入军机处成为军机大臣才是真正的权力核心。

内阁的票拟变得只是走走形式,一切政令悉出军机处。

内阁大学士只有身兼军机大臣才是“真宰相”。

如清末李鸿章虽贵为内阁之首的文华殿大学士,却从未入军机处,只是在各地任总督,甲午兵败后更是一度赋闲。

足见内阁已经绝非明朝那样的权力中心了。

(皇族内阁)清末,在内外施压下,被迫进行改革,学习西方近代制度,仿效西方部门设置,废除原本军机处和六部,但设立了一个由皇族成员组成的内阁,更为人所不满,不到一年,随着清王朝一起寿终正寝。

明朝的内阁最初设立是为了帮皇帝处理政务,开始的时候阁臣品级不足四品,不过从永乐中期开始,内阁的阁臣已经出现了开始由六部尚书来担任的局面。

内阁所负责的职责是对政务的议政权,他们会将讨论结果做出总结,称为票拟。

和前朝的中书省丞相不同,内阁没有决策权,所以他们的议政结果会不会被采纳,还要看拥有决策权的皇帝和皇权代言人——司礼监。

虽说内阁只是个秘书处的身份,但是在大明,它的权力还是在不断提升的。

明代宗朱祁钰的景泰年间,王文以左都御史进吏部尚书后进入内阁,自此之后,诰敕房、制敕房俱设中书舍人,六部承奉意旨,内阁权力更大。

虽有明英宗朱祁镇的正统末年的反复,可到成化年、弘治之际,内阁在已经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

明世宗朱厚璁的嘉靖时,殿阁大学士的朝位班次,被列在六部尚书之前,地位大大提高。

明代之内阁大学士虽无宰相之名,却实有宰相之权。

到嘉靖二十一年,权臣严嵩任武英殿大学士后,专擅朝政二十余年,内阁的权力已经完全与从前的宰相一样了。

经过嘉靖、隆庆的发展,万历早期应该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张居正的实际上已经接近于现代首相的地位。

(当然,也是因为这一时期是司礼监和内阁的蜜月期,两个部门基本上是通力合作的,故而也是因为司礼监的配合,才助长了内阁的权势)。

再说清朝的内阁,清初设立内阁是仿照明朝的制度,目的同样是缓解皇帝的压力。

当然,内阁设立的另一大目的是削弱八旗议政王会议的权力来强化君权。

顺治元年五月初三,多尔衮进入北京后,谕令故明官员说:“各衙门官员俱照旧录用,可速将职名开报,如虚饰假冒者罪之。

其避贼回籍,隐居山林者,亦具以闻,仍以原官录用。

”初六日,又“令在京内阁、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官员,俱以原官与满官一体办事”。

这样清廷便全部承袭了原明内阁等中央机构,原明官员也获留任,与满官一体办事,由诸王管部务,中央政权机构迅速运转起来。

不过六部尚书初由满员担任,汉官只能任侍郎。

即使后来允许六部设立汉尚书,也是权力不及满人大臣徒有个虚名罢了。

后来顺治皇帝亲征后,清廷内部发生了满汉之争和南北之争,为了压制文臣,皇帝有意的削弱了阁臣的权力,虽然殿阁大学士多是尚书名,实际却只能享有二品待遇,即防止内阁权势过大,出现明朝那种与皇权抗争的局面。

不过即使如此,内阁大学士中多有满族大臣和议政王大臣遥相呼应,这样严重的危害了皇帝的权力集中。

因为当时正逢清准战事不断,所以雍正年间,皇帝设立了更为私人的军机处来处理西北军务,整个过程是越过内阁直达六部的。

到雍正八年,皇帝定满、汉大学士为正一品,至此,大学士成为清朝最高品级的文官,犹如历代的丞相。

内阁学士的品级为从二品,均兼侍郎衔。

他们的职责是:满学士掌奏本章,汉学士掌批“题本”(内外官员汇报皇帝之文书)。

到乾隆十三年,大学士地位尊崇,“其品列皆首文班。

任军机者,自亲王外,其领袖必大学士,唐、元三公尚不及也”。

不过乾隆时任军机处章京的管世铭在其《鹤半巢诗集·序》中说,内阁、议政处、南书房三者的职掌分别是:“国家初制,章疏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其特颁诏旨,由南书房、翰林院视草。

”也就是说,内阁的票拟已经只是做做样子,而真正的议政大权,是由跟皇帝更为亲近的军机大臣掌握着。

《清史稿·大学士年表·序》所说,“清大学士,沿明旧名,例称政府,实则国初有议政处以掣其柄。

雍正以后,承旨寄信有军机处,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3564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30
下一篇 2022-10-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