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Linux系统中使用Windows文档示例

如何在Linux系统中使用Windows文档示例,第1张

对于计算机装了Windows和Linux双系统的人来说,最麻烦的莫过于文档的使用,Linux系统要如何使用Windows文档呢?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下如何在Linux系统中使用Windows文档。

在Windows系统中,我们喜欢把自己编制的各种文档保存在“我的文档”中,在安装 Windows和Linux双系统的机器中,我们在Linux中也经常要用到“我的文档”中的文档,我们也希望在Linux中编辑的文档能够在Windows中继续编辑,那最好把它们也保存在“我 文档”中。这就要求我们能在Linux的KDE桌面上快速访问“我们文档”,能够显示中文长件名,并且拥有完全的读写权。所有这些,在目录几种新版本的Linux桌面版中都不再是难 。下面以RedHat Linux简体中文版为例,说明其实现的方法。

   一、挂接“我的文档”所在的分区

如果你需要经常使用“我的文档”,希望一进入Linux就加载“我的文档”所在的分区,而又想把这z分区挂接到固定的目录下的话,你可以使用自动挂接的方式。 首先在Linux的/mnt目录下建立一个子目录g(笔者的“My Documents”文件夹在Windows中 在G盘,如果你的在其他分区可以依此类推,目录名可以自定),然后用任一文本编辑器打/ect目录下的fstab文件,把“/dev/hda8 /mnt/g vfat defaults,iocharset=cp936 0 0”添加到 后一行后面,保存后退出。以后每次重新启动Linux时都会自动把G盘挂接/mnt/g目录下。

说明: fstab是filesystem table的缩写,意思是文件系统表。里面有对你经常需要加载的文件系统的描述。hda8是笔者机器里“我的文档”所在的分区,在Linux中,每一个分区都是被作一个设备文件放在/dev目录下的,第一硬盘的第一分区是hda1,第一个扩展分区是hda5。笔 的“我的文档”所在的G盘,在Linux中是hda8。/mnt/g就是挂接/dev/hda8的目录。参数vfat示加载的是FAT32文件系统,如果是msdos则是FAT16文件系统,“ntfs”是NT的NTFS文件系 。参数defaults表示默认方式,iocharset=cp936表示挂接后可以显示中文长文件名。

   二、建立“我的文档”的快捷方式

在KDE3.0桌面中,为“我的文档”建立快捷方式有两个办法。第一个办法是进入“我的文档”所在分区对应的文件夹,用左键把“My Documents”文件夹图标拖到桌面上,打开后在右键菜单中选择“链接到这里”。第二种方法是在桌面上单击右键,从菜单中选择“位置(URL)链接”,打开“KDesktop”对话框,在“新建到位置(URL)的链”文本框中输入“我的文档”在Linux中持接的路径,或者文件浏览窗口中把“My Documents”图标直接拖入文本框,然后“确定”。如果愿意的话,可以把快捷方式改名为“我的文档”。这两种办法的'区别是:用前一种办法产生的文件夹图标上带个小箭头。后一种办法产生的图是一张纸的模样,比较难看,我们可以在它上面单击右键,通过“属性”对话框来为它选择一个美观的图标。 完成了上面的两步,你再也不要为不能随意在Linux使用“我的文档”而烦恼了,什么时候 用里面的文件,只要在桌面上单击一下“My Documents”或“我的文档”图标,里面的文档和文件夹就会一览无余地展现在你的眼前,中文文件名也显示得一清二楚。你可以像Windows中一样方便自如地使用它们了。

上面就是Linux使用Windows文档的方法介绍了,诀窍就在“我的文档”中,先挂接“我的文档”所在分区,再建立快捷方式。

在Linux下访问Windows共享目录的配置方法

1、在Windows上设置一个共享目录

如:将d:\RedHat_disk设置为共享目录

2、在Windows上创建一个用户,如tommy,密码111111

3、将tommy用户加入到共享目录d:\redhat_disk的访问组中,并设定tommy

对该共享目录有完全控制权限(读、写)

4、在Linux下安装samba-client客户端

# yum install samba-client

5、安装cifs-utils软件包

# yum install cifs-utils

6、在Linux下创建一个挂载点

# mkdir /mnt/Windows

7、挂载Windows上的共享目录d:\redhat_disk到Linux下的/mnt/Windows目录下

# mount -t cifs -o username=tommy //192.168.1.123/redhat_disk /mnt/Windows

Enter password: 111111

8、如果挂载成功,则可以进入/mnt/Windows下,新建一个文件,看看Windows上能否看见

9、在/etc/fstab文件中,加入该共享目录的挂载信息

//192.168.1.123/redhat_disk /mnt/Windowscifsusername=tommy,password=111111 0 0

10、到此为止,Windows上的共享目录//192.168.1.123/redhat_disk就被成功挂载到了Linux上面了,并且Linux重启后,会自动挂载该目录到/mnt/Windows目录下

在访问Windows共享资料之前,请确保Windows共享是可用的,这里就不再赘述该怎样设置Windows共享了,那可是另外一个课题。

Linux访问Windows共享或者Linux共享资料给Windows时,其实都是在使用一个叫做Samba的软件,这个软件已经使用多年,稳定性和可靠性得到了很好的验证,也是很多网络NAS常用的软件。

我们这里要讲的Linux需要用到的工具就是Samba软件中的一种,samba-client。

在尝试访问Windows共享之前,需要首先确认samba-client已经安装了。最简单的方式是命令行查询“rpm -qa | grep samba-client”,当然也可以使用“yum”工具查询, 如“yum info samba-client”或“yum list samba-client”之类的命令。

如果samba-client没有安装,就需要使用命令“yum install samba-client”安装一下,yum会自动安装samba-client所需的相关依赖库,安装时选择Y就行了。

针对常见的Debian Linux发行版,如Ubuntu或CentOS,也可以使用“sudo apt-get install smbclient”和“sudo apt-get install smbfs”安装相应的共享访问工具。

准备停当,就可以尝试访问Windows共享文件夹了。我们可以首先使用“smbclient -L //IP地址 -U 用户名”查看一下该用户共享权限下的共享情况。其中不带“$”的那个,就是我们可以访问的共享文件夹了,其中“-U”是用来指定查询共享权限的用户名的。

Linux将共享文件夹也是当作磁盘资源对待的,因此需要使用mount工具将其挂载到本地文件空间才可以访问,这一点就像Windows常用的网络磁盘映射是一样的。

因此,首先我们需要创建一个挂载点,也就是在本地目录空间中创建一个挂载目录,如“mkdir -p /mnt/MYSHARE”。

挂载点创建之后,就可以使用mount命令挂载共享文件夹了,“mount -t cifs -o user=用户名称,password=共享密码,iocharset=utf8,codepage=cp936 //共享IP地址或NetBIOS名称/共享目录”,其中cifs使用Linux常用的网络文件类型,也可以使用smbfs,以系统可以识别为准,如Ubuntu常见命令就是“sudo mount -t smbfs -o user=用户名称,password=共享密码,iocharset=utf8,codepage=cp936 //共享IP地址或NetBIOS名称/共享目录”。“-o”表示挂载参数,常见的是需要提供共享的用户名和密码,另外需要注意的是iocharset和codepage,这两个参数是用来解决系统之间的字符编码转换的,如果出现乱码的情况,是需要调整这两个参数的,针对简体中文,使用utf8和cp936一般都可以解决问题,关于字符编码已经超出了本经验的范围。

挂载完成之后,就可以像使用本地文件目录一样访问Windows共享文件夹和文件了。

当然,Linux也有图形化的资源管理器,挂载之后,资源管理器也可以正常访问的。进入Linux桌面,打开“我的电脑”。

然后就可以像浏览本地文件一样,浏览共享的Windows文件夹和文件了,与命令行并没有太多的差异。

Windows共享资料使用完毕之后,也可以将其使用umount命令卸载,卸载就很简单了,直接使用“umount /mnt/MYSHARE”就可以了,其中MYSHARE是就是我们前面创建的挂载点了。

如果以后不需要,也可以将挂载点删除的。

8

挂载的Windows共享文件夹在Linux重启之后就会消失的,如果还要使用,是需要重新挂载的。

如果希望Linux开机自动挂载Windows共享文件夹,则需要将挂载命令添加到Linux的“/etc/fstab”,也就是将前述的命令参数按照fstab的要求添加到fstab里面,这里就不再展开了,详情参考fstab相关帮助即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yw/901074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3
下一篇 2023-04-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