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这个词,2020年12月4日,入选《咬文嚼字》2020年度十大流行语。
内卷,通俗的理解,就是内耗的意思。
指在有限的环境下无限的竞争,最终导致收益不变,付出加倍。
譬如,能力相当的两个人,在一个公司里打工,两个人的工作量和收入也差不多。
后来,换了个新老板,甲为了突出表现自己,经常主动留下来加班,博得老板青睐和倚重。
这种情况下,甲越来越被老板器重,貌似前途一片光明,职场上所向披靡,胜券在握,未来升职加薪不在话下。
从前的太平盛世,变成了颇有意味的竞争机制。
面对强势崛起者竞争对手甲,乙再也坐不住了,被迫卷入竞争之中,没活找活也耗在办公室,不敢按时下班回家。
于是,每天下班时加班成了常态,甲和乙的劳动时间都延长了,公司业务量并没有增大,大家为了私人利益开始了彼此消耗的拉锯战。
从这个例子来看,内卷的意思就是内斗,就是在内部互相倾轧,在资源量固定的情况下,你占有多一点,就意味着别人必然会占有少一点,甚至得不到资源。
要避免内卷,只能搞平均主义,而平均又会丧失活力,可是在无法获得资源增量的时候,要活力又有什么用呢?所以,内卷时需要佛系心态。
内卷造成了同行间竞争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
网络语“内卷”原本是一个社会学术语,指社会主义模式在发展过程中的停滞。
现在,很多80后和90后,以及高校学生用内卷来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类似于养蛊以及内部倾轧的意思。
细思极恐,内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人力资源太丰富,反正不缺人,投入人力的成本很低,缺乏改进方法,引进新技术的动力。
竞争是好事,是动力,但恶性竞争是坏事,会造成内耗。
内卷,是网络流行词,本意是一类文化模式达到了某种最终的形态以后,既没有办法稳定下来,也没有办法转变为新的形态,而只能不断地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的现象。
经网络流传,在获得了“内耗”这种通俗版解释之后,被大家拿去解释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
——END ——
同样的工作时间,挣得钱越来越少。
同样的工作氛围,优秀的人越来越多,而你也不得不努力优秀。
经常浏览网文的你,一定经常看到“内卷”这个词。
内卷在2020年很火,入选了《咬文嚼字》2020年十大流行语。
内卷究竟是何义?何以成为了流行词?带着这些疑问,我专门花了一些时间研究,现在我把内卷的来龙去脉说给你听。
2020年内卷首先在大学生中,尤其是如清华北大这些知名高等学府的学生中流传开来。
有大学生在网络中上传了这些图片:在清华北大的校园里,有的人骑在自行车上看书,有的人宿舍床上铺满了一摞摞的书,有的人甚至边骑车边端着电脑写论文……同学们惊呼,学霸们太努力,太拼命了。
学霸把一般同学远远地甩到了身后,让一般同学望尘莫及。
竞争是如此残酷,比你聪明的人,还比你努力。
大学生给这种现象取了一个名称——内卷。
内卷意味着内部的激烈竞争。
不过,内卷不是什么“好”词,表示竞争已经超出了必要的程度,让常人难以忍受。
好比僧多粥少,胃口大的人多吃些,小的人少吃些,资源有限,存在竞争,但也相安无妨,可后来胃口大的吃得越来越多,几乎不给胃口小的人剩下了,这就成了恶性竞争,成了内卷。
你若有所思,似懂了又有些迷惘,且接着往下看,内卷的本义其实并非如此。
内卷是一个舶来词。
上世纪中叶,美国一人类学者在印尼爪哇岛做田野调查时发现,当地为了提高水稻产量,农民在耕作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多,可精耕细作,并未能让水稻大幅度增产。
这位人类学者把这种现象称作“农业内卷现象”。
这是一个封闭的农业系统,生产方式始终没有改进,新的农业技术未被引进,增加产量的唯一方法就是增加人力投入,可是随着产量达到一定值之后,增加人力投入,对提高产量的作用甚微。
此时,最好的选择是,把原来那种较为原始的农业模式转化为新模式,改进生产方式,引进和运用新技术。
可当地封闭的农业系统,未能获得此转化,一直徘徊在低效、高人力投入、低收益的固有模式中。
所以,内卷本是一个学术名词,它的含义中有“封闭、低效、高人力投入、低收益”等关键词。
内卷的症结就在这些关键词中,解决之道是,把封闭系统打开,引进新的资源、新的技术,把旧模式升级为新模式,从而实现由量到质的关键性提升。
内卷现象的成因有很多,比如社会封闭,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不畅通,不知道外面已经有更好的方法和技术了;又比如人力资源太丰富,反正不缺人,投入人力的成本很低,缺乏改进方法、引进新技术的动力。
后来,人文社科类研究者们发现,很多社会现象,都具有内卷特征,都可以用内卷解释。
内卷之义被进一步抽象,泛指人类社会在一个发展阶段达到某种确定的形式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
比如中等收入陷阱、经济陷入滞胀。
内卷化的系统自我锁死,在现有模式中低效率、高投入运转,缺乏向外延伸性,无法升级换代。
我国一历史学者把晚清未能如西欧那样发动工业革命,民生经济仍然依靠人力的现象总结为内卷。
晚清时期,人口比西欧多得多,人力资源十分丰富,外加闭关锁国,信息闭塞,所以,内卷形成了,错失了通过工业革命实现社会生产方式升级的机遇。
回顾一下上面的内容,作为学术名词的内卷,主要指封闭的系统,落后的模式,人力投入大,但效率低下。
但作为网络热词的内卷,其含义发生了改变,主要指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之内,竞争异常激烈,炽热化,失序。
同一个词,两种含义,关联性似乎有,但并不太强。
网络赋予了其新的含义和更多的解释可能性。
竞争是好事,是动力,但恶性竞争是坏事,会造成内耗。
内卷在获得了此种通俗版解释之后,被大家纷纷拿去解释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
学业竞争首当其冲,被冠以“内卷”之名。
学霸边骑车边电脑写论文,用功到此程度,不拿第一谁拿第一。
受学霸的影响,其他同学只好竞相效仿,以谋求一席立足之地。
当用功比拼突破一定程度之后,变成比谁更拼命,比不要命,便成为了无谓的内耗,有益的竞争变得无益,乃至有害。
以高考为目标的学业竞争更是如此。
高考制度之下,竞争不断加码。
今天学生的学习任务、学习压力、学习时间、学习竞争激烈程度,比起我们那时又变本加厉了。
我们那时候没有奥数班和各类兴趣培训班,高中之前不用上晚自习,周末有自由玩耍的时间。
而今天,学生的时间,无论白天还是夜晚,无论平时还是周末和寒暑假,几乎全部被老师和父母安排了。
有人在朋友圈转发了题为“我宁愿我的孩子,回到传统的应试教育时代”的文章,并按语:幸亏生得早,否则我初中毕业不了。
这是高考制度下教育系统的内卷化表现,它把我们人生中最初十几年的一段美好时光压迫成了一生中最苦逼的至暗时刻,起早贪黑,经年累月,苦不堪言。
内卷化之后,这种教育系统会带来若干弊病。
如投入太高,学业挤占了学生们的太多时间,裹挟在学习中的童年成了梦魇。
然而,效率低下,人的精力有限,能力有限,学习时间增加到了一定程度后,对学习效果的提升帮助不大,此为“边际递减效应”。
另外,出现了填鸭式传授、揠苗助长,学生被超前要求接受越来越广博和深奥的知识,以形成对别人的竞争力,别人亦作如是打算,于是学业负担便呈螺旋式上升。
内卷之前,良性竞争的效果是促动学生认真学习,掌握知识。
内卷之后,恶性竞争的目标是不惜一切代价,挤掉竞争对手,实际造成两败俱伤的后果。
内卷基本与内耗同义,因为边际递减效应,在达到一定程度后,投入的收获大大减少,此时继续大笔投入,以高投入换取低收益,就是内耗。
内卷如此流行,似乎“万物皆可内卷”。
中纪委机关刊曾批判公权力运行中的内卷现象:重“痕”轻“绩”的检查考核、不切实际的创新推广、化简为繁的层层设限、逐级加码的推动工作、装模作样的集体加班等,文章罗列了许多公权力内卷的表现。
你如在体制内,是否看到了一样的配方,闻到了熟悉的味道?机关如此这般地内耗,在形式上不断翻花样,已经使内卷可能尚存的一点积极意义也丧失殆尽。
内卷在“不合理的竞争”之含义外,又引申出了“简单的自我重复”“没有发展的增长”“没有意义的空忙”等含义。
内卷之下,负累加重,效益低下,简单重复,形式主义,启海话叫“空毛乱风”,让 人躁郁、焦虑。
内卷一词的流行,表明当下此种弊病较为常见,在“天下苦内卷久矣”的苍生中形成了共鸣。
提防着点,到处有内卷的陷阱,别一不小心就掉了进去。
少做一些无谓的内耗、低效的卖力、徒劳的挣扎,以及毫无意义的花样功夫,别蛮力,多智取,多做事半功倍的努力,或者适时给系统升级换代,或者在必要时切换新赛道也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